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乃马祖道一禅师公案,梅子熟代表学人机缘成熟之时。金佛山多方竹,古有香严击竹悟道之公案,此击竹或为寺,或为地名。与不厌乐禅师同时,有贵州佛教的开创者,破山禅法传承者敏树如相禅师也在金佛山传法,其语录有中存《付击竹道赞禅人》偈:“妙体圆明离诸行,本来真性亦清净。今将此个平常心,继汝流传佛祖命。”敏树相禅师传法后,游历金佛山,见风景如画,作诗一首,名《游南川金佛山》:“古佛当年应迹来,南川瑞霭曙光开。奇峰一带冲霄汉,锦水千寻涌翠堆。峭壁霞妆金世界,层峦雾拥玉楼台。惟闻树鸟清歌咏,寂寂钟声醒客怀。”
民国时期,南川佛教几近衰微,金佛山佛寺多成废墟。金佛山西坡上牵牛坪,有古寺名凤凰寺,为明代古寺,民国时华岩寺僧焕然大师复建,寺前有八卦杉林,寺下有泉,泉中有鲵,寺后有千年寒泉,慰为大观。药池坝有古佛洞,为高原第一洞,可容数十万人,洞中有石佛,天然所成,极为难得。洞外有寺,为华岩寺僧性圆大师(又名断瓜和尚)所建。
民国15年(1926),僧大开、僧尙先等于普泽寺成立南川佛教会。32年,静虚法师自重庆到万盛同善堂,成立念佛联社。33年2月,释海林等于普泽寺召开诸山代表大会,到会僧众30余人通过《南川县佛教协会会章》,规定以“联合全体佛教徒,实现大乘救世精神、弘扬佛法、利益群生”为宗旨。同年,静虚法师离开南川后,释名浩、僧果方、僧宽仁等发展居士200余人。次年,释名浩、僧超会、僧果方等在南平镇佛教会。35年,僧宽仁在保尙寺设佛堂,发展居士300余人;释江妙法师在县城九重寺设立佛堂,发展居士200余人。
1952年,全县有佛教寺院35座,和尚60人、尼姑30人,1953年起,不少僧尼先后还俗,至1955年有和尚37人、尼姑13人。至1984年仅有和尚王宽恕1人居金佛山凤凰寺,但已不烧香拜佛,而以卖草药为业,1985年7月南川最后一名僧人王宽恕病故。全县寺庙多已荡然无存。八十年代末,南川佛教渐兴,现已有八处佛教场所,并正在着手恢复金佛山燃灯古佛道场。
二、南川佛教名胜考
南山佛教名胜,诸山之中,以金佛山为尊。金佛山,曾名九递山。明代因金佛寺之名,山亦名之。到了清代,九递山与金佛山同时出现在文献中。如咸丰《南川县志》卷二《山川》载:“九递山,《通志》在治东,《舆地纪胜》在废隆化县东六十里。高广莫测,绝壁如银,人俟昏明以候晴雨,上有水潴为洞,高广百尺,左右石台有两泉,温冷靡常,池上各蟠石龙,初非镌刻,洞亦龙名焉。”此是从金佛山东上而名。又载:“金佛山,治东百里许,背黔面蜀,横亘东南,四面峭壁如铸,凡数层,最高曰清凉顶,尤人迹罕到,其分文劈流,则东有龙岩城,西有佛头台,北有香炉峰,莫不天矫奇离,各具辞,楼下殿之,势自此或起或伏,而南邑诸山,皆其云初矣。”此金佛山则全体之称。
金佛山绵延起伏,九山迤逦而来,层峦叠障,高峰耸翠。其山又有“龙尾城山,在金佛山东四十里,四面险峻,与龙岩城相似”,金佛山东之龙尾城山,其下有老龙洞,近有千佛崖,亦为一方胜景。志又载:“香炉峰,治南六十里,在金佛山西北,高二十里,云气缭绕,香篆空蒙,天晴望之,宛若金佛高踞,香炉腾辉,亦巨观也。”香炉峰在北坡上尤为明显,形如金佛,阳光照耀,金光显耀,甚为状观。
县志载邑举人周伯寅《前游金佛山记》,其间金佛山景色介绍,可知大概。云:“……今年秋循山东之麓,贾勇而登,凡七日乃得游其十之三四……而最奇者,莫如第六渡之千佛崖,第二十四渡之老龙洞千佛崖摩天峭壁,下俯深潭,……登水井山……自半河至狮子口,约行五十里许,所过多明委古刹,半荒废不可考。……狮子口东望十里许,有石笋孤瘦撑空,宛如倚天长剑,其上即古莲花寺,破瓦頺垣,无复存者,尤有大椒百余株,合抱成林……遂投宿狮子口……行数里乃至石牛洞,洞曲如眠弓,广三十步,径三百步有奇……其西即古佛洞,与石牛洞咫尺间耳……。”周伯寅先从水井山而上,方知山色秀美,引起他的兴趣,再次登金佛山,并作《复游金佛山记》云:“……出东郭三十五里,得一山方耸而高曰冠岌,下有古香云寺……三泉洞……龙崖城……柏枝山……下有黄蜂燕子观音诸洞,其最深远者,较古佛洞殆有过之无不及也。五里有古天台寺,以寺前瀑流得名,今寺废。三十里头渡桥,桥东有小径可上金佛,闻金佛最高处曰清凉顶,乃欲界之仙都也。每游人笑语喧哗则有浓云垂合,余欲往一试之,适雨至乃游净石寺,观石笋而还。次日趋雨行七十里至三汇桥……。”周氏游记可知,金佛山佛教文物当时毁坏相当严重,明代古寺,多成废墟。像著名的铁瓦寺,竟仅存瓦屋数间而已,可见当时佛教衰落之一斑。
咸丰《南川县志》卷二《山川》载:“龙岩城,治东九十里,俗名马脑山,即马嘴也。上有凉风岭,马溺水诸胜存,宋磨崖碑二,地通黔省,为邑中第一要隘。”龙岩城,即与钓鱼城齐名之宋代古城,为诸名军事要地,上有佛寺,有天池,是南川影响较大的旅游景观。
南川令魏菘等,把全县景观定为八景,如金佛晚霞,孝妇涌泉,圣水三潮,石池卧象,合溪印月,古渡流金,白雾晴岚,遍佛晨钟,载于咸丰《南川县志》卷一《名胜》。其中金佛晚霞,古渡流金,遍佛晨钟三景与佛教有关。
金佛晚霞,咸丰《南川县志》卷一《名胜》载:“治东百里,金山四面峭壁如铸,多古佛状,夏秋间日返照,烂若赤城,真大观也。”观此景一在金佛山北坡,仰望香炉峰,崖高万丈,碧霞金色,如金佛降临,蔚为大观。一在金佛山西南甑子岩,上有铁瓦寺,岩高而险,夕阳西下或红日初升,皆有金佛光照之景色,春光无限,叹为观止。
古渡流金,咸丰《南川县志》卷一《名胜》载:“治北十里流金渡,昔有僧每晨运水金从穴出,足供一日斋,僧贪凿阔,金遂止,今其迹尚存。” 邑副贡杨荣封撰《流金渡说》云:“……日流金少许,可给石上寺僧之需,僧少之,谋所以益之者,凿而扩之,而涓滴从此绝矣。”我在《忠州佛教研究》一文中,对重庆地区出米石,流金石作过简单介绍,认为这种传说与战乱时期僧人保护地方百姓有关,这是人们期望和平,向往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
遍佛晨钟,咸丰《南川县志》卷一《名胜》载:“北关外普泽寺,旧名遍佛寺,有宏钟铸自前明,其声大而远,每于乌啼月落时,令闻者发深省焉。”此是汉代普泽寺遗址地,此寺近于城郭,钟声相闻于尘嚣,故有遍佛晨钟之美誉。普泽寺尚有四楼及飞云塔,道光十二年建孤高矗峙,上出重宵。
南川佛塔众多,除普泽寺飞云塔外,又有凌云塔及文峰塔,高耸云宵,为南川培植风水,点缀山河,增添无穷禅韵。
罗秀坝观音阁,也为南川一景。咸丰《南川县志》卷一《名胜》载:“观音阁,治北十五里罗秀坝,峭壁凌空,临江建阁,游人螺旋而上,凭栏俯视,云影天光,徘徊不尽。”此处景观,以险峻著称,云天一色,有出尘之感悟。
四十八渡千佛岩,为天然景观。咸丰《南川县志》卷一《名胜》载:“千佛岩,治东四十八渡,高数十丈,深潭昼螟白雨晴飞岩半刳其腹流,石乳成诸佛像坐卧其间,多至千数。”千佛岩与老龙洞一体。咸丰《南川县志》卷一《名胜》载:“老龙洞,在四十八渡,旧有龙王庙,今移在西关外,洞口明季碑二,载宋理宗时龙以救宫掖火,封普济王。明万历间复救火燕京,叠膺宠锡,惜史册无稽,未敢深信,然洞阔深邃,泉石怪奇,亦神物之窟宅也,遇祷雨则应。”查诸正史,虽不见载,然并不影响我们判断老龙洞为西南地区龙崇拜最为灵验地,并受到皇朝封赐。县志有县令张有孚作《龙王庙记》载,“更买田数亩,以备住持之用,约先后费六十金,皆予力所独成者”。可见老龙洞为佛教住持无疑。
金佛山为喀斯特地貌,溶洞较多,如咸丰《南川县志》卷一《名胜》载:“石牛洞,在金佛山北最高处出入凡两门,虚明高洁,步履荡平,昔传有仙人叱石牛耕此,今常有牛迹焉。”又云:“古佛洞,在石牛洞西,篝火径过北数里,中有石人如古佛焉。”又有:“灵官洞,在古佛洞北两岸石壁,洞阔丈余,深邃十里,历数十曲折始进,中有石像狰狞,一线天光,照人眉宇,每当晴久欲雨,石燕飞出,他处绝无。”再有:“狮子口,在石牛洞西巨石立两山间,空中一窍,每晴久,云出如练輙发声,响震山谷间数里许,俗谓儿子滚带。”这些山洞,有历史文化作支撑,应具有非常大的开发价值。
在咸丰《南川县志》卷一《名胜》载:“白沙泉,治西一百二十里,水清澈可鉴须眉,井底多白沙,随沸泉上下,如数朵烟云,旋绕不散。”是为南川温泉之记载,值得一提。
龙崖江左的观音洞,也是南川一景。咸丰《南川县志》卷一《名胜》载:“观音洞,治东七十里龙崖江左,洞届山腰,下当黔蜀孔道,洞唇阔方,入洞绿崖穿壑,无斧凿痕,山半架木为数值,攀援而上,中有屈藤一株,大盈把色黄如篲枝叶茂密,四时不改,真造物生成之胜境也。”曾经的古藤岩洞,让人无限向往留恋。
与观音洞相近的观音岩,亦为可观。咸丰《南川县志》卷一《名胜》载:“治东八十里,地势高耸,三面皆石壁,前临大道,人多憩息岩畔,望之有一览众山小之概。晴天眺远,烟云出没。道光初,士人依岩建寺,更壮奇观。”登观音岩上观音寺,一览众山小,令人心旷神怡,发人深省焉。
为了歌颂南川佛教胜景,名人士子,多有题咏。咸丰《南川县志》卷十二《诗选》载,周士忠《游西云都寺》、《九月五日重游西云都寺》,鲜与颉《登水井山戏题寺壁》,原敬德《登金佛山游铁瓦寺二绝》,周伯寅之《千佛崖》、《莲花寺石笋》,周立矩《游云都寺》,张谨度之《晓望金山》、《金佛晚…
《重庆市南川佛教研究》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