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成這種因緣。真實執著就像剛剛所說的,無論是看到可愛境或不可愛境,這種自相、自性的幻相,認爲它與實際上吻合,實際就是如此,這是由癡心的自性執著、真實執著而産生的。癡心可分爲不懂的癡心與一般顛倒的癡心,這裏是針對癡心自性的執著、真實執著而說的,在貪嗔癡叁毒之中,最主要的根源,就是由真實執著而産生的。 龍樹菩薩在《七十空性論》裏面有說到:由因緣而産生的法,若有自性,則不會依賴因緣而有,因爲法的存在是依賴他力而有,依賴他力而存在,就不是由自力而存在。雖然不是自力而有,但是我們郄認爲自性有、自力有。這種真實的執著、自性的執著産生了「薩迦耶見」,由于「薩迦耶見」而造作了業,因此而生起了十二因緣生死的流轉,所以整個輪回及痛苦的根源,都是來自「真實自性的顛倒執著」。 提婆菩薩如此說過:輪回苦海的種子(也就是輪回的根源),是由煩惱意識而生起的,煩惱意識的根本,就是真實有、自性有的執著,由真實執著所汙染的無明就是輪回的根源。假使自性執著是煩惱的根源的話,那這種輪回的根源要如何破除呢?所以又說到了這種自性執著是緣內外的一切法所生的一種真實的感受。假使針對于同樣的所緣境,能去了解到無自性、無真實的話,原有的自性和真實的概念則會被破除。也就是說,自性執著所緣的境,他認爲這是真實,這個境是自相有;空正見緣同樣的境,但是他郄說這個境沒有真實、沒有自相;所以是透過所緣一處、所執相違的空正見去破除自性執著,而斷除輪回的根源。 龍樹菩薩的《中論》說:所謂解脫是永遠斷除煩惱的意思,止靜煩惱。使煩惱止靜並不是說前前煩惱消滅,不是由業滅了這種角度來作解釋,而是說意識的續流前前意識接著後後意識,源源不斷的持續下去,在這種續流的持續當中,由于對治的力量,使後意識不會受前意識煩惱的汙染,永遠遠離煩惱的汙染的話,這種斷除煩惱的當下稱爲得到解脫。所謂法、涅槃、解脫的性質爲何?凡夫與聖者的心都是無自性的,但是在凡夫心識的時侯,這種無自性的心被煩惱所汙染,透過了對治力慢慢去除了汙染之後,得到了清淨,在那個當下稱爲「解脫」。解脫如何獲得?因爲輪回由業所形成,業由煩惱所造作,煩惱由非理作意所産生,非理作意由真實執著的戲論所現起,欲斷除真實執著的戲論必須證得空性的智慧,所以是透過性空的智慧去遠離「諸法真實執著的戲論」而獲得解脫的。 在此作個總結:證悟色法的自性空智慧,它並沒有造成執色意識的危害,它並沒有傷害到色法的存在,雖然在證悟「色之空性」的當下它沒有看到色法,但並不造成損害。在證悟性空當下不會看到色法的原因,是因爲它在觀察色之究竟性質的時候,沒有找到色的自性;在尋找色的自性的時候沒有找到自性的話,傷害了自性但郄沒有傷害色(沒有否定色的存在),它否定的是色的自性,因爲它所尋找的對象是色法的自性。因此了解到色之空性的智慧,它破除了色的自性執著,郄沒有否定色法的存在,沒有損害到執色意識。 但是它郄可以同時損害緣色法所生的貪心及瞋心,因爲 緣色法所生的貪、瞋心都是看到並且執著了色自性有、色真實有而産生的,所以看到色法無自性、無真實的智慧,對于由這一種執著所帶來的貪、瞋能一並遮擋對治,並且造成損害,但是對色法而言並沒有造成任何傷害,並沒有否定色法的存在,長時間的串習空正見,在看到性空之後再去反觀一切外相的自性,會覺得這一切如同夢幻泡影一樣虛假,這種了解虛假無真實的智慧,會不會影響善心的增長?是不會的,反而更會幫助善心的增長。空正見可以對治煩惱,但不會造成善法增長的障礙。譬如以悲心而言,悲心是不忍他人受到痛苦的憐憫心,尤其菩薩們這種清淨悲心力量更強大,菩薩們生起這種強而有力悲心的時候,假使能體會到痛苦是可以斷除的,就會對對治痛苦的法更加精進修持。而且透過性空的認識確認痛苦可以斷除之後,不只對對治痛苦更加精進,同時對他人的痛苦也會更加憐憫。假使痛苦沒有辦法斷除的話,那我們只能抱怨而己,除此之外,我們能作什麼呢?這就是心力無法提起的原因。總之,透過空性的認識了解痛苦可以斷除,因此斷除痛苦的心,以及不忍他人的痛苦憐憫心的力量就會增大;也就是,看到空性及諸法如夢幻泡影這種認識,可以幫助慈悲心、善心的增長,同時可以斷除自性執著顛倒見的産生,而且會阻礙強烈貪、瞋心的生起。總之空正見可以幫助我們一切證量的成長,以及避免一切由顛倒執著而生起的危險。 「受想行識亦複如是」,受指感受,想是一種心所,色以外所余的蘊體(也就是受、想、行、識)都是無有自性,都是與性空同是一體,所以說「受想行識亦複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中文還加上無性相一句話,所以總共有八種空性,在此中文只講七種。這是講到叁解脫門,第一個空解脫門、第二個無相解脫門、第叁個無願解脫門。「諸法空相」是講空解脫門,諸法無有自性。「不生不滅」,沒有自性的生,沒有自性的滅,生滅都無有自性,因此說到「不生不滅」。「不垢」,煩惱並不是有自性,所以說無有自性的煩惱汙垢;「不淨」,斷除煩惱的涅槃,這種清淨的滅谛也沒有自性,因此說「不淨」;所以說「不垢不淨」。爲什麼斷除煩惱的涅槃沒有自性?在此說到性空本身的自性。斷除煩惱的涅槃它是一種空性的性質,針對空性去做尋找之後,無法找到空性的假義,因此它沒有自性,也是自性空,所以「不淨」。「不生、不滅、不垢、不淨」,這四法講無相解脫門。「不減」是指煩惱可以由對治力而減退,但不是由自性真實而減衰,煩惱不會以自性減衰;「不增」不會因由自性而增長功德。「不增、不減」主要是依果位而說,是說無願解脫門。所以在「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講到了空性的內容。空性的解說有二種:由境或識而作解說,現在最主要是針對意識而說。 「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這是針對十二處、十八界而說空性的內容。因此諸法自性空,從自性空中沒有自性的色法、沒有自性的受、沒有自性的想、沒有自性的行,也沒有自性的識,以上是五蘊。「無眼耳鼻舌身意」講到了無有自性的六根;「無色聲香味觸法」講到了無有自性的六境。「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講到了無有自性的十八界。「無明明亦無明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這是說十二因緣流轉、還滅的次第也是沒有自性的。 佛當初在初轉四谛*輪的時候說到苦集滅道四聖谛的道理;之後又說到了要知苦、斷集、證滅、修道;之後又說到了雖然知苦但不得知,雖然要斷集但不得斷,也就是說要了解痛苦但不要以自性執著去了解痛苦,要斷除集谛,但是不要以自性執著去斷除集谛。雖然四聖谛非常殊勝,但是四聖谛也沒有自性,所以「無苦集滅道」。「無智」,由苦集滅道的四谛十六種行相所産生的智慧也沒有自性;「無得」,因爲這種智慧沒有自性,所以由這種智慧所獲得的涅槃也沒有自性。「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密多故,心無罫礙」,因爲菩薩們在觀修性空的當下遠離了一切戲論,沒有任何自性和真實相所獲得的緣故,菩提薩埵依著般若波羅密多的修持而使得內心無有罫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這些煩惱都無有自性、無有真實,因此不會産生真實的恐怖、真實的痛苦。「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透過這種空正見的修持去對治煩惱以及煩惱障所留下來的習氣(所知障),遠離顛倒夢想而得到了佛果位這究竟的涅槃,這是以大乘角度而說。若以小乘角度而說,因由觀空的緣故,斷除了煩惱障而得到了小乘的涅槃。 「阿耨多羅」是無上的意思,「叁藐」是清淨的意思,或是正確的意思,「叁菩提」是圓滿佛果位的意思。「叁世諸佛依般若波羅密多故,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這有兩種解釋,第一種是指過去的佛依由這種般若波羅密多的修持而得到無上清淨的果位,現在的佛依由般若波羅密多正見的修持正在得到無上清淨正確的佛果位,未來的佛也將會依由般若波羅密多的緣故而得到圓滿的佛果位。第二種:如同《現觀莊嚴論》說到:十地菩薩因爲接近成佛果位的緣故,也稱爲佛,所以此處也包括十地菩薩藉由修「金剛喻定」而獲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故知般若波羅密多」,般若是智慧的意思,波羅密多是到彼岸的意思,所以中文也可以翻成智慧度、智慧到彼岸。在《般若八千頌》裏有說:真正的般若波羅密多只有佛果位才有,因爲到彼岸是到達的意思,但是我們正在往智慧的彼岸去,以智慧去彼岸也可以把它取名爲般若波羅密多,也就是說現證空性的證量也可以取名爲般若波羅密多(智慧度),因爲它正在往那個地方走。真正的般若波羅密多是到達彼岸的意思,只有在佛果位才有,因此在《現觀莊嚴論》有說到:「經般若波羅密多、道般若波羅密多、果位般若波羅密多這叁種,這裏所講的般若波羅密多經也就是經典般若波羅密多。」 「故知般若波羅密多是大神咒」,在此說明爲什麼是大神咒的原因,因爲現證空性,透徹了解性空的緣故、現觀空性的緣故,所以是「大神咒」;因爲是去除無明的智慧的緣故,所以是「大明咒」;現證空性的智慧,因爲沒有任何一法比它更殊勝的緣故,所以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第一個「無等」是指佛陀的意思,因爲沒有能跟佛陀相等的,佛陀無上的緣故;可以與佛平等的就是般若波羅密多,因此般若波羅密多是「無等等咒」,與無等相等之咒。亦由般若波羅密多「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爲什麼呢?因爲在性空當下,證空性的智慧所見和所存在的是一致的,而且它可以圓滿成辦我們所追求的目標與功德,因此「真實不虛」。 「故說般若波羅密多咒,即說咒曰:…
《心經釋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