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他不是指超載輪回的清淨位,趨入聖者不可思議境界時,聖者入定時就不能安立爲有。所以我們知道,虛妄分別何時有呢,在不清淨位的時候呢決定是有的。
②何法有呢?唯一就是虛妄分別心有。
③何故安立他有呢?我們可以從兩個方面來說:第一、必須承許在不清淨位,迷亂心識前的輪回顯現是無欺存在的;第二、必須承許顯現的根源就是虛妄分別心,離開虛妄分別心沒有一法單獨成立,這是從正面來講的。否則,如果否認不清淨位的輪回顯現,那就會墮入毀謗叁世、六道、業果的斷見之中;如果否認輪回的根源是虛妄分別心,那就會墮入上帝造物,或大自在天造物,或者無因無緣産生法等外道邊見之中。所以說,由于輪回顯現無欺存在,和顯現唯一是以自心造作,就知道輪回的體性必須是以虛妄分別心安立爲有,所以彌勒菩薩頌詞當中說到:虛妄分別有。
那麼這個內容,我們通過夢喻來做抉擇。也就是說比如自己做夢的過程中出現了種種的法,但是呢進一步做詳細觀察,實際真實本性當中也就是在勝義當中,沒有一種實有法的存在,但是在迷亂識面前顯現的或者包括迷亂心識,它肯定是無欺存在的一種法,所以我們通過夢的比喻做抉擇的話呢比較容易理解,讓人容易了達真實的含義,很多大經大論當中也是通過夢等等的比喻做了詳細的描述。
那麼我們這裏呢以夢的比喻來講。比如,做夢有幾千匹駿馬在大草原上面奔馳,那麼我們抉擇這個夢的體性,就知道:在非覺醒位的夢位,無法否認這種夢的顯現;而且顯現也是唯識,除了虛妄的夢心之外,根本沒有一種心外的駿馬和草原存在,不然的話呢,在一張小小的床上怎麼可能容納幾千匹駿馬和遼闊的草原呢?所以我們需要了知,做夢的過程中有虛妄夢心的存在,而且,夢心作爲作者,他的相續當中存在種種的習氣,習氣功能一旦成熟的話,在這個虛妄夢心面前顯現很多,但是需要了知,除了虛妄夢心之外根本沒有一種心外的單獨法,不然的話,確確實實上面講的比喻可以了知,在一個小的房子,在一個小的床上面,怎麼可能容納幾千匹駿馬和遼闊的草原,所以說對于夢的分析,首先要安立“虛妄分別有”。
這樣我們就知道頌詞當中說“虛妄分別有”,何時有的?何法有?何故安立他爲有的?這個明白了以後呢,就知道,就像彌勒菩薩所說的那樣,在不清淨位當中不得不承認虛妄分別有,完全以肯定的方式就可以說虛妄分別的是有的。
于此二都無。
意義:在這樣的虛妄分別心上面,無論是能取還是所取二者都沒有別別自性的本體。對于“無”,我們也從何時無、何法無、何故無這叁個方面來分析。
①何時沒有呢?就是似現輪回的不清淨位的時候就是沒有,不僅僅是清淨位,包括在不清淨位的時候本來就沒有。
②何法沒有呢?就是二取法沒有,沒有像顯現那樣別別獨立的能取和所取,沒有按顯現那樣的別別獨立的能取和所,沒有。或者說沒有別別分離的心和境。
所以,對這些前前的頌詞講的綱要,或者說要義沒有了知的話,後面一步一步做詳細抉擇,一步一步按修行道來修持的,那麼對這些,肯定就是從很深的,很肯定的方面沒有辦法産生真實的定解,所以這些需要詳細地辨別,上面我們講第一點的時候說“何時沒有”。那麼這個時候講第二點“何法沒有,就是二取沒有。那麼說“沒有”怎麼理解呢?“沒有”就像按顯現那樣的,別別獨立的能取與所取是沒有的,或者說沒有別別分離的能境的心和所境的法。
這不是要達到聖者位或者到佛位,才沒有二取。就是抉擇的時候,在凡夫、在名言、在世俗谛、在不清淨位,在這個時候,能取和所取沒有別別他體的存在。所以,沒有的法,就是二取法。
那麼我們就知道,不但是聖者入定,或者說佛地,真正按基的本性,或者說輪回的實相體性,本來就是沒有輪回的法當中存在一個能取的法,存在一個單獨的所取法或者說存在一種所知法,又存在一種另外他體的能知法,能取所取,能知所知等等一切一切二取戲論,本來在輪回實相本性上來講,是根本沒有的,這樣我們才知道“何法沒有”的含義。
不是講聖者入定或者是佛位沒有,這個是講基的本性,又講雜染的體相,又講不清淨位的真實體相,那麼輪回真實的體相,確實沒有能取所取別別的兩種法。所以我們就明白,不清淨位正在顯現虛妄分別心的同時,也不可能找到二取的別別存在的自性,所以二取就是本來沒有,就像石女兒一樣。
③何故沒有呢?答:在一個心識上面哪裏有別別的能取和所取存在呢?我們打個比方來講。比如,我的手取茶杯,因爲手和茶杯是別別分離的,所以才能以手取茶杯。但是我的手能不能取自己呢?這是絕對不成立。那麼同樣的道理,在一個心識上也無法成立能取和所取的別別法,那麼這個呢我們通過夢的比喻來做抉擇。
夢喻:比如,夢中顯現好像是以眼識在取心外的草原和駿馬,但是實際上如顯現那樣的別別二取法除了是以當時的夢心假立之外,根本沒有一種自體的成立,那麼沒有心外的所取草原和駿馬,也沒有境外的能取眼識。詳詳細細觀察就明白,正在做夢當中,無論是山河大地,或者自己的眼識、耳識等等,這些二取的法沒有觀察好像確實有能取和所取存在,或者說,有眼識,有眼識所見的法,一個是所取,一個是能取,或者說一個是能知,一個是所知的法,那麼以智慧詳細觀察的時候明白,不但不存在心外的所取草原和駿馬等,包括在夢境當中也沒有能取的眼識和耳識等的存在,所以,需要安立“于此二都無”。
這樣抉擇這個輪回,就要知道,這個輪回是以虛妄分別心有的,他也叫做不清淨的依他起識;同時,二取是本來沒有的,所謂的二取只是以我們的錯亂心遍計假立的,所以叫做“遍計所執”。所以在這個頌詞當中講“有”的,在名言當中說不清淨的依他起識,或者虛妄分別心是有的;說“二都無”呢,就是偏計的法沒有,二取就是本來沒有。
所以說我們需要了知無論是色、耳、香、味等的法,或者是眼識、耳識等都是觀待假立的,實際上,在名言究竟的自性,或者輪回實相的真實體性上面,確實沒有別別二取的存在,二取別別法根本沒有的。
接下來,我們進一步抉擇:
此中唯有空,于彼亦有此。
在此虛妄分別心當中唯有二取空的空性,也就是在有法虛妄分別心當中唯一有法性二取空,也就是圓成實。
在彼二取空的空性當中也有此虛妄分別,也就是在法性二取空當中也有此有法虛妄分別心,也就是依他起識。
這樣,我們就明白圓成實和依他起識的關系,是一種自性和具自性者的關系。所謂圓成實——二取空的空性,就是虛妄分別心的自性,而虛妄分別心就是本來具足二取空的具自性者,兩者就像熱和火的關系一樣。所以,圓成實並不是沒有證悟的凡夫位沒有,到證悟時才産生,否則圓成實就成了前面沒有、後面新生的有爲法,根本不是本來圓滿成就的真實法性。所以說,二取空的法性,在沒有證悟時沒有減少一分,在證悟時候也沒有增加一分,所以叫做圓成實。圓滿成就真實的本性,如如不變的,過去如是,現在如是,未來如是,證悟是這樣,沒有證悟也是這樣,所以叫本來圓成真實性。這叫做輪涅一味的大平等性。
即然輪涅是平等,那麼爲什麼又說兩者有種種的差呢?我們就回答,雖然圓成實性是平等的,但是呢,在能境上還有差別,還有什麼差別呢?還有迷亂和證悟的差別,在迷亂的時候,不見無二取的法性圓成實,反而見遍計的二取,這就是虛妄分別;在證悟的時候呢,不見二取的法,唯一見無二取的法性自性,這就是無分別智。這樣的話我們就知道,從能境上來講,確確實實輪回、涅槃方面有差別,因爲一個是迷亂的自現,一個是證悟的自現,這是從能境上講的。但是呢,從圓成實本性或說輪涅一味的大平等法性的角度來講,根本沒有差別,也就是說,即使在迷亂的時候,分別心也不離開無二取的法性,在證悟的時候,無分別智慧也不離無二取的法性,所以說從圓成實勝義的自性來講是大平等的,不論是輪回還是涅槃,或者說是虛妄分別念,還是無分別智,都是不離開圓成實自性,但是從能境角度來講,畢竟有迷悟的差別,所以說,迷亂的時候,不見法性圓成實的面目,反而見了虛假的二取法。在證悟的時候,不見虛妄的二取,唯一見到了無二取的法性真實自性。
彌勒菩薩的頌詞當中說“此中唯有空,于彼亦有此”,因爲這裏是在抉擇雜染的真實相,所以就說“此中唯有空”。“此中”,爲什麼說“此”呢?就是因爲這裏在抉擇雜染的真實相,所以說“此中唯有空,于彼亦有此”,所以對圓成實,或者對法性用“彼”字。然後講輪回的虛妄分別念的時候,就用了這個“此”。爲什麼這樣分別“彼”和“此”的差別呢?因爲這裏就是真實在抉擇雜染的真實相,所以說“此中唯有空,于彼亦有此”。
這樣…
《辨中邊論頌講記(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