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禅心密印 第九章 能所双亡超三界

  

第九章 能所双亡超三界

  

能所的对立

  今天是我们第二个七的第一天。通过一个七的努力,大家可能有精进心,所以继续打第二个七。这个修道人啊,精进是非常重要的。用功就是要精进,才能得到一些利益。我们上师给我们开示,告诉我们:

  

心地法门诞生王,岂假气功来补偿。

  

心外取法求有得,终自辛劳落空亡。

  就是告诉我们,这个心地法门,是世间任何法门的最重要的。诸佛出现世间,王于三界,为三界法王,佛所讲的一切法,都是围绕心性而展开。所以从心性上下手用功夫,懂得从心地上用功的人,就已经超越三界之内一切方法。世间的方法,有让我们调节身体,打通气脉,练习气功的,但是,世间一切万法,无非是归根到心地上。心地宝藏原本就可以成就世出世间一切事业。无论是世间的善法事业,还是出世间的解脱事业,或者菩提道上的菩萨事业,全部依赖我们这颗心。所以,心是一切万法之王。心如果抓住了,那就不需要再靠其它的世俗气功来补偿。有些人懂得一些练气调身的方法,坐在那里,不能安心地如法用功,去感受气脉,甚至希望自己气脉打通,腿脚不要痛。只要你心向外驰,无论得到的是什么结果,就算全部满你的意,最终的结果也只是竹篮打水一场空。所以在用功的时候,无论见到光、见到佛,感受到身体的某种气感,或者我们对于环境、外在的要求——安静,舒适,或者杂乱无章,你只要心向外驰,得到的结果终归是徒自辛劳落空亡。

  所以老人告诉我们:“能所亡处自性现,绵密保任莫轻忘。”能所亡处,看似简单,实则不容易。因为由于无量劫以来的我执,以我为主,以我为能,我能,我能吃饭,我能打坐,我能修行,我能明心见性……甚至我能打瞌睡。一切行为都冠上一个“我”----甚至我要面子。由于我的存在,就有对立的非我。我即是能,非我即是所。所以,就永远成能所对立的这个结果。就好像被能所这条绳索死死地捆着,不是被别人干扰,就是被自己干扰。被别人干扰的就是所,被自己干扰的就是能。从小到大,所受的各种教育,都是要强化我能,表现出我能,超过别人,个性张扬,能力突出,与众不同,这就是强化了我的执着。所以,在这种以我为主,以我能作为整个生活的动力,所做的一切善法,都成为轮回的业;所作一切恶法,成为恶道的因。从生到死,从死到生,生生世世,就照顾自己,照顾这个“我”,照顾这个“能”。表面上是爱面子,根底里非常自私。所以在用功过程中,最难突破的就是自我。能所亡处,这在用功上,分两个阶段:

  

忘掉外界的六尘

  第一个阶段,把“所”先忘记掉。因为我们毕竟是凡夫,大家都是以我执为生命的核心的人。“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不但是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就是六道众生不为己,六道众生就会天诛地灭,就不再有六道众生。人要是不为己,人就不会存在了。之所以受苦,有生死,短暂无常,是非爱恨,皆由“我”而产生。所以,直接从“我”上,想把我们这个我执搬倒,实在太难。那诸佛菩萨有方便,让我们为了保全自我,先把“所”舍弃掉。就像为了保全你的性命,手脚在无可救药的情况下,可以截肢,没办法,舍生取义,舍其轻,而取其重。为了保全我们自身的健康。现在的世俗社会,我们大家从小到大的经历,我们可以看到,凡是你生烦恼,都是因为你太在意,你所认为很重要的那些事情,最常见的,就是爱好看,让别人看;爱好名声,让别人听;爱接触的气氛能够香一些;爱食品能够可口;爱身体的感触适意,不要冷也不要热;还要让自己的思想感觉很舒适、很愉悦……这就是六根所对外界的六尘,根尘永远勾结在一起。

  

千百度的修行准备

  所以不懂得修行的人,他会一直心向外驰。今天找这个地方,明天找那个地方,想尽办法要盖庙;盖完庙了要盖讲堂;盖完讲堂了,还要准备蒲团;准备蒲团了,还要准备包腿;包腿蒲团准备好了,还要找空气,气候要调节;都好调节了,自己坐到蒲团上面去,开始打瞌睡了。或者坐在上面,他心里又开始想另外的计划往外去求了。

  我们不盖庙呢,就去寻找,寻找安静的环境。我本人曾经在小庙念佛,在大城市里面上学,感觉很吵,要找个小地方去念佛。找小地方了,还有人来,就跑到深山里面去住茅蓬,有时候一个月见不到一个人。到了茅蓬里面了,还要煮饭,还要这样、那样,干脆带干粮,走到更深山里面去,找到一个石头洞,然后躲到那个石头洞里面,带上干粮,坐在那里,以为这个地方是再也没有人可以干扰了。当坐在那里,还是发现鸟叫、风吹各种声音,让你不得安心。还是继续找,找到更深山的,甚至连鸟都找不到的地方,坐在那里,摆好蒲团,在那里发誓,这回找到好地方了,一定要坐好。当你坐下去你就发现,你无量劫以来的心中的那个闹腾,所有的习气毛病,全部翻出来了。你看得清清楚楚,自己心里面,比大街上的车水马龙还要闹一百倍。所以我放弃了。我知道了,要战争的不是外境,而是自己。太不听话了,我们这颗心。

  我看很多人也都是这样。在很多年所谓的修行当中,实际上修行没有上路。他一直在做什么呢?一直在做修行的准备工作。准备了几十年,其实没有上路。今天要打坐几个小时,把表看得好好的,坐在那里不是打瞌睡,就是打妄想。不打瞌睡、不打妄想么,稀里糊涂地念了几句咒,就了事了。有时候呢,还巴不得这个时间赶紧过。这个时间怎么这么难过呢?这个心态完全不是修行的心态。在逃避,在掩埋自己那种恐慌的心。有些人学习戒律,持戒精严;有些人诵经很勤劳,也看书,也对照自己;有些人坐在那里,感受一下,哦,身体很舒服,我要继续坐,坐着太舒服了;有些人也看看自己习气毛病这么重,怎么去对治我的习气:昏沉、掉举,就要靠数息观,或者念佛观;贪心重看看自己是不是要修修不净观,观察世间是苦;脾气大,要修慈悲观,对一切众生细心观察……忙得不亦得乐,实际上,这全部都是修行的准备工作,并没有真正上路。有些人学佛,十年,二十年,怎么没效果,该烦恼的还是烦恼,该痛苦还是痛苦,禅定境界也没有现前,佛法体系也不明了,心还是那么粗。是什么道理呢?都是在做修行的准备工作。你持戒好也好,认真学习也好,就是认真打坐,在那里熬两个小时、三个小时,熬过去就算胜利,这个熬过去就是做准备。你起一个念头,想哎哟,腿痛了,我继续咬牙切齿,继续用功,把时间熬过去我就胜利。这就是在做准备工作。实际上很遗憾,也许你十年打坐,仅仅为了练腿,别的什么都没有。

  起心动念,有没有在法上?是在资粮位的法上,还是在加行位的法上?资粮位统摄为一切善法。你做的任何一件好事,诵经、拜佛、学习、打坐、看书、观想,如法地对照自心,全部都是资粮位的工作。这是你仅仅在做准备路费。然后开始练腿,开始把自己那颗痛苦的心放松。学佛以后心放松了很多,对人生充满了希望,觉得自己生命又有新的努力的方向,感觉时间不够用,非常努力,这就是做加行位的工作。资粮位好像准备路费,加行位好像锻炼身体。然后你就一直在准备,准备了十几年,二十几年,就是门坎没有迈出去,还是在家里。所以看你用功也没有毛病,也没有出什么问题,但是就是不上路。

  怎么才能上路?第一步,就是要把能所的“所”,给忘记掉。你看看,这有多难呢。把“所”要忘记掉,你才算是上路开始修行了。“所”没有忘记掉,你所有的起心动念,全部都在能所对立当中,全部都是在增强生死的业。你善法修了无论多少,诵经,或者是做其它的观想,只要是能所存在的一切善法,也都是生死的善业。所以《地藏经》说,阎浮提众生,起心动念,无非是业,无非是罪,起心动念,无非是罪。就是你起的任何一个念头,只要有念头起来,你想改变某一种现状,这个念头必定是落在了能所对立上。只要是能所对立的,就一定是生灭法,所以是在造生死业。把这个“所”舍弃掉,忘记掉。耳朵所听到的话,你自己耳根是能听的,所有的语言、声音都是所听的;眼睛睁开,眼前一切情景,都是所看的,你的眼根是能看的;你所有的想法都是你所想的,你的意根是能想的。所以一个人他不能把所想的、所看的、所听的、所吃的、所碰的、所用的,不能从脑子里面舍弃掉,你用功一定是没有上路。就像小孩子在家里问父母亲,你们出去到哪里去啊,怎么去啊?爸爸说,我去坐车。然后小朋友在家里,手端起来,跟司机端方向盘一样,“呜……呜……”在家里比,比划自己乘车的样子。哎呀,他很开心,爸爸就是这样子去乘车的,“呜……呜……”我们很多人学习了教理,听懂了佛法,在脑子里面琢磨,把所想的东西想得比谁都精细,精打细算,担惊受怕,就不能从自己的脑子里面把所想、所看的,暂时放下一点。你连暂时放下都放不下,还谈什么用功呢?所以所不能放下的人,他修行不在修行的路上,而是在修行的家里,做好准备工作。

  

为了准备的准备

  假如你人品道德还没有养成,还是在那里自私自利,不顾及别人,不护持善念,不护持众生的善心,那你连修行的准备工作都没有做好,怎么可能会得到佛法上的受用?像有些人,坐着好好的,手印又给散下来,弄点什么东西吃吃;稍微有一点痛得不行了,哎,起来走出去了,毫无顾及身边的人。当然,有些肠胃不好,实在忍不住,怕在这么庄严的禅堂里面,要是拉肚子拉在这里,那让大家更难受,这也许还算是慈悲心;但也要生深重的惭愧…

《禅心密印 第九章 能所双亡超三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