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辨中邊論頌講記(一)

  

辨中邊論頌

  

大唐叁藏法師玄奘譯

  

全知麥彭仁波切科判

  今天開始講解彌勒菩薩所造五論當中的辨中邊論,我們講的方式主要是參照全知麥彭仁波切的注釋,來講解論文的含義。所以,大家聽聞之後,需要再再研讀全知麥彭仁波切的注釋和科判,依靠全知麥彭仁波切從大圓滿智慧當中流現的具有殊勝加持的注釋,一定能夠如理通達彌勒菩薩的殊勝密意。

  辨中邊論頌作者是彌勒菩薩,翻譯者是大唐叁藏法師玄奘法師,依照全知麥彭仁波切的科判來做輔導。

  全論分成四個部分:①名義;②譯禮;③正義;④末義。

  甲一、名義

  梵語雲:曼爹大布別嘎嘎日嘎

  藏語雲:衛塔南巴結巴策累俄雪巴

  漢語雲:辨中邊論頌

  梵語“曼爹大”,藏語爲“衛塔”,是“中邊”的意思;“布別嘎”,藏語爲“南巴結巴”,是“辨”的意思,梵語“嘎日嘎”,藏語爲“策累俄雪巴”,是“頌”的意思。玄奘大師的譯本,把世親菩薩的注釋名字翻譯爲“辨中邊論”,把彌勒菩薩的論譯名爲“辨中邊論頌”。

  下面解釋論名的含義。

  論名的含義從兩個角度需要了知:就是能诠和所诠的內容。能诠是“論頌”,所诠是“辨中邊”。在所诠當中的“辨”是顯了分別的意思,而且“辨”從“能辨”和“所辯”兩個角度來分析;“能辨”就是無誤簡擇諸法的清淨智慧;“所辨”就是中和邊。

  所謂的“中”怎麼理解呢?所謂的“邊”怎麼理解呢?所謂的“中”就是遠離一切邊的真實性,或者叫做真如、實相、實際,這些都是“中”的異名,實際就是描述遠離一切戲論的真實的一種本性。所以這裏講的“中”的內容就是遠離一切邊的真實性或者遠離一切邊的真如,或者遠離一切邊的實相自性,或者遠離一切邊的實際叫做“中”;所謂的“邊”就是指常斷、有無、一體他體,能取所取等等,這些都叫邊。因爲需要了知這些是以虛妄分別心妄計的,所以說與真實性根本不相符的一種戲論,所以都叫做邊。這樣我們就明白這裏所講的“邊”就是一種戲論的法。比如說能取所取,或者說常邊斷邊、有邊無邊等等,這些都叫做邊。原因呢剛上面說的,因爲這些呢以分別心妄計的與真實性不相符的一種戲論,所以統統都叫做邊。我們需要了知這個“中”和“邊”就是全論從開始乃至最終所要辨明的主題。然後這裏說“論頌”,爲什麼說“論頌”呢?因爲這個論的體裁就是偈頌,所以叫做“論頌”。這樣以清淨智慧無誤辨別中和邊的一種論頌,叫做“辨中邊論頌”。

  甲二、頂禮

  頂禮文殊師利菩薩!

  依照藏王赤惹巴巾的欽定譯經的規則,凡是在翻譯叁藏當中的經藏之前,要頂禮諸佛菩薩;在翻譯叁藏當中的律藏之前,要頂禮一切智智佛陀;在翻譯叁藏當中的論藏之前,要頂禮文殊菩薩。本論屬于論藏,所以譯師首先頂禮文殊師利菩薩。

  甲叁、正義論體分二:一、總標略說;二、其義廣說。

  彌勒菩薩講論的方式有一種不共的特色,他的講法是“大海波浪”般的講法。首先是安立論體,總的標出全論以七個支分組成的,然後依所標別別廣釋每一個支分的含義。所以正義從總標略說和其義廣說兩個方面來說的。首先是總標的方式做略說,然後略說每種的內容七個支分的內容一步一步做了抉擇,也就是說總標略說的內容以別別廣大的方式來做解釋,就像大海波浪一般的講法。

  乙一、總標略說

  

唯相障真實,及修諸對治,

  

即此修分位,得果無上乘。

  

“唯”是顯示決定的意義,就是全論所辨的內容只有七相,再不可能有第八相等等,七相是哪些呢

  ①體相;②障礙;③真實性;④修對治;⑤修分位;⑥得果;⑦無上乘。

  

七相如果歸納成兩相,那就是叁乘共同相和大乘不共r 相。其中前六種是屬于叁乘共同相,爲什麼這樣講呢?因爲所诠涵蓋了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的道相。最後一種呢,是大乘不共的相,因爲要特別顯示出大乘不共于聲聞、緣覺乘的特點,所以就要辨明大乘的無上。

  

這樣我們就知道彌勒菩薩以善巧方便的方式給我們講了論的總的綱要,也就是說總標略說的方式就講到本論的要義,本論的要義歸涉在七相當中,而且七相呢又可以歸納成兩相,叁乘共同相和大乘不共的相,對于叁乘共相所攝的六相,我們又可以歸納爲境、行、果叁個方面,境就是所知之境,包括所知體相、所斷障礙以及所證真實;行就是能修之道,包括修諸對治和修的分位;果就是彼道之果。

  

爲什麼前六相要按照這樣的次第開演呢?因爲只有辨明所知之境,才能生起正見;只有按照正見串習,才是修諸對治;只有以對治斷障,才能得果。也就是說按照見、修、果的次第就講了這樣的六相。所以,首先辨所知之境,再辨能修之道,再辨所得果位。在次第上是有決定的道理,不容紊亂。而在所知之境當中,次第是先要辨別相、再辨別障礙、再辨別真實性,爲什麼這樣呢?因爲首先辨明輪回和涅槃的體相,才能無誤取舍——取涅槃而舍輪回;所以需要知道,首先必須要辨相,彌勒菩薩特別善巧,而且他的智慧也是無障礙的一種殊勝智慧,遍照一切叁乘道關要的相作殊勝的抉擇。他首先講相,再講障,再講真實性,這就是所知境的一種差別。因爲辨了輪回和涅槃的體相才能無誤取舍,取涅槃而舍輪回,所以首先就講了辨相。

  

然後講辨障礙,需要了知涅槃自性清淨、本來圓成,只是因爲客塵障礙而不能真實現前,現在要獲得涅槃唯一依靠斷障,所以在辨明輪回體相之後,必須要辨“障礙”,所以講了障品;障礙是以不了知真實性的無明所引起,也唯一依靠見真實性的智慧才能斷除,所以在辨障之後要辨真實性,所以講到真實品。“真實性”辨明之後,就可以緣真實性來修習對治,斷除障礙而獲得果位。所以,在辨真實之後,接著是要辨修對治、辨修分位以及辨得果。

  

所以彌勒菩薩講了七種相,前六相都是按照叁乘共同的方面來講的,而且這樣講的次第不能隨便錯亂都有殊勝的根據。

  

乙二、其義廣說分二:一、所知共相;二、大乘不共之相

  

丙一、所知共相分叁:一、所知之境;二、能修之道;叁、彼道之果

  

丁一、所知之境分叁:一、所知體相;二、所斷障礙;叁、所證真實

  

戊一、所知體相分二:一、雜染之相;二、清淨之相(雜染是指輪回,清淨是指涅槃)

  

己一、雜染之相分二:一、雜染之相;二、如何雜染

  

庚一、雜染之相分叁:一、按實相宣說;二、按現相宣說;叁、入彼等義之理

  

辛一、按實相宣說

  

虛妄分別有,于此二都無,

  

此中唯有空,于彼亦有此。

  

故說一切法,非空非不空,

  

有無及有故,是則契中道。

  

這兩頌是按實相宣說的,全知麥彭仁波切科判上就說按實相宣說,那麼所謂“按實相宣說”怎麼理解呢?就是按輪回的真實體相既不增益、也不損減的如實宣說。在這兩頌當中,可以發現很多“有”字和“無”字,見了這些“有”字和“無”字,大家應當知道一個道理:在以名言量觀察善加辨別的時候,對于有者應當了知爲有,對于無者應當了知爲無。如果本有的認爲沒有,那麼就是墮入損減邊;而本無的認爲是有,那就是墮入增益邊。相反來講,本有的了知爲有,本無的了知是無,以名言量來說,就是如實抉擇了諸法的真實性,也就是契合于不偏墮增益和損減二邊的中觀之道。

  

下面我們就針對輪回、涅槃當中的輪回,來辨明何者是有,何者是無。因爲這裏第一科判講輪回之相,或者染汙之相,所以講這個時候我們就知道彌勒菩薩首先就針對輪回來辨別何者是有,何者是無的觀點。這裏特別需要注意,這裏的所辨就是輪回的真實體相,不是辨其它的法。首先一定要確定好所辨,而且要知道能辨就是分別的妙慧,辨別的時候,是在名言谛當中,如理成立的,就安立爲有,不如理成立的,就安立爲無。如果所辨、能辨、辨的方法不清楚,那在理解上決定就會造成混亂,很難引生真實的定解。所以說按照科判,按照頌詞一段段內容做詳細的抉擇,在這時候呢所辨就輪回的真實體相,能辨是一種分別妙慧,然後辨別的時候呢,不是從勝義的角度,而是在世俗名言谛當中做辨別。做什麼辨別呢,如理成立的就安立爲有不如理成立的,就安立爲無,所以說這裏的所辨、能辨以及辨的方法都需要清楚,這樣的話理解上決定會有很大的幫助,很容易引伸真實的定解。

  

虛妄分別有。

  

意義:對于“有”,我們從何時有、何法有、何故有叁個方面來做分析。

  

①何時有呢?是在不清淨位有,也就是似現不清淨輪回的時候,不是指超越輪回的清淨位,聖者入定時就不能安立爲“有”,所以說“虛妄分別有”。何時有呢?在凡夫,或者說不清淨位的時候是有的,好像現前不清淨輪回二取法的這個時候,這個虛妄分別完全是有的…

《辨中邊論頌講記(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