..續本文上一頁t">從現世想:因爲這些親人幫助我的食、衣、住、行,所以在學佛的道路上,他們也提供我許多幫助。
從未來世想:在生生世世的輪回中,這些人將來也會無數次地幫助我、當我的母親。
所以也不可以把他們放置在右邊怨敵這一堆,還是應該安置在左邊才對!
經過如此反複思惟之後,左邊、右邊這樣安置來安置去,我們會發現『親人不是永遠的親人,敵人不是永遠的敵人!』他們的位置是忽左忽右變來變去的,沒有一個恒常、安定的關系,從而對親友和怨敵的貪念與嗔恨,就不像以前那麼強烈了,不會特別想去利益某個親友,或傷害某個怨敵,而是一種無利無害的狀態,能夠將貪愛和嗔恨的情緒淡化些,將來修菩提心就比較容易一點。
這種對親友沒有太想幫助他,對仇敵也沒有太想加害他,感受一種「無利無害」的狀態,這就是「舍無量心的基礎!」但,若一直停留在此種無利無害的狀態,就是一種愚癡的舍心!
爲了讓我們更進步一些,我們必須繼續進一步觀修-親友、怨敵兩者都曾無數次當過我們的母親,所以都是我們應該幫助的對象,要將他們當成今生的母親般地對待,了知這點以後,那麼,往後無論他們對我們做出怎樣地傷害,我們都會原諒他,無論任何時地他們需要幫助,我們也都會適時給予協助,就像今世的父母生病時,我們會立刻幫助他一樣,現在我們是因爲不明白這層關系,所以才會對衆生冷漠、袖手旁觀。
接下來,觀修「知母」、「念恩」、「報恩」,這是大乘與小乘的不共之處,小乘行者雖然對衆生也很慈悲,但他們沒有將衆生認知爲母親的想法。
知母:了解與接受「一切衆生都是我的母親」,就是知母。
觀想遍虛空所及的地方充滿有情,有情所遍及的地方充滿了業感痛苦,而這些被業感痛苦所折磨的有情,沒有一個不曾當過我的父母。如果把大地的泥土全部都搓成一個個果核般大小的土丸子,那麼即使把這些土丸子都數盡了,但單單就某個怨敵曾做過我母親的次數還無法算盡,因爲從無始以來我一直流轉在輪回中,不曾停歇,因此所經曆的生、死是難以數計的,而且不只是一個衆生曾做過我的母親而已,而是一切有情都曾無數次做過我的母親,當他們做我的母親時,就像如今的這位生身母親一樣的愛護我。
念恩:只要是母親就必然對我有著深恩厚德,我要感恩他們對世間法與佛法兩方面所給于的幫助。
感念世間法的恩德-從生身、賜命、施財、教世間知識等方面觀察:
生身:母親十月懷胎,忍受無數痛苦與不便,通過臍帶以身體的精華來養活我,又經曆生産的劇痛,才有我這個生命,這是生身之恩。
賜命:剛出生的我,說活著,連頭都擡不起來,說死了,氣還沒有斷,一副要死不活脆弱的狀態,若沒有人撫育,是絕對無法自己存活下來的,是母親滿懷生子的喜悅,以慈愛心照顧才讓我得以存活。
施財:從小到大,母親把最好的食物、最好的衣服都留給我享用,而她自己卻總舍不得上供叁寶、下施貧乞,舍不得吃、舍不得穿,她不顧一切罪業、痛苦、惡言..,就算通過邪惡、欺騙手段,所攢下的一切錢財都是爲了我,永遠不覺得給得太多,這是施財之恩。(這個部分每個人的成長、生活背景都不一樣,可以依照個人自己的狀況去觀想)
教世間知識:從最初的吃飯、走路、學說話,乃至待人接物的禮節都是母親所教,把我當成心肝寶貝看待,直到成人猶是如此。
佛法方面的恩德:
暇滿人身是大恩母親所生,衣服、飲食、住所、資具等修行的助緣,也是母親所賜;佛子菩薩道,首先發殊勝菩提心,如果沒有母親,也無法發起;中間修學如海的菩薩行,如果沒有母親,也沒有修學的對境;倘若不具備菩提心、菩薩行,就不會有最終的圓滿佛果位,可見,從佛法方面來說,母親對我有著莫大的恩德。
報恩:
接著思惟,對我具有深恩厚德的母親,她把所有的利益都犧牲奉獻給我,把所有的虧損失敗都自己承受,然而卻因爲不了解因果,想得到快樂,卻不斷地造下痛苦的惡因,因而連續不斷地受輪回之苦,現在我有幸遇到大乘佛法,承蒙上師、善知識的攝受,知道如何遠離苦因及苦果,所以現在應該輪到我關注母親的疾苦了,我要勇敢地承擔起給予母親快樂的責任!
幾經思惟之後,我確定-對母親最好的報恩方式,莫過于令她了解因果不虛,知道如何行善避惡,尤其是讓父母了解修持菩提心的方法,而遠離苦因及苦果,獲證佛果!
我們的心裏必需有如此渴求報恩的想法,隨後,再推展到自己的生身父親、兄弟姊妹、乃至擴大到家族親戚等,逐步觀修,漸漸擴大到所有衆生。
結束觀修前,對一切有情平等觀成父母,這就是修舍無量心!觀修舍無量心的重點,主要在打破對怨敵之「嗔心」,以及對親友之「貪念」,透過觀修讓這種貪嗔慢慢減少,最終目標是「平等對待一切衆生」。
在入座時,大部分時間用來觀察親友(或喜歡的人)以及怨敵(或不喜歡的人)都曾經在過去、現在、未來叁世之中,傷害或利益過我,因而放下貪嗔的分別,將他們觀做無利無害的人,然後,在這個基礎上進一步觀想-他們曾利益我這部分的恩德。
安住修:
在觀察修的過程中,如果心感覺疲憊而不想繼續,就可以讓心念不跟隨過去的妄想,也不迎接未來的希求,又不持續現在的分別念,不改造、不刻意的狀態中悠然安住。依照個人的狀況,能安住多久就安住多久。當心再度躍起,我們就繼續進行前面所說的觀察修部份。在一座的觀修中,就這樣通過觀察修和安住修輪番交替來修持!
結行:
將這一座中所獲得的功德,及自己過去、未來的功德,以及諸佛菩薩的無漏善業、衆生的一切有漏善業,合而爲一回向一切衆生遠離苦及苦因,圓滿成佛。
下座前:
修完一座之後,勿立刻離座,要觀察這一座中,誓言有無破損?若有要馬上忏悔;若修得不錯,感到得意時,就要馬上采取對治,要對自己說:「你有什麼好傲慢的?能修得好,是因爲上一世的一點點福報成熟才使這一座修得不錯;看看下一座還能修得好嗎?」但,若修得不好也不要太悲觀,打起精神鼓勵一下自己,這樣子思惟:「從無始以來我就是如此散亂的,是因爲上座修練才能察覺到,下一座一定要好好把握修練的機會。」有了忏悔改進之心,下一座一定可以修得更好。
下座時的修法
盡管在入座期間,舍無量心修得不錯,使心相續稍微有所改變,可是如果在下座後沒有思惟,那麼我們就會又墮入以前殘存的惡習中,就好像生鐵放在火裏煉燒時,它是紅通通的,但一旦離火置于別處,它立刻就又變回黑呼呼的樣子,因此日常生活的行、住、坐、臥間,也要熟練入座時所觀修的內容,這一點相當關鍵-上座時,針對所有衆生進行知母、念恩、報恩觀想、發願與祈禱,反反複覆觀修,下座時,對怨敵放下嗔心,對親人抛棄愛戀,對所有衆生一視同仁等如父母。
* 觀修慈無量心
觀察修:
慈無量心必須在舍無量心的基礎上修習:
※ 熄滅對衆生的貪心和嗔心,平等看待一切衆生。
※ 如果未先修舍心,則慈心、悲心是建立在偏頗的心態上,表面上是一種慈悲,實則是一種貪念(譬如只慈悲自己喜歡的人)。
※ 因爲我們只知道今生的母親而已,不知道無數過去世的母親,所以我們要先從今生的母親觀修起:她的穿著、她的容貌..,就如同平常所見一般,如果母親已經往生了,則觀想她最後住世的模樣,這樣子比較容易生起慈悲心,觀想清楚之後,修知母、念恩、報恩。
知母
思惟的重點:
※ 佛經上說:即使算盡大地全部泥土所成-果核般的小小土丸子,但,單就某個怨敵曾做過自己母親的次數還沒有算盡。
※ 「今生的母親,過去世也曾無數次當過自己的母親」,不論自己過去世曾爲動物、人類或餓鬼,都是這位母親所生,了解此點,慈悲就容易生起。
《菩提心的修行次第(澈仁東珠)》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