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心的修行次第(澈仁東珠)▪P8

  ..續本文上一頁!我認爲這不算吃素,臺灣目前並不是沒辦法選擇食物的環境,如果還以這種心態吃素,那是與慈悲心相違的!

  

叁淨肉的定義是:沒有親見、耳聞被殺、心中沒有懷疑那是爲我而殺的肉。

  

現在沒有叁淨肉可吃!爲什麼呢?因爲都商業化了,對啦,我們是沒有親見、耳聞牠們被殺,但,牠們是不是因爲我們而被殺的呢?沒錯,牠們是因爲我們而被殺的!!大家想想看,如果大家都沒有要買肉、吃肉,市場上會有人去賣肉嗎?有人會故意去養、去殺嗎?凡事不能只想目前的果,我們更應該去思考因!以前,我在西藏的時候,人家請我們吃的肉是叁淨肉,爲什麼呢?因爲民家養的畜牲,都是爲了自己家裏過年、過節要吃才養的,並不是爲了拿到市場上去賣,而他們殺畜牲也是爲了自己節慶要吃才殺,不是爲了請我們吃而殺,而且殺的數量非常少,所以殺業還不是那麼重,可是現在民衆供養的肉就不可以吃,因爲這是爲了人們要買而養、而殺的,每天宰殺的衆生非常、非常多,殺業非常重,這不是叁淨肉!

  

年中,南部某個密宗道場辦齋僧,場面很大,應供的傳僧侶很多,供養的東西非常豐富,有素的,有葷的,葷的都是些高級海鮮、肉類..,很多電視臺的記者來做報導,鏡頭對著那些魚啦、蝦啦..猛拍,我當時覺得很不好意思,頭一直都低低的,這是天大的誤會哪!『密宗』給民衆的印象就好像什麼都可以吃,什麼都可以做的樣子,真是差很大!要知道,這是少數幾個人的問題,不是整個佛教,或者藏傳佛教的問題,密宗本身是清淨的,人的行爲不好,把責任推到整個密宗上是不合理的,只要是人,不論哪個團體都有些行較爲偏差的人。

  

密宗和顯宗都是 佛陀的教法,都是以慈悲和空性爲核心思想,所以大家不要誤以爲密宗可以爲所欲爲,沒有慈悲和空性的教法,就不能算是佛教,當然也不能稱爲密宗,大家應謹慎分別才是!

  

我們都想要快樂,想吃美食、住毫宅..等等,可是卻沒有去思惟快樂的因是什麼,譬如你去餐廳點活海鮮來吃,這就表示你不能體會衆生的痛苦,對別人生命冷默,身爲 佛陀的追隨者要將心比心,多多爲他人著想,這是學習菩提心的重點; 佛陀教導我們自己救自己的方法,即使不能幫助衆生,至少也不能傷害衆生。 佛陀說:『不用學習很多法門,學習一個大慈悲心即可。』沒有大悲心就無法生起菩提心,所以修習菩提心的關鍵在大悲心。阿羅漢也有慈悲心,發自內心地希望衆生離苦得樂,但他們沒有「衆生的苦,我誓願來承擔!」這樣的大慈悲心,我們自稱是大乘佛教徒,修學菩提心,想度一切衆生脫離輪回,就要時時思惟、練習自他交換,凡事要生起感同身受的感受!

  

地球是這個世界所有生命的載體,愛護地球就等于愛護衆生,我們要以愛護衆生的心態隨手做環保,以這種心態作環保,即使是舉手之勞也有非常大的功德,因爲很多生命將因爲你的善舉而自然生息,要視隨手做環保爲自己的本份,如果能這樣,就是日日在修慈悲!我們的生活要盡量簡約、樸素和低調,這就是環保的起點!

  

愈能減少自私自利的念頭,就愈能對他人關心,關心他人的能力就愈強。爲什麼現在各種天災不斷呢?它的根本原因就是人類太自私了,常常只爲自己的利益著想,所以濫采濫墾、破壞河川水土,才會如此,這都是我們共業的結果。

  

記得我小時候在西藏,下雨天,都是先看到黑雲從遠方慢慢飄過來,然後再下綿綿細雨,要過陣子才會下大雨,都是依次序慢慢變大,所以我們等到下小雨時,才去准備躲雨都還來得及,不像現在,雨一來就像是用倒的,既凶且惡,剎那成災,令人束手無策,這是要好好思惟的,在以前,我們想要在某個地方新墾一塊地、砍一些木頭..,都是要先祈請山神的,要經過祂們同意才會去做這些事,而且即使是砍樹、墾荒也不會大規模的做,都是夠用就停手,不像現在,對人天不敬,恣意而爲,多還要更多、大還要更大,這當然就會惹惱祂們,祂們不會和你說話溝通,但,山神、水神都是有大能力者,祂們生氣反撲當然就很嚴重,仔細想來一點也不奇怪,因爲這都是因緣法!

  

佛陀並不是爲了展現神通而來世間的,祂是爲了救度衆生而示現人間,爲了去除人們的貪、嗔、癡而說法;現在社會愈發達,人們的貪念卻愈大,外在的物質是比從前豐富了,可是人們內心的五毒也更熾盛,所以總體來說仍是負面較多,如果我們再不減少自己的貪欲,力行節能減碳,那就是加速使自己滅亡而已;佛法和節能減碳並非不相關,這是將佛法的觀念運用在生活上的方式,節能減碳也是修行,因爲以「這麼做可以救很多衆生的生命」爲發心,就是修行;發悲心、發菩提心,發心爲利益衆生,這樣既保護自己也保護衆生。

  

  

  

觀修喜無量心

  

願一切衆生不離無苦之樂,就是「喜無量心」。

  

觀察修

  

從今生的母親開始修。先觀想自己今生的母親在面前,以及她平常的穿著和打扮,然後開始修知母、念恩、報恩。

  

知母:了知今生的母親,過去世也曾經無數次當過自己的母親。

  

念恩:感念她對我的恩德,世間法上的恩德,如生身、賜命、給予物質、教世間知識等;佛法上的恩德,如暇滿人身是大恩母親所賜,住所、衣服、食物等修行資具是母親所提供,發菩提心、行菩薩道的對境,都是緣于這位大恩母親。

  

報恩:思惟-母親到底想要什麼?求些什麼?幾經觀察確認-母親想要的就是快樂,但她由于不了解因果,所以總是不斷造作痛苦的因,因此她的欲求永遠無法如意,我要報答她最好的方式,就是讓她理解因果的道理,再就是使她願意學習與修持出離心和菩提心。

  

觀想「喜無量心」的對境-母親稍具功德與福報,譬如她具有善良的心地、喜歡做善事,或擁有一些世間上的幸福,如豐衣、足食、居所安穩..,並且去想她所具有的優點,對于母親所具有的福報與功德,要由內心感到欣喜。

  

喜無量心觀修四個要點:

  

※ 願心:希望母親從今日起,生生世世不離開她現有的功德與福報,而且日益圓滿。

  

※ 希求心:對母親從今日起,生生世世不離開她現有的功德與福報,而且日益圓滿,生起非常強烈的希求。

  

※ 發誓承擔:爲了使母親的功德與福報更加圓滿,從今天起,我要更加努力修行。

  

※ 祈禱:我祈求叁寶加持,使母親福慧增長而且更加圓滿。

  

觀察母親不離開快樂略有感受時,再換成其它的對境,如父親、朋友、怨敵,慢慢擴大到一切衆生。

  

安住修

  

在觀察修的過程中,如果心感疲憊而不想繼續,就可以讓心念不跟隨過去的妄想,也不迎接未來的希求,又不持續現在的分別念,不加改造、不刻意的狀態中,悠然安住。能安住多久就安住多久;安住修與觀察修,兩者要輪番交替練習。

  

下座時的修法

  

下座時,無論何時何地看到別人的優點、功德、快樂時,我們都要心生歡喜,不起嫉妒,不離開歡喜心而且讓它更增長、更圓滿,是對治嫉妒的良方。

  


  

觀修菩提心

  

四無量心修好之後,就正式進入菩提心的修持。

  

「菩提」是梵文,「覺悟」的意思;菩提心必需具備兩個條件:(1)對一切衆生的大慈悲心;(2)想要成佛的決心;有些人對衆生非常慈悲,但沒有想要成佛,有些人則覺得佛是遍知者,非常偉大,所以想要成佛,但未考慮到衆生的解脫,這兩者都不能算是菩提心,菩提心要兩個條件同時具備。首先,我們約略講一下它的功德:

  

菩提心的功德:

  

※ 勝過一切善業的功德:我們從無始以來所累積的業障和惡習,以一般的善業是無法消除的,因爲一般善業的功德力非常薄弱,但,具備菩提心的善業,它的力量就非常強大,它可以消除一切業障。

  

※ 名義轉變的功德:身爲薄地凡夫是非常可憐的,充滿輪回的悲哀,但,如果相續中生起剎那的菩提心,就成爲繼承佛嗣的佛子,人人尊敬的菩薩,就連佛陀《菩提心的修行次第(澈仁東珠)》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