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界。這五色法界的意思,也就是指這個法界是由五毒所幻化出來的。所以,法界,所講的就是這樣一個範圍。你再仔細去想一下:不是說它廣大嗎?那麼,你的心,什麼樣的念頭都可以産生吧?所以,它有八萬四千種的虛妄念頭,而且念頭它可以遍一切處,遍整個虛空,因此就叫廣大。法界這個概念,在我們金剛乘裏面,跟佛經裏面講的法界,其實是講同一個地方。很多人把法界解釋成好象是諸佛的法界去了。——那個觀念跟我們現在講的法界,是不一樣的。總之,你必須明白一點:有法——就沒有解脫。真正解脫的時候,已經沒有這些法。——法界也不存在了,諸佛的名相也不存在了。——那只是妙用的變化,智慧的變化而已。而一定不要把那個當成是證悟,那樣,錯誤會蠻多的,這個是蠻滿重要的。
弟子問:有什麼方法,能解決打坐時的身體酸痛等問題?
上師答:感覺到腰酸背痛,那就把屁股墊得高一點,把坐墊多放幾個就可以了。如果還是疼,那麼,你們就記住,要在中間起來一下,要讓全身的經脈稍微松緩一下,不要硬去坐去。因爲你們的經脈還蠻硬的,坐久了容易傷害到。所以,在准備起來之前,一定要先把腿關節等柔軟一下。——而且要把這個動作養成一種習慣,不要一下子就馬上起來。
禅坐、禅定,它只是我們的一種訓練方式。關于氣脈和明點,以及我們所講的叁脈、五輪這個部分,它只是我們爲了要進一步去修其它東西的時候,比如修寶瓶氣的時候,——這一部分的一些功法才需要的。總體上,佛教所依止的,都是毗盧遮那佛的七支靜坐法。但企圖以七支靜坐法,想要去成佛,——那是不可能的事情。以禅定,想要去成就,也是不可能的事情。——它只是幫助我們修行的一種方式而已。所以,你盡量讓自己舒服點吧。你這樣二個座墊不舒服,就放叁個,叁個還不行,再繼續增高。還有一個,就是你們要盡量保持自己的姿勢。其實,當你如果真的放松的時候,身、語、意放松的時候,我看到你們的姿勢都變了,很多人都變了:有人坐到最後,歪來歪去的;還有人禅坐的時候,他會旋轉……,這種問題是在修禅定時一定會産生的現象。身體會旋轉,那是代表你的胃、肺、腸胃等有問題了,所以它就會旋轉。還有的人,氣修岔了,會走到手上去——它會産生一種氣動,氣動之後會打手印。——他還以爲自己修得很高,也有的以爲那是神經病,其實那叫氣動。
關于氣動,過去的少林武術,氣——一定要練到手,才會有勁,那個是在練武功,所以氣才會走入這種經脈。——那是武僧所需要的。可是那是外功,我們這個是層次最高的,行持的是內的修持方式,所以它不需要動。因爲要歸結到叁脈、五輪最微細的地方,你們將來通過修行,要打開的是這些糾纏著的脈結。——那才是重要的。最主要的是,將來要貫通智慧氣的所有打通處。那就等于是,將來你如果修得好,只要心念一啓動,你的智慧氣要到那裏,只要你觀想到哪裏,它就會到動到哪裏。
將來最高的境界,是心氣無二無別。我的這個智慧氣,我現在一觀想,比如我這個拙火現在要到眉間,它就嗖的一聲,這裏就馬上啓動了。那等于你的心念想到哪裏,智慧氣就同步到達。——那才是我們所要的。而現在你們觀想,僅僅是一種觀想訓練,比如說,你觀想——氣降下來了,其實,也許你的氣現在還在後面、還在上升。那種情況叫心氣不合一,那你的意念也不合一,所以,目前你們的觀想只是作意而已。
實際上,觀修的方法,包括氣脈、明點的修法,也是叫你們去作意了。那爲什麼叫你們去作意呢?因爲在達到心氣合一之前,中間是有一個過程的,當你還不夠到達那個境界的時候,它就不能夠心氣合一。可是,當你修行的各種境界慢慢出現的時候,——雖然比較慢,可是它還是會到的。比如,你去觀想它(智慧氣)上來,它還是會上來,只不過不是馬上就能到了,但它還是會慢慢地上來,只是比較慢。那等修到最後,它就會刹那之間就進去了。——那也就是標志著你的經脈已經暢通了。不過,那只是一種修持的方式而已,不需要去執著。
弟子問:佛教的心的概念如何確立?
上師答:我們所指的心,是很抽象的東西。由于佛法是涵蓋了所有各式各樣的人心的,把這些人心總結起來,佛法稱之爲心。它把所有衆生的心,都涵蓋在裏面。也就是說,所有衆生的阿賴耶基本上都是一樣的,盡管每個人從阿賴耶裏面所展示出的各式各樣念頭不一樣,可是這一類東西全部都可以歸于人心,最終歸于佛法的心的範疇。那你們從這裏就可以知道了:每一樣東西都是由心、由每一個人不同的思維,而從阿賴耶裏面展現出來的。由于思維總是會改變的,而會改變的東西是沒有自性的。——會改變就是屬于空性的了。因爲它既然會改變,它就不是永恒的,也就不是真實存在的東西,所以最終它全部都歸入空性了。這個你們可以去從周遭很多的事情中觀察出來,我們就不需要用死板的名詞來解釋空性是什麼東西了。因爲你可以這樣從心的涵蓋、心的範疇、心的特性等多個方面去理解。
弟子問:在修行中,怎樣去借助叁個動力?
上師答:這個部分很簡單,總而言之,牽扯你們的是世俗八風,可這八風最關鍵的還是中國(教育)老祖宗孔老夫子傳下來的儒家思想。天地君臣師,這一切包括了你的所有中外關系,其中間所包括的親情、夫妻之情、子女、父母、眷屬等這麼多的東西,都存在于你生活的周遭,你每天都要面對這些東西。而這些東西的每一樣,都會影響到你,影響到你的心情、工作情緒,甚至會影響到你的修行。——這是一定的。可是,這些又是揮之不去的,是很難揮走的。你每天都被這些東西如影隨形地糾纏著,你們每一個人都被糾纏在這個範圍裏面,沒有例外。
我是上師,我會不會受這個牽引呢?我也會啊,當然只是一點點而已。——畢竟我能夠掌控它。那就是說,我跟你們不同,你們被牽動的是七分,還保留叁分在學法。學法的時候,還能知道這個正知、正見是怎麼樣,但還是有七成被牽動著。那我跟你們正好相反,我有七分己經不被牽動,還有叁分——就是殘余的人性吧,這殘余的人性裏還有親情、感情這個部分被牽動。包括對你們的感情也是一種情,我會去關懷你們,會去在意你們修得好不好。——這也是一種情的糾纏。
真正的一個瑜珈士,修行到了悟空性的時候,這種空了,是沒有東西了嗎?還是有的。所謂空了,是說你安住在空性裏面的時候。——那你不可能24小時都在空性裏面啊。如果你24小時都在空性裏面,那你就掉入了無想天。所以,在這個空了的“無”裏面還會存在“有”,這是一個很奧妙的變化。如果我們光去顧及這個空與不空的境界,標准就太低了。——那是羅漢境界而已。大圓滿瑜珈士到了這個境界,已經是——我雖然安住在這個空裏面,可是我可以任運去變化了。那就是說,你的心可以由你去自主,對任何事,既可以去放,也都可以收,不被牽引。不被牽引之後又不迷失,那才是關鍵。
所以,你們想在這個部分徹底去認知,其實你們都可以感覺得到、體悟得到。你有空時可以去思維一下,你每天可以去觀察周遭一些事情,然後就知道了,那並不困難。今天的問題是,你有沒有受到佛法的教育和熏陶?盡管也明白一些道理,有沒有想去做?可是由于以上多方面的力量在牽扯著你,隨時隨地都在拉扯著你,千絲萬縷的每天都去拉扯你的心。所以,有時候我也是很無奈的告訴你們:唉!你們早點放下吧,去山裏吧。但我知道那是很困難的事情,是不可能的事情。除非到了你真正地認知到了一個程度,而且不是說你把一切都丟下了,沒你的事了。——那修行也絕對不是這樣的。
爲此,我希望你們要去明白:不管你在世俗,或者去出世修行,能否讓自己的心跳開這個(糾纏),那才是最重要的。而不是說,我今天人在哪裏,我的身份是什麼.....就可以了。因爲既然你已經出了家,爲什麼還會有那麼多的是非?所以,你身上穿什麼都沒有關系,衣服是不代表境界的。和尚穿上了袈裟,那他就是解脫者嗎?當然不是。總之,這方面的例子太多了,我不好意思再講了。所以,所謂一切自在,不是由你們的衣服決定的,而是由你們的心決定這一切的。
但是,你們是佛弟子,更不要說是我的弟子了。——我的弟子要求的會比較嚴謹吧,因爲你們出去所做的任何一切事,包括你們所想的,那都是代表我這個上師的。你們要千萬記住,你所代表的不是你個人。你在做任何事時,你要想到不是你個人,那當然你所做的一切,就都代表上師了,此外還代表著佛法了。我們的行爲如果不好,那人家會批評到你的上師,批評到最後面,還會株連到我們的老祖——釋加牟尼佛,就會罵到他那裏去了。——因爲我們所有一切修行者,都是如來的四衆弟子啊。所以,我們自己去做事時,就要想到這些。那你如果可以想到這些的時候,你去做什麼就會去謹慎了,這樣反而比較容易了。
至于說你們如何就能夠讓自己擁有這個修行的動力?其實,我講得怎樣苦口婆心也沒有用。關鍵在哪裏呢?關鍵就是:也許你知道,也許你不知道,或許你認識深,或許你認識淺,——但都要有一個基本的認知。當你清醒的時候,你會想到——糟糕!今天這個法沒有修,于是就去多修一點。可是一忙的時候,大概又不知放在哪裏去了,——明天再來修吧。——你們每一世都是這個樣子吧。如果說你面臨著最煩心的事,比如家裏有病人,或是自己身體不舒服,或者是經濟壓力、工作壓力,這些都會導致你們情緒低落。這時候你去修法,一定很難靜下來。可是,由于我們受過佛法的熏陶,起碼腦子裏已經有一些正確的教化。那麼,從正確的教化裏面,你會産生一種警覺,也就是說會常常察覺到:到底有沒有做(修行)?做得好不好?你會想到——哦!我今天糟糕,沒有做(功課)。——那這就是還有覺性,就不算是完全迷失了。完全迷失了,那就是一般衆生了。那就是根本不認識佛法,甚至是根本否定佛法的。那我們最起碼在一群迷失的衆生裏面,還算是比較清醒、比較慶幸的一群吧。所以,我也想告訴你們,盡量地學會修法或是傳法,正知、正見就會慢慢地累積。如果你有足夠的正知正見,而且,如果你也正在實踐——最重要的也是這兩個字(實踐)——當你自己在實踐的時候,那你的業肯定是在慢慢地消退的。而你的業慢慢消退的時候,你的阻力也會越來越小。所以說,一開始我就告訴你們,(修行)這一條路是很辛苦的,而且是寂寞的。
弟子問:記得上師曾經說過,在目前的這個時候肉身成佛已經不可能,這個是不是說即身成佛已經不可能;上師又說我們現在采取的是大圓滿心部法門可以回避肉身問題,那時不是說心部方法不可以即身成佛但可以即生成佛?其次,即身成佛和即生成佛差別到底在何處?如果說一個人即生成佛而沒有即身成佛,那麼他成的佛到底是個什麼佛,是不是只是法身佛,或者報身佛而不是化身佛?再次,如果說即生成佛是成就法身佛,那麼請問上師這個即生成法身佛和中陰時第二生成就法身佛到底是怎麼區別?這個有可能嗎,還是說兩者根本就是一回事?最後,如果說即肉身成佛已經不可能,那麼我們爲什麼還要實修圓滿次第呢 ?
上師答:1、即身成佛,不是不可能,但條件是越年輕越好。而且需要大圓滿已開悟之上師依次深入指點,所以極難修。另者,心部只可即生成佛,也就是中陰成佛;即身——是不經中陰直接化虹走了。兩者差別在此。2、兩者本是同一件事,但成佛並非成就法身佛。法報化叁身只是名相,用來指導修行之次第。事實上正覺需要法報化叁身同時圓滿,才能正覺。——叁身同時圓滿證悟的才是法身真如。3、雖說肉身成佛極困難,但一位具德上師還是依次第教授,因之,圓滿次第只授予放下世俗者。
《解惑答疑集錦(吉美衮桑滇貞仁波切)》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