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正理来抉择。(注:广论p.402-403。)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是心经的纲要大意,是对上根者的解说。接下来的内容是详细的部份,所说的对象是比上述的还要来的下根的这些对象。 「照见五蕴皆空」,五蕴就是「所依有法」,在「所依有法」的五蕴里面说到所见缘起皆空即是「自性空」的道理,所以「五蕴皆空」也包含世俗谛以及胜义谛的道理,详细说的话包括楞伽经中说到十种性空。譬如在会场中我们看不到大象,台湾只有在动物园里可以看到大象,在会场里面没有大象,所以大象空了、没有了。空的依处─会场以及所要破的(所遮的)─大象,两者是不同的,所破除的(所遮之法)与所依有法毫无相关,这称为「他空」。这十种空性的法,我并不是完全想得很清楚,所以要事先声明,跟你们说声抱歉!假使你们有问题,我将无法解答。 「自空」,自己并非是自己,自己不属于是自己,也就是说所空的这一法的性质,并不属于这一法的性质的话,其它的法也不能属于这一法,所以这法根本不存在。如果是「自空」,则一切没有;一切没有的话,修空者也没有;修空者没有的话,就无法安立修空者所观修的空性。因此,现在所说的空性,并不是这种自空。现在所说的性空的道理,针对所依的这些「有法」,我们看成了「自相有」、「自性有」的一种欺诳的幻相,如同我们所看到的这种欺诳之相,实际上有自性吗?是没有的。现在所说的性空就是针对于「所依有法」而产生自性的一种幻相,这种幻相的内容实际上存在吗?不存在,是这一种性空。 在龙树菩萨的大弟子中观的论师中分二派,(一)如寂护、莲花戒论师等,他们认为在名言上有自相的存在;(二)龙树菩萨的心子佛护论师、月称菩萨、寂天菩萨,认为名言上没有自相。现在我们看到的色法,或者是听到的声音,无论是任何的色声香味触、甚至于内心的苦乐等感受,看到这些的时候,都会觉得这些的性质是从境上本身而有的,从境本身现起的一种真实作用,针对这一种现相而言,两派中观论师有不同的看法:(一)清辨论师等,他们认为:我们看到一切的法,会觉得从他那边现起、从他本身而有的,这一种看法并没有错误,是正确的,这称为「自相」。因为他们认为这是存在的,所以他们在名言上安立有自相。(二)但是,另一派中观论师主张「无自相」,他们认为我们现在虽然可以看到这些从境上面自性有、自相有的这种幻相,但是实际上如果这些法从境本身而有的话,那去寻找之后,应该找到这种自性的作用、真实的作用,但是全找不到。假设这一法是真实的话,从境本身产生作用的话,在寻找自性的时候应该是愈来愈清楚才对,但是并没有愈来愈清楚,反而愈来愈模糊,甚至于找不到,这一点已经代表实际上并没有自性、真实的存在。所以这时候以七相的道理,甚至于以断四生的道理,而去做寻找。所生与能生不是自性而有。虽然我们看到的「所生」及「能生」是自相有、自性有,但是寻找之后是找不到的。没有「他生」,为什么呢?所谓的「他」,去寻求假义之后,那里是一个真实的「他」?找不到!所谓的「生」,寻求生的一个中心性质,也找不到「生」的真实性质。既然没有真实的「他」,没有自性的「他」,又没有真实自性的「生」,则没有真实的「他生」。因此破了「自生」、「他生」等,破了「四生」。 所以在《佛护论》里面有说到:如果有自性的话,在那一个当下安立就好,何必要唯意识安立而有呢?就是因为寻找之后找不到,又不能否定他的有,所以这种「有」的方法,就变成唯意识安立而有。虽然我们现在看到的是那样的真实、那样的实际,但是这一种自性的相是一种错觉,是因为无始以来无明的污染所产生的一种幻觉。以幻相而言,会看成自性之相,但是以实际状况而言,却没有自性,而是依意识安立而有,这也是为什么佛在说《般若经》的时候,一直说唯意识安立、唯名言而有,会一直强调这种性空的原因。 龙树菩萨在《中论》中说:「佛所说的法,都是因为有二谛为基础而建立的整个佛法。」同样的,在月称菩萨《入中论》中解释二谛说:(一)思察胜义谛的理智,最究竟的这种智慧,所获得的真理,称为「胜义谛」。(二)无寻求、无思察的名言意识所安立的这些法,称为「世俗谛」。 《入行论》又说,(一)看到自法的现量去看自法的时候,并没有能所二相存在的话,这一法称为「胜义谛」。(二)看到自法的现量看自法的时候,具有能所二相存在的话,这一法称为「世俗谛」。这是针对现量而来安立二谛的内涵。在外道的宗义里面,也时常可以看到「二谛」这一名词,同样的在内道四部从「有部」一直到「经部」、「唯识」、「中观」的各派,也都有对二谛不同的解释。今天在此最主要的是以「中观」二谛的宗义而来做解释的。 在解释二谛的时候,曾经在《入中论》说到一切法的(无论是有为法或是无为法)的性质皆有两种:第一种是胜义的性质,第二种是世俗的性质,这二种性质是同性但却是异体。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法与色法的性空,这二者并不是异性的,因为色法的存在,它本身就具有了性空的性质,这并没有办法分开呀!因为色没有办法与它自己的「色的空性」分开的缘故,所以「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法最究竟的性质就是性空的这种性质了,这一种性质并没有与它所依的色法另外安立存在,因为「色」和「色的空性」这二者是同性的。「色」与「色的空性」同性,「色的空性」又与「色」同性,并不是「异性」而有。为什么会如此呢?因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法本身」就是「自性空」,完全是依赖因缘而有的,它本身并不是自动的、自相的,不是从它自己本身自性而有,而是完全依赖因缘而有。「色即是空」色和色法的究竟性质指空性,这两者无法分开,是一体、一性、同性的东西。也就是因为色法的有并不是自性而有、它本身而有;它的「有」是完全依赖其它的因缘、其它的法而有,因此说到「空即是色」。 所谓性空的道理,「自性空」并不是说完全没有,而是说「缘起而有」,假使我们认为自性空就是什么都没有的话,这种想法是错误的。甚至正因为诸法自性空,所以更加能证成诸法的有(存在)是依赖缘起的有。假使我们认为反正都是自性空了,何必在意呢?当作什么都没有的话,这种想法是错误的、是颠倒的。佛经所说的性空的道理,是为了让我们了解到诸法的「究竟性质」而说的。假设没有诸法,那里来的这些「究竟性质」呢?那就不可能有了。相反的正因为有了诸法,佛为了让我们了解到诸法究竟的性质而说了「性空」道理,所以性空并不是否定一切法。 也许有人会认为:「既然性空是存在的话,为什么我们要花那么多的心力去学空性的道理呢?它太深奥了,把它摆在一边,我归我,空性归空性,不要管它好了。」会有这种想法,正是不了解空性的重要。所谓佛法主要内容就是讲「涅槃」。所谓「涅槃」(一)即是「从痛苦中得到解脱」的意思,也就是「断除痛苦」这四字。痛苦来自烦恼及烦恼的根源。断除烦恼和烦恼的根源得到涅槃,这就是佛法。(二)涅槃之另外一种角度解释:这些痛苦来自「自性相」这种执着。这种自性的执着会带来痛苦,为了断除这种痛苦,因此而建立了「性空」,断除这种自性而说到「自性涅槃」。总而言之,我们所有的这些不想要的痛苦都是由于颠倒执着而产生,为了断除颠倒的执着,我们必须要生起对治力来破除颠倒执着,这一种对治力必须透过实际真理的认识,才有办法对治。否则的话,烦恼是没有办法断除的。为了要断除烦恼,为了断除颠倒的执着,认识真理非常的重要,因此,认识空性就非常的重要。 在每天的日常生活当中,我们都希望断除三毒烦恼。正如在回向文中说「愿消三障诸烦恼」。但是以实际的生活而言,我们却把这三种毒物误认为是修心的心要跟精髓,一天到晚都在做修持。怎么说呢?这从我们经验上就可以体会,当我们看到悦意境、悦意相时,无论内悦意或外悦意相,自然而然产生一种执着,不想与这种悦意、可爱的东西分开,进而我们的心完全溶入于这种可爱的境物,就是紧紧的把他抓住、不想要让自己远离,因此产生极为强烈不想分离的意念,就称为「贪着」。若只是看到可爱、悦意的境界,还不是贪着。所谓「贪着」,就是透过这种可爱相、悦意相之后,当内心对这种境产生极为强烈的执着,就想取有,希望我能获得,这种特别的有力量的执着产生后,我们称之为贪心。同样的看到不悦意境、不可爱的事物的时候,自然就会产生一种排斥与厌恶,自然地想要远离它,这种有力、坚固的执着生起后,我们称为嗔心。贪和嗔这二种,只要我们专注观察平时的生活,我们一定可以体会到,无论白天或是晚上,甚至于作梦的时候,都一直徘徊在我们的脑海里,一直无法舍离这种不好的贪嗔。 我们仔细的观察贪嗔的形成,首先在还未生起贪心的时候,会让自己看到可爱、喜爱的东西、境物,在那时,会觉得这东西很好、很漂亮,就是如此单纯而已,会产生一种念头,之后慢慢的我们会产生一种希望自己得到这东西,会去捏造可爱境物之好,于是会产生一种执着,这时就叫贪心。这二种心态里面,都有看到可爱境、悦意境的自相、真实,但是在后者的心态时,他不只看到悦意境的自相而已,而且会去执着就是那样的好、那样真实的好,对境本身产生强而有力的自性执着,因此而产生贪心。在前者心态的时候,只是看到真实的好,但真实好的执着却不会强烈的产生,但在后者却会。只要好好地在体验上去做观察,我们多多少少可以体会到烦恼的产生与自性真实的执着很有关系。同样的,生起嗔心时也是如此,促成嗔心的等无间缘,也就是由真实执着而去促…
《心经释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