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因人度人,震吼狮音,俾群狐辟易则端有望,于今之三山禅师矣。
师乃大慧十六世之嫡嗣,于聚云吹万大师为孙,庆忠铁壁大师为子,其源流行实,具载诸名流论列中,余无容复赘。余惟幸聚云之派,得师而益昌;大慧之传,得师而不谬也。余与师游者有年,而卒莫能窥其涯际。今试读其语录,觉指点棒喝之下,顿使黠者泣慧者騃,惘然丧其怀,来者如羁旅之人偶闻乡语而戚戚,即不能遽返故国,亦庶几时切思归之隐焉。师之弘宣法化,大唱宗猷,不执公案而终不悖公案,不废言诠而究不堕言诠者,其本诸积渐而然耶,其无所拟议而然耶。
余于师真莫能窥其涯际也。间尝以臆度之,盖师早年役志于儒,六经之旨,无所不穷;百氏之书无所不读。旁搜博采,研精殚思,而后洞见本源。所谓历尽群山而始识太岳之高,涉尽群川而后知东洋之大。故其言之条分缕晰,而不离其宗;横见侧出,而悉轨于正。以视今之扣盘揣钥而为优孟衣冠,以欺世惑众者,其相去为何如耶!师之《语录》且充栋,旧虽刻而未全,兹请略为编次,以付诸梓,而公于世。余惟愿读《语录》者,勿于印板上寻行数墨,以语言文字求吾师。当思吾师一棒一喝不放空,横说竖说不放松。是必有本来真面目,而不在区区语言文字间也。十方同志,傥能信及余言,庶吾师历年来所以现清净身吐广长舌者,一片婆心得以昭揭于天下。今日宗风之日,即于滥得聚云之冢孙,为之砥柱狂澜,可以克昌厥后,而勿替也。特书之以附于简端。
时大清康熙戊申上元日南浦养元居士谭诣题于云安之静修斋
请谭诣作序言,可见谭诣切中时弊,而高扬聚云法炬,一时传为佳话。灯来祖师有《正录》三卷,并师下三世语录若干卷,向化侯谭养元捐俸梓板,附嘉兴楞严藏流通。
谭氏三兄弟只有谭诣最后得享天年,其子孙甚居住在昙花禅院旁,受到三山灯来禅师的保护。在《三山来禅师语录》之《三山来禅师年谱》卷一中,有吴三桂反,三山来禅师为了报答谭诣扶持佛教之恩,保全其后裔的记载:
(康熙)十三年甲寅(1674),师六十一岁。正月,吴平西叛,自滇黔举蜀皆变。师至昙华请向化谭侯孙裔辈,谓之曰:“令祖舍宅为寺,固属信心然,亦虑有今日耳。”公等俱携家属来此,悉以旧宅归之。师率众移居茶厅楼,谭氏之子孙,赖以保全者三千余口。
谭氏一家,谭文最早死亡,其死于降清之兄弟内乱。谭弘最后降吴三桂,全家死于噶尔汉的剿杀。而谭诣最为信仰佛教,他晚年得以安享天年,其子孙受三山灯来禅师保护,得以存活三年余人,让人大为叹息。
四、三谭与破山海明祖师
破山海明禅师(1597~1666),世称破山祖师。四川大竹人,俗姓蹇。年十九出家,从慧法主听楞严经,出川于楚之破头山,独居苦参数年有省悟。遂往参博山云门,复参天童密云圆悟于金粟,机语相契,得嗣其法。崇祯二年(1629),出住于嘉禾(浙江)之东塔三年,复应重庆铜梁之请渝,历主岊岳、大峨、万峰、中庆、凤山、栖灵、祥符、无际、蟠龙、佛恩、双桂等十余刹。清康熙五年示寂,世寿七十,法腊四十四。有《破山明禅师语录》十二卷行世。破山禅师一生传法八十七人,许多弟子为忠州藉,有些弟子到忠州开法,成为西南佛教之中坚力量。
在破山禅师的语录中,我们看到许多与谭氏家族的诗文,可以看出,为了统治夔万之间,谭氏多倾心佛教,礼拜高僧,一家多为佛门弟子。《破山明禅师语录》卷十六中有给谭诣的诗《寄养玄谭向化侯》:
吾蜀巫山十二峰,
势参天地有谁同?
而今与国坚关锁,
日吐风云益外中。(《破山明禅师语录》卷十六)
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出,一向爱国的破山禅师对谭诣能联合南明军力主抗清表示支持,并赞叹他能与巫山十二峰一样,屹立于夔门之间,为国坚闭关锁,清军虽实行包围政策,却也无法攻入川东地区,保全一方百姓。谭诣根据地是云阳,督导水师,转战川峡,屡有奇功,破山禅师作《赠养玄谭向化侯》云:
独踞云阳地,万民咸赖之;
如天尽企仰,似海任奔驰。
容易叨恩宠,诚难克己私;
幸黏张傲骨,隐显应今时。(《破山明禅师语录》卷十八)
诗中用“万民咸赖”,说明在川东地区,谭诣的影响力非常大,并有“如天”之过誉,当时谭氏统辖一方,威震川东故。把谭诣作寿,破山禅师专门派人送信致书,作《寿向化侯谭养玄》云:
舟泛文武水,山分楚蜀云;
不昌忠义节,安继祖孙荣。
滟滪砥三峡,瞿塘疏五丁;
阵图开地道,仁寿起芳声。(《破山明禅师语录》卷十八)
破山禅师是梁山(即今梁平县)地方武装姚圣瑞之师,极力主张抗清复明,对谭诣抗清之举视为忠义之大节,认为必将流芳百世,功在千秋。清朝后来任李国英为川陕总督,并通过其法孙懒月明在汉中牵线,李氏归依破山禅师。破山禅师眼看明之气数已尽,便不再倡导反清复明之事。
破山禅师与谭氏三兄弟交往甚善,多有诗书往来,敬录如下,以存史实。破山禅师曾致书慕义侯谭士心谭弘,作《赠士心谭慕义侯》云:
立定脚跟处,鬼神尚莫知;
纔开决胜地,已致倒边篱。
结舌来戎马,闻风先杖藜;
悔无良晤语,鞭影追迟迟。(《破山明禅师语录》卷十八)
最为忠义的是谭西昆谭文,被明朝封为涪侯,一心保家卫国,后因降清事被兄弟杀害。破山禅师作《赠西昆谭涪侯》云:
海内拟贤豪,惟君居上首;
能为将相师,解作狮子吼。
壁上之高僧,江头之钓叟;
夙因启自吾,试问当机否。(《破山明禅师语录》卷十八)
破山禅师诗中对谭文以最高的评价,希望他能归心佛法,学最上乘。在谭文寿诞之辰,专文作《寿涪侯谭西昆》云:
我参居士禅,居士知禅否?
南浦从六松,西昆栽五柳。
轻烟弄羸鹤,薄雾惊霜叟;
寿比江心矶,长生共不朽。(《破山明禅师语录》卷十八)
谭氏三兄弟,朝廷一门三封侯,于夔东十三家中,一门占三家,在明末清初的川东历史上,值得大书特书的事。
五、结语
巴蜀古称天府之国,为中国内陆之地。古谚云:全国未乱蜀先乱,全国未定蜀先定。明末清初之战乱,中国损失人口达数千万,巴蜀地区更甚,见诸史乘,有些地区加之战后的瘟疫损失人口达十分之一者。忠州为川东江峡之地,是入川水道必经地,北达汉中,南是进入古播州黔地通商要道,忠州因而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初有“八代王”(即张献忠之民间称呼)屠巴蜀,秦良玉、谭氏等力主保明,利用山势之险要,抗击大西军。闯王进京,史称“甲申之变”,明朝灭亡。张献忠亦在成才称王,国号大顺。由于农民起义军过于杀戮,没有约束军队和管理政府的能力,数十天而亡。吴三桂引清军入关,其时国力无主,许多人力求自保,军力分散,无法与清军抗衡。此时,原来是仇敌关系的大西军、明军、地方武装,甚至是土匪,均在南明号召下成立松散的军事联盟,一致抗清。在川东地区就出现了姚黄十三家、西山十三家和夔东十三家等军事力量。夔东十三家是这些力量中最为强盛的军事同盟,而出生于万州的谭氏三兄弟,就占了三家,并一门三封侯,成为一佳话佳话。
三谭之中,以谭诣力量最大,曾率其子领导水陆大军,转点于夔州、忠州等地,力拒外敌,统治一方达三十余年,成为一代军事枭雄。谭诣一方面与外敌周旋,一方面发展民生,推动地方文化、经济发展,以致兵多粮广,船坚炮利。
谭诣显然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与破山禅师、慧机禅师、灯来禅师等交往甚笃,以致慧机和灯来两代聚云法系高僧都将他列入问道居士之首。谭诣在治内大兴佛教,建寺度生,大有一方诸侯之气度,深得民心之拥戴。凡有战事,谭诣必恭诣佛寺,为将士祈福,令军心大振。战后礼请佛寺高僧超度死难将士,安抚生者,抚慰民心。佛教之于谭诣,成为治理社会之必需,成为引导身心之良药,成为乱世之精神归趣。故在谭诣的管理时期,忠州等地佛教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如慧机大师带领流民开垦荒地,种植谷物,引渠灌溉,即为军队提供了后援,又对后方的稳定起到了极大的作用。因而,研究谭诣与佛教的关系,对当今社会如何安抚民心,提高民众人文素养,提供了最佳的蓝本。
《夔东十三家之谭诣与忠州佛教》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