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乞食业者,谓饮食等。】
乞食业,即喝水、吃饭等。这里的“饮”和“食”都是动词。
以上五种行动业,主要是去城市中的行为。在做这些行动时,都要以正知观照,所以这五种行动业就是正知所行之事。
,
譬如,去成都办事一个月,期间我们时时要以正知观照五个地方(以正知所行之事):
一、身体的行动,比如在大街上往返行走时,必须保持正知。
二、眼根的行动,即要时时注意眼睛正在观看些什么法。
三、支节的屈伸,即身体各支节的动作。
四、五、衣食方面,即受用、受持衣缽以及在饭店内吃喝等,都要保持正知。
,
丑二、五种受用业
【寺内五种受用业中,身事业者:若行谓往经行[15]处,或往同法[16]者所,或为法故行经于道。若住谓住行处,同法亲教、轨范、尊重、似尊等前。若坐谓于床等上结跏趺坐。】
在寺院内的五种受用业中,“身事业”有行、住、坐三个方面:“行”是指前往经行的地方,或者去同法道友那里,或者为了法的缘故而在路上行走;“住”是指在行走的地方站立,或在同法的亲教师、轨范师、上师以及像上师那样具有功德者等面前站立;“坐”是指在蒲团、小座或床座等上面结跏趺坐。
【语事业者,谓:若请受曾所未受十二分教[17],分别了解。诸已受者,或自诵读,或为他说,或为引发正精进故,与他议论。所有言说。】
“语事业”,即:请受以前未曾得受的十二分教,分别了解;对于已经得受的教法,自己读诵或为别人宣说,或为引发正精进的缘故,而与别人讨论。这一切言说,都叫做“语事业”。
【意事业者,谓诸默然,若于中夜[18]而正眠卧,若赴静处思所闻义,若以九心[19]修三摩地[20],若正勤修毘缽舍那,或于热季极疲倦时,于非时中起睡眠欲,略为消遣。】
“意事业”,就是在身语静止不作时的诸默然,包括五种情况:一、在中夜时睡眠;二、在静处思惟自己听闻过的法义;三、以九住心修持三摩地;四、勤修胜观;五、热天很疲倦时,在不应睡眠的时间生起睡眠欲,为了遣除昏睡而稍作睡眠(但不应久睡),此即“略为消遣”。
【昼夜二业者,谓于永日及初后夜不应睡眠,此亦显示身语二业。言睡眠者,显示唯是夜间之业,及是意业。】
“昼夜二业”,是指在白天、初夜、后夜不应睡眠,这也显示了昼夜二业是身业和语业。前面所说的睡眠,显示唯一是夜间的业而且是意业。
以上五种都是受用法的身语意业,所以称为“受用业”。论中“寺内”二字,似乎应作广义理解。譬如:虽然住在城市里,空闲时也应闻思修行,所以和闻思修相关的各种作业,也应是受用业。总之,在作这些受用业时,都要安住正知,所以这些受用业也是正知所行之事。
《瑜伽师地论》说:“云何正知而住?谓彼如是常勤修习悎寤瑜伽已,若往若来,正知而住;若睹若瞻,正知而住;若屈若伸,正知而住;持僧伽胝,及以衣缽,正知而住;若食若饮,若噉若尝,正知而住;若行若住,若坐若卧,正知而住;于悎寤时,正知而住;若语若默,正知而住;若解劳睡时,正知而住。如是名为正知而住。”
子二、于彼所行事行正知分二:一、略说 二、广说
丑一、略说
【于此十事正知行者,谓随发起若行动业或受用业,即于此业先应住念,不放逸行。由彼二种所摄持故,应以何相而正观察,如何方便而正观察,即以是相、如是方便观察正知。】
所谓对以上十事正知而行,就是在发起行动业或受用业的同时,首先即应对这种业安住正念,不放逸而作。由于安住正念、不放逸行二者所摄持的缘故,应以何种相而观察,应以何种方便而观察,就以这种相、这种方便观察正知。
丑二、广说分三:一、别别宣说 二、摄义 三、利益
寅一、别别宣说分四:一、正知依处 二、正知方所 三、正知时分 四、正知事业
卯一、正知依处
【此中复有四种行相。初谓于其身事业等十种依处,应以何相如何观察,即于是处,以是行相如是观察。譬如于其往返事业,如律所说往返行仪,正了知已,即于其时正知现前,行如是事。】
正知而行当中,又有四种行相。其中,首先对身事业等十种依处(五种行动业和五种受用业),应以何种相如何观察,就对这些地方,以这种行相如是观察。譬如,对于身往返事业,首先按照戒律所说,正确了知往返行走的威仪之后,就在往返行走时,让正知现前,按照这样行持。
卯二、正知方所
【二谓于其何种方所,应以何相如何观察,即于是方,以是行相如是观察。譬如行时,应先了知沽酒等处五非应行,除此所余是可行处,于彼彼时安住正知。】
第二,对于何种处所,应以何种相如何观察,就于这个地方,以这种行相这样观察。譬如行走时,首先应了知五种不应去的地方(唱伶家、妓院、酒肆、王宫与屠户),除此之外,其它地方可以去,而且去那些地方时,应当安住正知。
卯三、正知时分
【三谓于其何等时分,应以何相如何观察,即于是时,以如是相如是观察。譬如午前可赴聚落,午后不可,既了知已,即如是行,尔时亦应安住正知。】
第三,对于何等时分,应以何种相如何观察,就对这些时分,以这种相这样观察。譬如,中午之前可以去城市,中午以后不可以去,对此了知后,就这样去做,而且做的时候也应安住正知。
卯四、正知事业
【四于所有此诸事业,应以何相如何观察,即应于其尔所事业,以如是相如是观察。譬如宣说行时,应当极善防护而入他家,所有此等行走学处,悉当忆念。】
第四,对于所有十种事业(五行动业与五受用业),应以何种相如何观察,就应对这些事业,以这种相这样观察。譬如,宣说行走时,应当善加防护进入别人家中,所有这些行走的学处,在行走时都要忆念。
寅二、摄义
【总之所有若昼若夜一切现行,悉应忆念,了知其中应不应行。于进止时,一切皆应安住正知,谓我现前正行如是,若进若止。】
“进止”即做与不做,做就是“进”,不做就是“止”。这一段是前面“别别宣说”的摄义。
总之,所有白天、夜晚的一切行为,都应当忆念,内心很清楚其中哪些应做、哪些不应做。在进止的时候,一切做与不做都应安住正知当中,知道自己正在做什么、应做还是不应做,对这些心里都能很清楚地觉知。
寅三、利益分二:一、真实 二、教诫爱惜
卯一、真实
【若如是行,则现法中不为罪染,没后亦不堕诸恶趣,诸道证德未获得者,即住能得正因资粮。】
如果凡事皆以正知而行,就会获得很大的利益,即:在现世中不会染上罪业,死后也不会堕落恶趣,而且诸道之证功德没有获得的,由此就能安住能获证德的正因资粮。
卯二、教诫爱惜
【此与密护根门二者,如圣无著引经解释而正录取。若能励力修此二事,则能增长一切善行,非余能等;特能清净尸罗及能速引止观所摄无分别心胜三摩地,故应勤学。】
正知而行和密护根门二者,是按照无著菩萨在《瑜伽师地论》当中引经的解释而真实摘录的。若能努力修习此二者,就能增长一切善行,这不是其他所能够等同的;特别而言,尤其能使戒律清净,而且能迅速引生止观所摄的无分别心胜三摩地。因此,对正知而行和密护根门这二者,应当精勤地修学。
《杂集论》说:“正知修习者,谓为对治毁犯追悔随烦恼。毁犯追悔者,谓于往来等事,不正知而行,先越学处,后生悔恼。”修习正知是为了对治毁犯追悔的随烦恼。所谓毁犯追悔,就是对于往来等事,由于不以正知而行,首先违越戒律学处,然后便产生追悔的热恼。因此,不以正知摄持而行事,很容易染上罪业、毁犯戒律;相反,凡事以正知而行,就能避免罪业的染污,而使戒律清净。
癸三、饮食知量分四:一、真实义 二、饮食爱著的对治 三、善加行持的利益 四、善思惟的内容
【饮食知量者,谓具四法。】
“饮食知量”,就是对饮食必须掌握一种合适的量,其中包括四个法:非太少食、非太多食、相宜消化而食、非染污心中量食。
子一、真实义分四:一、非太少食 二、非太多食 三、相宜消化而食 四、非染污心中量食
丑一、非太少食
【非太减少,若太减少,饥虚羸劣,无势修善,故所食量,应令未到次日食时无饥损恼。】
这一段首先说明饮食太少的过患,然后再显示食量的标准。
“非太少食”是指饮食不应过少,如果吃得太少就会导致身体饥饿、虚弱…
《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道前基础(新广论讲记2)》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