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心經釋義▪P2

  ..續本文上一頁正理來抉擇。(注:廣論p.402-403。)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是心經的綱要大意,是對上根者的解說。接下來的內容是詳細的部份,所說的對象是比上述的還要來的下根的這些對象。 「照見五蘊皆空」,五蘊就是「所依有法」,在「所依有法」的五蘊裏面說到所見緣起皆空即是「自性空」的道理,所以「五蘊皆空」也包含世俗谛以及勝義谛的道理,詳細說的話包括楞伽經中說到十種性空。譬如在會場中我們看不到大象,臺灣只有在動物園裏可以看到大象,在會場裏面沒有大象,所以大象空了、沒有了。空的依處─會場以及所要破的(所遮的)─大象,兩者是不同的,所破除的(所遮之法)與所依有法毫無相關,這稱爲「他空」。這十種空性的法,我並不是完全想得很清楚,所以要事先聲明,跟你們說聲抱歉!假使你們有問題,我將無法解答。 「自空」,自己並非是自己,自己不屬于是自己,也就是說所空的這一法的性質,並不屬于這一法的性質的話,其它的法也不能屬于這一法,所以這法根本不存在。如果是「自空」,則一切沒有;一切沒有的話,修空者也沒有;修空者沒有的話,就無法安立修空者所觀修的空性。因此,現在所說的空性,並不是這種自空。現在所說的性空的道理,針對所依的這些「有法」,我們看成了「自相有」、「自性有」的一種欺诳的幻相,如同我們所看到的這種欺诳之相,實際上有自性嗎?是沒有的。現在所說的性空就是針對于「所依有法」而産生自性的一種幻相,這種幻相的內容實際上存在嗎?不存在,是這一種性空。 在龍樹菩薩的大弟子中觀的論師中分二派,(一)如寂護、蓮花戒論師等,他們認爲在名言上有自相的存在;(二)龍樹菩薩的心子佛護論師、月稱菩薩、寂天菩薩,認爲名言上沒有自相。現在我們看到的色法,或者是聽到的聲音,無論是任何的色聲香味觸、甚至于內心的苦樂等感受,看到這些的時候,都會覺得這些的性質是從境上本身而有的,從境本身現起的一種真實作用,針對這一種現相而言,兩派中觀論師有不同的看法:(一)清辨論師等,他們認爲:我們看到一切的法,會覺得從他那邊現起、從他本身而有的,這一種看法並沒有錯誤,是正確的,這稱爲「自相」。因爲他們認爲這是存在的,所以他們在名言上安立有自相。(二)但是,另一派中觀論師主張「無自相」,他們認爲我們現在雖然可以看到這些從境上面自性有、自相有的這種幻相,但是實際上如果這些法從境本身而有的話,那去尋找之後,應該找到這種自性的作用、真實的作用,但是全找不到。假設這一法是真實的話,從境本身産生作用的話,在尋找自性的時候應該是愈來愈清楚才對,但是並沒有愈來愈清楚,反而愈來愈模糊,甚至于找不到,這一點已經代表實際上並沒有自性、真實的存在。所以這時候以七相的道理,甚至于以斷四生的道理,而去做尋找。所生與能生不是自性而有。雖然我們看到的「所生」及「能生」是自相有、自性有,但是尋找之後是找不到的。沒有「他生」,爲什麼呢?所謂的「他」,去尋求假義之後,那裏是一個真實的「他」?找不到!所謂的「生」,尋求生的一個中心性質,也找不到「生」的真實性質。既然沒有真實的「他」,沒有自性的「他」,又沒有真實自性的「生」,則沒有真實的「他生」。因此破了「自生」、「他生」等,破了「四生」。 所以在《佛護論》裏面有說到:如果有自性的話,在那一個當下安立就好,何必要唯意識安立而有呢?就是因爲尋找之後找不到,又不能否定他的有,所以這種「有」的方法,就變成唯意識安立而有。雖然我們現在看到的是那樣的真實、那樣的實際,但是這一種自性的相是一種錯覺,是因爲無始以來無明的汙染所産生的一種幻覺。以幻相而言,會看成自性之相,但是以實際狀況而言,卻沒有自性,而是依意識安立而有,這也是爲什麼佛在說《般若經》的時候,一直說唯意識安立、唯名言而有,會一直強調這種性空的原因。 龍樹菩薩在《中論》中說:「佛所說的法,都是因爲有二谛爲基礎而建立的整個佛法。」同樣的,在月稱菩薩《入中論》中解釋二谛說:(一)思察勝義谛的理智,最究竟的這種智慧,所獲得的真理,稱爲「勝義谛」。(二)無尋求、無思察的名言意識所安立的這些法,稱爲「世俗谛」。 《入行論》又說,(一)看到自法的現量去看自法的時候,並沒有能所二相存在的話,這一法稱爲「勝義谛」。(二)看到自法的現量看自法的時候,具有能所二相存在的話,這一法稱爲「世俗谛」。這是針對現量而來安立二谛的內涵。在外道的宗義裏面,也時常可以看到「二谛」這一名詞,同樣的在內道四部從「有部」一直到「經部」、「唯識」、「中觀」的各派,也都有對二谛不同的解釋。今天在此最主要的是以「中觀」二谛的宗義而來做解釋的。 在解釋二谛的時候,曾經在《入中論》說到一切法的(無論是有爲法或是無爲法)的性質皆有兩種:第一種是勝義的性質,第二種是世俗的性質,這二種性質是同性但卻是異體。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法與色法的性空,這二者並不是異性的,因爲色法的存在,它本身就具有了性空的性質,這並沒有辦法分開呀!因爲色沒有辦法與它自己的「色的空性」分開的緣故,所以「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法最究竟的性質就是性空的這種性質了,這一種性質並沒有與它所依的色法另外安立存在,因爲「色」和「色的空性」這二者是同性的。「色」與「色的空性」同性,「色的空性」又與「色」同性,並不是「異性」而有。爲什麼會如此呢?因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法本身」就是「自性空」,完全是依賴因緣而有的,它本身並不是自動的、自相的,不是從它自己本身自性而有,而是完全依賴因緣而有。「色即是空」色和色法的究竟性質指空性,這兩者無法分開,是一體、一性、同性的東西。也就是因爲色法的有並不是自性而有、它本身而有;它的「有」是完全依賴其它的因緣、其它的法而有,因此說到「空即是色」。 所謂性空的道理,「自性空」並不是說完全沒有,而是說「緣起而有」,假使我們認爲自性空就是什麼都沒有的話,這種想法是錯誤的。甚至正因爲諸法自性空,所以更加能證成諸法的有(存在)是依賴緣起的有。假使我們認爲反正都是自性空了,何必在意呢?當作什麼都沒有的話,這種想法是錯誤的、是顛倒的。佛經所說的性空的道理,是爲了讓我們了解到諸法的「究竟性質」而說的。假設沒有諸法,那裏來的這些「究竟性質」呢?那就不可能有了。相反的正因爲有了諸法,佛爲了讓我們了解到諸法究竟的性質而說了「性空」道理,所以性空並不是否定一切法。 也許有人會認爲:「既然性空是存在的話,爲什麼我們要花那麼多的心力去學空性的道理呢?它太深奧了,把它擺在一邊,我歸我,空性歸空性,不要管它好了。」會有這種想法,正是不了解空性的重要。所謂佛法主要內容就是講「涅槃」。所謂「涅槃」(一)即是「從痛苦中得到解脫」的意思,也就是「斷除痛苦」這四字。痛苦來自煩惱及煩惱的根源。斷除煩惱和煩惱的根源得到涅槃,這就是佛法。(二)涅槃之另外一種角度解釋:這些痛苦來自「自性相」這種執著。這種自性的執著會帶來痛苦,爲了斷除這種痛苦,因此而建立了「性空」,斷除這種自性而說到「自性涅槃」。總而言之,我們所有的這些不想要的痛苦都是由于顛倒執著而産生,爲了斷除顛倒的執著,我們必須要生起對治力來破除顛倒執著,這一種對治力必須透過實際真理的認識,才有辦法對治。否則的話,煩惱是沒有辦法斷除的。爲了要斷除煩惱,爲了斷除顛倒的執著,認識真理非常的重要,因此,認識空性就非常的重要。 在每天的日常生活當中,我們都希望斷除叁毒煩惱。正如在回向文中說「願消叁障諸煩惱」。但是以實際的生活而言,我們卻把這叁種毒物誤認爲是修心的心要跟精髓,一天到晚都在做修持。怎麼說呢?這從我們經驗上就可以體會,當我們看到悅意境、悅意相時,無論內悅意或外悅意相,自然而然産生一種執著,不想與這種悅意、可愛的東西分開,進而我們的心完全溶入于這種可愛的境物,就是緊緊的把他抓住、不想要讓自己遠離,因此産生極爲強烈不想分離的意念,就稱爲「貪著」。若只是看到可愛、悅意的境界,還不是貪著。所謂「貪著」,就是透過這種可愛相、悅意相之後,當內心對這種境産生極爲強烈的執著,就想取有,希望我能獲得,這種特別的有力量的執著産生後,我們稱之爲貪心。同樣的看到不悅意境、不可愛的事物的時候,自然就會産生一種排斥與厭惡,自然地想要遠離它,這種有力、堅固的執著生起後,我們稱爲嗔心。貪和嗔這二種,只要我們專注觀察平時的生活,我們一定可以體會到,無論白天或是晚上,甚至于作夢的時候,都一直徘徊在我們的腦海裏,一直無法舍離這種不好的貪嗔。 我們仔細的觀察貪嗔的形成,首先在還未生起貪心的時候,會讓自己看到可愛、喜愛的東西、境物,在那時,會覺得這東西很好、很漂亮,就是如此單純而已,會産生一種念頭,之後慢慢的我們會産生一種希望自己得到這東西,會去捏造可愛境物之好,于是會産生一種執著,這時就叫貪心。這二種心態裏面,都有看到可愛境、悅意境的自相、真實,但是在後者的心態時,他不只看到悅意境的自相而已,而且會去執著就是那樣的好、那樣真實的好,對境本身産生強而有力的自性執著,因此而産生貪心。在前者心態的時候,只是看到真實的好,但真實好的執著卻不會強烈的産生,但在後者卻會。只要好好地在體驗上去做觀察,我們多多少少可以體會到煩惱的産生與自性真實的執著很有關系。同樣的,生起嗔心時也是如此,促成嗔心的等無間緣,也就是由真實執著而去促…

《心經釋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