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夔東十叁家之譚詣與忠州佛教▪P4

  ..續本文上一頁,因人度人,震吼獅音,俾群狐辟易則端有望,于今之叁山禅師矣。

  師乃大慧十六世之嫡嗣,于聚雲吹萬大師爲孫,慶忠鐵壁大師爲子,其源流行實,具載諸名流論列中,余無容複贅。余惟幸聚雲之派,得師而益昌;大慧之傳,得師而不謬也。余與師遊者有年,而卒莫能窺其涯際。今試讀其語錄,覺指點棒喝之下,頓使黠者泣慧者騃,惘然喪其懷,來者如羁旅之人偶聞鄉語而戚戚,即不能遽返故國,亦庶幾時切思歸之隱焉。師之弘宣法化,大唱宗猷,不執公案而終不悖公案,不廢言诠而究不墮言诠者,其本諸積漸而然耶,其無所擬議而然耶。

  余于師真莫能窺其涯際也。間嘗以臆度之,蓋師早年役志于儒,六經之旨,無所不窮;百氏之書無所不讀。旁搜博采,研精殚思,而後洞見本源。所謂曆盡群山而始識太嶽之高,涉盡群川而後知東洋之大。故其言之條分縷晰,而不離其宗;橫見側出,而悉軌于正。以視今之扣盤揣鑰而爲優孟衣冠,以欺世惑衆者,其相去爲何如耶!師之《語錄》且充棟,舊雖刻而未全,茲請略爲編次,以付諸梓,而公于世。余惟願讀《語錄》者,勿于印板上尋行數墨,以語言文字求吾師。當思吾師一棒一喝不放空,橫說豎說不放松。是必有本來真面目,而不在區區語言文字間也。十方同志,傥能信及余言,庶吾師曆年來所以現清淨身吐廣長舌者,一片婆心得以昭揭于天下。今日宗風之日,即于濫得聚雲之冢孫,爲之砥柱狂瀾,可以克昌厥後,而勿替也。特書之以附于簡端。

  時大清康熙戊申上元日南浦養元居士譚詣題于雲安之靜修齋

  

  請譚詣作序言,可見譚詣切中時弊,而高揚聚雲法炬,一時傳爲佳話。燈來祖師有《正錄》叁卷,並師下叁世語錄若幹卷,向化侯譚養元捐俸梓板,附嘉興楞嚴藏流通。

  譚氏叁兄弟只有譚詣最後得享天年,其子孫甚居住在昙花禅院旁,受到叁山燈來禅師的保護。在《叁山來禅師語錄》之《叁山來禅師年譜》卷一中,有吳叁桂反,叁山來禅師爲了報答譚詣扶持佛教之恩,保全其後裔的記載:

  

  (康熙)十叁年甲寅(1674),師六十一歲。正月,吳平西叛,自滇黔舉蜀皆變。師至昙華請向化譚侯孫裔輩,謂之曰:“令祖舍宅爲寺,固屬信心然,亦慮有今日耳。”公等俱攜家屬來此,悉以舊宅歸之。師率衆移居茶廳樓,譚氏之子孫,賴以保全者叁千余口。

  

  譚氏一家,譚文最早死亡,其死于降清之兄弟內亂。譚弘最後降吳叁桂,全家死于噶爾漢的剿殺。而譚詣最爲信仰佛教,他晚年得以安享天年,其子孫受叁山燈來禅師保護,得以存活叁年余人,讓人大爲歎息。

  四、叁譚與破山海明祖師

  破山海明禅師(1597~1666),世稱破山祖師。四川大竹人,俗姓蹇。年十九出家,從慧法主聽楞嚴經,出川于楚之破頭山,獨居苦參數年有省悟。遂往參博山雲門,複參天童密雲圓悟于金粟,機語相契,得嗣其法。崇祯二年(1629),出住于嘉禾(浙江)之東塔叁年,複應重慶銅梁之請渝,曆主岊嶽、大峨、萬峰、中慶、鳳山、棲靈、祥符、無際、蟠龍、佛恩、雙桂等十余刹。清康熙五年示寂,世壽七十,法臘四十四。有《破山明禅師語錄》十二卷行世。破山禅師一生傳法八十七人,許多弟子爲忠州藉,有些弟子到忠州開法,成爲西南佛教之中堅力量。

  在破山禅師的語錄中,我們看到許多與譚氏家族的詩文,可以看出,爲了統治夔萬之間,譚氏多傾心佛教,禮拜高僧,一家多爲佛門弟子。《破山明禅師語錄》卷十六中有給譚詣的詩《寄養玄譚向化侯》:

  

  吾蜀巫山十二峰,

  勢參天地有誰同?

  而今與國堅關鎖,

  日吐風雲益外中。(《破山明禅師語錄》卷十六)

  

  從這首詩中可以看出,一向愛國的破山禅師對譚詣能聯合南明軍力主抗清表示支持,並贊歎他能與巫山十二峰一樣,屹立于夔門之間,爲國堅閉關鎖,清軍雖實行包圍政策,卻也無法攻入川東地區,保全一方百姓。譚詣根據地是雲陽,督導水師,轉戰川峽,屢有奇功,破山禅師作《贈養玄譚向化侯》雲:

  

  獨踞雲陽地,萬民鹹賴之;

  如天盡企仰,似海任奔馳。

  容易叨恩寵,誠難克己私;

  幸黏張傲骨,隱顯應今時。(《破山明禅師語錄》卷十八)

  

  詩中用“萬民鹹賴”,說明在川東地區,譚詣的影響力非常大,並有“如天”之過譽,當時譚氏統轄一方,威震川東故。把譚詣作壽,破山禅師專門派人送信致書,作《壽向化侯譚養玄》雲:

  

  舟泛文武水,山分楚蜀雲;

  不昌忠義節,安繼祖孫榮。

  滟滪砥叁峽,瞿塘疏五丁;

  陣圖開地道,仁壽起芳聲。(《破山明禅師語錄》卷十八)

  

  破山禅師是梁山(即今梁平縣)地方武裝姚聖瑞之師,極力主張抗清複明,對譚詣抗清之舉視爲忠義之大節,認爲必將流芳百世,功在千秋。清朝後來任李國英爲川陝總督,並通過其法孫懶月明在漢中牽線,李氏歸依破山禅師。破山禅師眼看明之氣數已盡,便不再倡導反清複明之事。

  破山禅師與譚氏叁兄弟交往甚善,多有詩書往來,敬錄如下,以存史實。破山禅師曾致書慕義侯譚士心譚弘,作《贈士心譚慕義侯》雲:

  

  立定腳跟處,鬼神尚莫知;

  纔開決勝地,已致倒邊籬。

  結舌來戎馬,聞風先杖藜;

  悔無良晤語,鞭影追遲遲。(《破山明禅師語錄》卷十八)

  

  最爲忠義的是譚西昆譚文,被明朝封爲涪侯,一心保家衛國,後因降清事被兄弟殺害。破山禅師作《贈西昆譚涪侯》雲:

  

  海內擬賢豪,惟君居上首;

  能爲將相師,解作獅子吼。

  壁上之高僧,江頭之釣叟;

  夙因啓自吾,試問當機否。(《破山明禅師語錄》卷十八)

  

  破山禅師詩中對譚文以最高的評價,希望他能歸心佛法,學最上乘。在譚文壽誕之辰,專文作《壽涪侯譚西昆》雲:

  

  我參居士禅,居士知禅否?

  南浦從六松,西昆栽五柳。

  輕煙弄羸鶴,薄霧驚霜叟;

  壽比江心矶,長生共不朽。(《破山明禅師語錄》卷十八)

  

   譚氏叁兄弟,朝廷一門叁封侯,于夔東十叁家中,一門占叁家,在明末清初的川東曆史上,值得大書特書的事。

  五、結語

  巴蜀古稱天府之國,爲中國內陸之地。古諺雲:全國未亂蜀先亂,全國未定蜀先定。明末清初之戰亂,中國損失人口達數千萬,巴蜀地區更甚,見諸史乘,有些地區加之戰後的瘟疫損失人口達十分之一者。忠州爲川東江峽之地,是入川水道必經地,北達漢中,南是進入古播州黔地通商要道,忠州因而成爲兵家必爭之地。初有“八代王”(即張獻忠之民間稱呼)屠巴蜀,秦良玉、譚氏等力主保明,利用山勢之險要,抗擊大西軍。闖王進京,史稱“甲申之變”,明朝滅亡。張獻忠亦在成才稱王,國號大順。由于農民起義軍過于殺戮,沒有約束軍隊和管理政府的能力,數十天而亡。吳叁桂引清軍入關,其時國力無主,許多人力求自保,軍力分散,無法與清軍抗衡。此時,原來是仇敵關系的大西軍、明軍、地方武裝,甚至是土匪,均在南明號召下成立松散的軍事聯盟,一致抗清。在川東地區就出現了姚黃十叁家、西山十叁家和夔東十叁家等軍事力量。夔東十叁家是這些力量中最爲強盛的軍事同盟,而出生于萬州的譚氏叁兄弟,就占了叁家,並一門叁封侯,成爲一佳話佳話。

  叁譚之中,以譚詣力量最大,曾率其子領導水陸大軍,轉點于夔州、忠州等地,力拒外敵,統治一方達叁十余年,成爲一代軍事枭雄。譚詣一方面與外敵周旋,一方面發展民生,推動地方文化、經濟發展,以致兵多糧廣,船堅炮利。

  譚詣顯然是一個虔誠的佛教徒,與破山禅師、慧機禅師、燈來禅師等交往甚笃,以致慧機和燈來兩代聚雲法系高僧都將他列入問道居士之首。譚詣在治內大興佛教,建寺度生,大有一方諸侯之氣度,深得民心之擁戴。凡有戰事,譚詣必恭詣佛寺,爲將士祈福,令軍心大振。戰後禮請佛寺高僧超度死難將士,安撫生者,撫慰民心。佛教之于譚詣,成爲治理社會之必需,成爲引導身心之良藥,成爲亂世之精神歸趣。故在譚詣的管理時期,忠州等地佛教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如慧機大師帶領流民開墾荒地,種植谷物,引渠灌溉,即爲軍隊提供了後援,又對後方的穩定起到了極大的作用。因而,研究譚詣與佛教的關系,對當今社會如何安撫民心,提高民衆人文素養,提供了最佳的藍本。

  

《夔東十叁家之譚詣與忠州佛教》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