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禅宗史讲稿之概论篇
道坚
概说
译者印海法师,江苏如皋人曾跟随慈航法师及印顺导师学习,致力于佛学教育,创办福严、太虚佛学院。创建法印寺于南加州洛杉矶。著有弥勒上生经讲记,译有中印禅宗史、中国净土教理史、佛教唯心论概论等。印海近译有净土教概论、律宗纲要等。
禅
禅的传统定义 禅是梵文“禅那”(Dhyāna)的简称,又音译作驮衍那、持阿那等,姚秦鸠摩罗什意译作“思维修”,即运用思维活动的修持;唐玄奘译之为“静虑”,即系念专注一境,正审思虑。除此以外,对于“禅”的译法还有一些,如思惟修习、弃恶(舍欲界五盖等一切诸恶)、功德丛林(以禅为因,能生智慧、神通、四无量等功德)。《俱舍论》卷二十八云:“依何义故立静虑名?由此寂静能审虑故。审虑即是实了义。”又说:“诸等持内,唯此摄支,止观均行,最能审虑。”以《俱舍论》的说法,禅只是“诸等持”、“寂静”法的所属范畴。
禅的现代定义 由于历史之变迁,禅之一词也很难用一个精确的词汇来表述,在此慎以自己对禅的认识而勉强定义:禅是一种神圣的宗教修持,人们经由对它的体验而超凡入圣,乃至直接获证涅槃的境界;禅是一种生活的艺术,它令我们超然的面对人生中的顺逆境界,并在无常的生命线中发挥最大的生命本能,在生老病死的常态中超越人生,创建出污泥而不染艺术品格;禅是一种积极的人生哲学,以稳建、沉静、灵活善巧、充满希望与信心及智慧的特色,为人类提供无与伦比的精神食粮;禅是一种科学的身心锻炼方法;禅是一种充满哲思与直观的潇洒态度……
禅定
禅定,是禅那与三摩地两个词的合称。禅为梵语禅那之略,译曰思惟修。新译曰静虑。定者,为梵语三昧之译,心定止一境而离散动之义,即定是心凝住一境而不散乱的心性作用,而禅是静心思虑的心理状态。故定的意义比较宽广,一切息虑凝心等修行方法都名定,禅之名狭,它只是定的其中之一方法而已。今总别合称而谓之禅定,即对各种凝心修持的总称。
四禅八定 依据修持次第,禅有四禅之分,定有八定之说。四禅分别与色界的“四禅天”相应,佛教认为修持四禅者依其修持的成就而生于四禅天。由修禅而生起的心境作用,也有八个层面即八定,与色界天相应的四禅定(四禅定是初禅定、二禅定、三禅定、四禅定),与无色界相应的四无色定(四空定是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因而八定的境界比四禅要宽广的多,甚至八定中包括了修持四禅所产生的定境。
禅与瑜珈
虽然定的修持范畴比禅要大,然禅定只是瑜珈修持术的一个组成部分。瑜珈,梵文原文为“YOGA”的音译,意译为“相应”等义。在印度现存最古老的典籍《梨俱吠陀》中,已经有了瑜珈一词的出现,其愿意为给牛马等牲畜“套上装具”,后来此词逐渐引申为“联系”、“结合”等意,还只是一个普通的生活用语。等到“瑜珈”作为一种宗教修持术的名称时,这里的“联系”或“结合”一词就超出了普通的含义,特指通过一系列对身心活动的特约,特别是对心理活动的特约与引导,使自己达到与世界本原的神秘联系或结合,即所谓的“梵我一如”。这种用意在中期的奥义书中最早出现。古典瑜珈以《瑜珈经》为主要标志,此为著名学者钵颠阇利总结前人关于瑜珈修持的理论而成。瑜珈大纲有所谓的“瑜珈八支”,即瑜珈为八个方面:禁制、劝制、坐法、调息、制感、执持、静虑、三昧,认为由此八法而得解脱。由此可见,禅与定的修持只是瑜珈修持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禅的功德 此为修习四禅的十功德之说,一空,即修禅者没有强烈的我执与法执之心;二明,三定,四智,五善心,六柔软,七喜,八乐,九解脱,十境界相应。违背十功能的禅定修持境界则多成禅病。在《三藏法数》中有禅度三行之说:一、安住静虑,谓乱想不起,深入禅定;二、引发静虑,谓智慧现前,生诸功德;三、办事静虑,谓功行圆成,利益众生,是为禅度三行。
禅的利益 《月灯三昧经》卷七说有十大利益:一,安住仪式。菩萨习诸禅定必须整肃威仪。一遵法式而行之,即久,则诸根寂静,正定现前,自然安住而无所勉强,是为安住仪式。 二,行慈境界。菩萨习诸禅定,常存慈爱之心,无伤杀之念,于诸众生,悉使安稳,是为行慈境界。 三,无烦恼。菩萨习诸禅定,诸根寂静,则贪嗔痴等一切烦恼,自然不生,是为无烦恼。 四,守护诸根。菩萨习诸禅定,定常当防卫眼等诸根,不为色等诸尘所动,是为守护诸根。 五,无食喜乐。菩萨习诸禅定,既得禅悦之味,以资道体,虽无饮食之奉,亦自然欣豫。是为无食喜乐,六,远离爱欲。菩萨修习禅定。寂默一心,不使散乱。则一切爱欲之境,悉无染着,是为远离爱欲。七,修禅不空。菩萨习诸禅定,虽获诸禅之功德,证真空之理,然不堕于断灭之空,是为修禅不空。八,解脱魔罥。菩萨习诸禅定,则能远离生死一切之魔网,悉皆不能缠缚,是为解脱魔罥。九,安住佛境。菩萨习诸禅定,开发无量之智慧,通达甚深之法义,于佛知见。自然明了,故心心寂灭,住持不动,是为安住佛境。十,解脱成熟。菩萨习诸禅定,一切惑业,不能挠乱,行之既久,则无碍解脱,自然圆熟,是为解脱成熟。
禅的生活化及世界性 佛教徒在对禅的实践中,从专业性较强的禅坐到生活中对禅的实践的转化,最终将禅作为一种生活态度,实现了禅的生活化。在中国禅宗产生以前,佛教修习禅定采取特定的结跏坐势,运用观心调息等严格的方法而入于定境(入定)。当修习禅定者停止坐禅时,也就是处于出定状态,即与平常人一样地生活,至少在外表上看不出与普通人有什么区别。中国禅宗的禅则要求在日常的生活中体现禅的修养,如《坛经》对禅定的定义是“外离相曰禅,内不乱曰定”,也就是时刻保持内心的自觉,不再执着于外相的形式束缚。关于禅的世界化流行趋势,是自古印度佛教后的南北传佛教的流传结果,北传佛教从中国传入越南、朝鲜、日本等国,现代尤以铃木大拙为首的日本佛教界对西方的传播最为得力,因而西方人对禅的称呼仍是日语“禅”的发音“ZEN”。
禅学
禅宗史料
在中国佛教僧人列传中,有大量禅宗史料。一般可分为三种类型:①别传。个别高僧的单篇传记;②类传。同类高僧传记的结集,如西行求法的高僧,高逸超群的大德;或一山一寺的僧人和某宗某派的大师;③总传。属综合性的僧传,它幅度宽广,时代绵长,收列人物众多,记述某一历史时期佛教界代表人物各种错综复杂的活动情况。此三种类型的佛教传记,对佛教的盛衰,经典的翻译和注释,宗派的建立,学说的传播,以及典章制度、寺宇建筑、国际间佛教交往等等都有所记述,为研究中国佛教发展史保存了丰富的资料。
《曹溪大师别传》全称《唐韶州曹溪宝林山国宁寺六祖惠能大师传法宗旨、并高宗大帝敕书兼赐物改寺额、及大师印可门人、并灭度六种瑞相、及智药三藏悬记等传》。1卷。无撰人名。写作时间当在唐建中二年(781)前后。记载求那跋摩、智药、真谛等的悬记;详述惠能的家世、出家、得法、传戒,开东山法门以及表辞帝召、临寂时说传法袈裟不再传等事迹。对后来的传记、《坛经》、灯录等有较大影响,为研究禅宗史的重要资料。
类传《比丘尼传》简称《尼传》。梁宝唱撰。4卷。为中国最早总括诸尼为传之书。作者博采碑颂,广搜记集,讯之传闻,访之故老,诠序始终而成。起于西晋建兴(313~316)年间,终于梁天监十五年(516)。依时代为序分卷,晋代13人,宋代23人,南齐15人,梁代14人。另附见51人,大都是江浙地区的比丘尼,中原和边远地区较少。此书所记诸尼未作分类,但从传中仍可看出有法师、律师、禅师、神力、苦节、经师等区别。《自序》称全书“不尚繁华,务存要实”。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亦称《西域求法高僧传》、《求法高僧传》等。唐义净撰。2卷。原题“沙门义净从西国还在南海室利佛逝(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撰寄归并那烂陀寺图”。系作者于天授二年(691)在室利佛逝撰成,委托大津送回长安的。依西行年代先后编次,记唐初至义净访印期间到印度求法的诸僧56人的事迹。卷末附有永昌元年(689)随同前往的贞固等4人传,最后为义净本人的自传。求法僧中有不少交州、爱州、新罗、高丽人。以记载他们留学期间的情况为中心,并在《慧轮传》中详记当时印度佛教最高学府那烂陀寺的规模、制度等,惜原附在本书的寺图已不传,难以窥其全貌。所记去印路线有陆海两途,所到国家有现在的印度、巴基斯坦、斯里兰卡、阿富汗、尼泊尔、印度尼西亚、缅甸、泰国、柬埔寨等国。所学内容有因明、俱舍、戒律、中观、瑜伽等。记述有关古印度、南亚和东南亚地区的历史、风俗等情况,具有珍贵的历史资料价值。有法语、日语译本行世。
《禅林僧宝传》简称《僧宝传》。北宋惠洪撰。30卷。主要纪事,亦收录一些机缘语句,是介于僧传和灯录之间的一种体裁。作者不满意昙颖的《五家传》,乃博采别传遗编,参以耆年宿衲的言论,增添嘉祐以后云门、临济两家的杰出禅师。于北宋宣和二年写成自五代到北宋政和末81人的传记。其中属青原法系的11人,曹洞10人,临济17人,云门15人,法眼5人,沩仰1人,黄龙15人,杨岐4人,其余人法系不明。最初刊本是宣和六年本,有侯延庆序。宝庆三年(1227),杭州刻本有张宏敬序。此书融会众说,陶铸成文,自成一家之言,后人多目之为“丛林之扶风龙门”。后来的僧传、灯录常加引用。现在通行的是嘉兴续藏本、影印续藏经本、南京刻本。
《补禅林僧宝传》宋庆老(号舟峰庵主)撰。1卷。载…
《中印禅宗史讲稿之概论篇》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