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重慶市南川佛教研究▪P2

  ..續本文上一頁乃馬祖道一禅師公案,梅子熟代表學人機緣成熟之時。金佛山多方竹,古有香嚴擊竹悟道之公案,此擊竹或爲寺,或爲地名。與不厭樂禅師同時,有貴州佛教的開創者,破山禅法傳承者敏樹如相禅師也在金佛山傳法,其語錄有中存《付擊竹道贊禅人》偈:“妙體圓明離諸行,本來真性亦清淨。今將此個平常心,繼汝流傳佛祖命。”敏樹相禅師傳法後,遊曆金佛山,見風景如畫,作詩一首,名《遊南川金佛山》:“古佛當年應迹來,南川瑞霭曙光開。奇峰一帶沖霄漢,錦水千尋湧翠堆。峭壁霞妝金世界,層巒霧擁玉樓臺。惟聞樹鳥清歌詠,寂寂鍾聲醒客懷。”

  民國時期,南川佛教幾近衰微,金佛山佛寺多成廢墟。金佛山西坡上牽牛坪,有古寺名鳳凰寺,爲明代古寺,民國時華岩寺僧煥然大師複建,寺前有八卦杉林,寺下有泉,泉中有鲵,寺後有千年寒泉,慰爲大觀。藥池壩有古佛洞,爲高原第一洞,可容數十萬人,洞中有石佛,天然所成,極爲難得。洞外有寺,爲華岩寺僧性圓大師(又名斷瓜和尚)所建。

  民國15年(1926),僧大開、僧尙先等于普澤寺成立南川佛教會。32年,靜虛法師自重慶到萬盛同善堂,成立念佛聯社。33年2月,釋海林等于普澤寺召開諸山代表大會,到會僧衆30余人通過《南川縣佛教協會會章》,規定以“聯合全體佛教徒,實現大乘救世精神、弘揚佛法、利益群生”爲宗旨。同年,靜虛法師離開南川後,釋名浩、僧果方、僧寬仁等發展居士200余人。次年,釋名浩、僧超會、僧果方等在南平鎮佛教會。35年,僧寬仁在保尙寺設佛堂,發展居士300余人;釋江妙法師在縣城九重寺設立佛堂,發展居士200余人。

  1952年,全縣有佛教寺院35座,和尚60人、尼姑30人,1953年起,不少僧尼先後還俗,至1955年有和尚37人、尼姑13人。至1984年僅有和尚王寬恕1人居金佛山鳳凰寺,但已不燒香拜佛,而以賣草藥爲業,1985年7月南川最後一名僧人王寬恕病故。全縣寺廟多已蕩然無存。八十年代末,南川佛教漸興,現已有八處佛教場所,並正在著手恢複金佛山燃燈古佛道場。

  二、南川佛教名勝考

  南山佛教名勝,諸山之中,以金佛山爲尊。金佛山,曾名九遞山。明代因金佛寺之名,山亦名之。到了清代,九遞山與金佛山同時出現在文獻中。如鹹豐《南川縣志》卷二《山川》載:“九遞山,《通志》在治東,《輿地紀勝》在廢隆化縣東六十裏。高廣莫測,絕壁如銀,人俟昏明以候晴雨,上有水潴爲洞,高廣百尺,左右石臺有兩泉,溫冷靡常,池上各蟠石龍,初非镌刻,洞亦龍名焉。”此是從金佛山東上而名。又載:“金佛山,治東百裏許,背黔面蜀,橫亘東南,四面峭壁如鑄,凡數層,最高曰清涼頂,尤人迹罕到,其分文劈流,則東有龍岩城,西有佛頭臺,北有香爐峰,莫不天矯奇離,各具辭,樓下殿之,勢自此或起或伏,而南邑諸山,皆其雲初矣。”此金佛山則全體之稱。

  金佛山綿延起伏,九山迤逦而來,層巒疊障,高峰聳翠。其山又有“龍尾城山,在金佛山東四十裏,四面險峻,與龍岩城相似”,金佛山東之龍尾城山,其下有老龍洞,近有千佛崖,亦爲一方勝景。志又載:“香爐峰,治南六十裏,在金佛山西北,高二十裏,雲氣缭繞,香篆空蒙,天晴望之,宛若金佛高踞,香爐騰輝,亦巨觀也。”香爐峰在北坡上尤爲明顯,形如金佛,陽光照耀,金光顯耀,甚爲狀觀。

  縣志載邑舉人周伯寅《前遊金佛山記》,其間金佛山景色介紹,可知大概。雲:“……今年秋循山東之麓,賈勇而登,凡七日乃得遊其十之叁四……而最奇者,莫如第六渡之千佛崖,第二十四渡之老龍洞千佛崖摩天峭壁,下俯深潭,……登水井山……自半河至獅子口,約行五十裏許,所過多明委古刹,半荒廢不可考。……獅子口東望十裏許,有石筍孤瘦撐空,宛如倚天長劍,其上即古蓮花寺,破瓦頺垣,無複存者,尤有大椒百余株,合抱成林……遂投宿獅子口……行數裏乃至石牛洞,洞曲如眠弓,廣叁十步,徑叁百步有奇……其西即古佛洞,與石牛洞咫尺間耳……。”周伯寅先從水井山而上,方知山色秀美,引起他的興趣,再次登金佛山,並作《複遊金佛山記》雲:“……出東郭叁十五裏,得一山方聳而高曰冠岌,下有古香雲寺……叁泉洞……龍崖城……柏枝山……下有黃蜂燕子觀音諸洞,其最深遠者,較古佛洞殆有過之無不及也。五裏有古天臺寺,以寺前瀑流得名,今寺廢。叁十裏頭渡橋,橋東有小徑可上金佛,聞金佛最高處曰清涼頂,乃欲界之仙都也。每遊人笑語喧嘩則有濃雲垂合,余欲往一試之,適雨至乃遊淨石寺,觀石筍而還。次日趨雨行七十裏至叁彙橋……。”周氏遊記可知,金佛山佛教文物當時毀壞相當嚴重,明代古寺,多成廢墟。像著名的鐵瓦寺,竟僅存瓦屋數間而已,可見當時佛教衰落之一斑。

  鹹豐《南川縣志》卷二《山川》載:“龍岩城,治東九十裏,俗名馬腦山,即馬嘴也。上有涼風嶺,馬溺水諸勝存,宋磨崖碑二,地通黔省,爲邑中第一要隘。”龍岩城,即與釣魚城齊名之宋代古城,爲諸名軍事要地,上有佛寺,有天池,是南川影響較大的旅遊景觀。

  南川令魏菘等,把全縣景觀定爲八景,如金佛晚霞,孝婦湧泉,聖水叁潮,石池臥象,合溪印月,古渡流金,白霧晴岚,遍佛晨鍾,載于鹹豐《南川縣志》卷一《名勝》。其中金佛晚霞,古渡流金,遍佛晨鍾叁景與佛教有關。

  金佛晚霞,鹹豐《南川縣志》卷一《名勝》載:“治東百裏,金山四面峭壁如鑄,多古佛狀,夏秋間日返照,爛若赤城,真大觀也。”觀此景一在金佛山北坡,仰望香爐峰,崖高萬丈,碧霞金色,如金佛降臨,蔚爲大觀。一在金佛山西南甑子岩,上有鐵瓦寺,岩高而險,夕陽西下或紅日初升,皆有金佛光照之景色,春光無限,歎爲觀止。

  古渡流金,鹹豐《南川縣志》卷一《名勝》載:“治北十裏流金渡,昔有僧每晨運水金從穴出,足供一日齋,僧貪鑿闊,金遂止,今其迹尚存。” 邑副貢楊榮封撰《流金渡說》雲:“……日流金少許,可給石上寺僧之需,僧少之,謀所以益之者,鑿而擴之,而涓滴從此絕矣。”我在《忠州佛教研究》一文中,對重慶地區出米石,流金石作過簡單介紹,認爲這種傳說與戰亂時期僧人保護地方百姓有關,這是人們期望和平,向往幸福生活的美好願望。

  遍佛晨鍾,鹹豐《南川縣志》卷一《名勝》載:“北關外普澤寺,舊名遍佛寺,有宏鍾鑄自前明,其聲大而遠,每于烏啼月落時,令聞者發深省焉。”此是漢代普澤寺遺址地,此寺近于城郭,鍾聲相聞于塵囂,故有遍佛晨鍾之美譽。普澤寺尚有四樓及飛雲塔,道光十二年建孤高矗峙,上出重宵。

  南川佛塔衆多,除普澤寺飛雲塔外,又有淩雲塔及文峰塔,高聳雲宵,爲南川培植風水,點綴山河,增添無窮禅韻。

  羅秀壩觀音閣,也爲南川一景。鹹豐《南川縣志》卷一《名勝》載:“觀音閣,治北十五裏羅秀壩,峭壁淩空,臨江建閣,遊人螺旋而上,憑欄俯視,雲影天光,徘徊不盡。”此處景觀,以險峻著稱,雲天一色,有出塵之感悟。

  四十八渡千佛岩,爲天然景觀。鹹豐《南川縣志》卷一《名勝》載:“千佛岩,治東四十八渡,高數十丈,深潭晝螟白雨晴飛岩半刳其腹流,石乳成諸佛像坐臥其間,多至千數。”千佛岩與老龍洞一體。鹹豐《南川縣志》卷一《名勝》載:“老龍洞,在四十八渡,舊有龍王廟,今移在西關外,洞口明季碑二,載宋理宗時龍以救宮掖火,封普濟王。明萬曆間複救火燕京,疊膺寵錫,惜史冊無稽,未敢深信,然洞闊深邃,泉石怪奇,亦神物之窟宅也,遇禱雨則應。”查諸正史,雖不見載,然並不影響我們判斷老龍洞爲西南地區龍崇拜最爲靈驗地,並受到皇朝封賜。縣志有縣令張有孚作《龍王廟記》載,“更買田數畝,以備住持之用,約先後費六十金,皆予力所獨成者”。可見老龍洞爲佛教住持無疑。

  金佛山爲喀斯特地貌,溶洞較多,如鹹豐《南川縣志》卷一《名勝》載:“石牛洞,在金佛山北最高處出入凡兩門,虛明高潔,步履蕩平,昔傳有仙人叱石牛耕此,今常有牛迹焉。”又雲:“古佛洞,在石牛洞西,篝火徑過北數裏,中有石人如古佛焉。”又有:“靈官洞,在古佛洞北兩岸石壁,洞闊丈余,深邃十裏,曆數十曲折始進,中有石像猙獰,一線天光,照人眉宇,每當晴久欲雨,石燕飛出,他處絕無。”再有:“獅子口,在石牛洞西巨石立兩山間,空中一竅,每晴久,雲出如練輙發聲,響震山谷間數裏許,俗謂兒子滾帶。”這些山洞,有曆史文化作支撐,應具有非常大的開發價值。

  在鹹豐《南川縣志》卷一《名勝》載:“白沙泉,治西一百二十裏,水清澈可鑒須眉,井底多白沙,隨沸泉上下,如數朵煙雲,旋繞不散。”是爲南川溫泉之記載,值得一提。

  龍崖江左的觀音洞,也是南川一景。鹹豐《南川縣志》卷一《名勝》載:“觀音洞,治東七十裏龍崖江左,洞屆山腰,下當黔蜀孔道,洞唇闊方,入洞綠崖穿壑,無斧鑿痕,山半架木爲數值,攀援而上,中有屈藤一株,大盈把色黃如篲枝葉茂密,四時不改,真造物生成之勝境也。”曾經的古藤岩洞,讓人無限向往留戀。

  與觀音洞相近的觀音岩,亦爲可觀。鹹豐《南川縣志》卷一《名勝》載:“治東八十裏,地勢高聳,叁面皆石壁,前臨大道,人多憩息岩畔,望之有一覽衆山小之概。晴天眺遠,煙雲出沒。道光初,士人依岩建寺,更壯奇觀。”登觀音岩上觀音寺,一覽衆山小,令人心曠神怡,發人深省焉。

  爲了歌頌南川佛教勝景,名人士子,多有題詠。鹹豐《南川縣志》卷十二《詩選》載,周士忠《遊西雲都寺》、《九月五日重遊西雲都寺》,鮮與颉《登水井山戲題寺壁》,原敬德《登金佛山遊鐵瓦寺二絕》,周伯寅之《千佛崖》、《蓮花寺石筍》,周立矩《遊雲都寺》,張謹度之《曉望金山》、《金佛晚…

《重慶市南川佛教研究》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