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成这种因缘。真实执着就像刚刚所说的,无论是看到可爱境或不可爱境,这种自相、自性的幻相,认为它与实际上吻合,实际就是如此,这是由痴心的自性执着、真实执着而产生的。痴心可分为不懂的痴心与一般颠倒的痴心,这里是针对痴心自性的执着、真实执着而说的,在贪嗔痴三毒之中,最主要的根源,就是由真实执着而产生的。 龙树菩萨在《七十空性论》里面有说到:由因缘而产生的法,若有自性,则不会依赖因缘而有,因为法的存在是依赖他力而有,依赖他力而存在,就不是由自力而存在。虽然不是自力而有,但是我们郄认为自性有、自力有。这种真实的执着、自性的执着产生了「萨迦耶见」,由于「萨迦耶见」而造作了业,因此而生起了十二因缘生死的流转,所以整个轮回及痛苦的根源,都是来自「真实自性的颠倒执着」。 提婆菩萨如此说过:轮回苦海的种子(也就是轮回的根源),是由烦恼意识而生起的,烦恼意识的根本,就是真实有、自性有的执着,由真实执着所污染的无明就是轮回的根源。假使自性执着是烦恼的根源的话,那这种轮回的根源要如何破除呢?所以又说到了这种自性执着是缘内外的一切法所生的一种真实的感受。假使针对于同样的所缘境,能去了解到无自性、无真实的话,原有的自性和真实的概念则会被破除。也就是说,自性执着所缘的境,他认为这是真实,这个境是自相有;空正见缘同样的境,但是他郄说这个境没有真实、没有自相;所以是透过所缘一处、所执相违的空正见去破除自性执着,而断除轮回的根源。 龙树菩萨的《中论》说:所谓解脱是永远断除烦恼的意思,止静烦恼。使烦恼止静并不是说前前烦恼消灭,不是由业灭了这种角度来作解释,而是说意识的续流前前意识接着后后意识,源源不断的持续下去,在这种续流的持续当中,由于对治的力量,使后意识不会受前意识烦恼的污染,永远远离烦恼的污染的话,这种断除烦恼的当下称为得到解脱。所谓法、涅槃、解脱的性质为何?凡夫与圣者的心都是无自性的,但是在凡夫心识的时侯,这种无自性的心被烦恼所污染,透过了对治力慢慢去除了污染之后,得到了清净,在那个当下称为「解脱」。解脱如何获得?因为轮回由业所形成,业由烦恼所造作,烦恼由非理作意所产生,非理作意由真实执着的戏论所现起,欲断除真实执着的戏论必须证得空性的智慧,所以是透过性空的智慧去远离「诸法真实执着的戏论」而获得解脱的。 在此作个总结:证悟色法的自性空智慧,它并没有造成执色意识的危害,它并没有伤害到色法的存在,虽然在证悟「色之空性」的当下它没有看到色法,但并不造成损害。在证悟性空当下不会看到色法的原因,是因为它在观察色之究竟性质的时候,没有找到色的自性;在寻找色的自性的时候没有找到自性的话,伤害了自性但郄没有伤害色(没有否定色的存在),它否定的是色的自性,因为它所寻找的对象是色法的自性。因此了解到色之空性的智慧,它破除了色的自性执着,郄没有否定色法的存在,没有损害到执色意识。 但是它郄可以同时损害缘色法所生的贪心及瞋心,因为 缘色法所生的贪、瞋心都是看到并且执着了色自性有、色真实有而产生的,所以看到色法无自性、无真实的智慧,对于由这一种执着所带来的贪、瞋能一并遮挡对治,并且造成损害,但是对色法而言并没有造成任何伤害,并没有否定色法的存在,长时间的串习空正见,在看到性空之后再去反观一切外相的自性,会觉得这一切如同梦幻泡影一样虚假,这种了解虚假无真实的智慧,会不会影响善心的增长?是不会的,反而更会帮助善心的增长。空正见可以对治烦恼,但不会造成善法增长的障碍。譬如以悲心而言,悲心是不忍他人受到痛苦的怜悯心,尤其菩萨们这种清净悲心力量更强大,菩萨们生起这种强而有力悲心的时候,假使能体会到痛苦是可以断除的,就会对对治痛苦的法更加精进修持。而且透过性空的认识确认痛苦可以断除之后,不只对对治痛苦更加精进,同时对他人的痛苦也会更加怜悯。假使痛苦没有办法断除的话,那我们只能抱怨而己,除此之外,我们能作什么呢?这就是心力无法提起的原因。总之,透过空性的认识了解痛苦可以断除,因此断除痛苦的心,以及不忍他人的痛苦怜悯心的力量就会增大;也就是,看到空性及诸法如梦幻泡影这种认识,可以帮助慈悲心、善心的增长,同时可以断除自性执着颠倒见的产生,而且会阻碍强烈贪、瞋心的生起。总之空正见可以帮助我们一切证量的成长,以及避免一切由颠倒执着而生起的危险。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受指感受,想是一种心所,色以外所余的蕴体(也就是受、想、行、识)都是无有自性,都是与性空同是一体,所以说「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中文还加上无性相一句话,所以总共有八种空性,在此中文只讲七种。这是讲到三解脱门,第一个空解脱门、第二个无相解脱门、第三个无愿解脱门。「诸法空相」是讲空解脱门,诸法无有自性。「不生不灭」,没有自性的生,没有自性的灭,生灭都无有自性,因此说到「不生不灭」。「不垢」,烦恼并不是有自性,所以说无有自性的烦恼污垢;「不净」,断除烦恼的涅槃,这种清净的灭谛也没有自性,因此说「不净」;所以说「不垢不净」。为什么断除烦恼的涅槃没有自性?在此说到性空本身的自性。断除烦恼的涅槃它是一种空性的性质,针对空性去做寻找之后,无法找到空性的假义,因此它没有自性,也是自性空,所以「不净」。「不生、不灭、不垢、不净」,这四法讲无相解脱门。「不减」是指烦恼可以由对治力而减退,但不是由自性真实而减衰,烦恼不会以自性减衰;「不增」不会因由自性而增长功德。「不增、不减」主要是依果位而说,是说无愿解脱门。所以在「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讲到了空性的内容。空性的解说有二种:由境或识而作解说,现在最主要是针对意识而说。 「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这是针对十二处、十八界而说空性的内容。因此诸法自性空,从自性空中没有自性的色法、没有自性的受、没有自性的想、没有自性的行,也没有自性的识,以上是五蕴。「无眼耳鼻舌身意」讲到了无有自性的六根;「无色声香味触法」讲到了无有自性的六境。「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讲到了无有自性的十八界。「无明明亦无明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这是说十二因缘流转、还灭的次第也是没有自性的。 佛当初在初转四谛*轮的时候说到苦集灭道四圣谛的道理;之后又说到了要知苦、断集、证灭、修道;之后又说到了虽然知苦但不得知,虽然要断集但不得断,也就是说要了解痛苦但不要以自性执着去了解痛苦,要断除集谛,但是不要以自性执着去断除集谛。虽然四圣谛非常殊胜,但是四圣谛也没有自性,所以「无苦集灭道」。「无智」,由苦集灭道的四谛十六种行相所产生的智慧也没有自性;「无得」,因为这种智慧没有自性,所以由这种智慧所获得的涅槃也没有自性。「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密多故,心无罫碍」,因为菩萨们在观修性空的当下远离了一切戏论,没有任何自性和真实相所获得的缘故,菩提萨埵依着般若波罗密多的修持而使得内心无有罫碍。「无罣碍故无有恐怖」,这些烦恼都无有自性、无有真实,因此不会产生真实的恐怖、真实的痛苦。「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透过这种空正见的修持去对治烦恼以及烦恼障所留下来的习气(所知障),远离颠倒梦想而得到了佛果位这究竟的涅槃,这是以大乘角度而说。若以小乘角度而说,因由观空的缘故,断除了烦恼障而得到了小乘的涅槃。 「阿耨多罗」是无上的意思,「三藐」是清净的意思,或是正确的意思,「三菩提」是圆满佛果位的意思。「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密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有两种解释,第一种是指过去的佛依由这种般若波罗密多的修持而得到无上清净的果位,现在的佛依由般若波罗密多正见的修持正在得到无上清净正确的佛果位,未来的佛也将会依由般若波罗密多的缘故而得到圆满的佛果位。第二种:如同《现观庄严论》说到:十地菩萨因为接近成佛果位的缘故,也称为佛,所以此处也包括十地菩萨藉由修「金刚喻定」而获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罗密多」,般若是智慧的意思,波罗密多是到彼岸的意思,所以中文也可以翻成智慧度、智慧到彼岸。在《般若八千颂》里有说:真正的般若波罗密多只有佛果位才有,因为到彼岸是到达的意思,但是我们正在往智慧的彼岸去,以智慧去彼岸也可以把它取名为般若波罗密多,也就是说现证空性的证量也可以取名为般若波罗密多(智慧度),因为它正在往那个地方走。真正的般若波罗密多是到达彼岸的意思,只有在佛果位才有,因此在《现观庄严论》有说到:「经般若波罗密多、道般若波罗密多、果位般若波罗密多这三种,这里所讲的般若波罗密多经也就是经典般若波罗密多。」 「故知般若波罗密多是大神咒」,在此说明为什么是大神咒的原因,因为现证空性,透彻了解性空的缘故、现观空性的缘故,所以是「大神咒」;因为是去除无明的智慧的缘故,所以是「大明咒」;现证空性的智慧,因为没有任何一法比它更殊胜的缘故,所以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第一个「无等」是指佛陀的意思,因为没有能跟佛陀相等的,佛陀无上的缘故;可以与佛平等的就是般若波罗密多,因此般若波罗密多是「无等等咒」,与无等相等之咒。亦由般若波罗密多「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为什么呢?因为在性空当下,证空性的智慧所见和所存在的是一致的,而且它可以圆满成办我们所追求的目标与功德,因此「真实不虚」。 「故说般若波罗密多咒,即说咒曰:…
《心经释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