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優點成爲和他人競爭的工具,修行佛法的結果,反而成爲下墮的因,這是很可憐的,所以這些歸屬于不善的發心,如果以這種利己的欲望而修行佛法、推廣佛法,就是「販賣佛法」,我們應該要戒慎恐懼才是!這種不善的發心,和十不善業裏面所講的「不善」,嚴重性可是不一樣的!
世間八法就是希望得到贊美,不希望被批評,希望聲名遠播,不希望沒名氣,不希望別人忽視我們、默默無名,希望得到好處,不希望失去;爲了世間八法而修行,不管你修的多有成果,也跟解脫完全無關,大家要理解!
(二)無記的發心
不論是求法、聽法或是修行..等等,根本沒有目標與想法,這就是無記的發心,就像有些動物會模仿別人的動作、行爲一般,這樣最多也是和佛法結下些許因緣而已,解脫和今世毫無關系。
(叁)善的發心
下士道的發心:害怕投生叁惡趣、希求人天福報而修行,這樣的發心不管是修小乘、大乘、金剛乘,或任何一法,都和解脫無關。如果以這種心態修寂靜尊,修成了最多也是得到天人的果報而已,還是在輪回之中,但以這種心態修忿怒尊的話,將來往生就會有墮落惡鬼道,或出生爲猛獸的危險!以前,我在佛學院學辯經,聽學長說,從前有一位很有名的大師,精通經、律、論,善于辯經,但他往生之後,卻還是經常出現在辯經會上,如果辯經的法會安排在晚上,他就會混雜在辯經大衆群中,和人辯經,因爲場所昏暗,所以不容易被發覺,遇到競爭比較激烈時,他就會顯現出忿怒相,耳朵豎起來,變得長長的,目露凶光,像狐狸或狼要吃人的樣子給對手看,把別人嚇得半死,辯完經,學生在回宿舍的路上,也經常發生被魔鬼抓走而失蹤的事情,所以我們辯經結束後,都要用被衣將整個頭包起來,只露出兩只眼睛,口裏還要不停地念著..迪.迪.迪.迪..(文殊種子咒),奔回宿舍躲起來,怕著魔,雖然精通佛法的知識,但沒有對治內心的五毒,執著六道實有而修忿怒尊是很危險的,很容易著魔,大家要小心謹慎!
中士道的發心:了解整個輪回的真相及痛苦,希求自己從輪回中解脫,以這種心態修行佛法,無論是修小乘、大乘,甚至九乘頂門大圓滿法,都一樣變成小乘法門,因爲大乘修行者的特點是具備菩提心,而這種發心修行只是爲自己著想,執著自己未來的利益,就不是菩提心,所以他修任何法門都變成小乘法!我們常常認爲「自己是大乘修行者!」我天天念金剛經、心經..,修一個比一個殊勝的法,如大圓滿法、破瓦法..等等很多儀軌,沒錯,破瓦法是非常殊勝的,依靠虔誠心不修成就的法,祈請諸佛菩薩以及根本上師們的加持,修七天或十四天就可以往生西方極樂淨土,但,如果我們心態不對的話,就跟解脫完全無關!心態比所修的法更重要,不管法有多殊勝、甚至至高無上,如果心態不對,也不會是大乘的法門,譬如,我們每天念金剛經、心經,但,單單只爲了自己解脫輪回而修,那麼,雖然金剛經本身屬于大乘經典,對我們來說卻成了小乘佛法,『前行備忘錄』中提到:「修行的方法和修行的心態,比所修的法還重要!」以上發心,皆屬于謀求私利的心態,所以皆該放棄!
上士道的發心:就是發菩提心-爲了度化一切衆生而圓滿佛果的誓願。不管修持任一法門,不可或缺的就是發菩提心,因爲有了菩提心成佛的條件就都俱全了,如果沒有菩提心,不管修任何高明的法門,想成佛都是癡心妄想。
總體而言,菩提心的功德無量無邊,如果各位想知道詳細一點,可以看『入菩薩行論』第一品.菩提心利益。總歸來說,菩提心有兩種功德,即摧毀一切罪業煩惱及增長一切善業。
講到菩提心,一般人都會覺得有點恐懼,認爲自己辦不到,因爲『完全去除自私自利的心態,才算是菩提心的基礎!』那是多麼困難啊!但,大家要相信:「只要我願意,我就一定辦得到!」要相信 佛陀說的話,祂不會講我們做不到的事,因爲 佛陀以前也和我們現在一樣,是從凡夫地開始學習的,最後才覺悟成佛,我們現在所要走的道路,是 佛陀親身經曆再告訴我們的,所以我們一定辦得到!佛與衆生的區別,就在于 佛陀放棄了自私自利,完全投入利益衆生的事業,所以祂成佛了,而我們凡夫衆生呢?凡事都爲自己著想!可是所得的結果呢?從無始以至今日,還在無盡的苦海中漂泊!想要的利益不但沒有到手,反而深受其害,因此,大家從此刻起,要把「自私自利」當作毒藥般地丟棄!
※ 正行.無緣殊勝
「無緣殊勝」就是證悟空性,悟到一切萬法的真相。相續中有這樣的境界,則我們以往所做的善業就不會消滅,然而,真正的無緣殊勝對我們來說非常困難,可是摧毀善業卻很容易,所以我們要避免摧毀善業的違緣。
摧毀善業的四種違緣:(1)沒有「爲度一切衆生而成佛」的回向,這樣的善業成熟一次就會耗盡;(2)『入行論』中說:「一瞋能摧毀,千劫所積聚,施供善逝等,一切諸福善」,生起一念嗔恨心,就可以毀滅過去所做的善業功德,『入行論』又說:「罪惡莫過瞋,難行莫勝忍,故應以衆理,努力修安忍」,所有罪過當中,最嚴重的是生起嗔恨心,所有善業中最困難的就是修持忍辱,因此,了解嗔恨和安忍的罪過與功德之後,我們要努力修持安忍的法門;(3)做了善事之後又後悔,比如布施之後,卻覺得當時不該一時沖動而産生吝啬心;(4)炫耀,自己做五加行也好,聞思佛法也罷,用盡各種方式讓別人知道。
※ 回向殊勝
回向的意義,就是使我們的善根不但不會耗盡而且愈來愈增長。「爲度一切衆生而成佛」的回向,這樣的善根直到我們成佛之前,不但不會耗盡而且日日增長,猶如一滴水融入大海,大海未幹涸之前,這滴水不但不會消滅,而且功德增長宛如大海一般。
回向的分類:
有毒的回向:對叁輪(施者、受者和施受之物)有執著的回向,會令你捆綁在輪回中無法解脫。因爲執著是輪回的根,就像吃一道有毒的美食,吃的時候很享受,吃完後則毒性發作使你痛苦,所以我們回向時,應盡量避免只爲自己或者親友的長壽、富裕等世俗願望而作回向。
無毒的回向:對叁輪沒有執著的回向。清淨的叁輪體空對我們來說很困難,但我們可以用「相似叁輪體空」的方式來回向。就是將自己「過去、現在、未來」所有的功德、諸佛菩薩的一切善根、一切衆生的有漏善業,合而爲一,爲了一切衆生從輪回苦海中解脫、證得佛果而回向。或是如『普賢行願品』當中,諸佛菩薩是如何以叁輪清淨的方式回向,我們也如是回向,念誦「文殊師利勇猛智,普賢慧行亦複然,我今回向諸善根,隨彼一切常修學」及「叁世諸佛所稱歎,如是最勝諸大願,我今回向諸善根,爲得普賢殊勝行」,這兩個偈頌代替真正叁輪清淨的回向。
接下來,我們來探討學習佛法幾個要點以及有關的佛學名詞,以便大家都可以如法的聽聞,並且獲得真正的法益。
學習佛法的四依法:
「華嚴經」雲:我們依四種想法而修:(一)把自己視爲生病者;(二)把佛法視爲藥;(叁)把善知識視爲醫生;(四)把「努力修持」視爲治病的過程,最終就可以痊愈(斷除煩惱)。
聞法應避免的叁種過失:
※ 不專心、散亂、東想西想,雖然身體在這裏聽法,卻聽不進一句真正的法,有如倒置的容器,水怎麼倒都倒不進去。
※ 只是表面上聽法,沒有深入理解、記在心中,所以無論聽到多少法,也無法調伏自心,猶如有漏的容器,怎麼倒水進去也無法留置其中。
※ 爲了名利、地位、五毒妄念而聽法,則佛法成了非法,就像有毒的容器,怎樣清淨的水倒入其中也成毒藥。
聞法應避免的六種汙染:
※ 傲慢:傲慢是學習很大的障礙,不論世間法或出世間法都無法學到東西。
※ 不具信心:對佛法和上師不具正信來聽,心中一點虔誠心也沒有,根本無法入門。
※ 不希求正法:希求正法是一切功德的基礎,沒有希求就得不到真正的法,也不會有成就!
※ 外散:不專心,六識依外境六塵引生叁毒,成爲輪回痛苦的根源。〈注:六識眼.耳.鼻.舌.身.意;六塵-色.聲.香.味.觸.法〉
※ 太緊:修行時太緊張、太專注,這樣容易産生昏沈,要不松不緊才恰當。
※…
《菩提心的修行次第(澈仁東珠)》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