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释义 无论是世间或是出世间,「听闻」均扮演重要的角色。世界各国对教育及知识的提升非常重视,台湾的知识教育水平很高,我很随喜,但是我们所学的教育大多是在追求外在的物质,我们以为快乐是由来自于物质的满足,但事实上我们虽然学了那么多,却没有想象中的快乐。那是因为所学的知识与追求的快乐目标不符合而导致的。真正快乐的知识,应该建立在心灵上,我们应从内心提升,来追求心灵的喜悦,才能得到究竟的快乐。 许多宗教因而发展了许多心灵提升的方法,希望人们能从心灵提升上寻求真正的快乐。以佛法的方法,是调伏内心负面的情绪,使心灵提升。根据提婆菩萨《四百论》,提及调伏内心有三大步骤:一、避免由烦恼所造作的恶行为,这须靠戒的力量断除烦恼带来的身、口、意等恶业。二、不动业也是轮回之因,还是在三界轮回之中,世间安乐的本质是痛苦的,痛苦的根源是烦恼,因此要断除轮回就要断除烦恼,故须学习空性的道理,依此来断除烦恼障。三、.自己得解脱是不够的,还要使一切有情都得解脱,就要证得一切遍智。自己不能调伏就不能调伏别人,所以必须断除所知障,断除所知障光有空正见是不足的,更要有广大的资粮方便品,也就是菩提心和空正见双修而成。以上三种是得到快乐最殊胜的修法。(注:第一层次是下士道,第二层次是中士道,第三层次是上士道,源自《菩提道次第广论》。) 为了要让我们证得空性的修所成慧,所以正对治的方式是调伏内心,对治负面的情绪,例如,以慈心对治瞋心,以不净观对治贪心,但是,这些都是暂时性的压伏,无法由根本来消除贪、瞋心,只有缘空性的止观双运才能消灭烦恼的根源。为此,要反复思惟空性的道理才能产生定解。但是在思惟前,若不听闻空性的道理,就无法如理思惟。所以所修的内容和所听闻、思惟的内容互相配合。我们要学空正见,就要去听闻思惟而修习空性。 根据世亲菩萨所造的《俱舍论》所说,佛法有二:教正法、证正法。证正法是内心的觉受生起的证量,在此之前要观修,对所缘境要反复思惟,才能生起此觉受。而宣说此道理的称为教正法,教正法要经由听闻而去思惟才能够得到。证正法则要经由思惟后在生活上修习才能证得。听闻和修习二者是不可分离的。如果只修行而不听闻,是不行的;若只听闻而不修行,也是错误的。因为听闻就是为了修行,所以听修双运、双用是很重要的。(注:广论p.12-13。) 以前印度的大成就者,例如龙树、提婆师徒,无着、世亲兄弟,以及八十位大成就者,他们都是长时间在经论中精进学习而获得成就;也有少数人,是依止善知识,透由有证量的上师的口诀而获得成就。西藏也是如此:多数是依据那烂陀寺大论师所著的论典,经长时间学习而成就;少数是依止有证量的上师,依口诀而成就。由此可知,历史上传教的方式有二种:一、是依据大论典,二、依口诀教授。上师具证量,对弟子教学时,根据当时的因缘,把自己的经验和觉受传授给弟子,中国历史上也有大师没有长期学习经教,以禅定的力量而得成就。但是以教法长远的发展来做比较,第一种方式,因所研习的论典都是由佛授记的大论师菩萨所造的论典,经过长时间的观察、抉择,破除一切邪见、疑惑,根据经论内容如实修行,可去除二障和错误,能无误的得到成就。第二种方式,是根据暂时的因缘而教授的,比较零碎,学者无法领会佛法整个扼要,所以是有危险的,对于后世学习的人不一定适合。以教法长久住世的眼光而言,第一种修学方法非常重要。 汉、藏都有同样问题,一听到要听法就没有心力,但是一听到灌顶,眼睛就睁得大大的非常踊跃,这种想法是错误的。我们真正应该学的是法义。假使不知法的内涵,光只是靠灌顶来调伏内心是很困难的。仅靠灌顶的法物而没有法义,是很难成就的。如果,只是把灌顶的瓶子放在头顶上,就可以净化内心、成就的话,那么狗或猫也可以经由这种方法得到成就。当然有具量的上师以及与上师有不共的因缘,或许可以成就。但是,一般而言 是不可能的。 学佛要有信心,要经过对法的正见生起定解。若对法有体悟,真正对佛法有信心,如此灌顶,要获得功德成就,自然容易生起。所以我们要多多学习法义,我常传时轮金刚灌顶的用意,是希望藉此因缘为更出多出家、在家众宣说佛法,这也就是为什么我在灌顶前讲《心经》的道理。可是还是有些弟子太聪明,只想灌顶、不想听法。(众笑) 我从小就认识佛法,对佛法也有一些信心,但是这种信心是不够的。透由学习和经验,我对佛法领悟有一点进步,对佛法产生愈来愈强的信心。所以教理的学习是很重要的。密教虽然很殊胜,但是不要急,没显教的基础,密教要成就有困难;显教的基础打稳,密教功德自然生起。 佛说八万四千法门中最殊胜经典是《般若经》,在大小显密乘中,佛初转*轮先说四圣谛─苦、集、灭、道。灭谛中提及涅槃,为了证明涅槃的内涵和存在,佛陀更深入说明空性之理,所以第二转无相*轮,藉由空性的认知,证明烦恼是可以断除的。从色法到一切智智空,一切法皆无自性。有些论师不了解甚深空性,佛便对无自性再做解释,第三转善分别*轮的《解深密经》,还有《如来藏经》和慈氏菩萨的《相续本母经》,详细说明心的体性,是唯明唯知,具有原始自然之光明。 无上瑜伽好像是山顶,我们在平原,所以佛陀渐次引导让我们爬山去。先由初转*轮了解「解脱」法门,为了解脱故说二转*轮无上空性道理,这是显密共许的渐次向上。第三转*轮时,更深入了解心性的特质。心最微细的状态─根本光明(净光),这也是无上瑜伽所提到的 心经的解释有两种:显教解释和密教解释,今天我门要讲的心经有显义和隐义:显义是空性,隐义是现观次第。我现在要先讲「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这是对上根者所说,五蕴代表诸法,包含一切有为法,有为法是因缘所生而聚合之法,对众生可以是有利,也有可能有害。有人疑惑,有为法若无自性,怎会有这种有益或有害的作用呢﹖这不是从境上去看,而是从我们内心去安立。实际上正是由于执着有自性,才会看成如此,所以用「照见五蕴皆空」来破除。 佛教四派论师(有部、经部、唯识、中观)中,主张法无我的唯识宗,认为因为缘起,所以有真实、有自性。中观论师认为所谓缘起是依赖他力、观待而有,故不观待的自性是不存在的。因为缘起,所以没有自性,正因为缘起而更应主张无自性。 龙树菩萨《中论》上说,善巧的中观论师所主张的性空道理,不是寻找假义不得而有性空,而是因为缘起依赖他力而有无自性(性空)。性空并非无所有,因为缘起所以否定了自性有,「有」的方式是唯名所取,唯识所立,所以遮止了有无二边而入中道。有人质疑:如果诸法不真实有,那就堕入断边,等于毁谤因果、四谛、一切法。针对这个问题,龙树菩萨回答:正因为诸法无自性,是依赖因缘而生,更证成有因果、四谛,而能成立一切法。既然有为法剎那剎那间都无自性,都依赖因缘而生,那么无为法也无自性。 「照见五蕴皆空」的第二种解释是:施设处的五蕴,我们将其安立为我,既然所施设的五蕴无自性,那么「我」无自性,「我所」也无自性,由此破除人我执,所以造业者、及苦乐的感觉者也是无自性。如是,五蕴无自性,其所含摄之法也无自性,根、道、果也无自性,连空性本身也无自性。《中论》上说:如果有少许法有自性的话,就容许怀疑空性是无自性的说法。但是,实际上是找不到任何一法是有自性,所以空性本身也是无自性的。 应该很谨慎的一点是,我们可以理解物质上诸法是无自性,但是对于所修的空性,有人却会执取它为有自性,因为它可以断除我们的烦恼,这是极大错误。龙树菩萨说:「把空性执为有自性,是无可救药的错误。」 「五蕴皆空」性空所依之法,依五蕴安立,(一、所依─有法);所要破除的是其自性(二、所遮─自性);因为缘起所以性空(三、所立─空性)。诸法本来即是性空、无自性的状态,并非因为修习而使它无自性。并非我们观修时没有自性,不观修时有自性。《现观庄严论》说:所遮的自性,在任何法中都是没有的,否则空性就不存在了。 「照见」:由听无自性之理思惟之,而安住在无自性的体会中,所以有止观两种修法。「照见五蕴皆空」的好处是「可以度一切苦厄」,此处有二种解说:一、因为知性空,破除自性、断除烦恼痛苦;二、因为一切烦恼痛苦是在戏论当中现起,所以远离一切戏论,就远离了一切痛苦,从烦恼痛苦中解脱。所以说「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佛说《心经》的缘起,是在灵鹫山中部,为诸菩萨、声闻弟子所围绕,当时观自在菩萨正在观修般若波罗密多,专注思惟观修而「照见五蕴皆空」。《心经》主要内涵,是舍利弗与观自在菩萨有关空性的问答,佛出定后认可菩萨所说,欢喜赞叹,可见观自在菩萨所见的空性是最究竟的。 佛初转*轮时,说诸法无自性,有真实。但在《楞伽经》中又说无自性,其意为外在法有自相,内在法无自性。但在《般若经》中又说内外法皆无自性。这些都是佛所说的。为何有时说有自性,有时又说无自性,要如何判断呢? 事实上,佛经可分为了义和不了义两种,而对了义、不了义的解释又有二种:第一种,一、词面内容与实际内容符合者为了义;二、词面内容与实际内容不符合者为不了义。第二种,一、所说内容为空性胜义谛为了义,例如说空性的经典是最究竟圆满者;二、所说内容为世俗谛,在观察时无法得最究竟义者为不了义。因为佛是观机而说法、因应当时因缘而说法,所以与正理相违者为不了义。所以判别了义、不了义不可单由经文词面来判别,须由智慧…
《心经释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