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印禅宗史講稿之概論篇▪P2

  ..續本文上一頁法演、悟新、懷志叁人傳,傳後有贊。因悟新卒于政和五年(1115),時間最遲,故名補傳。體裁和前傳同,詞章華贍,文字典雅,可與前傳媲美。宋代即附在前傳後面流通。

  《僧寶正續傳》南宋祖琇撰。7卷。前6卷載北宋仁宗至南宋孝宗初約100多年間,羅漢南至黃龍震28位禅師的事迹,以機緣語句爲主,有的傳後有贊。其中曹洞、臨濟各1人,黃龍、楊岐各13人。第7卷《德山木上座傳》與《臨濟金剛王傳》是兩篇寓言。另有《代古塔主與洪覺範書》是批評《禅林僧寶傳》卷十二《承古傳贊》的。其中正賢、宗杲、道震叁人的傳,爲後來所增。

  《神僧傳》明成祖朱棣編。9卷。《序》曰:“神僧者,神化萬變,而超乎其類者也。”全書采輯中國曆代佛教史傳中所載的“神僧”傳記,諸如梁、唐、宋《高僧傳》、《禅林僧寶傳》、《五燈會元》等,自東漢摩騰至元初膽巴,共208人。在排列次序上,把晉僧群列在齊、周之後,隋岑阇黎列于唐代之後。

  《南宋元明禅林僧寶傳》清自融撰。15卷。門人性磊補輯。康熙叁年(1664)成書。記南宋建炎元年(1127)到清順治四年(1647)500多年間禅僧97人的傳記94篇(卷二道祖、世奇2人合傳,卷十梵琦、智及、昙噩3人合傳)。其中宋僧45人,元僧15人,明僧37人,絕大部分屬臨濟、曹洞兩宗。自融搜集資料曆時20余年,成傳53篇,性磊補輯41篇。卷末明廣真傳1篇,爲此書康熙二十四年重刊後次年拾遺所補。

  《居士傳》清彭際清編述。56卷。始寫于清乾隆叁十五年(1770),成書于四十一年。大都依據正史僧傳及諸家文集、諸經序錄、百家雜說等加以刪削而成。收錄從東漢至清乾隆年間歸佛的居士事迹,有列傳56篇,正傳227人,附見77人。有的傳後有著者和汪大紳等所作贊文。

  《善女人傳》清彭際清編述。2卷。成書在《居士傳》後。大部分采自曆代史書、僧傳及諸家文集、諸經序錄、百家雜說等,亦有自己見聞所及。收錄自晉以來至清乾隆年間善女人共正傳138人,附見9人。傳後標有所據原書之名。

  《續比丘尼傳》震華編述。6卷。初稿于1932年一二八事變中散失。後又追憶前作,于1939年成書。收錄自梁、陳、北齊、隋、唐、五代、宋、元、明、清以至民國比丘尼201人,附見47人。所引資料,大都未注明出處,難以稽考;而所收的人,也失之過寬,有欠嚴謹。

  總傳《名僧傳》梁寶唱撰。原30卷,序目1卷。今佚。現存有日僧宗性于1235年所錄的摘抄本,共分叁部分:第一部分是全書的目錄;第二部分節錄原文片斷;第叁部分爲要點的條目。原書成于梁天監十叁年(514)。分法師、律師、禅師、神力、苦節、導師、經師七科,每科外國僧人在前,中國僧人居後。其中外國法師4卷,分一般法師和神通弘教二類,中國法師13卷,分高行、隱道和一般法師叁類;律師1卷,禅師2卷,神力1卷,不分類;苦節7卷,分兼學、感通、遺身、宗索、尋法出徑、造經像、造寺塔7類;導師、經師各1卷,不分類。正傳記東漢、吳、晉、後秦、北魏、宋、齊七代名僧425人。其中有80余人爲《高僧傳》所無。它是最早出現分科的綜合僧傳,對以後《高僧傳》的編纂頗有影響。

  《高僧傳》簡稱《梁傳》、《皎傳》。梁慧皎撰。14卷(內《序錄》1卷)。本書在前人資料的基礎上,彌綸群言,分科布局,采各家之長寫成。體裁爲類傳體。分爲譯經、義解、神異、習禅、明律、遺身、誦經、興福、經師、唱導十科。記錄漢、魏、吳、晉、北魏、後秦、宋、齊、梁僧人257人,附見274人。前八科之末均有論有贊,末兩科有論無贊。書末附有王曼穎《與皎法師書》和作者答書。

  《續高僧傳》又稱《唐高僧傳》,簡稱《唐傳》、《續傳》。唐道宣撰。30卷。爲繼慧皎《高僧傳》之作。書初成于貞觀十九年(645),而其所載實止于麟德二年(665)。自序稱,正傳331人,附見160人。後20年間,又續有增補,成《後集續高僧傳》10卷。隨後兩書合並,卷數仍作30。而所記高僧有正傳498人,附見229人。所據資料較廣,自稱“或博咨先達,或取訊行人,或即目舒之,或討譬集傳。南北國史,附見徽音;郊郭碑碣,旌其懿德。皆撮其志行,舉其器略”。分爲譯經、義解、習禅、明律、護法、感通、遺身、讀誦、興福、雜科等十科。每科之後,有論無贊。《高僧傳》不錄在世人物,此書則將當時名望較高的在世僧人如慧淨、慧休、法沖等均編寫入傳。

  《宋高僧傳》亦稱《大宋高僧傳》,簡稱《宋傳》。北宋贊甯撰。30卷。太平興國七年(982),作者奉敕與弟子顯忠、智輪從事撰述,端拱元年(988)成書。至道二年(996)又修理增補,始成定本。作者廣采各方面的資料,尤以碑文塔銘爲最多。記述自唐(高宗時)、後梁、後唐、後漢、後周至宋六朝僧人,並補充南朝宋、後魏、陳及隋前傳所遺留的,計正傳531人,附見126人。全書分十科,名目體製與《續高僧傳》同,每科之後有論。其中習禅的篇幅較多,禅宗各派重要人物除雲門宗創立者文偃外,皆有專傳;禅宗內部鬥爭事迹,如“南頓北漸”之爭等,亦不加隱諱。對律宗內部南山、相部、東塔叁家的爭執,書中亦曾提及。《譯經編》載有譯經六例,譯場的設官分職等,是譯經史上的重要文獻。

  《新修科分六學僧傳》簡稱《六學僧傳》。元昙噩撰。30卷。系根據梁、唐、宋叁部《高僧傳》重編的一部僧傳。但在分合、次第、歸類上與上述叁傳頗有出入。至正九年(1349)開始編輯,二十叁年成書。以慧、施、戒、忍辱、精進、定六學分類,與舊的十科分法不同。六學中每學又分二科,合爲十二科,即譯經、傳宗、遺身、利物、弘法、護教、攝念、持志、義解、感通、證悟、神化。不計附傳,共著錄1270人。六學下各有小引,說明立科宗旨,每科後有贊言,作爲一科總結。

  《明高僧傳》亦稱《大明高僧傳》,簡稱《明傳》。明如惺撰。8卷(《龍藏》作6卷)。萬曆四十五年(1617)成書。據稱作者在萬曆二十八年校刊《金湯編》時,涉獵史志文集,見到一些名僧的碑傳,因而隨喜錄出。似是一部尚未完成的著作,只爲南宋至明萬曆間部分僧人立傳。全書分譯經、解義、習禅叁科。共正傳112人,附見69人。每科後無“論”,有的傳後有“系曰”一段文字,表達作者的觀點。

  《補續高僧傳》明明河撰。26卷。作者遍遊齊、魯、燕、趙、湘、贛、閩、浙等地名山古刹,于荒堙殘碣間,搜剔碑刻,並托同學讀徹于兩廣、雲南代爲搜輯資料。其後又參閱曹能始的藏書。曆30年,數易其稿;臨終又囑其弟子道開繼承其業。到清順治四年大致告竣。記載唐至明萬曆末的高僧事迹,故名“補續”。全書分爲譯經、義解、習禅、明律、護法、感通、遺身、贊誦、興福、雜科等十科。正傳549人,附見75人。在體例上,除附傳外,尚有2~3人合爲一傳的合傳體。在習禅一部分傳後有“系曰”,爲作者的評論;其他篇中有些傳後有“明河曰”按語,當是准備作“系曰”的底稱;在某些傳後尚有不署名的按語和引用的參考資料,似是道開所加。

  《重編八十八祖道影傳贊》亦稱《諸祖道影》、《諸祖道影傳贊》、《祖師傳贊》、《八十八祖傳贊》等。明德清撰,高承埏補。4卷。卷首及附錄各1卷。明代宮中藏有諸祖道影88幀,洪武元年(1368)傳摹供奉于南京牛首山祖堂。萬曆十二年真可禅師請名畫家丁雲鵬臨摹叁堂,分置五臺、峨眉、南嶽等處。後畫家史宷再摹成冊。泰昌元年(1620)德清纂成小傳,各系以贊。崇祯五年(1632)錢應金去其像,以傳贊付梓,但僅77人。十七年,高承埏補寫11人的傳贊,編爲4卷。以禅宗大師爲最多,並將天臺宗十七祖、慈恩宗叁祖、律宗九祖、華嚴宗五祖、密宗五祖的名號附在唐代各宗教主的後面。卷二慧遠傳後,還附有蓮宗十祖贊。卷首1卷爲各家所寫的序、題辭及目錄;附錄1卷是高承埏所寫祩宏、真可、德清叁人和附入的圓信的傳贊。全書除明代數傳外,其他均據燈錄、《佛祖統紀》等編成。

  《高僧摘要》清徐昌治編輯。4卷。順治十一年成書。按道高、法高、品高、化高四門,摘要敘述曆代高僧的事迹。道高自東漢至清42人(居士1人不計在內),法高自晉至清43人;品高自晉至清47人;化高自東漢至清41人。資料大多采自4部高僧傳。全書以禅門宗師最多。

  《叁十二祖傳贊》清世宗撰。1卷。作者自雍正十一年(1733)二月起,每月朔望繪一古德像,並親筆系贊于像的上方,刻石藏于宮內。到十叁年去世時,共繪僧肇、寶志、慧思等像32幅,而以禅師爲最多。乾隆九年,高宗將像裝潢成軸,賜給武林理安寺。二十四年實月編輯《理安寺志》時將傳贊載在首冊,但未單行。1918年印光始在每一傳前標列名題,刊刻別行。此書以像、贊爲主,傳較短小,一般均在500字左右。32人中,除文偃、通琇外,都載有雍正時的封號。有民國揚州藏經院刻本。

  《新續高僧傳四集》喻謙編。66卷。1919年應北京法源寺道階等請而編纂,曆時五載,1923年完成。本書以《明高僧傳》爲藍本,引用燈錄、傳記、山志、寺志、文集等64種,又參考各省通志、縣志、宋、遼、金、元諸史及各家語錄,資料豐富。但《卐續藏經》中有關史傳的材料均未加引用。記載自宋初至清末近1000年間的高僧事迹,分爲譯經、義解、習禅、明律、護法、靈感、遺身、淨讀、興福、雜識十科。正傳771人,附見617人。此外卷首1卷。附有引用書目等。全書在時代排列上把遼、金夾入北宋、南宋之間;傳中人物有重複也有疏漏。有民國鉛印本。

  除此以外,還有大量的禅僧語錄寺志,地方史志等史料可資參考。

  

《中印禅宗史講稿之概論篇》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