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就是以梵文说的)接下去是咒语,藏文多加了一句「怛雅他」,就是「如是」的意思,这二字有深奥的内涵存在。可分为三种解释,一、在大悲心、大慈心的感召之下,导师释迦牟尼佛为了众生而修学了性空的正见,首先让自己生起了证量,之后再生起了断烦恼的灭谛功德,如是生起了灭和证两种功德之后,自在的成办利他的事业,因此成为无上皈依的对象、无上的导师,所以「如是」此二字说到了说法者本身殊胜的功德。二、导师释迦牟尼佛如实的现证空性得一切遍智,最主要是由认知性空道理而断除了烦恼障、所知障的缘故,所以也说到了空正见殊胜的功德,以上是第二种角度而说如是。第三个内涵:佛这些功德不是无因而生,而是由同类性质的因缘而生,因此佛也像我们一样先听闻后思维,反复的串习修行,依闻思修的次第慢慢的缘空修习,因由缘空的修所生慧,加上缘空止观双运,使得二相慢慢的减少,净相慢慢的增长,最后以现量证得了空性,这时获得了见道位,之后再反复串习,获得了修道位,最后成办一切遍智佛果位,因此也说到了整个现观的道次第。所以「如是」这二字里面阐述了三种功德,第一是说法者的殊胜功德,第二深妙空性殊胜功德,第三现观道次第殊胜功德。 「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之前说的是显意,乃空性的内容,此处的咒语讲到了隐意:现观的次第。「揭谛」是去的意思,要快去!快去!「波罗揭谛」,到彼岸去;「波罗僧揭谛」,正到彼岸去;「菩提萨婆诃」是安住于菩提的意思,由五个层次作解释。也就是说,我们正在此岸,要前进到彼岸,所谓的彼岸就是佛果位,我们正在凡夫的这一岸。当然以阿罗汉及得到佛果位这些圣者及菩萨,他们在对方彼岸看我们的时侯,我们这一岸是彼岸,他们那一岸是此岸;但是在此,所谓此岸、彼岸是依凡夫而作解释,我们现在很安祥、很舒服的在这个轮回里面,觉得这个轮回跟自己很接近,所以轮回就是此岸。为了解脱成佛,为了到达彼岸要了知如何去的方法,于是讲到五种道次第(注:一、资粮道;二、加行道;三、见道;四、修学道;五、无学道即佛果)。这五种现观的道次第最主要的都是透过智慧的增长,而让自己进入下一步。圣者和凡夫的差别,最主要是有没有证得空性,如果获得证空现量就是圣者,假使没有修证空性的话那就是凡夫。 依着现观道次第而言,在「资粮道」的时侯最主要的是为了让智慧的增长累积资粮,这时是对空性修闻思,成办闻所生慧、思所生慧。为了获得缘空止观双运,就必需要累积很多资粮,因此在那个阶段我们称为「资粮道」。当他获得了缘空止观双运,缘空的修所生慧的时候称为「加行道」,加行道又可以分暖、顶、忍、世第一法,缘空四个次第。在这四个次第中,依由奢摩他、毗婆舍那止观双运去反复观空的时侯,这种二自性相会慢慢的减少,空相会慢慢的清楚。虽然他没有办法像现证空性那样清晰的去了解性空,但是他那种自性的二相的幻觉一直在减少。透过反复的修学,当获得现量证悟空性的时侯,彻底的断除二相,我们称为「见道」,这是以现量见到空性的缘故,这时候就称为圣者。见到了空性之后再反复串习,就称为「修道」。以大乘而言经由反复串习从初地升为二地,二地升为三地,到了第六地菩萨会得到不共的智慧功德,因为得到这种功德的缘故,在第七地的时候可以在瞬时的剎那间出入于空性定,这也是证空殊胜智慧的不共功德。总而言之,整个地道的增长,都是依由智能的增长而来安立上上道,智慧没有增长则后道不会得到。因此第一个揭谛是讲「快去」,指资粮道;第二个揭谛也是「快去」,指加行道;第三波罗揭谛是到彼岸去,这时侯己经到圣者的彼岸;因为现证空性,得到见道位,已到圣者的彼岸,但还没有到佛果位的彼岸,因此还要继续的修学,正到彼岸去,如实正确的努力到彼岸去,所以波罗僧揭谛是修道;如此的修学,当我们得到佛果位的时候就安住于菩提,因此菩提萨婆诃就是讲到佛果位也就是无学道。所以在最后一句咒语里面讲到整个现观道次第五道的修学。 答客问 问:周围的朋友修行有障碍,不知如何帮助他们? 答:沮丧是使人失败的原因之一。若因沮丧而逃避,缺少自信,永远无法真正快乐。痛苦是一定会有的,但若因无自信去面对、克服、选择,是不可能获得快乐的。我平常感到失望时,常引用入行论的偈颂:「乃至有虚空,以及众生住,愿吾住世间,尽除众生苦。」或是龙树菩萨所说:「愿成为大地令一切众生受用,或成为财宝令众生享受。」我们常听到密法中有「三年一个月又三天便成就」的法门,就是因为这种急求的想法才使得我们沮丧,若以显教三大阿僧祇劫来看,我们的心力就会提得起来,这些方法是对有学法的人而言。 若对一般人而言,会沮丧是因为遇到一些困难,在这样的状况下,我们无法再承担更多的痛苦,这时应想想这世界上痛苦的人那么多,不论贫富,谁没有痛苦?为何我却那么在意自己的痛苦,而把自己绑死了! 问:发菩提心是否需要空正见摄持? 答:透过空正见看见烦恼是可以断除的,故会对众生有更强的悲心而想帮他们。寂护论师则说:生起菩提心不一定要证得空性。上根者,是可透由证空性而策发起菩提心,但下根者,则是透过不断发愿、串习而生起。所以发起菩提心,不一定要证得空性。 问:佛教徒一定要吃素吗? 答:以戒律而言,佛未完全禁止吃肉,泰国、斯里兰卡亦有肉食。比丘意译为「乞士」,比丘的生活是乞讨托钵,别人给他什么就吃什么,比丘戒律是不能煮食,要经由托钵而食。在菩萨经藏里面有些不完全禁止荤食,有些则禁止。《楞伽经》是完全禁止肉食,大乘行者因悲心而吃素。金刚乘下三部是完全禁止肉食的,无上瑜伽部有五种肉、五种甘露,但规定非常严格,有高深的证量才可以吃,否则有害。汉地僧众是吃素的,非常随喜。 问、警察取缔别人是职责,但被批评是无慈悲心,该如何培养慈悲心,消除内心疑虑? 答:若意乐是清净正确的,想要利他,纵使外在行为是粗鲁的,也是善行。若意乐是欺诳的,外在行为温柔也不是善法。警察在执勤时,纠正与法律相违的行为,目的是保护民众,在无形当中,也是防护他们不造恶业苦因,这是应该的,以清净利他意乐去做。 问、是否找不到假义即可证明无自性,或定须由缘起来证明? 答:龙树菩萨于《宝鬘论》中去寻找人的假义时说:士夫非地水火风,非意识亦非虚空,寻找其假义(假立之意)找不到。如果这就可以证明无自性,那么龙树菩萨应该在这一偈之后接着就说士夫(无自性),但没有这样,这一偈之后接着是说士夫由六界所摄而安立,此是缘起所以是性空无自性,所以寻找假义找不到还不是无自性。首先要了解「所破」,如此才不会将「士夫」及「士夫自性」一起破。依九种重要的关键:所遮、同品遍、七相来破除自性。士夫是由世间共许的意识所安立的假相,所以士夫的自性全依他力而有。《四百论》云:因为依赖他力而非依自力存在,所以诸法无有自性。《佛护论》云:假如此法是依自力而有,则不必依赖他力而有。例如时间,现在、过去、未来皆依互相观待安立而成,找不到三时的自性。若一定要找得到自性才能安立彼法存在的话,那很多法就不能安立。例如对裁缝师的安立,是因他有裁缝这个作用而命名,但当他没有在做裁缝的动作时,我们也这样称呼他,这是根据他过去的行为,所以这就是依由过去的作用而安立。「现在」时间很短,我们大半在回想「过去」、计划「未来」中度过人生,非由现在而已,虽然是互相观待而成,但依世间共许的名言仍可稳当地成立一切法。
《心经释义》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