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禅修要义 第四章 净修三业(上)▪P4

  ..续本文上一页外推求,可见这个由外在物质和内在精神构成的身体里面,并没有“我”。

  如水聚沫,浮泡阳焰,芭蕉幻化,镜像水月。聚沫就是水面的小泡沫。浮泡就是小水泡。阳焰就是我们常说的海市蜃楼。我们去敦煌的时候,看到沙漠里全是水,车开到那里一看却一点水也没有,这就是阳焰。有些动物就会被阳焰所骗,跑去找水,好不容易跑到后,发现根本没有水,结果就渴死了,所以佛经里常用阳焰来比喻凡夫着相的毛病。芭蕉幻化,芭蕉树表面看上去好像有棵树,实际上把树皮一张一张剥完之后,里面却是空的。镜像水月就比较好理解了。永嘉大师用这四个比喻来说明身体虚幻不实的本质,所以说毕竟无人。

  那我们为什么总觉得有个我存在呢?就是因为无明不了,妄执为我。因为凡夫都有无明,见不到真相,就起了虚妄的执着,以为身体就是我。于非实中,横生贪着,于不真实的状况中产生贪着。就是蛮横、不应该,比如不该你有的财,你得到了就叫发横财,不该贪的拼命去贪叫横生贪着。因为贪心无度,导致杀生偷盗,淫秽荒迷,竟夜终朝,矻矻造业。矻矻就是勤劳不懈的样子。凡夫一天到晚所见所想所行的都是杀盗淫妄,甚至很多人都以杀盗淫妄作为人生的价值所在,连电视剧的情节也都是如此,什么武打片、言情片、警匪片,就以打打杀杀、婚外恋、犯罪破案等,这些事情作为人的精神食粮。如果不修行,凡夫的本性其实就是如此,不讲这些就不卖座,没有人看,赚不到钱,因此整个凡夫世界都在矻矻造业,这是很麻烦的事情。

  虽非真实,善恶报应,如影随形。虽然这些罪业也不是真实的,但是善恶报应就像影子一样跟随着我们的身形。凡夫的那个我就是所有的业障啊,业障抓住身体不放,我们还以为是“我”的身体,紧抓着不放,这真是凡夫可怜又可悲的地方,难怪佛称我们都是“可怜悯者。”所以别再执着这个身体了,赶紧解脱吧!

  有人听“懂”了佛教讲的“一切皆空”的道理后,觉得终于“解脱”了!原来杀盗淫妄也是空的,那坏事可以随便干没关系。这样哪是解脱啊?反而是执着得更重了。如果真解脱了,看到万法本空的实质,那我们怎么还会去贪、去偷、去爱呢?梦醒以后我们还会对梦里杀过我们的人嗔恨吗?还会念念不忘梦里的妻财子禄吗?

  所以只要有贪嗔痴,肯定还在无明大梦里,还是认假为真,仍有个“我”的影子在,解脱不了,那罪业就能有地方附着,我们就无法逃避惩罚。万法皆空,因果不空,连成佛成圣都在因果里,我们又怎能逃得出去?所以我们要求解脱,因为解脱之后,虽然因果不空,但它缠缚不住我们了,对我们没有丝毫影响了,这就是自在。

  对于同样的恶报,凡夫和解脱的圣人会有不同的对待方式。二祖慧可大师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他八十多岁时被人诬陷为“妖人”,斩首示众,二祖不但毫无辩白,还作了首诗,传诵至今,说“四大原无我,五蕴本来空;将头迎白刃,犹如斩春风。”后来二祖的头被斩掉后,冒出白浆,大家才知道错杀了圣人。如果我们遇到这种诬陷,那肯定会暴跳如雷,痛苦非常,而且会极力辩白,辩白不了就会想办法逃跑,甚至会杀掉那个诬陷的人,这就是凡夫和圣人的不同。

  圣人解脱了,杀与不杀都是梦话,与真体无碍,所以能受之泰然。凡夫认假做真,才会计较造作,瞎折腾半天,果报终归躲不掉不说,还会造下新的业障。所谓菩萨畏因,凡夫畏果,菩萨懂得因果,所以能不受因果的影响,不会再造轮回之因。凡夫无明,不见因果,才会不怕造因,妄求无果。但是因缘果报,丝毫不爽,唯一的出路就是解脱。

  可是解脱不是一句空话,需要切实地修行实证。如果我们只是嘴上说说,那永远也解脱不了,连一个念头都解脱不了,何况已经造作的罪业呢?比如我们打了别人一耳光,这个动作一旦做出来,那我们这一生都会受它的影响,或者后悔或者得意。别人也会因此而再报复我们,以后遇到了,他又会打我们,我们还会还手,那大家就会这样生生世世地被影响下去。而解脱的人就会心甘情愿地被打,因为这样以前的账就了了,那种恶业的影响就消失了。

  再打个比方,本来我们的生活环境很干净,可是你先倒了一袋垃圾,大家也跟着都倒了一袋垃圾,那垃圾就堆成山了。虽然每个人的垃圾数量并不大,可是整个环境被污染了,污染以后的恶果我们就都得去承受,这就是大众共同造作的共业。如果你还故意往别人家门口倒垃圾,那别人也会给你家门口倒,那你们两家就会格外脏,这就是个体所造的别业。

  如果有一天你醒悟了,觉得倒垃圾是错的,以后不再倒了,但你以前倒的垃圾还是会影响你的,你还得慢慢忍受着垃圾的肮脏去清理它,清理的过程中你不再增添新的垃圾,这样才能清理干净,让环境恢复清洁。

  圣人醒悟了,所以他能安忍于过去的恶果的影响,就像佛会心甘情愿去接受金枪马麦之报,那么这个业的影响就从此结束了。但作为凡夫,如果有人莫名其妙跑过来打你两耳光,你能心甘情愿接受吗?肯定不会的。所以那个恶报的影响不但不会缩小,还会越来越扩大,就像垃圾会继续创造垃圾一样,越来越脏,善恶报应就会如影随形

  作是观时,不以恶求,而养身命。这样一看,我们就不会再为了色身去做恶,来求得滋养,这个很重要。孔子云:“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就是这个道理。比如小偷、强盗等等,或者靠杀生、卖淫、走关系来谋生的人,都是恶求养身,虽然能养活身命,但同时也造下了恶因,以后会感召恶报,是为智者所不取。佛法里讲修行人不能邪命自活,邪命有四种:维口食、仰口食、俯口食、方口食,比如算命、看风水、观天象、屠夫、游说家、媒婆等等都属于邪命。

  佛教虽然也有命运之说,但主要讲的是命运的规律,即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并不主张算命,这里有几个原因:第一,命运是我们过去生所做下的因,既然已定,何必去算;第二,命运也是可以由我们来改造的,既然可改,又何需去算;第三,算命会使众生更迷惑,算的命好,他可能不修行了,算的命不好,他又可能会更堕落,甚至会引起众生对佛教的错觉,所以佛教不主张算命。主张“命自我立”,过去一切都是前因,现在的努力就是不停地改善将来的生命,所以当下努力才是最为重要的。

  应自观身,如毒蛇想,为治病故,受于四事。我们要把肉身看作毒蛇一样,佛也称众生为病佛、醉佛,为把病治好成为真佛,我们才接受衣食养活自身。四事就是衣、食、卧具、医药,如果没有这四种生活必须品,那我们修行也会有障碍。凡夫活着是为了穿衣吃饭,而修行人穿衣吃饭是为了活着,活着是为了治无常之病,并不是为了享受,所以身着衣服,如裹痈疮,口飡滋味,如病服药,节身俭口,不生奢泰。穿衣服就当身体有痈有疮需要包裹一样,让它不要冻坏;吃饭就如同吃药一样,饥饿也是一种病,不治疗也会死亡;衣食要很节俭,不能要求很奢侈、安心于享受

  闻说少欲,深乐修行。要经常听经说法,少欲知足,欢喜修行。在广义上来讲,修行就是修改我们的身心行为,我们改善生活、改善身体状态、改善心地都是修行。但我们要用正确的方法去做才叫修行,否则就是堕落,比如我们要多赚钱改善生活质量,如果用正当的方式,有所为有所不为,与道相合,就是修行;如果为了赚钱什么都干,还美其名曰随顺世间,那就是背离正道,是堕落。所以我们要喜欢改善自己,懂得改善自己,才能升华自我生命的质量。

  故经云:少欲头陀,善知止足,是人能入,贤圣之道。所以佛经说,既要让自己身体很安,又不能贪,少欲知足,行头陀行。头陀就是抖擞的意思,很精进地用功,这样的人修行很快就能成效。佛法是很科学的,并不是让我们不好好吃饭、穿衣,把世间法完全破坏掉,把身体破坏掉,就解脱了,这样的认识同样也是愚痴的,并不合乎道。所谓“身安则道隆”、“无益苦行当远离”,一味地苦行是解脱不了的,我们身体要健康,生活要有规律,这样思想才会安闲下来,才会逐渐步入贤圣之道。

  何以故?恶道众生,经无量劫,阙衣少食,叫唤号毒,饥寒切楚,皮骨相连,我今暂阙,未足为苦。为什么呢?和恶道众生的果报比起来,我这样物质比较匮乏的生活并不算苦,如果我今生不抓紧时间修行解脱道,而是浪费宝贵的人身去追求世间的不坚固法,那来生说不定就会入三恶道。是故智者,贵法贱身,勤求至道,不顾形命。是名净修身业至道就是解脱道、菩提道。所以有智慧的人会更珍视法的受用,不会在意身体的享受,会勤奋地追求至道,而不会顾及身形和命运,这样就叫做净修身业

  因此我们对内心的感受和生命的质量要更珍视,不要太在意外在的物质表相。比如有些人身体很好,可是天天去忙碌、娱乐,不甘心淡泊,觉得修行是老了以后的事情,结果一生都没有机会修行,这是很可惜的。相反倒是身体不好的人,觉得自己业障重,说不定哪天就没命了,所以对世俗的追求能看淡些,能尽心忏悔,努力用功修行,结果老的时候身体又好、心胸又开阔,修行上也很有成就。

  比如有个老和尚,年轻的时候身体很不好,连赶经忏都吃不消,所以当很多出家人都忙着去赶经忏时,他却留在庙里很闲地研习佛经,按部就班地修行,最后成为一代高僧,一直活到九十多岁才安然示寂。而那些赶经忏的人呢,身体虽然很好,但都没有用在修行上,天天忙着去赶经忏、收供养,非常辛苦不说,搞得既没有时间打坐,也没有时间学教理,变得很世俗化、商业化、庸俗化,不但自己没有佛法受用,也败坏了佛法的形象,这是我们出家人绝不可取的。

  我们虽然不敢说自己能有多大造化,但至少要做到永嘉大师所倡导的“贵法贱身”。贱身不是让我们把身体看得很下贱,把身体弄坏掉,而是说和佛法比起来,我们不要太重视身体的享受,要多进行心灵境界的提升。很多人也想修行,可一持戒、打坐,觉得身体不太舒服了,马上就放弃佛法了,这就是“贵身贱法”,就不是修行人的正确心态,就不可能把自己调节成法器,因此是善根浅薄的表现。虽然可能很会赚钱、很会享受,身体各种保养弄得很复杂,但内心很空虚。而真修行人是反过来的,内心非常充实,生活放松自在,不但能做到贵法贱身,而且不顾形命,宁可有法而死,不能无法而生。修行人要有这种心态和气势,才称得上法器,才能与法有少分相应,这就是净修身业。

  

  

《禅修要义 第四章 净修三业(上)》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