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霞》、《遍佛晨钟》,康作霖《金佛晚霞》,谢鸣谦《宿洹山寺》,应均《咏遍佛寺牡丹和甘舟之》,等等,皆一时风流人物,诗之与景色俱佳,传之万古矣。
三、南川佛教的慈善事业
佛教以慈悲喜舍之精神,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千百年来,已成惯例。在南川佛教慈善事业中,首以官家书院教育为主,体现了佛教重视教育,以人为本的特质。咸丰《南川县志》卷二《学校》载:“龙川书院,在治西丰六甲距城六十里,旧为龙川庙,乃韦奎垣李明道捐施庙地,乾隆二十四年不戒于火,知县冀宣明命首事韦在明李浩等,即庙址创为乡学名龙川书院。”龙川书院在庙址上创建,并施与庙地香火,供与贫民学习,不收分文。
在官家书院的基础上,南川佛教界的老前辈们,积极创建地方乡学。所谓乡学,多以地方乡绅为引导,为族新或移民、贫家子弟免费教书。清代南川有四路乡学,其中城北普泽寺乡学,城南万寿寺乡学,西路观音桥乡学,为佛教所创乡学,占一县乡学四分之三。道光五年,受佛教教育的影响,知县彭履坦提倡设乡学十八处,其中除上述佛教乡学外,尚有五显庙乡学和磴山寺乡学两处佛教乡学,居一县三分之一。
学而优则仕,为了保障学子能安心学习,对贫困家庭的生员提供经费支持,保障生员有机会参与县试乡试等,南川县设立“文昌灯会”。咸丰《南川县志》卷二《学校》载:“文昌灯会田业租息附,一莲池坝田业一分,年收租谷贰拾陆小石,支僧焚献。一庙左铺房一院,年收租钱捌千文。”莲池坝田业和庙左院房出租,供文昌灯会提供资金。
在南川佛教慈善事业中,设立义仓也是一件值得一提的大事。咸丰《南川县志》卷二《仓廪》载:“一福一甲观音寺社仓一间,贮谷九十三石零八升,距城二十里。一福二甲东岳庙社仓二间,建自乾隆二十九年,贮谷一伯四十石零二斗八升,距城三里。一福三甲报恩寺社仓二间,建自乾隆二十九年,贮谷一伯零八石一斗二升,距城十二里。一福五甲汪家寺社仓一间,贮谷四十六石四斗四升,距城一伯里。”观音寺社仓,东岳庙社仓,报恩寺社仓,汪家寺社仓,都是佛教创办的著名义仓。所谓社仓,即蓄积粮食,保障民生的慈善事业。咸丰《南川县志》卷二《学校》载:“常平与社仓事同一例……而社谷掌于社首……春贷秋还者,有凶年则粜丰年则籴者,所以便穷民也。”社仓功能与官家设立的常平仓所有不同,既能济贫,又有给寺院带来一定的收益。文献资料介绍,如新谷出来时,谷价太低伤农,社仓出高价收贮谷粮,保证农民的利益。在粮食缺乏时期,社会上粮价过高,佛教就以低于市场价出售粮食,免于不法富商屯粮哄抬物价。一出一进,寺院稳定了粮价,保护了粮农的利益,还有一定的收益。如果农民粮食缺乏时,寺院就借出粮食,待新谷收获时归还,只收取少量租谷。如是既解决了农民的粮荒,又为自己的良性发展,找到了一个合理的途径。
对于外地流民或无依之人,南川佛教设立济仓,到荒年以开仓济贫。咸丰《南川县志》卷二《学校》载:“文昌宫后新建济仓,一向三间。”济仓往往由官员发起,提供基本金,由佛教管理经营,是半官方性质的佛教救济事业,创始于南北朝,大兴于唐宋。南川之有济仓,也算是南川先辈创立的一件难得好事。
在咸丰《南川县志》卷三《名宦》载,大量官员富户皆为佛教居士,积极参与地方慈善事业的发展,如:宋代“赵与迈,《通志》嘉佑中知南平军,捐俸赀置慈惠庄,以惠穷民”。慈惠庄,即佛教义庄,设置相应田地,将每年收益用作救济贫穷老幼孤寡,也是一种广为流传的佛教慈善事业。同卷又载:“彭履坦,江西泰和进士,嘉靖二十四年任,操守廉洁,课士殷勤,捐增书院膏火,补修祠庙城垣,建考棚,置乡学,设养济院,前后莅任十余年,惠爱之及,人者深矣。”从这段慈善事业类型来看,南川令彭履坦所行,皆与佛教有关,并修建寺院,做了大量好事,事迹载诸史册。咸丰《南川县志》卷三《风土·民风》所载:“民间富家颇好施与,有尚义急公捐买济田者,助修文昌宫文峰塔者,有捐金兴设乡学义卷者,有倡修桥梁道路者,有施棺木置义塜舍药材者,有刊刻格言书籍觉世者,亦化行俗美之验云。”此说明南川先辈之慈善行径也。
县志载《又新桥碑记》,邑令应士龙作,云:“……因捐俸倡修,命僧会海映董其事,兴工于乾隆己亥科月。”时南川僧会司为海映禅师,主持修复新桥之事。可见当时僧人参与修桥补路之事,甚夥矣。
四、南川曾经盛行之邪教
明清之际,邪教盛行,南川也受到相当影响。南川民众有佛教信仰,在礼乐方面尤为突出,如咸丰《南川县志》卷五《四礼》载:“丧礼,父母之丧,无贵贱一也,不饮酒不食肉不听乐不庆贺,附身附棺必尽其诚,遵制成服必尽其哀。……后有设灵延僧道作斋事,近谓之荐七,远谓之除灵,超荐则犹未能免俗。”父母丧,依佛教居士戒律,不饮酒食肉等,并请僧道作佛事超度,逢七之日而祭之,已成当地一大习俗。然南川多山地,多民族杂居,巫术盛行,如:“又邑人疾病不专延医,必延道侣设供神像,鸣金鼓吹角诵经禳解焚符火熖中,以卜吉凶,病愈则延巫师谢神或演戏酬之。”有病不治,靠跳神等巫术解决基本医疗问题。当地民俗中,月月有节会,时时有清斋,佛教信仰深入民心。在咸丰《南川县志》卷五《节序》中载:“二月初间,乡人捐募资粟延僧道诵经忏,作清醮会,扎瘟船逐家驱疫,名曰扫荡,以祈一年清吉。”到了中元节,“各寺作盂兰会,民家封楮钱写历代祖宗名号,设酒馔瓜果焚香供祀数日 于大门外焚烧”,是月谷熟,“择吉日荐新于先啬司啬请神及祖考,然后长幼序食曰尝新”。
上述佛教信仰夹杂巫术信仰的特色,使明代南川地区多有邪教之事。咸丰《南川县志》卷三《名宦》载:“韩应龙,《旧志》襄阳人,天启间,爱民育士,升盐运同知。按奢酋作乱时,公一面设防一面捕斩邪教,见《朱燮元恢复重庆记》。”此是明代天启间邪教盛行之明证。咸丰《南川县志》卷三《名宦》载明知县“李世光,湖南通志贡生授南川令时教匪正炽,钢梁大足綦江壁山皆失宁,光纠集义勇,城赖以完后,以病归”。教匪即当时盛行于世的白莲教。
到了清代,白莲教的影响仍然存在。咸丰《南川县志》卷三《名宦》载:“张瑞瀚,……道光九年任,逆民罗声虎传习邪教,瀚廉得之,先事扑灭,民庆更生。”此道光年间罗声虎传习邪教事。咸丰《南川县志》卷十一《文选》载《禁戢邪教碑》,为明代万历四十六年勒。
近有白莲邪教名曰拜灯,煽惑庸愚,致使无赖匪徒身托斋戒,心存叵测,如简州民黄枏者,习学前教,自号佛尊,又以其女,立为佛婆,招延刘廷春等,各立佛号,造写经文,雕刻印记,以拜灯为由,谈魔说法,密念妖术符咒或驾箕飞身,或偶见佛像。而无知小民,信以为真,即投入教中,听其重誓,朔望贽(食+鬼),崇奉皈依,约集数百人,携带妻女,望坛礼灯,夜聚晓散,甚至夜半举念妖咒,男女昏迷,便择少俊数妇,就榻受戒,姿肆淫乱,尤为可憾。若非郑朝钧,忿妻张氏受污而发其奸,则魑魅魍魉之术,谁能察之。……(见《禁戢邪教碑》)
郑朝钧妻受污,忿而发其奸,被朝廷查封。可见移风易俗之事,每个朝代都有相当长的路要走。随着时代的变迁,民俗教化,也不是一劳永逸的事。
五、南川高僧与佛寺
南川有高僧,诸如明代云庵祖师(或金庵大师),明末清初的击竹明谭、击竹道赞,清末民国初年的断爪和尚、华岩寺焕大师等,均为一代高僧,在佛教界有一定影响。咸丰《南川县志》卷十二有《仙释》所载高僧,兹录于后,以待考订。
僧寂参,颇娴释典,尤立志济人,桥梁道路,经手擘画而成者,不下十余处。当嘿野僧住圣水寺,时经年不发一语,参往谒,忽谓之曰:我来早尔来迟,亦戒定慧中人欤。
僧心法,守皈戒,喜布施,邑中古刹,多所培修,于未坐脱之先,嘱其徒曰:我于某日 当往某地,汝等其善守衣钵,勿坠宗风,届期沐浴披衲,焚香诵佛,端坐而逝。
僧海映,乾隆初住青山回龙寺,修持五十年,嘉庆丙寅里有熊氏妇携女至寺,焚香,僧掐女倾次年至仍掐之,三年女不果来,僧惊问氏,以年长辞僧,大呼曰:惜哉,汝女死矣。氏询故,僧谓女项上有缢纹三业断二,妇视女必缢死,氏归家,如言。僧坐脱,年八十九。
僧了然,海印徒,尚清修,培补陈家场万天宫,坐巴邑莲花堂方丈,八十五岁涅槃。日有人自隔头溪见僧持布扇,步履甚速,惊询之,称由回龙赵万天宫及往叩,示见,少顷,报自回龙坐脱矣,释氏谓出神飞升于此,僧仿佛见之。
南川总体来说,佛教算是兴盛的,其境内佛寺众多,有一百余座。咸丰《南川县志》卷一《里甲》载,西关村落有清波寺,石龙庵,云都寺,龙川庙。南关村落有观音寺,北关村落有观音阁,三教寺,安山寺。这些寺院多在乡村之间,寺有土地田产。
咸丰《南川县志》卷十二《寺观》所载,如南川著名的普泽寺,在北郭外,“宋建,明成化间重修,翠柏干霄青筤绕屋,饶有出尘这致。殿中题额甚多,而字法庄严,莫如大雄宝殿四字,笔势圆劲,莫如圆通法界四字,好游者每登临焉”。又有“报恩寺,治东东华蓉山下,顺治十七年创建,雍正元年建经楼五间,知县王国定题其额曰慈云楼”。皆为一方名山大寺。
余县志所载寺院名称,兹列如下:
中兴寺,福寿寺,明龙泉寺,云都寺在龙尾城山,明铁佛寺,正德三年洪喜创修名香云寺,铸铁佛六,香炉一炉上铸大字云明月禅关,盖此地在前明时有龙门沟明月关之名。平安寺,洛延寺,隆兴寺,西来寺,向天寺,大佛寺,明万寿寺,桶井寺,石道寺,飞炉寺,古佛寺,东林寺,毘卢寺,观音寺,金像寺,蓝山寺,正觉寺,泥马庙,宝相寺,鹤林寺,金竹寺,明天台寺,顺水寺,桃李台,复兴庙,玉皇观,新开寺,杨柳寺,帮岩寺,松峰寺,洪恩寺,洪春寺,明东岳庙,白云寺,龙王庙,清平寺,文昌阁,明香炉寺,云都寺,明中江寺(僧寂参重修),明洹山寺(读书处),白净室寺,福慧寺,明云际寺,上清凉寺,下清凉寺,千佛寺(九台山千佛崖),明永佛寺,华藏寺,普照寺,龙台寺,金冠寺,黄杨寺,竹坝寺,笔寺,明真如寺,明河图庙,回龙寺,明月寺,安山寺,洪岩寺,法华寺,大兴寺,灵音寺,三教寺,金华寺,石洞寺,莎草寺,福兴寺,清宁寺,龙兴寺(治北三十五里),金佛山净石寺,明凤凰寺,明莲花寺,明铁瓦寺,云从寺。
从寺志中看出,南川佛寺有名者,尚有百座之多。余如诗文各章中散见者,应有百二十以上之数。
2010.11.11,于北京中国人民大学,此未完稿。
《重庆市南川佛教研究》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