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心的修行次第(澈仁東珠)▪P7

  ..續本文上一頁gn="left">※ 現在我會和別人發生沖突,是因爲不知道此人曾當過自己母親的原故。

  

佛陀說:「天下衆生都當過自己的父母」,我雖然相信這句話,但在生活中卻起不了作用,原因就在于我沒有如法觀修,所以我只要努力地修持,內心自然就會理解、感受-「衆生和我現在的父母是一樣的」。

  

※ 真正的「知母」是不管任何一個衆生欺負我、毀謗我、冤枉我..,我都能安忍,一點也不會生氣。

  

將以上要點反複思惟後,了知今生的母親,過去世也曾無數次當過自己的母親;再擴及今生的父親、兄弟姊妹、朋友,觀想他們也曾經當過無數次自己的母親,接著,觀想不喜歡也不討厭的人,也曾當過自己的母親,再接下來,觀想自己最討厭的人,也曾當過自己的母親,直到感受升起,了知一切衆生皆當過自己的母親,他們對我的恩德,跟今生這位生身母親一般,此即是「知母」!

  

念恩

  

感受衆生皆如今生的母親一般後,多多思惟母親對自己的恩德,令自己感動的地方(依個人狀況而思惟):如生身(懷胎十月的不便,生産的劇痛與危險)、賜命(雖然出生了,沒有母親的照顧也活不下來)、施財(給予所有成長所需的物質,如現代人從幼兒園讀到大學,一切所需的住所、衣服、學費,都是父母的恩德)、教世間知識(從走路、吃飯、穿衣到待人接物)等世間法的恩德;佛法上的恩德:如暇滿人身、修行的資具,發菩提心、行菩薩道的對境都要依靠母親才能圓滿。

  

報恩

  

感念母親的恩德之後,要想如何以她最受用的方式報答她。想想母親到底最想要些什麼?需求些什麼?經過仔細的思惟之後,我確定-母親無非是想要「快樂」-好的食物、衣服、房子..,及不受病苦、盜賊等等傷害,但,就算母親得到如此圓滿的人間福報,卻不具備快樂的因(信心、出離心、菩提心),因此也得不到永恒快樂的果(圓滿佛果),而且因爲愚癡而不斷造作痛苦的因,因此,她的欲求和所得總是背道而馳。

  

以不具樂因及樂果的大恩母親爲對境思惟:

  

※ 人及人天福報的因-相信因果、斷除十不善(殺生、偷盜、邪淫、妄語、兩舌、惡口、绮語、貪心、害心、邪見)。

  

※ 解脫輪回的因-出離心。

  

※ 成佛的因-菩提心。

  

慈無量心觀修四個要點:

  

※ 願心:希望母親能具足珍貴的信心、出離心、菩提心,及暫時與究竟的快樂。

  

※ 希求心:對母親能具足珍貴的信心、出離心、菩提心,及暫時與究竟的快樂,生起非常強烈的希求。

  

※ 發誓承擔:爲了實現母親具足暫時與究竟的快樂,我發誓加倍努力。

  

※ 祈禱:我虔誠祈請叁寶加被母親能具足樂因與樂果。

  

安住修

  

當心稍感安樂,不去阻止它,也不跟隨它,讓心悠然安住,這是慈無量心的安住修。當分別念再起,又從「知母、念恩、報恩」開始觀修;觀察修、安住修兩者要輪流交替練習。

  

下座時的修法:

  

日常生活要奉行一切仁慈的身業和語業,心業就是懷有「必須成辦一切如母衆生暫時和究竟的安樂」。具體來說,行爲上要斷除粗魯、暴力的行爲,即使對畜牲、蟲蟻也要慈愛有加,語言上,斷除口出惡語和誹謗等言詞,心裏想的是-「凡是衆生所求暫時與永久的安樂,我一定要努力成辦」。

  


  

* 觀修悲無量心

  

觀察修

  

悲無量心的修習方法,按照巴祝仁波切與阿底峽尊者的觀點,是從今生的母親開始修,但若依吉美林巴大師的觀點,則是將自己觀成那個即將被殺的衆生,或身染重病的人開始修,兩個方法都可以!

  

我們依照第一種方法,首先觀想自己面前-是今生母親現在的樣貌,然後開始修觀察修:

  

知母:思惟面前的母親,過去世也曾無數次當過我的母親。

  

念恩:思惟母親對自己在世間法上的恩德(如生身、賜命、給予物質、教世間知識的恩德)和佛法上的恩德(如暇滿人身,住所、食物等修行資具,發菩提心、行菩薩道的對境,都是大恩母親所賜)。

  

報恩:詳細地思惟母親她到底想要些什麼?我確定-她想要的就是快樂!但她不具備快樂的因(信心、出離心、菩提心),也不知道怎麼修,所以得不到快樂的果,雖然她不想遭受輪回裏的任何痛苦,但因爲無明而屢屢造作痛苦的因-身體所行、口裏所說、心裏所想都是不善業,因此只能在苦海中不斷地掙紮!

  

苦谛直接讓衆生受痛苦折磨,業和煩惱間接讓衆生受苦,我們雖然無法「直接地」救苦,但可以「間接地」教她離苦的方法,讓她了知因果、遠離十不善業,漸漸地去除痛苦的因,就好像一個人喝下毒藥,毒性發作時(苦谛)無法救他,但毒性尚未發作前,就可以阻止他喝下或趕快找醫生一般。

  

『入菩薩行論』中說:「愚人雖求樂,毀樂如滅仇;衆生欲除苦,反行痛苦因」。不明白因果的凡夫,把自己的快樂跟福報像遇見敵人般地毀滅,雖然想要斷除痛苦與煩惱,卻糊裏胡塗一直造就痛苦的因,對于不善業的過患一無所知,對善法的功德利益也全然不明白,日以繼夜、連續不斷遭受痛苦的大恩母親,真是悲慘可憐啊!

  

以上思惟是悲心的所緣境。

  

悲無量心觀修四個要點:

  

※ 願心:希望母親生生世世都遠離一切業與煩惱,以及所有輪回的痛苦。

  

※ 希求心:對母親生生世世都能遠離一切業與煩惱,以及所有輪回的痛苦,生起非常強烈的希求。

  

※ 發誓承擔:從今天起,爲了要讓所有如母衆生遠離輪回苦海,我要努力承擔、精進修行。

  

※ 祈禱:我虔誠祈請叁寶加被,使母親離開叁界的苦因與苦果。

  

安住修

  

在練習以上觀察修的過程中,如果心感疲憊而不想繼續時,就可以讓心念不跟隨過去的妄想,也不迎接未來的希求,又不持續現在的分別念,不加改造、不刻意的狀態中,悠然安住。依照個人的狀況,能安住多久就安住多久。

  

當心裏再度起心動念,就又從前面所說的今生母親開始反複修習,待稍有感受之後,再依次觀修父親、親朋好友、怨敵等等對境(跟母親一樣的,修知母、念恩、報恩…),如此反複練習,逐漸擴大到一切衆生,觀想六道衆生充滿了痛苦,以人類來說,除了叁根本苦,還有八支分苦(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不欲臨等苦);並且仔細觀察整個輪回充滿叁根本苦,如是思惟就比較容易生起慈悲心。

  

叁根本苦:

  

苦苦:公認的、感受得到的苦;輪回本身就是苦,再加上可以感受得到的苦,如生病、貧窮、失戀,就是苦上加苦-苦苦。

  

變苦:存在時感受不到痛苦,如一般人所說的快樂,當下是快樂的,但當快樂消失時就變成痛苦。

  

行苦:存在或消失時不會覺得痛苦,它是造成其它痛苦的因,例如有漏的剎那法,因爲它不斷改變所以有痛苦,又如,我們的青春隨著時間而剎那、剎那消失,消失的剎那並不會感受到痛苦,但它是衰老的因。

  

下座時的修法

  

要多多思惟-怎樣才能使衆生離苦得樂?如何才能幫助衆生?身、口盡量不要傷害衆生,觀修悲無量心就是同情心的擴大,從關心家人開始,漸次擴大到小區、城市、所有人類,甚至一切有情。

  

慈悲和空性是佛法的中心思想,吃肉與慈悲心相違,想要修習菩提心的人們,應該要戒除吃肉的習慣,如果不能馬上戒除,也應于佛誕等吉祥日吃素!

  

以前有些信衆會跟我說:『我都是隨緣吃素!』當時,因爲語言的關系,我以爲「隨緣」就是「隨喜」,所以聽到這話都很贊歎,現在我語言方面比較進步了,才知道,哦,原來他們說的隨緣吃素就是吃肉邊素,這種隨緣吃素和我們佛法所說的隨緣很不一樣哪…

《菩提心的修行次第(澈仁東珠)》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