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禅宗史講稿之概論篇
道堅
概說
譯者印海法師,江蘇如臯人曾跟隨慈航法師及印順導師學習,致力于佛學教育,創辦福嚴、太虛佛學院。創建法印寺于南加州洛杉矶。著有彌勒上生經講記,譯有中印禅宗史、中國淨土教理史、佛教唯心論概論等。印海近譯有淨土教概論、律宗綱要等。
禅
禅的傳統定義 禅是梵文“禅那”(Dhyāna)的簡稱,又音譯作馱衍那、持阿那等,姚秦鸠摩羅什意譯作“思維修”,即運用思維活動的修持;唐玄奘譯之爲“靜慮”,即系念專注一境,正審思慮。除此以外,對于“禅”的譯法還有一些,如思惟修習、棄惡(舍欲界五蓋等一切諸惡)、功德叢林(以禅爲因,能生智慧、神通、四無量等功德)。《俱舍論》卷二十八雲:“依何義故立靜慮名?由此寂靜能審慮故。審慮即是實了義。”又說:“諸等持內,唯此攝支,止觀均行,最能審慮。”以《俱舍論》的說法,禅只是“諸等持”、“寂靜”法的所屬範疇。
禅的現代定義 由于曆史之變遷,禅之一詞也很難用一個精確的詞彙來表述,在此慎以自己對禅的認識而勉強定義:禅是一種神聖的宗教修持,人們經由對它的體驗而超凡入聖,乃至直接獲證涅槃的境界;禅是一種生活的藝術,它令我們超然的面對人生中的順逆境界,並在無常的生命線中發揮最大的生命本能,在生老病死的常態中超越人生,創建出汙泥而不染藝術品格;禅是一種積極的人生哲學,以穩建、沈靜、靈活善巧、充滿希望與信心及智慧的特色,爲人類提供無與倫比的精神食糧;禅是一種科學的身心鍛煉方法;禅是一種充滿哲思與直觀的潇灑態度……
禅定
禅定,是禅那與叁摩地兩個詞的合稱。禅爲梵語禅那之略,譯曰思惟修。新譯曰靜慮。定者,爲梵語叁昧之譯,心定止一境而離散動之義,即定是心凝住一境而不散亂的心性作用,而禅是靜心思慮的心理狀態。故定的意義比較寬廣,一切息慮凝心等修行方法都名定,禅之名狹,它只是定的其中之一方法而已。今總別合稱而謂之禅定,即對各種凝心修持的總稱。
四禅八定 依據修持次第,禅有四禅之分,定有八定之說。四禅分別與色界的“四禅天”相應,佛教認爲修持四禅者依其修持的成就而生于四禅天。由修禅而生起的心境作用,也有八個層面即八定,與色界天相應的四禅定(四禅定是初禅定、二禅定、叁禅定、四禅定),與無色界相應的四無色定(四空定是空無邊處定、識無邊處定,無所有處定、非想非非想處定)。因而八定的境界比四禅要寬廣的多,甚至八定中包括了修持四禅所産生的定境。
禅與瑜珈
雖然定的修持範疇比禅要大,然禅定只是瑜珈修持術的一個組成部分。瑜珈,梵文原文爲“YOGA”的音譯,意譯爲“相應”等義。在印度現存最古老的典籍《梨俱吠陀》中,已經有了瑜珈一詞的出現,其願意爲給牛馬等牲畜“套上裝具”,後來此詞逐漸引申爲“聯系”、“結合”等意,還只是一個普通的生活用語。等到“瑜珈”作爲一種宗教修持術的名稱時,這裏的“聯系”或“結合”一詞就超出了普通的含義,特指通過一系列對身心活動的特約,特別是對心理活動的特約與引導,使自己達到與世界本原的神秘聯系或結合,即所謂的“梵我一如”。這種用意在中期的奧義書中最早出現。古典瑜珈以《瑜珈經》爲主要標志,此爲著名學者缽顛阇利總結前人關于瑜珈修持的理論而成。瑜珈大綱有所謂的“瑜珈八支”,即瑜珈爲八個方面:禁製、勸製、坐法、調息、製感、執持、靜慮、叁昧,認爲由此八法而得解脫。由此可見,禅與定的修持只是瑜珈修持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
禅的功德 此爲修習四禅的十功德之說,一空,即修禅者沒有強烈的我執與法執之心;二明,叁定,四智,五善心,六柔軟,七喜,八樂,九解脫,十境界相應。違背十功能的禅定修持境界則多成禅病。在《叁藏法數》中有禅度叁行之說:一、安住靜慮,謂亂想不起,深入禅定;二、引發靜慮,謂智慧現前,生諸功德;叁、辦事靜慮,謂功行圓成,利益衆生,是爲禅度叁行。
禅的利益 《月燈叁昧經》卷七說有十大利益:一,安住儀式。菩薩習諸禅定必須整肅威儀。一遵法式而行之,即久,則諸根寂靜,正定現前,自然安住而無所勉強,是爲安住儀式。 二,行慈境界。菩薩習諸禅定,常存慈愛之心,無傷殺之念,于諸衆生,悉使安穩,是爲行慈境界。 叁,無煩惱。菩薩習諸禅定,諸根寂靜,則貪嗔癡等一切煩惱,自然不生,是爲無煩惱。 四,守護諸根。菩薩習諸禅定,定常當防衛眼等諸根,不爲色等諸塵所動,是爲守護諸根。 五,無食喜樂。菩薩習諸禅定,既得禅悅之味,以資道體,雖無飲食之奉,亦自然欣豫。是爲無食喜樂,六,遠離愛欲。菩薩修習禅定。寂默一心,不使散亂。則一切愛欲之境,悉無染著,是爲遠離愛欲。七,修禅不空。菩薩習諸禅定,雖獲諸禅之功德,證真空之理,然不墮于斷滅之空,是爲修禅不空。八,解脫魔罥。菩薩習諸禅定,則能遠離生死一切之魔網,悉皆不能纏縛,是爲解脫魔罥。九,安住佛境。菩薩習諸禅定,開發無量之智慧,通達甚深之法義,于佛知見。自然明了,故心心寂滅,住持不動,是爲安住佛境。十,解脫成熟。菩薩習諸禅定,一切惑業,不能撓亂,行之既久,則無礙解脫,自然圓熟,是爲解脫成熟。
禅的生活化及世界性 佛教徒在對禅的實踐中,從專業性較強的禅坐到生活中對禅的實踐的轉化,最終將禅作爲一種生活態度,實現了禅的生活化。在中國禅宗産生以前,佛教修習禅定采取特定的結跏坐勢,運用觀心調息等嚴格的方法而入于定境(入定)。當修習禅定者停止坐禅時,也就是處于出定狀態,即與平常人一樣地生活,至少在外表上看不出與普通人有什麼區別。中國禅宗的禅則要求在日常的生活中體現禅的修養,如《壇經》對禅定的定義是“外離相曰禅,內不亂曰定”,也就是時刻保持內心的自覺,不再執著于外相的形式束縛。關于禅的世界化流行趨勢,是自古印度佛教後的南北傳佛教的流傳結果,北傳佛教從中國傳入越南、朝鮮、日本等國,現代尤以鈴木大拙爲首的日本佛教界對西方的傳播最爲得力,因而西方人對禅的稱呼仍是日語“禅”的發音“ZEN”。
禅學
禅宗史料
在中國佛教僧人列傳中,有大量禅宗史料。一般可分爲叁種類型:①別傳。個別高僧的單篇傳記;②類傳。同類高僧傳記的結集,如西行求法的高僧,高逸超群的大德;或一山一寺的僧人和某宗某派的大師;③總傳。屬綜合性的僧傳,它幅度寬廣,時代綿長,收列人物衆多,記述某一曆史時期佛教界代表人物各種錯綜複雜的活動情況。此叁種類型的佛教傳記,對佛教的盛衰,經典的翻譯和注釋,宗派的建立,學說的傳播,以及典章製度、寺宇建築、國際間佛教交往等等都有所記述,爲研究中國佛教發展史保存了豐富的資料。
《曹溪大師別傳》全稱《唐韶州曹溪寶林山國甯寺六祖惠能大師傳法宗旨、並高宗大帝敕書兼賜物改寺額、及大師印可門人、並滅度六種瑞相、及智藥叁藏懸記等傳》。1卷。無撰人名。寫作時間當在唐建中二年(781)前後。記載求那跋摩、智藥、真谛等的懸記;詳述惠能的家世、出家、得法、傳戒,開東山法門以及表辭帝召、臨寂時說傳法袈裟不再傳等事迹。對後來的傳記、《壇經》、燈錄等有較大影響,爲研究禅宗史的重要資料。
類傳《比丘尼傳》簡稱《尼傳》。梁寶唱撰。4卷。爲中國最早總括諸尼爲傳之書。作者博采碑頌,廣搜記集,訊之傳聞,訪之故老,诠序始終而成。起于西晉建興(313~316)年間,終于梁天監十五年(516)。依時代爲序分卷,晉代13人,宋代23人,南齊15人,梁代14人。另附見51人,大都是江浙地區的比丘尼,中原和邊遠地區較少。此書所記諸尼未作分類,但從傳中仍可看出有法師、律師、禅師、神力、苦節、經師等區別。《自序》稱全書“不尚繁華,務存要實”。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亦稱《西域求法高僧傳》、《求法高僧傳》等。唐義淨撰。2卷。原題“沙門義淨從西國還在南海室利佛逝(今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撰寄歸並那爛陀寺圖”。系作者于天授二年(691)在室利佛逝撰成,委托大津送回長安的。依西行年代先後編次,記唐初至義淨訪印期間到印度求法的諸僧56人的事迹。卷末附有永昌元年(689)隨同前往的貞固等4人傳,最後爲義淨本人的自傳。求法僧中有不少交州、愛州、新羅、高麗人。以記載他們留學期間的情況爲中心,並在《慧輪傳》中詳記當時印度佛教最高學府那爛陀寺的規模、製度等,惜原附在本書的寺圖已不傳,難以窺其全貌。所記去印路線有陸海兩途,所到國家有現在的印度、巴基斯坦、斯裏蘭卡、阿富汗、尼泊爾、印度尼西亞、緬甸、泰國、柬埔寨等國。所學內容有因明、俱舍、戒律、中觀、瑜伽等。記述有關古印度、南亞和東南亞地區的曆史、風俗等情況,具有珍貴的曆史資料價值。有法語、日語譯本行世。
《禅林僧寶傳》簡稱《僧寶傳》。北宋惠洪撰。30卷。主要紀事,亦收錄一些機緣語句,是介于僧傳和燈錄之間的一種體裁。作者不滿意昙穎的《五家傳》,乃博采別傳遺編,參以耆年宿衲的言論,增添嘉祐以後雲門、臨濟兩家的傑出禅師。于北宋宣和二年寫成自五代到北宋政和末81人的傳記。其中屬青原法系的11人,曹洞10人,臨濟17人,雲門15人,法眼5人,沩仰1人,黃龍15人,楊岐4人,其余人法系不明。最初刊本是宣和六年本,有侯延慶序。寶慶叁年(1227),杭州刻本有張宏敬序。此書融會衆說,陶鑄成文,自成一家之言,後人多目之爲“叢林之扶風龍門”。後來的僧傳、燈錄常加引用。現在通行的是嘉興續藏本、影印續藏經本、南京刻本。
《補禅林僧寶傳》宋慶老(號舟峰庵主)撰。1卷。載…
《中印禅宗史講稿之概論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