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才會從內心中生起對叁寶無僞的信心。
皈依之後,「佛陀」是我們的根本導師!「佛法」是我們依行唯一的道!「僧侶」是我們解脫道上的伴侶!我們要了解輪回的過患!了解人生是不完美的!所以我們要學佛,學佛的目的就是要離開痛苦。
人生是離不開痛苦的,譬如,生、老、病、死、怨憎會苦、愛別離苦、不欲臨苦、求不得苦,以及根本的叁種苦苦、壞苦、行苦等等,我們必需了解「整個輪回環境是惡劣的,應該尋求出離才是!」譬如,現在很多地區發生戰爭、饑荒、地震,或者,極冷、極熱等等,我們不會想待在那種地方,一定會想辦法離開,找一個比較安適的地方,這就是出離心。
出離心,我們要「出離」什麼呢?出離痛苦!因爲現在我們不了解輪回的本質,我們誤認它是快樂的,所以才會對世間法不斷地追求,「大圓滿前行」外加行的作用,就是讓我們認識-這整個輪回的環境是惡劣的,並不適合我們繼續待下去,它用各式各樣的方法來提醒我們,讓我們清醒,讓我們生起出離心,「出離心」就是根本不想待下去的意思,佛法,就是出離輪回環境到安全地方的道路!
我們這個階段非常適合觀修「出離心」和「菩提心」,如果我們能夠每天抽一點時間如實地去觀修「出離心」和「菩提心」,並且「出離心」和「菩提心」確實從內心生起的話,那就絕對能夠到達解脫的彼岸,現在我們念誦金剛經、心經..等等大乘經典,是很難抓到它的重點的,也因爲找不到重點所以很難修持,我們學習佛法要像爬樓梯一樣,一層一層逐層慢慢往上爬,實修是一步一腳印的,沒有一蹴可及的法,如果我們無法接受這個事實,就很難開展我們的智慧!
「大圓滿前行」有外加行、內加行兩部份,外加行就是修持出離心的方法,認識生命無常、因果不虛...等等,而內加行的部份就是修持菩提心!我們依靠這個法是非常殊勝的,因爲它是有次第和方法的,所以比較不會手忙腳亂,不然的話,要在深廣的法海中找到訣竅是很難的,這個法門是從釋迦牟尼佛及成就者們一代一代沒有間斷地傳下來的,所以依靠它實修,我們就很容易了解。
※ 皈依的戒律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皈依叁寶之後必須遵守皈依戒,我們皈依佛之後,即使看到殘缺的佛像也要如見真佛般地尊敬;皈依法之後,即使只是經文中殘篇斷句,也要如同見到法寶般地尊重;皈依僧之後,就連破損的僧服也要如同僧寶般尊重;同時,皈依佛之後,我們就不該再皈依世間的神祇了,因爲他們自己也無力脫離六道苦海,更何況要救我們解脫呢?皈依法之後,不可以再傷害任何有情衆生;皈依僧之後,不可以跟外道與邪見者親密交往,因爲這會影響我們的知見,以上是皈依叁寶的基本戒律。
然後,再加上阿底峽尊者所開示的五個要點:(一)不可以爲了保命而放棄叁寶;如果有人對你說:「你要放棄皈依叁寶,不然我要殺你!」這時縱然會因此而失去生命,也不可以抛棄叁寶!以前,在藏區有些人會逼迫高僧放棄叁寶,不然就要殺他,但,他們連嘴巴都不願講出放棄叁寶這樣的語句,如如不爲所動的,我們要這樣子去行持。當然,更不可以爲了升官、發財..等等世間的好處而放棄叁寶,我們的信念必須堅定!(二)不論遇到再怎麼倒黴或者再怎麼痛苦的事,也要對叁寶的信心堅固不移,不要認爲叁寶救不了我們的痛苦,而去尋找世間的其它方法,譬如:我們遭遇到意外,或者挫折,我們所想到的就是皈依(依靠)叁寶,請求叁寶保護,而不去尋求世間的神明,這樣才是一個真正虔誠的佛弟子;其實,當我們遇到不順時,誰都會想要盡快脫離這個不幸,這個時候信心是比較脆弱的,即使我們西藏是全民佛教徒,但,也會有些人遇到意外或者不順時,就會趕快求神明的情形,其實真正的佛教徒是不可以這樣子的,佛陀並不會怪你去拜其它的神明,而是祂們沒有能力,求也沒有用,所以這些動作是多余的。(叁)時時刻刻都必須憶念叁寶的功德,不可以間斷供養叁寶!真正的佛弟子每天都供佛,不會忘記供佛的,供佛並不一定要有實際的物質,有能力的話,每天供一朵花或者幾杯水,沒能力的話,觀想供養也很有功德,但要如理如法比較好,如果今天想到牛排非常好吃,因此觀想供養佛菩薩,這樣不好,最好不要有傷害衆生的物質比較好,我們供養並不是因爲佛菩薩需要這些供養,「供養」是讓我們累積功德的方法,大家要理解!供養成爲我們的習慣時,當我們吃飯、看到美好的風景..,自然而然就會念供養文,隨時隨地都在供養佛菩薩累積功德。(四)自己要先清楚地了解叁寶的功德,然後再引導別人皈依叁寶。(五)不管在任何地方、任何環境都必須頂禮叁寶。能夠這樣做的話,我們對叁寶的虔誠心就會堅固。
以上是共同的皈依戒。如果我們每天皈依、供養佛菩薩,我們的虔誠心就會越來越堅固;虔誠心非常重要,有了虔誠心,才能建立出離心和菩提心。
皈依叁寶並不一定要守五戒;我剛來臺灣的時候,聽到有些人說皈依之後就要守五戒,其實,佛經裏面皈依戒跟居士戒是有些許差別的,五戒是看自己的能力而可選擇的,這裏特別再講一下。
皈依叁寶之後,了解叁寶的功德並且深信不疑,這種「只依止叁寶保護的決心」,的在家居士稱爲「皈依居士」,皈依居士再加上我發誓從今天開始不殺生就是「一戒居士」;再加上不偷盜就是「二戒居士」;再加上不打妄語就是「多戒居士」;在這叁戒上加上不邪淫與不喝酒就是「圓戒居士」;若再加上禁淫,像我們出家衆不結婚,就是「梵行居士」。
現在有人說:「皈依就必須受五戒!」這肯定是方便法,沙婆宗(有部)與經部宗在這方面就有不同的主張,佛法講究的就是「利益衆生!」只要對衆生有利,形式上是可以改的。
修行,就是要常常反省自己,如果能夠了解我們的缺點在哪裏,就表示我們已經有進步了,佛經上說:「了解自己的缺點就是看到淨土!」因爲了解自己的缺點才有機會改,如果完全不了解自己的缺點,就完全沒有修正的機會,這點很重要!
叁殊勝
佛法的核心是空性和慈悲,所以我們修行任何一個法門,都離不開空性和慈悲,所以,離開空性和慈悲的修行,就不是修行佛法,離開空性和慈悲的教導就不是佛教,那麼,要如何讓每一個修法都具有空性和慈悲的涵意呢?必需具備叁種殊勝!也就是:前行-發心殊勝,正行-無緣殊勝,結行-回向殊勝。這叁個殊勝缺一不可,如果漏掉哪一個的話,那麼不管我們付出多少的努力或代價,我們的功德就會變得很有限,如果能具足這叁種殊勝而修行,那麼僅管你只是念一句六字真言,它的功德也是無量無邊的,因爲佛法是心法,不是在形象上的,大家要了解。
※ 前行.發心殊勝
發心的分類:不善的、無記的、善的
(一)不善的發心
首先我們要了解什麼是不善的發心,爲了害怕生病、惡鬼、被別人傷害、或爲了世間八法而修行任何一個法門(如閉關、持咒等等),如果修行的結果實現了原來的想望,那麼頂多也只能得到短暫世俗的欲樂而已,和解脫生死毫無關系;爲什麼這些發心被認爲是不善的呢?因爲它的結果是有危險的!我們同樣做一件事功德有很大的差別,例如,臺風來了,爲了害怕家裏受到損失而去修法,和爲衆生祈求避免受到臺風的傷害而修法,這兩種發心是不一樣的,所以其結果也不一樣!因自己恐懼而發心修法是不善的發心!再從我們這個小小佛堂的供水來看,若發心是爲了做給居士們看,想讓別人來認同你,那麼這個壇城不論擺設得如何地莊嚴,這個供養還是不善的發心;又如閉關,在西藏有些閉關是非常嚴格的,一個房間連廁所都在裏面,把門都封住,看不到天空,只有一個洞口可以拿食物給你,專門有護關的人護持,經過九年的苦修,但,如果你的發心是世間八法,希望出關後得到別人的肯定和尊重、擁有很多弟子,和一般凡夫的思想一樣,這是很嚴重的,在藏人的觀念裏-他還不如一些打獵的,在藏地,獵人的地位是非常低下的,大家都看不起他,雖然經過九年嚴格的閉關,想法卻在世間八法裏打轉,這連獵人都不如,是不用懷疑的!就算你閉關修的是大圓滿法門,也和解脫完全沒有關系,糟踏施主們和護關者的虔誠心,這是非常嚴重的罪業,因爲你是事先就計劃好的!
爲什麼它的結果是危險的呢?因爲不善的發心,在修法成就自己的想望之後,就會引生更多不善的行爲,例如,有人爲了得到錢財而修財神法,因此得到很多錢財,但,他或者他的眷屬卻利用這些錢財來吃喝玩樂、欺壓善良,或者,爲了謀求更多錢財,而把那些錢拿來做爲賣酒、賣肉..的本錢,或者,有人因爲怕死而修長壽法,可是他卻用自己的平安長壽,來造惡業傷害衆生,或者,聞思佛法使自己變得有學問,甚至辯才無礙,可是卻使這個…
《菩提心的修行次第(澈仁東珠)》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