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下來,如同波浪一樣,時而沖向波峰,時而跌入低谷,令自己感到非常困惑。應用過很多調心的方法,都沒有辦法擺脫這種反複的狀態。請問上師采用什麼辦法調整自己,才能使自己長久保持精進心,而不被世俗阻礙?
上師答:抽刀斷水水更流,前浪接後浪,一波又一波,妄念即是如此,永無休止。故重點在你隨波逐流之時,能否守護自己的內心,時時警戒否?因爲一切是八識之幻,本無自性,然它是業之延續。但是五毒之身,除非是壞滅時,否則做不到。因此不用理會,自然生自然滅。我想,你如果明白業之可怕,應該可找到支撐你精進的方法。
弟子問:有書說,修行的次第是按照出離心、菩提心、空性見的順序來進行的。近日弟子看到一位堪布的文章說,具備了菩提心,證悟空性指日可待,相反,證悟了空性也就具有了菩提心。在上面這段話中,我理解修行有兩個切入口,即從修出離心和菩提心切入來證悟空性,以及從修空性切入來讓出離心、菩提心自然顯現。我不知道我上面的理解是否正確?我們的傳承是采用哪種切入方式?
上師答:我們“龍欽甯提”中,這兩個方法都有。差別是——從修出離心和菩提心來證悟空性這是造作的菩提心,即是由外身、口、意叁業來修空性,此乃基礎,這也是瑪哈瑜珈的修法。從修空性自然生出出離,生起菩提心,這是阿底瑜珈修法。所以,我們的傳承兩法皆用,是針對根器不同之設計。從教授來說,六加行即是從身、口、意叁業修空性,這是初業行者必行之路。生起次第開始,即從空性爲基礎,所以按部就班,依自己的境況去修即可。換句話說,你現在可出離,即可選擇後者。若不能,在家則按加行去修即可。
弟子問:1、關于修法最後收攝、入定時,恩師您曾說要一切皆不想,不做意,體會外境的如夢如幻。弟子的體會:《圓覺經》中有“知幻即離,不假方便;離幻即覺,亦無漸次”。打坐時,是否就自然安住于此一“知性”上?若煩惱重時,可修不淨等方便的觀法,若只是一般的就根本不用管,只需知幻離幻。另外,有時若先憶念諸如:覺、空不二;不生、不住、不滅等描述空性的詞句,然後再空掉這些去入定,感受上似乎要深沈些,對否?2、平時觀心,觀當下感到十分的不易,常把“知性”給忘了,又陷入外境、感受、思緒、念頭中了。恩師您曾開示要時時刻刻保持正知正念,方能培養出覺性,在第一刹那即能明白了知。但實在是不容易,弟子曾在一些文章看到說,如果一開始不先觀心念,而是先觀平時的行動、舉止等,因爲這些相對都較粗些,所以更容易用于培養“覺性”、“知性”。然後待“知性”增強了,再觀心念。這樣做對否?3、發現平時與人說話時是最容易忘失“知性”的,也非常容易導致散亂。另外,弟子與人交往時,有時會不自覺的心中産生恐懼,此時反觀自心,似乎有股氣在心間,這是否就是前世造業形成的業劫氣,它在觸境的一瞬不自覺的就啓動了,此時是否正應如恩師您開示的:在第一刹那即能明白了知而加以守護,勤念百字明。4、修定初步得止後的未到地定,那個止境,是否就是那一念的“知性”、“覺性”的安住?對于初禅的境界,玄奘大師譯“有尋有伺”地。此中尋、伺好象唯識中講第六意識的五十一心所中的不定心所中有。那這樣的話,是否初禅的境界還是第六意識的作用。有書講那個“知性”就是第七末那識,即意根。也就是“我執”的根本。這樣就與前面的說法有些不同了,請恩師開示。從唯識學的角度,好象是說末那識是第八阿賴耶識的見分,而第八阿賴耶識的相分則外成情器,內成身根。還有《心經》中的觀、照與尋、伺有何不同。是否在境界上還是有較大差別的,即尋、伺還是落在第六意識上,而觀自在菩薩照見時已經轉識成智了,是以智慧觀、照了。
上師答:1、回答:正確。2、當然是對的,這些都是方便法。3、當然是前世所造,每天24小時如影隨形,一接觸到外在環境,即觸動。如何守護,你已知道。4、當然是。初禅即是第六意識之作用,亦是五十一心所之不定心,那麼到了"止"之境界,即第七識末那識之作用停止。這裏面非常的奧妙、精彩,又難懂,靜心去體悟吧。《心經》:當然是。因爲照見一切外境之時,妙觀察智即到達所照之外境,刹那之間,化爲光明。
弟子問:弟子以前看了不少書,現在有點不想亂看了,請恩師推薦一本給弟子,以便仔細學習,可以時時對照自己。
上師答:你可以看《普賢上師言教》,這是最好的基礎。
弟子問:是否在念頌時以出聲念爲好?但大禮拜念四皈依時,我習慣默念四句皈依文,如法否?是否功德不足?
上師答:修儀軌之時,以念誦出聲爲佳。如果修大禮拜四皈依,默念之功德無二別。所以不需要執著,以當時的環境做決定即可。
弟子問:在修法念誦時,除了觀想,以不思維爲好,即使是前面的四轉心念?
上師答:四轉心念先要去想,再去念皈依則容易契入法性。除此之外,以不思維爲好。
弟子問:上師,我寫的願文,您看如法嗎?願向諸佛緊追隨,願盡諸法微妙智,願禮諸大善知識,願灑熱淚叁千界,願傾有情登彼岸,願攝群機普周圓,願身語意恒清淨,願諸妙行悉成就。自己能常念嗎?
上師答:你寫的很好,很好。
弟子問:僧人要學很多的理論,便如此他們要想證悟都是十分困難的。而我們顯然沒有這種學習的條件,是不是說我們證悟更困難呢?
上師答:(大意)五大部論的學習和證悟大圓滿是沒有什麼關系的,大圓滿重在實踐,一切法都藏在心中,不必外求。“龍欽甯提”的修法儀軌已經把所有需要解決的問題都設定好了,所以認真修法就可以了,不必在理論上花太多的功夫。另外,證悟很難,要考慮他們是否能夠得到修法的口訣等傳授,如果得不到,當然很困難了。事實上,他們很多人一生得到的只是佛法的方便,而並不了解佛法的真實道理。
弟子問:有個堪布說,沒有出離心和菩提心,即使修法也不可能獲得解脫的果報,是這樣嗎?
上師答:沒有出離心和菩提心,即使修法也不可能獲得解脫的果報,當然是這樣啦。
弟子問:甯瑪派也有一些新的傳承,上師怎麼看?
上師答:這些我都沒有修過。我們龍欽甯體是蓮師傳下來的,其直系傳承是經過多竹千法王的一世、二世、叁世、四世累世不斷的清淨傳承傳下來,這個傳承集合了曆代祖師的加持力,是加持力最強的。我學法時,只修祖師傳下的法。
弟子問:米旁仁波切也有自己作一些儀軌,上師怎麼看?
上師答:一切法都是空性,所有法教儀軌都是爲了幫助你破除阿賴耶,證悟空性——法的本質也是空的。米旁仁波切依這個見解,既然一切法都是空的,都是爲了破除阿賴耶而已,那麼自己作儀軌也沒什麼不可以了。只是我自己喜歡祖師傳下的法——因爲有曆代祖師修過、證悟了的法,傳承的加持力較強。
弟子問:我做夢後,經常是第二天會基本驗證,還有常常對有些事産生那種直覺,晚上睡不著時會有一個念頭生出一種直覺。請問上師,這種事是不是容易形成修法上的一種障礙,是否不要理它就算了?
上師答:不要去理它。反正你們在修行的過程中,會很精彩的。——從你們起修開始的時候,如果念不下去、或者走不進來,沒有辦法安靜來修的時候,還不會有。當開始靜下來,開始修出一點味道,可以體會到修行樂趣的時候,禅定中有一點點舒服開始出現的時候,那其實你的心就開始慢慢安靜下來了。當你的心安靜下來的時候,每一個人都會有這個潛能,你們都會有那個能力可以去察覺、很敏感地去感覺一些事情,或者預知某些事情。它只是你的心,——因爲心的安定而産生的一個能力、功能而已。在這個之後,它還會隨著你的心,隨著你的妄念,隨著你的信仰,隨著你接受的興趣,而會産生很大的波動。然後通過我們大腦裏邊的一種隱讀意識,把自己所接觸到的任何一個事情,從心理投射到大腦裏頭,反映在我們的腦海裏,由此,晚上的夢就出現了。所以,你們在修行的時候,不會很寂寞,反而很精彩。可是,千萬不要對這些東西執著,只把它當成一種樂趣享受就可以了。
弟子問:有關世間和出世間的關系不外乎兩種:一種就是分開兩者,就是說以世間的心態和准則行世間的塵法,以出世間的心態和准則行出世間的聖法。就是說平時就是世間人,只有修法的時候是出世間人;另一種就是以出世間的心態和准則行世間的塵法。從道理上講,當然第二種好點。對于第一種,由于並不具備真正的證量,這種造作的心態並不能保持很久常常忘記而又陷入塵俗中,因此實際上可能把兩者分開點好。但是這樣的話,在一天的大多數時間裏跟世間的人一樣,這種沒有層次沒有特點的心態讓弟子很不安心!我想請上師開示世間和出世間的關系,如何將兩者融彙貫通?
上師答:基本上,大圓滿都是出世間法,那麼世俗之方便也就是所謂的世間法,只是一個過程。基本上是爲利生而做,你所說的卻分成兩塊,所以兩者皆不清靜。總而言之,身在世間,是無奈,所以盡快規劃未來修行之行程,才是重點。
我只能告訴你,世間和出世間是對立的。兩者要並存,只有一個條件,就是空性。有了空性,才能夠貫通二者。如若不能,世間則成造作,出世間成幻想。
弟子問:什麼是法界?請上師給我們簡單開示。
上師答:有時候你們看經典的時候,會發現裏邊常常都提到法界的概念。如果比較簡單地講,所謂的法界,就是我們的心識。——有這個心識,就會有法界。心識的意思,就是說在我們的心中,會有種種的虛妄想法、虛妄分別,所以就有很多念頭,就有種種的欲望。那麼,你隨著心的起心動念,所産生的任何一個念頭,就會衍生出一個法界來。在這個法界——真正的法界,我們把它稱爲雜含法界,雜含法界也就是五色法…
《解惑答疑集錦(吉美衮桑滇貞仁波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