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辨中边论颂讲记(一)

  

辨中边论颂

  

大唐三藏法师玄奘译

  

全知麦彭仁波切科判

  今天开始讲解弥勒菩萨所造五论当中的辨中边论,我们讲的方式主要是参照全知麦彭仁波切的注释,来讲解论文的含义。所以,大家听闻之后,需要再再研读全知麦彭仁波切的注释和科判,依靠全知麦彭仁波切从大圆满智慧当中流现的具有殊胜加持的注释,一定能够如理通达弥勒菩萨的殊胜密意。

  辨中边论颂作者是弥勒菩萨,翻译者是大唐三藏法师玄奘法师,依照全知麦彭仁波切的科判来做辅导。

  全论分成四个部分:①名义;②译礼;③正义;④末义。

  甲一、名义

  梵语云:曼爹大布别嘎嘎日嘎

  藏语云:卫塔南巴结巴策累俄雪巴

  汉语云:辨中边论颂

  梵语“曼爹大”,藏语为“卫塔”,是“中边”的意思;“布别嘎”,藏语为“南巴结巴”,是“辨”的意思,梵语“嘎日嘎”,藏语为“策累俄雪巴”,是“颂”的意思。玄奘大师的译本,把世亲菩萨的注释名字翻译为“辨中边论”,把弥勒菩萨的论译名为“辨中边论颂”。

  下面解释论名的含义。

  论名的含义从两个角度需要了知:就是能诠和所诠的内容。能诠是“论颂”,所诠是“辨中边”。在所诠当中的“辨”是显了分别的意思,而且“辨”从“能辨”和“所辩”两个角度来分析;“能辨”就是无误简择诸法的清净智慧;“所辨”就是中和边。

  所谓的“中”怎么理解呢?所谓的“边”怎么理解呢?所谓的“中”就是远离一切边的真实性,或者叫做真如、实相、实际,这些都是“中”的异名,实际就是描述远离一切戏论的真实的一种本性。所以这里讲的“中”的内容就是远离一切边的真实性或者远离一切边的真如,或者远离一切边的实相自性,或者远离一切边的实际叫做“中”;所谓的“边”就是指常断、有无、一体他体,能取所取等等,这些都叫边。因为需要了知这些是以虚妄分别心妄计的,所以说与真实性根本不相符的一种戏论,所以都叫做边。这样我们就明白这里所讲的“边”就是一种戏论的法。比如说能取所取,或者说常边断边、有边无边等等,这些都叫做边。原因呢刚上面说的,因为这些呢以分别心妄计的与真实性不相符的一种戏论,所以统统都叫做边。我们需要了知这个“中”和“边”就是全论从开始乃至最终所要辨明的主题。然后这里说“论颂”,为什么说“论颂”呢?因为这个论的体裁就是偈颂,所以叫做“论颂”。这样以清净智慧无误辨别中和边的一种论颂,叫做“辨中边论颂”。

  甲二、顶礼

  顶礼文殊师利菩萨!

  依照藏王赤惹巴巾的钦定译经的规则,凡是在翻译三藏当中的经藏之前,要顶礼诸佛菩萨;在翻译三藏当中的律藏之前,要顶礼一切智智佛陀;在翻译三藏当中的论藏之前,要顶礼文殊菩萨。本论属于论藏,所以译师首先顶礼文殊师利菩萨。

  甲三、正义论体分二:一、总标略说;二、其义广说。

  弥勒菩萨讲论的方式有一种不共的特色,他的讲法是“大海波浪”般的讲法。首先是安立论体,总的标出全论以七个支分组成的,然后依所标别别广释每一个支分的含义。所以正义从总标略说和其义广说两个方面来说的。首先是总标的方式做略说,然后略说每种的内容七个支分的内容一步一步做了抉择,也就是说总标略说的内容以别别广大的方式来做解释,就像大海波浪一般的讲法。

  乙一、总标略说

  

唯相障真实,及修诸对治,

  

即此修分位,得果无上乘。

  

“唯”是显示决定的意义,就是全论所辨的内容只有七相,再不可能有第八相等等,七相是哪些呢

  ①体相;②障碍;③真实性;④修对治;⑤修分位;⑥得果;⑦无上乘。

  

七相如果归纳成两相,那就是三乘共同相和大乘不共r 相。其中前六种是属于三乘共同相,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所诠涵盖了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的道相。最后一种呢,是大乘不共的相,因为要特别显示出大乘不共于声闻、缘觉乘的特点,所以就要辨明大乘的无上。

  

这样我们就知道弥勒菩萨以善巧方便的方式给我们讲了论的总的纲要,也就是说总标略说的方式就讲到本论的要义,本论的要义归涉在七相当中,而且七相呢又可以归纳成两相,三乘共同相和大乘不共的相,对于三乘共相所摄的六相,我们又可以归纳为境、行、果三个方面,境就是所知之境,包括所知体相、所断障碍以及所证真实;行就是能修之道,包括修诸对治和修的分位;果就是彼道之果。

  

为什么前六相要按照这样的次第开演呢?因为只有辨明所知之境,才能生起正见;只有按照正见串习,才是修诸对治;只有以对治断障,才能得果。也就是说按照见、修、果的次第就讲了这样的六相。所以,首先辨所知之境,再辨能修之道,再辨所得果位。在次第上是有决定的道理,不容紊乱。而在所知之境当中,次第是先要辨别相、再辨别障碍、再辨别真实性,为什么这样呢?因为首先辨明轮回和涅槃的体相,才能无误取舍——取涅槃而舍轮回;所以需要知道,首先必须要辨相,弥勒菩萨特别善巧,而且他的智慧也是无障碍的一种殊胜智慧,遍照一切三乘道关要的相作殊胜的抉择。他首先讲相,再讲障,再讲真实性,这就是所知境的一种差别。因为辨了轮回和涅槃的体相才能无误取舍,取涅槃而舍轮回,所以首先就讲了辨相。

  

然后讲辨障碍,需要了知涅槃自性清净、本来圆成,只是因为客尘障碍而不能真实现前,现在要获得涅槃唯一依靠断障,所以在辨明轮回体相之后,必须要辨“障碍”,所以讲了障品;障碍是以不了知真实性的无明所引起,也唯一依靠见真实性的智慧才能断除,所以在辨障之后要辨真实性,所以讲到真实品。“真实性”辨明之后,就可以缘真实性来修习对治,断除障碍而获得果位。所以,在辨真实之后,接着是要辨修对治、辨修分位以及辨得果。

  

所以弥勒菩萨讲了七种相,前六相都是按照三乘共同的方面来讲的,而且这样讲的次第不能随便错乱都有殊胜的根据。

  

乙二、其义广说分二:一、所知共相;二、大乘不共之相

  

丙一、所知共相分三:一、所知之境;二、能修之道;三、彼道之果

  

丁一、所知之境分三:一、所知体相;二、所断障碍;三、所证真实

  

戊一、所知体相分二:一、杂染之相;二、清净之相(杂染是指轮回,清净是指涅槃)

  

己一、杂染之相分二:一、杂染之相;二、如何杂染

  

庚一、杂染之相分三:一、按实相宣说;二、按现相宣说;三、入彼等义之理

  

辛一、按实相宣说

  

虚妄分别有,于此二都无,

  

此中唯有空,于彼亦有此。

  

故说一切法,非空非不空,

  

有无及有故,是则契中道。

  

这两颂是按实相宣说的,全知麦彭仁波切科判上就说按实相宣说,那么所谓“按实相宣说”怎么理解呢?就是按轮回的真实体相既不增益、也不损减的如实宣说。在这两颂当中,可以发现很多“有”字和“无”字,见了这些“有”字和“无”字,大家应当知道一个道理:在以名言量观察善加辨别的时候,对于有者应当了知为有,对于无者应当了知为无。如果本有的认为没有,那么就是堕入损减边;而本无的认为是有,那就是堕入增益边。相反来讲,本有的了知为有,本无的了知是无,以名言量来说,就是如实抉择了诸法的真实性,也就是契合于不偏堕增益和损减二边的中观之道。

  

下面我们就针对轮回、涅槃当中的轮回,来辨明何者是有,何者是无。因为这里第一科判讲轮回之相,或者染污之相,所以讲这个时候我们就知道弥勒菩萨首先就针对轮回来辨别何者是有,何者是无的观点。这里特别需要注意,这里的所辨就是轮回的真实体相,不是辨其它的法。首先一定要确定好所辨,而且要知道能辨就是分别的妙慧,辨别的时候,是在名言谛当中,如理成立的,就安立为有,不如理成立的,就安立为无。如果所辨、能辨、辨的方法不清楚,那在理解上决定就会造成混乱,很难引生真实的定解。所以说按照科判,按照颂词一段段内容做详细的抉择,在这时候呢所辨就轮回的真实体相,能辨是一种分别妙慧,然后辨别的时候呢,不是从胜义的角度,而是在世俗名言谛当中做辨别。做什么辨别呢,如理成立的就安立为有不如理成立的,就安立为无,所以说这里的所辨、能辨以及辨的方法都需要清楚,这样的话理解上决定会有很大的帮助,很容易引伸真实的定解。

  

虚妄分别有。

  

意义:对于“有”,我们从何时有、何法有、何故有三个方面来做分析。

  

①何时有呢?是在不清净位有,也就是似现不清净轮回的时候,不是指超越轮回的清净位,圣者入定时就不能安立为“有”,所以说“虚妄分别有”。何时有呢?在凡夫,或者说不清净位的时候是有的,好像现前不清净轮回二取法的这个时候,这个虚妄分别完全是有的…

《辨中边论颂讲记(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