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下来,如同波浪一样,时而冲向波峰,时而跌入低谷,令自己感到非常困惑。应用过很多调心的方法,都没有办法摆脱这种反复的状态。请问上师采用什么办法调整自己,才能使自己长久保持精进心,而不被世俗阻碍?
上师答:抽刀断水水更流,前浪接后浪,一波又一波,妄念即是如此,永无休止。故重点在你随波逐流之时,能否守护自己的内心,时时警戒否?因为一切是八识之幻,本无自性,然它是业之延续。但是五毒之身,除非是坏灭时,否则做不到。因此不用理会,自然生自然灭。我想,你如果明白业之可怕,应该可找到支撑你精进的方法。
弟子问:有书说,修行的次第是按照出离心、菩提心、空性见的顺序来进行的。近日弟子看到一位堪布的文章说,具备了菩提心,证悟空性指日可待,相反,证悟了空性也就具有了菩提心。在上面这段话中,我理解修行有两个切入口,即从修出离心和菩提心切入来证悟空性,以及从修空性切入来让出离心、菩提心自然显现。我不知道我上面的理解是否正确?我们的传承是采用哪种切入方式?
上师答:我们“龙钦宁提”中,这两个方法都有。差别是——从修出离心和菩提心来证悟空性这是造作的菩提心,即是由外身、口、意三业来修空性,此乃基础,这也是玛哈瑜珈的修法。从修空性自然生出出离,生起菩提心,这是阿底瑜珈修法。所以,我们的传承两法皆用,是针对根器不同之设计。从教授来说,六加行即是从身、口、意三业修空性,这是初业行者必行之路。生起次第开始,即从空性为基础,所以按部就班,依自己的境况去修即可。换句话说,你现在可出离,即可选择后者。若不能,在家则按加行去修即可。
弟子问:1、关于修法最后收摄、入定时,恩师您曾说要一切皆不想,不做意,体会外境的如梦如幻。弟子的体会:《圆觉经》中有“知幻即离,不假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打坐时,是否就自然安住于此一“知性”上?若烦恼重时,可修不净等方便的观法,若只是一般的就根本不用管,只需知幻离幻。另外,有时若先忆念诸如:觉、空不二;不生、不住、不灭等描述空性的词句,然后再空掉这些去入定,感受上似乎要深沉些,对否?2、平时观心,观当下感到十分的不易,常把“知性”给忘了,又陷入外境、感受、思绪、念头中了。恩师您曾开示要时时刻刻保持正知正念,方能培养出觉性,在第一刹那即能明白了知。但实在是不容易,弟子曾在一些文章看到说,如果一开始不先观心念,而是先观平时的行动、举止等,因为这些相对都较粗些,所以更容易用于培养“觉性”、“知性”。然后待“知性”增强了,再观心念。这样做对否?3、发现平时与人说话时是最容易忘失“知性”的,也非常容易导致散乱。另外,弟子与人交往时,有时会不自觉的心中产生恐惧,此时反观自心,似乎有股气在心间,这是否就是前世造业形成的业劫气,它在触境的一瞬不自觉的就启动了,此时是否正应如恩师您开示的:在第一刹那即能明白了知而加以守护,勤念百字明。4、修定初步得止后的未到地定,那个止境,是否就是那一念的“知性”、“觉性”的安住?对于初禅的境界,玄奘大师译“有寻有伺”地。此中寻、伺好象唯识中讲第六意识的五十一心所中的不定心所中有。那这样的话,是否初禅的境界还是第六意识的作用。有书讲那个“知性”就是第七末那识,即意根。也就是“我执”的根本。这样就与前面的说法有些不同了,请恩师开示。从唯识学的角度,好象是说末那识是第八阿赖耶识的见分,而第八阿赖耶识的相分则外成情器,内成身根。还有《心经》中的观、照与寻、伺有何不同。是否在境界上还是有较大差别的,即寻、伺还是落在第六意识上,而观自在菩萨照见时已经转识成智了,是以智慧观、照了。
上师答:1、回答:正确。2、当然是对的,这些都是方便法。3、当然是前世所造,每天24小时如影随形,一接触到外在环境,即触动。如何守护,你已知道。4、当然是。初禅即是第六意识之作用,亦是五十一心所之不定心,那么到了"止"之境界,即第七识末那识之作用停止。这里面非常的奥妙、精彩,又难懂,静心去体悟吧。《心经》:当然是。因为照见一切外境之时,妙观察智即到达所照之外境,刹那之间,化为光明。
弟子问:弟子以前看了不少书,现在有点不想乱看了,请恩师推荐一本给弟子,以便仔细学习,可以时时对照自己。
上师答:你可以看《普贤上师言教》,这是最好的基础。
弟子问:是否在念颂时以出声念为好?但大礼拜念四皈依时,我习惯默念四句皈依文,如法否?是否功德不足?
上师答:修仪轨之时,以念诵出声为佳。如果修大礼拜四皈依,默念之功德无二别。所以不需要执着,以当时的环境做决定即可。
弟子问:在修法念诵时,除了观想,以不思维为好,即使是前面的四转心念?
上师答:四转心念先要去想,再去念皈依则容易契入法性。除此之外,以不思维为好。
弟子问:上师,我写的愿文,您看如法吗?愿向诸佛紧追随,愿尽诸法微妙智,愿礼诸大善知识,愿洒热泪三千界,愿倾有情登彼岸,愿摄群机普周圆,愿身语意恒清净,愿诸妙行悉成就。自己能常念吗?
上师答:你写的很好,很好。
弟子问:僧人要学很多的理论,便如此他们要想证悟都是十分困难的。而我们显然没有这种学习的条件,是不是说我们证悟更困难呢?
上师答:(大意)五大部论的学习和证悟大圆满是没有什么关系的,大圆满重在实践,一切法都藏在心中,不必外求。“龙钦宁提”的修法仪轨已经把所有需要解决的问题都设定好了,所以认真修法就可以了,不必在理论上花太多的功夫。另外,证悟很难,要考虑他们是否能够得到修法的口诀等传授,如果得不到,当然很困难了。事实上,他们很多人一生得到的只是佛法的方便,而并不了解佛法的真实道理。
弟子问:有个堪布说,没有出离心和菩提心,即使修法也不可能获得解脱的果报,是这样吗?
上师答:没有出离心和菩提心,即使修法也不可能获得解脱的果报,当然是这样啦。
弟子问:宁玛派也有一些新的传承,上师怎么看?
上师答:这些我都没有修过。我们龙钦宁体是莲师传下来的,其直系传承是经过多竹千法王的一世、二世、三世、四世累世不断的清净传承传下来,这个传承集合了历代祖师的加持力,是加持力最强的。我学法时,只修祖师传下的法。
弟子问:米旁仁波切也有自己作一些仪轨,上师怎么看?
上师答:一切法都是空性,所有法教仪轨都是为了帮助你破除阿赖耶,证悟空性——法的本质也是空的。米旁仁波切依这个见解,既然一切法都是空的,都是为了破除阿赖耶而已,那么自己作仪轨也没什么不可以了。只是我自己喜欢祖师传下的法——因为有历代祖师修过、证悟了的法,传承的加持力较强。
弟子问:我做梦后,经常是第二天会基本验证,还有常常对有些事产生那种直觉,晚上睡不着时会有一个念头生出一种直觉。请问上师,这种事是不是容易形成修法上的一种障碍,是否不要理它就算了?
上师答:不要去理它。反正你们在修行的过程中,会很精彩的。——从你们起修开始的时候,如果念不下去、或者走不进来,没有办法安静来修的时候,还不会有。当开始静下来,开始修出一点味道,可以体会到修行乐趣的时候,禅定中有一点点舒服开始出现的时候,那其实你的心就开始慢慢安静下来了。当你的心安静下来的时候,每一个人都会有这个潜能,你们都会有那个能力可以去察觉、很敏感地去感觉一些事情,或者预知某些事情。它只是你的心,——因为心的安定而产生的一个能力、功能而已。在这个之后,它还会随着你的心,随着你的妄念,随着你的信仰,随着你接受的兴趣,而会产生很大的波动。然后通过我们大脑里边的一种隐读意识,把自己所接触到的任何一个事情,从心理投射到大脑里头,反映在我们的脑海里,由此,晚上的梦就出现了。所以,你们在修行的时候,不会很寂寞,反而很精彩。可是,千万不要对这些东西执着,只把它当成一种乐趣享受就可以了。
弟子问:有关世间和出世间的关系不外乎两种:一种就是分开两者,就是说以世间的心态和准则行世间的尘法,以出世间的心态和准则行出世间的圣法。就是说平时就是世间人,只有修法的时候是出世间人;另一种就是以出世间的心态和准则行世间的尘法。从道理上讲,当然第二种好点。对于第一种,由于并不具备真正的证量,这种造作的心态并不能保持很久常常忘记而又陷入尘俗中,因此实际上可能把两者分开点好。但是这样的话,在一天的大多数时间里跟世间的人一样,这种没有层次没有特点的心态让弟子很不安心!我想请上师开示世间和出世间的关系,如何将两者融汇贯通?
上师答:基本上,大圆满都是出世间法,那么世俗之方便也就是所谓的世间法,只是一个过程。基本上是为利生而做,你所说的却分成两块,所以两者皆不清静。总而言之,身在世间,是无奈,所以尽快规划未来修行之行程,才是重点。
我只能告诉你,世间和出世间是对立的。两者要并存,只有一个条件,就是空性。有了空性,才能够贯通二者。如若不能,世间则成造作,出世间成幻想。
弟子问:什么是法界?请上师给我们简单开示。
上师答:有时候你们看经典的时候,会发现里边常常都提到法界的概念。如果比较简单地讲,所谓的法界,就是我们的心识。——有这个心识,就会有法界。心识的意思,就是说在我们的心中,会有种种的虚妄想法、虚妄分别,所以就有很多念头,就有种种的欲望。那么,你随着心的起心动念,所产生的任何一个念头,就会衍生出一个法界来。在这个法界——真正的法界,我们把它称为杂含法界,杂含法界也就是五色法…
《解惑答疑集锦(吉美衮桑滇贞仁波切)》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