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心的修行次第(澈仁東珠)

  菩提心的修行次第

  (澈仁東珠)

  

  各位居士:阿彌陀佛!從現在開始我們要聞思「菩提心的修行次第」,首先,在講解菩提心的修法之前,我先爲大家簡單介紹一下佛教:

  

佛法發源于印度,它有叁大法脈,第一個是南傳佛教,佛陀當時住世時,因爲當時很多衆生是屬于小乘根器的,所以比較興盛的是小乘佛教,而最先傳播出去的佛法也是小乘佛教,例如在緬甸泰國一帶...等等。第二個傳播出去的是傳佛教,如中國日本韓國等等這一帶的佛教。第叁是傳佛教,例如合馬拉意一帶的佛教,傳佛教包含金剛乘,這是唯一不共教法。傳佛教和傳佛教都是屬于大乘佛教系統。

  

那麼如何分辨某人是否是大乘修行者呢?大乘佛教的重點是菩提心!所以它不是經由某人所修的法而定的,而是看某人是否發菩提心而定;現在,我們認爲念誦金剛經心經..這些大乘經典的人,是大乘修行者,但,其實,並不是如此判別的,如果某人內心生起無僞的菩提心,那麼我們就可以確認:他就是大乘修行者了!佛法要內心去探討,所以才會被稱爲『心法』。

  

學習大乘法門,首先要了解,得到暇滿人身是很困難的,不了解暇滿人身難得就不會珍惜它,因此我們必需了解它的可貴!這樣比喻好了,在人世間,珠寶、黃金、鑽石是非常昂貴、值錢的,如果我們想擁有這些東西,就要付出很大的代價,我們對這些珠寶的價值很了解,所以大家都會小心翼翼的保護它、放在保險櫃裏面,如果哪天不小心將這些珠寶弄丟了,我們就會非常難過與傷心!爲什麼會這樣呢?因爲我們知道,它是珍貴的!同樣的,我們暇滿的人身不是無因生的,它是很珍貴、難得的!

  

我們佛教徒承認『ㄧ切法皆因緣和合』,我們相信緣起觀,知道暇滿人身並不是突然得到的,而是我們過去世肯定累積了很大的福德資糧,所以才會出生現在的人身,所以這是非常不容易的!這個不容易,在現世生活上可以體會與感受得到的:光是說人類就有很多,譬如我們去逛街,就可以看到到處都是人,但,地球上的人類也不過是60多億而已,我們認爲『人』很多,那是我們沒有想到海洋、深山叢林、地底下..那裏有多少生物的原故,「人類」跟牠們的數量比起來,簡直少之又少,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就可以了解-得到一個「暇滿的人身」是多麼不容易啊!學習佛法就是要全面性地去思惟。

  

「大圓滿前行」的修法有外加行和內加行;外加行的作用就是要讓我們內心能生起真正的出離心。

  

修行「出離心」的方法,就是思惟生爲一個暇滿的人身是不容易的,進而體會到生命無常!如果我們不思惟人身難得、生命無常這些道理,只是每天很認真地供佛、做法會、誦經...,做這些動作雖然很好,但自己本身的內心是否有提升呢?相信我們自己很清楚!自己在佛法上有沒有進步,只有自己最清楚,所以我們要經常返觀內心,觀察自我的出離心、慈悲心、虔誠心是否有提升?這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如果我們忽略了這些反省,而只注重供佛、做法會..這些儀式的話,這雖然會累積些許福德,但,大家要知道-自我心靈的提升更重要!

  

皈依

  

※ 皈依的意義

  

皈依,就像大地一般,有地才可種莊稼,萬物都要依靠大地才能生存,同樣的,虔誠心是所有諸佛菩薩的功德基礎!虔誠心就是一切道的開啓,虔誠心是非常重要的,尤其對金剛乘更是重要,沒有虔誠心就像一顆燒焦的種子,是無法發芽生長的!

  

有些人與生俱來對「佛」就有虔誠心,但,也有些人不是這樣的,他只是糊裏胡塗的,人家做他就跟著做而已,很多類型,如我們皈依叁寶,必須要了解叁寶的功德,自然而然地就會産生虔誠心,譬如,一般人講到皈依「佛」,第一個想到的就是佛像,皈依「法」就想到佛經,皈依「僧」就想到出家衆,這樣是可以的,但這不是最好的,更重要的,講到「皈依佛」時,我們要想到佛內心的大慈大悲,這樣才能對佛的虔誠心堅固、不退轉,如果皈依佛時,只是想到佛像而不去思惟祂的功德,那麼我們的虔誠心就不會堅固,我們可能就會看到黃金打造的佛像就比較虔誠,看到陳舊破爛的泥塑佛像,就比較不會珍惜,金佛,我們可能每天都去擦拭祂,但,泥塑的佛像,可能就擺在佛堂的角落裏,講到皈依佛就只想到佛像,如此而已,無法再提升自己心靈的層次!

  

「皈依佛」,更重要的我們要想到佛的大慈悲跟大智慧!這是要特別提醒大家的,佛陀的身口意是清淨的,這個清淨的因,是因爲祂內心偉大的慈悲與智慧,這就是「佛」的法門,大家要知道!!

  

要我們了解佛的智慧、了解祂的內心、了解般若波羅密多,了解一切萬物都是佛的清淨壇城..,這些對我們來說是比較遙遠的,但,就慈悲的觀點來講,我們就可以感受到佛陀的偉大,佛陀講的慈悲是什麼呢?祂跟外道所講的慈悲是不一樣的,佛陀內心具備的慈悲是平等的、不偏頗的、沒有高低的,所以祂講的法是大慈大悲的法門,不管貧、富、貴、賤、男、女、老、幼..都沒有種性分別,甚至超越人類,普被六道衆生!佛並不排斥行世間道之慈善事業,而且認爲這是須要去做的!只是一般世間善人對動物就無法像對人一般看待了;有次,我的堪布朋友拿了聖經裏的一句話給我看,裏面講到「上帝創造這些動物是給人吃的。」而「佛陀」所講的慈悲是「對一切有情衆生都平等慈悲」,這種思想是非常偉大的,值得我們多多學習,慢慢思惟,這樣對佛菩薩的虔誠心就會更堅固。

  

皈依法,通常一般人會想到佛說的大藏經,但「法」的真正內涵是智慧與慈悲!而大藏經是屬于法,是讓我們內心證悟的方法。例如:出離心、菩提心及空性見需要依靠佛經才能生起;所以我們皈依法,不能只想到佛經,更需要想到佛法的核心,也就是「出離心」與「菩提心」!

  

大家要多多思惟「菩提心」,才能了解它偉大的精神,才會對他深信不疑,這是證悟空性菩薩們所證悟的道,思惟是培養虔誠心一種很好的方法。

  

「實修」很重要!就好像我們了解感冒藥對感冒很有效,但如果根本不去吃的話,就沒用!我們了解佛菩薩的功德之後,就要慢慢去思惟、去觀修,這樣才會進步。

  

身爲佛教徒當然必須皈依叁寶,但,我感覺-現在比較重視形式,比如說:皈依,就是到某某上師前面剪個頭發,做個皈依的儀式,給個法名,就認爲我皈依了,這當然也是好的,但,更重要的,我們要了解:「皈依」就是「發誓」!我們必須要了解叁寶的功德之後,才會發誓-從今日始我只依靠、依賴叁寶,不會再依靠其它的神了,有這樣的決心和誓願,這就是皈依;就像我們生病時,我們要依靠某位醫生,依靠這位醫生之前我們會多方打聽,然後才會相信他,我們了解-幫我們看病的這位醫生很厲害,對他有信心,才會依靠他,當我們依賴這位醫生的時候,這就是皈依這位醫生了,所以皈依有請求保護的意思,而「我要依靠您」,這就是發誓了!因爲我們現在講的是實修的部份,有時候我講的話不會合乎你原來的認知,和你本來的觀點是不一樣的,但是事實就是這樣子,大家要了解事實,我們人類啊,就是喜歡好聽的、合乎自己本來看法的話,不喜歡實話,但,各位如果決定要學習佛法解脫痛苦的話,那麼對于人的慣性就要稍加改變,否則,如果一直依靠這個慣性的話,是學習佛法的障礙喔!

  

那麼,我們爲什麼要皈依叁寶呢?因爲我們的人生有缺憾!不然我們怎會莫名其妙地就辦皈依呢?我們知道自己生病了,所以才會去看醫生,同理,我們了解自己有五毒煩惱的疾病,所以才皈依叁寶,這個認知很重要!如果我們有很重的煩惱,自己卻沒發現,而只是喜歡供養佛菩薩,別人做供養,那我也跟著做,雖然這樣也很好,但意義上就不是那麼大了,所以要了解自己有貪、瞋、癡、慢、疑五毒的病,這很重要!

  

爲什麼貪、瞋、癡、慢、疑這五個毛病要用毒來形容它呢?現實上,如果我們喝毒藥,我們可能就會死,同樣的,我們用毒來形容這五個習氣,是因爲我們的無明太重了,它使我們一直沈溺在輪回之中,因此,佛菩薩們慈悲地想讓我們清醒,對事實的真相看清楚一點,所以用「毒」來形容我們這些劣根性!

  

我們了解世間毒物的嚴重性,如果我們知道-這茶裏有毒的話,我們就肯定不會喝,因爲知道喝了可能會死掉,同樣的,如果我們知道五毒的嚴重性,我們就不會患有五毒的毛病!因爲我們不了解五毒的嚴重性,不知道它會讓我們墮入地獄,或者,我們習氣太重了,即使五毒現起也不會發覺,或者,信心不足,對佛陀講的話半信半疑,所以才不會立誓依靠叁寶,所以皈依要了解輪回的過患…

《菩提心的修行次第(澈仁東珠)》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