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就是以梵文說的)接下去是咒語,藏文多加了一句「怛雅他」,就是「如是」的意思,這二字有深奧的內涵存在。可分爲叁種解釋,一、在大悲心、大慈心的感召之下,導師釋迦牟尼佛爲了衆生而修學了性空的正見,首先讓自己生起了證量,之後再生起了斷煩惱的滅谛功德,如是生起了滅和證兩種功德之後,自在的成辦利他的事業,因此成爲無上皈依的對象、無上的導師,所以「如是」此二字說到了說法者本身殊勝的功德。二、導師釋迦牟尼佛如實的現證空性得一切遍智,最主要是由認知性空道理而斷除了煩惱障、所知障的緣故,所以也說到了空正見殊勝的功德,以上是第二種角度而說如是。第叁個內涵:佛這些功德不是無因而生,而是由同類性質的因緣而生,因此佛也像我們一樣先聽聞後思維,反複的串習修行,依聞思修的次第慢慢的緣空修習,因由緣空的修所生慧,加上緣空止觀雙運,使得二相慢慢的減少,淨相慢慢的增長,最後以現量證得了空性,這時獲得了見道位,之後再反複串習,獲得了修道位,最後成辦一切遍智佛果位,因此也說到了整個現觀的道次第。所以「如是」這二字裏面闡述了叁種功德,第一是說法者的殊勝功德,第二深妙空性殊勝功德,第叁現觀道次第殊勝功德。 「揭谛。揭谛。波羅揭谛。波羅僧揭谛。菩提薩婆诃。」之前說的是顯意,乃空性的內容,此處的咒語講到了隱意:現觀的次第。「揭谛」是去的意思,要快去!快去!「波羅揭谛」,到彼岸去;「波羅僧揭谛」,正到彼岸去;「菩提薩婆诃」是安住于菩提的意思,由五個層次作解釋。也就是說,我們正在此岸,要前進到彼岸,所謂的彼岸就是佛果位,我們正在凡夫的這一岸。當然以阿羅漢及得到佛果位這些聖者及菩薩,他們在對方彼岸看我們的時侯,我們這一岸是彼岸,他們那一岸是此岸;但是在此,所謂此岸、彼岸是依凡夫而作解釋,我們現在很安祥、很舒服的在這個輪回裏面,覺得這個輪回跟自己很接近,所以輪回就是此岸。爲了解脫成佛,爲了到達彼岸要了知如何去的方法,于是講到五種道次第(注:一、資糧道;二、加行道;叁、見道;四、修學道;五、無學道即佛果)。這五種現觀的道次第最主要的都是透過智慧的增長,而讓自己進入下一步。聖者和凡夫的差別,最主要是有沒有證得空性,如果獲得證空現量就是聖者,假使沒有修證空性的話那就是凡夫。 依著現觀道次第而言,在「資糧道」的時侯最主要的是爲了讓智慧的增長累積資糧,這時是對空性修聞思,成辦聞所生慧、思所生慧。爲了獲得緣空止觀雙運,就必需要累積很多資糧,因此在那個階段我們稱爲「資糧道」。當他獲得了緣空止觀雙運,緣空的修所生慧的時候稱爲「加行道」,加行道又可以分暖、頂、忍、世第一法,緣空四個次第。在這四個次第中,依由奢摩他、毗婆舍那止觀雙運去反複觀空的時侯,這種二自性相會慢慢的減少,空相會慢慢的清楚。雖然他沒有辦法像現證空性那樣清晰的去了解性空,但是他那種自性的二相的幻覺一直在減少。透過反複的修學,當獲得現量證悟空性的時侯,徹底的斷除二相,我們稱爲「見道」,這是以現量見到空性的緣故,這時候就稱爲聖者。見到了空性之後再反複串習,就稱爲「修道」。以大乘而言經由反複串習從初地升爲二地,二地升爲叁地,到了第六地菩薩會得到不共的智慧功德,因爲得到這種功德的緣故,在第七地的時候可以在瞬時的剎那間出入于空性定,這也是證空殊勝智慧的不共功德。總而言之,整個地道的增長,都是依由智能的增長而來安立上上道,智慧沒有增長則後道不會得到。因此第一個揭谛是講「快去」,指資糧道;第二個揭谛也是「快去」,指加行道;第叁波羅揭谛是到彼岸去,這時侯己經到聖者的彼岸;因爲現證空性,得到見道位,已到聖者的彼岸,但還沒有到佛果位的彼岸,因此還要繼續的修學,正到彼岸去,如實正確的努力到彼岸去,所以波羅僧揭谛是修道;如此的修學,當我們得到佛果位的時候就安住于菩提,因此菩提薩婆诃就是講到佛果位也就是無學道。所以在最後一句咒語裏面講到整個現觀道次第五道的修學。 答客問 問:周圍的朋友修行有障礙,不知如何幫助他們? 答:沮喪是使人失敗的原因之一。若因沮喪而逃避,缺少自信,永遠無法真正快樂。痛苦是一定會有的,但若因無自信去面對、克服、選擇,是不可能獲得快樂的。我平常感到失望時,常引用入行論的偈頌:「乃至有虛空,以及衆生住,願吾住世間,盡除衆生苦。」或是龍樹菩薩所說:「願成爲大地令一切衆生受用,或成爲財寶令衆生享受。」我們常聽到密法中有「叁年一個月又叁天便成就」的法門,就是因爲這種急求的想法才使得我們沮喪,若以顯教叁大阿僧祇劫來看,我們的心力就會提得起來,這些方法是對有學法的人而言。 若對一般人而言,會沮喪是因爲遇到一些困難,在這樣的狀況下,我們無法再承擔更多的痛苦,這時應想想這世界上痛苦的人那麼多,不論貧富,誰沒有痛苦?爲何我卻那麼在意自己的痛苦,而把自己綁死了! 問:發菩提心是否需要空正見攝持? 答:透過空正見看見煩惱是可以斷除的,故會對衆生有更強的悲心而想幫他們。寂護論師則說:生起菩提心不一定要證得空性。上根者,是可透由證空性而策發起菩提心,但下根者,則是透過不斷發願、串習而生起。所以發起菩提心,不一定要證得空性。 問:佛教徒一定要吃素嗎? 答:以戒律而言,佛未完全禁止吃肉,泰國、斯裏蘭卡亦有肉食。比丘意譯爲「乞士」,比丘的生活是乞討托缽,別人給他什麼就吃什麼,比丘戒律是不能煮食,要經由托缽而食。在菩薩經藏裏面有些不完全禁止葷食,有些則禁止。《楞伽經》是完全禁止肉食,大乘行者因悲心而吃素。金剛乘下叁部是完全禁止肉食的,無上瑜伽部有五種肉、五種甘露,但規定非常嚴格,有高深的證量才可以吃,否則有害。漢地僧衆是吃素的,非常隨喜。 問、警察取締別人是職責,但被批評是無慈悲心,該如何培養慈悲心,消除內心疑慮? 答:若意樂是清淨正確的,想要利他,縱使外在行爲是粗魯的,也是善行。若意樂是欺诳的,外在行爲溫柔也不是善法。警察在執勤時,糾正與法律相違的行爲,目的是保護民衆,在無形當中,也是防護他們不造惡業苦因,這是應該的,以清淨利他意樂去做。 問、是否找不到假義即可證明無自性,或定須由緣起來證明? 答:龍樹菩薩于《寶鬘論》中去尋找人的假義時說:士夫非地水火風,非意識亦非虛空,尋找其假義(假立之意)找不到。如果這就可以證明無自性,那麼龍樹菩薩應該在這一偈之後接著就說士夫(無自性),但沒有這樣,這一偈之後接著是說士夫由六界所攝而安立,此是緣起所以是性空無自性,所以尋找假義找不到還不是無自性。首先要了解「所破」,如此才不會將「士夫」及「士夫自性」一起破。依九種重要的關鍵:所遮、同品遍、七相來破除自性。士夫是由世間共許的意識所安立的假相,所以士夫的自性全依他力而有。《四百論》雲:因爲依賴他力而非依自力存在,所以諸法無有自性。《佛護論》雲:假如此法是依自力而有,則不必依賴他力而有。例如時間,現在、過去、未來皆依互相觀待安立而成,找不到叁時的自性。若一定要找得到自性才能安立彼法存在的話,那很多法就不能安立。例如對裁縫師的安立,是因他有裁縫這個作用而命名,但當他沒有在做裁縫的動作時,我們也這樣稱呼他,這是根據他過去的行爲,所以這就是依由過去的作用而安立。「現在」時間很短,我們大半在回想「過去」、計劃「未來」中度過人生,非由現在而已,雖然是互相觀待而成,但依世間共許的名言仍可穩當地成立一切法。
《心經釋義》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