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經釋義 無論是世間或是出世間,「聽聞」均扮演重要的角色。世界各國對教育及知識的提升非常重視,臺灣的知識教育水平很高,我很隨喜,但是我們所學的教育大多是在追求外在的物質,我們以爲快樂是由來自于物質的滿足,但事實上我們雖然學了那麼多,卻沒有想象中的快樂。那是因爲所學的知識與追求的快樂目標不符合而導致的。真正快樂的知識,應該建立在心靈上,我們應從內心提升,來追求心靈的喜悅,才能得到究竟的快樂。 許多宗教因而發展了許多心靈提升的方法,希望人們能從心靈提升上尋求真正的快樂。以佛法的方法,是調伏內心負面的情緒,使心靈提升。根據提婆菩薩《四百論》,提及調伏內心有叁大步驟:一、避免由煩惱所造作的惡行爲,這須靠戒的力量斷除煩惱帶來的身、口、意等惡業。二、不動業也是輪回之因,還是在叁界輪回之中,世間安樂的本質是痛苦的,痛苦的根源是煩惱,因此要斷除輪回就要斷除煩惱,故須學習空性的道理,依此來斷除煩惱障。叁、.自己得解脫是不夠的,還要使一切有情都得解脫,就要證得一切遍智。自己不能調伏就不能調伏別人,所以必須斷除所知障,斷除所知障光有空正見是不足的,更要有廣大的資糧方便品,也就是菩提心和空正見雙修而成。以上叁種是得到快樂最殊勝的修法。(注:第一層次是下士道,第二層次是中士道,第叁層次是上士道,源自《菩提道次第廣論》。) 爲了要讓我們證得空性的修所成慧,所以正對治的方式是調伏內心,對治負面的情緒,例如,以慈心對治瞋心,以不淨觀對治貪心,但是,這些都是暫時性的壓伏,無法由根本來消除貪、瞋心,只有緣空性的止觀雙運才能消滅煩惱的根源。爲此,要反複思惟空性的道理才能産生定解。但是在思惟前,若不聽聞空性的道理,就無法如理思惟。所以所修的內容和所聽聞、思惟的內容互相配合。我們要學空正見,就要去聽聞思惟而修習空性。 根據世親菩薩所造的《俱舍論》所說,佛法有二:教正法、證正法。證正法是內心的覺受生起的證量,在此之前要觀修,對所緣境要反複思惟,才能生起此覺受。而宣說此道理的稱爲教正法,教正法要經由聽聞而去思惟才能夠得到。證正法則要經由思惟後在生活上修習才能證得。聽聞和修習二者是不可分離的。如果只修行而不聽聞,是不行的;若只聽聞而不修行,也是錯誤的。因爲聽聞就是爲了修行,所以聽修雙運、雙用是很重要的。(注:廣論p.12-13。) 以前印度的大成就者,例如龍樹、提婆師徒,無著、世親兄弟,以及八十位大成就者,他們都是長時間在經論中精進學習而獲得成就;也有少數人,是依止善知識,透由有證量的上師的口訣而獲得成就。西藏也是如此:多數是依據那爛陀寺大論師所著的論典,經長時間學習而成就;少數是依止有證量的上師,依口訣而成就。由此可知,曆史上傳教的方式有二種:一、是依據大論典,二、依口訣教授。上師具證量,對弟子教學時,根據當時的因緣,把自己的經驗和覺受傳授給弟子,中國曆史上也有大師沒有長期學習經教,以禅定的力量而得成就。但是以教法長遠的發展來做比較,第一種方式,因所研習的論典都是由佛授記的大論師菩薩所造的論典,經過長時間的觀察、抉擇,破除一切邪見、疑惑,根據經論內容如實修行,可去除二障和錯誤,能無誤的得到成就。第二種方式,是根據暫時的因緣而教授的,比較零碎,學者無法領會佛法整個扼要,所以是有危險的,對于後世學習的人不一定適合。以教法長久住世的眼光而言,第一種修學方法非常重要。 漢、藏都有同樣問題,一聽到要聽法就沒有心力,但是一聽到灌頂,眼睛就睜得大大的非常踴躍,這種想法是錯誤的。我們真正應該學的是法義。假使不知法的內涵,光只是靠灌頂來調伏內心是很困難的。僅靠灌頂的法物而沒有法義,是很難成就的。如果,只是把灌頂的瓶子放在頭頂上,就可以淨化內心、成就的話,那麼狗或貓也可以經由這種方法得到成就。當然有具量的上師以及與上師有不共的因緣,或許可以成就。但是,一般而言 是不可能的。 學佛要有信心,要經過對法的正見生起定解。若對法有體悟,真正對佛法有信心,如此灌頂,要獲得功德成就,自然容易生起。所以我們要多多學習法義,我常傳時輪金剛灌頂的用意,是希望藉此因緣爲更出多出家、在家衆宣說佛法,這也就是爲什麼我在灌頂前講《心經》的道理。可是還是有些弟子太聰明,只想灌頂、不想聽法。(衆笑) 我從小就認識佛法,對佛法也有一些信心,但是這種信心是不夠的。透由學習和經驗,我對佛法領悟有一點進步,對佛法産生愈來愈強的信心。所以教理的學習是很重要的。密教雖然很殊勝,但是不要急,沒顯教的基礎,密教要成就有困難;顯教的基礎打穩,密教功德自然生起。 佛說八萬四千法門中最殊勝經典是《般若經》,在大小顯密乘中,佛初轉*輪先說四聖谛─苦、集、滅、道。滅谛中提及涅槃,爲了證明涅槃的內涵和存在,佛陀更深入說明空性之理,所以第二轉無相*輪,藉由空性的認知,證明煩惱是可以斷除的。從色法到一切智智空,一切法皆無自性。有些論師不了解甚深空性,佛便對無自性再做解釋,第叁轉善分別*輪的《解深密經》,還有《如來藏經》和慈氏菩薩的《相續本母經》,詳細說明心的體性,是唯明唯知,具有原始自然之光明。 無上瑜伽好像是山頂,我們在平原,所以佛陀漸次引導讓我們爬山去。先由初轉*輪了解「解脫」法門,爲了解脫故說二轉*輪無上空性道理,這是顯密共許的漸次向上。第叁轉*輪時,更深入了解心性的特質。心最微細的狀態─根本光明(淨光),這也是無上瑜伽所提到的 心經的解釋有兩種:顯教解釋和密教解釋,今天我門要講的心經有顯義和隱義:顯義是空性,隱義是現觀次第。我現在要先講「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這是對上根者所說,五蘊代表諸法,包含一切有爲法,有爲法是因緣所生而聚合之法,對衆生可以是有利,也有可能有害。有人疑惑,有爲法若無自性,怎會有這種有益或有害的作用呢﹖這不是從境上去看,而是從我們內心去安立。實際上正是由于執著有自性,才會看成如此,所以用「照見五蘊皆空」來破除。 佛教四派論師(有部、經部、唯識、中觀)中,主張法無我的唯識宗,認爲因爲緣起,所以有真實、有自性。中觀論師認爲所謂緣起是依賴他力、觀待而有,故不觀待的自性是不存在的。因爲緣起,所以沒有自性,正因爲緣起而更應主張無自性。 龍樹菩薩《中論》上說,善巧的中觀論師所主張的性空道理,不是尋找假義不得而有性空,而是因爲緣起依賴他力而有無自性(性空)。性空並非無所有,因爲緣起所以否定了自性有,「有」的方式是唯名所取,唯識所立,所以遮止了有無二邊而入中道。有人質疑:如果諸法不真實有,那就墮入斷邊,等于毀謗因果、四谛、一切法。針對這個問題,龍樹菩薩回答:正因爲諸法無自性,是依賴因緣而生,更證成有因果、四谛,而能成立一切法。既然有爲法剎那剎那間都無自性,都依賴因緣而生,那麼無爲法也無自性。 「照見五蘊皆空」的第二種解釋是:施設處的五蘊,我們將其安立爲我,既然所施設的五蘊無自性,那麼「我」無自性,「我所」也無自性,由此破除人我執,所以造業者、及苦樂的感覺者也是無自性。如是,五蘊無自性,其所含攝之法也無自性,根、道、果也無自性,連空性本身也無自性。《中論》上說:如果有少許法有自性的話,就容許懷疑空性是無自性的說法。但是,實際上是找不到任何一法是有自性,所以空性本身也是無自性的。 應該很謹慎的一點是,我們可以理解物質上諸法是無自性,但是對于所修的空性,有人卻會執取它爲有自性,因爲它可以斷除我們的煩惱,這是極大錯誤。龍樹菩薩說:「把空性執爲有自性,是無可救藥的錯誤。」 「五蘊皆空」性空所依之法,依五蘊安立,(一、所依─有法);所要破除的是其自性(二、所遮─自性);因爲緣起所以性空(叁、所立─空性)。諸法本來即是性空、無自性的狀態,並非因爲修習而使它無自性。並非我們觀修時沒有自性,不觀修時有自性。《現觀莊嚴論》說:所遮的自性,在任何法中都是沒有的,否則空性就不存在了。 「照見」:由聽無自性之理思惟之,而安住在無自性的體會中,所以有止觀兩種修法。「照見五蘊皆空」的好處是「可以度一切苦厄」,此處有二種解說:一、因爲知性空,破除自性、斷除煩惱痛苦;二、因爲一切煩惱痛苦是在戲論當中現起,所以遠離一切戲論,就遠離了一切痛苦,從煩惱痛苦中解脫。所以說「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佛說《心經》的緣起,是在靈鹫山中部,爲諸菩薩、聲聞弟子所圍繞,當時觀自在菩薩正在觀修般若波羅密多,專注思惟觀修而「照見五蘊皆空」。《心經》主要內涵,是舍利弗與觀自在菩薩有關空性的問答,佛出定後認可菩薩所說,歡喜贊歎,可見觀自在菩薩所見的空性是最究竟的。 佛初轉*輪時,說諸法無自性,有真實。但在《楞伽經》中又說無自性,其意爲外在法有自相,內在法無自性。但在《般若經》中又說內外法皆無自性。這些都是佛所說的。爲何有時說有自性,有時又說無自性,要如何判斷呢? 事實上,佛經可分爲了義和不了義兩種,而對了義、不了義的解釋又有二種:第一種,一、詞面內容與實際內容符合者爲了義;二、詞面內容與實際內容不符合者爲不了義。第二種,一、所說內容爲空性勝義谛爲了義,例如說空性的經典是最究竟圓滿者;二、所說內容爲世俗谛,在觀察時無法得最究竟義者爲不了義。因爲佛是觀機而說法、因應當時因緣而說法,所以與正理相違者爲不了義。所以判別了義、不了義不可單由經文詞面來判別,須由智慧…
《心經釋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