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中印禅宗史讲稿之概论篇▪P2

  ..续本文上一页法演、悟新、怀志三人传,传后有赞。因悟新卒于政和五年(1115),时间最迟,故名补传。体裁和前传同,词章华赡,文字典雅,可与前传媲美。宋代即附在前传后面流通。

  《僧宝正续传》南宋祖琇撰。7卷。前6卷载北宋仁宗至南宋孝宗初约100多年间,罗汉南至黄龙震28位禅师的事迹,以机缘语句为主,有的传后有赞。其中曹洞、临济各1人,黄龙、杨岐各13人。第7卷《德山木上座传》与《临济金刚王传》是两篇寓言。另有《代古塔主与洪觉范书》是批评《禅林僧宝传》卷十二《承古传赞》的。其中正贤、宗杲、道震三人的传,为后来所增。

  《神僧传》明成祖朱棣编。9卷。《序》曰:“神僧者,神化万变,而超乎其类者也。”全书采辑中国历代佛教史传中所载的“神僧”传记,诸如梁、唐、宋《高僧传》、《禅林僧宝传》、《五灯会元》等,自东汉摩腾至元初胆巴,共208人。在排列次序上,把晋僧群列在齐、周之后,隋岑阇黎列于唐代之后。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清自融撰。15卷。门人性磊补辑。康熙三年(1664)成书。记南宋建炎元年(1127)到清顺治四年(1647)500多年间禅僧97人的传记94篇(卷二道祖、世奇2人合传,卷十梵琦、智及、昙噩3人合传)。其中宋僧45人,元僧15人,明僧37人,绝大部分属临济、曹洞两宗。自融搜集资料历时20余年,成传53篇,性磊补辑41篇。卷末明广真传1篇,为此书康熙二十四年重刊后次年拾遗所补。

  《居士传》清彭际清编述。56卷。始写于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成书于四十一年。大都依据正史僧传及诸家文集、诸经序录、百家杂说等加以删削而成。收录从东汉至清乾隆年间归佛的居士事迹,有列传56篇,正传227人,附见77人。有的传后有著者和汪大绅等所作赞文。

  《善女人传》清彭际清编述。2卷。成书在《居士传》后。大部分采自历代史书、僧传及诸家文集、诸经序录、百家杂说等,亦有自己见闻所及。收录自晋以来至清乾隆年间善女人共正传138人,附见9人。传后标有所据原书之名。

  《续比丘尼传》震华编述。6卷。初稿于1932年一二八事变中散失。后又追忆前作,于1939年成书。收录自梁、陈、北齐、隋、唐、五代、宋、元、明、清以至民国比丘尼201人,附见47人。所引资料,大都未注明出处,难以稽考;而所收的人,也失之过宽,有欠严谨。

  总传《名僧传》梁宝唱撰。原30卷,序目1卷。今佚。现存有日僧宗性于1235年所录的摘抄本,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全书的目录;第二部分节录原文片断;第三部分为要点的条目。原书成于梁天监十三年(514)。分法师、律师、禅师、神力、苦节、导师、经师七科,每科外国僧人在前,中国僧人居后。其中外国法师4卷,分一般法师和神通弘教二类,中国法师13卷,分高行、隐道和一般法师三类;律师1卷,禅师2卷,神力1卷,不分类;苦节7卷,分兼学、感通、遗身、宗索、寻法出径、造经像、造寺塔7类;导师、经师各1卷,不分类。正传记东汉、吴、晋、后秦、北魏、宋、齐七代名僧425人。其中有80余人为《高僧传》所无。它是最早出现分科的综合僧传,对以后《高僧传》的编纂颇有影响。

  《高僧传》简称《梁传》、《皎传》。梁慧皎撰。14卷(内《序录》1卷)。本书在前人资料的基础上,弥纶群言,分科布局,采各家之长写成。体裁为类传体。分为译经、义解、神异、习禅、明律、遗身、诵经、兴福、经师、唱导十科。记录汉、魏、吴、晋、北魏、后秦、宋、齐、梁僧人257人,附见274人。前八科之末均有论有赞,末两科有论无赞。书末附有王曼颖《与皎法师书》和作者答书。

  《续高僧传》又称《唐高僧传》,简称《唐传》、《续传》。唐道宣撰。30卷。为继慧皎《高僧传》之作。书初成于贞观十九年(645),而其所载实止于麟德二年(665)。自序称,正传331人,附见160人。后20年间,又续有增补,成《后集续高僧传》10卷。随后两书合并,卷数仍作30。而所记高僧有正传498人,附见229人。所据资料较广,自称“或博咨先达,或取讯行人,或即目舒之,或讨譬集传。南北国史,附见徽音;郊郭碑碣,旌其懿德。皆撮其志行,举其器略”。分为译经、义解、习禅、明律、护法、感通、遗身、读诵、兴福、杂科等十科。每科之后,有论无赞。《高僧传》不录在世人物,此书则将当时名望较高的在世僧人如慧净、慧休、法冲等均编写入传。

  《宋高僧传》亦称《大宋高僧传》,简称《宋传》。北宋赞宁撰。30卷。太平兴国七年(982),作者奉敕与弟子显忠、智轮从事撰述,端拱元年(988)成书。至道二年(996)又修理增补,始成定本。作者广采各方面的资料,尤以碑文塔铭为最多。记述自唐(高宗时)、后梁、后唐、后汉、后周至宋六朝僧人,并补充南朝宋、后魏、陈及隋前传所遗留的,计正传531人,附见126人。全书分十科,名目体制与《续高僧传》同,每科之后有论。其中习禅的篇幅较多,禅宗各派重要人物除云门宗创立者文偃外,皆有专传;禅宗内部斗争事迹,如“南顿北渐”之争等,亦不加隐讳。对律宗内部南山、相部、东塔三家的争执,书中亦曾提及。《译经编》载有译经六例,译场的设官分职等,是译经史上的重要文献。

  《新修科分六学僧传》简称《六学僧传》。元昙噩撰。30卷。系根据梁、唐、宋三部《高僧传》重编的一部僧传。但在分合、次第、归类上与上述三传颇有出入。至正九年(1349)开始编辑,二十三年成书。以慧、施、戒、忍辱、精进、定六学分类,与旧的十科分法不同。六学中每学又分二科,合为十二科,即译经、传宗、遗身、利物、弘法、护教、摄念、持志、义解、感通、证悟、神化。不计附传,共著录1270人。六学下各有小引,说明立科宗旨,每科后有赞言,作为一科总结。

  《明高僧传》亦称《大明高僧传》,简称《明传》。明如惺撰。8卷(《龙藏》作6卷)。万历四十五年(1617)成书。据称作者在万历二十八年校刊《金汤编》时,涉猎史志文集,见到一些名僧的碑传,因而随喜录出。似是一部尚未完成的著作,只为南宋至明万历间部分僧人立传。全书分译经、解义、习禅三科。共正传112人,附见69人。每科后无“论”,有的传后有“系曰”一段文字,表达作者的观点。

  《补续高僧传》明明河撰。26卷。作者遍游齐、鲁、燕、赵、湘、赣、闽、浙等地名山古刹,于荒堙残碣间,搜剔碑刻,并托同学读彻于两广、云南代为搜辑资料。其后又参阅曹能始的藏书。历30年,数易其稿;临终又嘱其弟子道开继承其业。到清顺治四年大致告竣。记载唐至明万历末的高僧事迹,故名“补续”。全书分为译经、义解、习禅、明律、护法、感通、遗身、赞诵、兴福、杂科等十科。正传549人,附见75人。在体例上,除附传外,尚有2~3人合为一传的合传体。在习禅一部分传后有“系曰”,为作者的评论;其他篇中有些传后有“明河曰”按语,当是准备作“系曰”的底称;在某些传后尚有不署名的按语和引用的参考资料,似是道开所加。

  《重编八十八祖道影传赞》亦称《诸祖道影》、《诸祖道影传赞》、《祖师传赞》、《八十八祖传赞》等。明德清撰,高承埏补。4卷。卷首及附录各1卷。明代宫中藏有诸祖道影88帧,洪武元年(1368)传摹供奉于南京牛首山祖堂。万历十二年真可禅师请名画家丁云鹏临摹三堂,分置五台、峨眉、南岳等处。后画家史宷再摹成册。泰昌元年(1620)德清纂成小传,各系以赞。崇祯五年(1632)钱应金去其像,以传赞付梓,但仅77人。十七年,高承埏补写11人的传赞,编为4卷。以禅宗大师为最多,并将天台宗十七祖、慈恩宗三祖、律宗九祖、华严宗五祖、密宗五祖的名号附在唐代各宗教主的后面。卷二慧远传后,还附有莲宗十祖赞。卷首1卷为各家所写的序、题辞及目录;附录1卷是高承埏所写祩宏、真可、德清三人和附入的圆信的传赞。全书除明代数传外,其他均据灯录、《佛祖统纪》等编成。

  《高僧摘要》清徐昌治编辑。4卷。顺治十一年成书。按道高、法高、品高、化高四门,摘要叙述历代高僧的事迹。道高自东汉至清42人(居士1人不计在内),法高自晋至清43人;品高自晋至清47人;化高自东汉至清41人。资料大多采自4部高僧传。全书以禅门宗师最多。

  《三十二祖传赞》清世宗撰。1卷。作者自雍正十一年(1733)二月起,每月朔望绘一古德像,并亲笔系赞于像的上方,刻石藏于宫内。到十三年去世时,共绘僧肇、宝志、慧思等像32幅,而以禅师为最多。乾隆九年,高宗将像装潢成轴,赐给武林理安寺。二十四年实月编辑《理安寺志》时将传赞载在首册,但未单行。1918年印光始在每一传前标列名题,刊刻别行。此书以像、赞为主,传较短小,一般均在500字左右。32人中,除文偃、通琇外,都载有雍正时的封号。有民国扬州藏经院刻本。

  《新续高僧传四集》喻谦编。66卷。1919年应北京法源寺道阶等请而编纂,历时五载,1923年完成。本书以《明高僧传》为蓝本,引用灯录、传记、山志、寺志、文集等64种,又参考各省通志、县志、宋、辽、金、元诸史及各家语录,资料丰富。但《卐续藏经》中有关史传的材料均未加引用。记载自宋初至清末近1000年间的高僧事迹,分为译经、义解、习禅、明律、护法、灵感、遗身、净读、兴福、杂识十科。正传771人,附见617人。此外卷首1卷。附有引用书目等。全书在时代排列上把辽、金夹入北宋、南宋之间;传中人物有重复也有疏漏。有民国铅印本。

  除此以外,还有大量的禅僧语录寺志,地方史志等史料可资参考。

  

《中印禅宗史讲稿之概论篇》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