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灯。
二、“盗等难携最胜财”:外财能被盗劫、水漂、火焚、官家没收,而闻法是内心的法财,盗等无法夺走,因此是坚固殊胜的财富。
《续高僧传》中记载:
古时高僧僧安,持戒精严,平日以坐禅、讲经为业。
一次,他在王屋山聚集了二十多个徒众,开讲《涅槃经》。正当讲经题时,从门外走进来一只母野鸡,伏在一边,随众听经。
每当僧众用斋,野鸡就出去觅食。每次讲经时,它都会按时进场。讲到还差三卷的时候,野鸡忽然不来了,从此再没见到它的踪影。僧人们都对此事甚觉蹊跷。
僧安告诉大家:“野鸡已转成人身,不必惊奇。”
武平四年,僧安带领徒众到越州行头陀行。他忽然说:“往年的野鸡应该投生在此地。”说完,就走进一户人家。这时听到外面在喊“野鸡”,应声走出来一个女孩,和僧安似曾相识,才见面就欢喜礼拜。女孩的父母感到奇怪,就请僧安到家里来应供。
僧安问:“为什么叫她野鸡?”
父母答:“孩子出生时,头发像野鸡毛,所以叫野鸡。”
僧安听后哈哈大笑,说出了女孩宿世的因缘。女孩哭泣,哀求父母准许她出家。得到父母同意。
女孩出家之后,僧安给她讲《涅槃经》,她一听就能完全理解。而讲到最后三卷时,却茫然不解。
当时她才十四岁,就能给人讲经。远近的人都来听她讲经,称赞她宿根深厚。由她的劝化,很多人都随她学习佛法。
事例中的野鸡只听过一遍《涅槃经》,就由此脱离畜类得到人身,并出家为尼,讲经说法。虽然在做野鸡时,并不能领解经义,但由于闻法植下了善根,转世遇缘,善根就自然现行。前世熏过的《涅槃经》文,一听就懂,而没熏过的后三卷,却感到陌生,不解其义。所以说“一历耳根,永为道种”,殊胜的经义一经耳根,熏入识田,就永远成为道的种子。
又比如印度坚慧菩萨,前世是一只鸽子,因为倾听比丘诵经,转世成为大菩萨。所以,要对闻法生欢喜心,如果对某些法义一时还不能理解,也不必要灰心,只要恭敬听闻,就会在识田中种下殊胜习气。将来,习气成熟,就会开智慧。确实,如《本生论》所说:“闻除痴暗为明灯,盗等难携最胜财。”
三、“是摧愚怨器”:闻法是摧毁愚痴怨敌的利器。
比如佛世时周利槃特生性愚钝,听法一句也记不住。后来佛教他念“扫帚”二字。他边扫地边念持,最终摧灭愚痴,开大智慧。
四、“开示方便教授最胜友”:闻法是修行人最殊胜的善友,因为它能开示所有成办现前和究竟利乐的方便教授。
五、“虽贫不变是爱亲”:即使贫穷困苦,佛法也不会改变对我们的帮助,因此是永远不变的至亲。
世间亲友,有利可图时,会亲近你、帮助你;贫困潦倒时,则离你而去。佛法不会如此,比如,听闻“人身难得”后,不论在哪种境况中,都能使你珍惜人生,给予你利益。因此,闻法是内在的至亲,即便全世界的人都不理解你,自己也不会感到孤独。
六、“无所损害愁病药”:世间充满痛苦、忧愁,只有佛法是去苦除忧的妙药。外在的药物并不能治疗烦恼病、生死病,虽然暂时可缓解身体的病苦,但也未尝没有损害。
人到何时才无愁呢?到无求时,就能无愁。听闻圣法,了知“我”本不可得,是谁在忧愁呢?世间名利等如空花,有什么可患得患失呢?自性本具恒河沙数功德,从未丢失,有何可忧呢?因此,听闻妙法,心开意解,是除忧解愁的妙药。
七、“摧大罪军最胜军”:闻法能摧灭贪嗔等无量罪军,因此是最殊胜的军队。
比如《贤愚经》记载,恶人指鬘内心狂乱,共杀害了九百九十九个人,还差一人就满一千。最后他来杀佛时,佛见他过来,就缓步而行。指鬘再怎么也追不上,就在远处大声喊:“比丘!停停!”
佛说:“我永远安住,只是你自己停不下。”
指鬘听不懂,就问佛。
佛说:“我诸根寂静安定,得大自在。你依止邪师,深中邪毒,无法自控,才昼夜杀人,造作无量罪业。”
指鬘根性猛利,经佛点化,幡然醒悟,放下屠刀,顶礼佛陀,忏悔罪业。
佛给指鬘说法,当时就获得了法眼净,祈求佛度他出家。
指鬘出家后,诚心地听受佛法,以佛法的加持,他清净了心中的垢染,证得阿罗汉果。
后来有一次,佛带他回到祇陀林。当地人一听到指鬘的名字就恐惧不安,怀孕的妇女和旁生都因为恐惧而无法生育。
佛就对指鬘说:“你去向人们解释:“指鬘自出生以来没杀过一个人。””
指鬘不解地问:“以前我杀过很多人,为什么要这样说?”
佛告诉指鬘:“自从你皈依了佛法,便开始了真正的人生。”
指鬘按佛吩咐向人们解释。此地区又恢复了正常的生活。
所以,听闻正法就能改变人的思想和行为,能摧毁过去由无知造下的无数罪业。
八、九、十、“亦是誉德最胜藏”:
第八,“闻法是殊胜的美誉”:比如,阿底峡尊者在五十七年间听闻正法,由此赢得一切世间的赞誉。
第九“闻法是殊胜功德”和第十“闻法是最胜宝藏”,意义与前相通,此处不赘释。
十一、十二、“遇诸善士为胜礼,于大众中智者爱”:在遇到善知识时,有听闻正法的功德,就能作为殊胜的献礼。而一向不闻正法,恒时在尘境中散乱,则拿不出法财供养善知识。
我们在大众中,怎样才能使智者欢喜呢?智者所爱乐的是正法,有闻法的功德,智者则喜爱;不闻法,就只有和愚人结交,一起散乱。因此,想要恒时不离善知识,得智者的喜爱,就应当常闻正法。
【又云:“听闻随转修心要,少力即脱生死城。”】
《本生论》又说:能在闻法后,随法而转、修持心要,则稍用功力,便能解脱生死。
意即由闻法容易得解脱,但必要条件是“随转修心要”。
庚二、摄义
一、广大地寻求听闻正法,有极大的必要。因为能否由思惟和修习调伏自己的心,完全依赖于听闻正法。(如果没有以闻法为前提,则无从展开对法的思惟和修习。具有广泛的听闻,才能按照所闻的法义如理思惟,引生定解,并安住在定解中串习。因此,务必要首先广泛地寻求闻法。)
比喻:要使一张坚硬的牛皮变得柔软,就必须在上面涂抹酥油,反复揉搓。凡庸之心如同牛皮,圣法犹如酥油,听闻正法就像用手揉搓,心缘圣法长期听闻,就能使心变得柔软。
二、求菩提者寻求听闻极有必要,因为能成办从轮回中解脱的正因,唯一是闻思修三慧,而三慧的生起又依赖于听闻。
比喻:上述十二种比喻及其它比喻。比如,由听闻正法,能显示一切功德及过失,如同明镜。
教证:《宝性论》云:“三轮诸分别,是名所知障;悭等诸分别,是为烦恼障。除慧无余因,能断此二障,闻为胜慧体,故闻为第一。”
以上是依据世亲菩萨的教言而宣说的。
三、闻法之果:总的如《涅槃经》所说,生起一切清净功德都依赖于闻法。分别言之,闻法有如下四种妙果。
(一)异熟果:以听闻正法为因,能获得从增上生直至决定胜的圆满所依身。
(二)领受等流果:以听闻正法为因,直至成佛之间,都不缺少闻法。
(三)造作等流果:以听闻正法为因,一切生中能以大欢喜心趣入闻思。
(四)增上果:以听闻正法为因,能成就增上生善趣的安乐处所,乃至诸佛清净刹土。
【于其所说诸闻胜利,应当决心发起胜解。】
对于上述的闻法利益,应当下决心发起胜解。
这是宗大师留给学人的作业,一定要照着去做。
庚三、以五想听闻正法
我们人的行为和结果,与心念有着直接的关系,只有调整好了心念,才能进入闻法的正轨。因此,“想”是非常重要的。俗语说“一念之差”,佛法说“一切住于意乐上”,就是这个道理。
听法有两种方式:一是听听佛学知识,闻法与修心脱节,学得再多也只是积累知识,和转变内心无关;二是认识到佛法本是修心的教授,因此听法是为了获得修心的教授。
比如,听闻这段“以五想闻法”,会听的人就会注意如何作五想的方法,听懂了就依教串习。这样趣入,就把这部分的圣言显现为修行教授。按照这种方式听闻道次第,短期内,就能转变自己的意乐和行为。
【复次应如《菩萨地》说,须以五想听闻正法。】
我们看书时往往轻易看过,不能体会作者的心意。这里“须”字,是宗大师叮嘱我们:务必要按《菩萨地》所说的五想听闻正法,每次闻法之前,应如是作意。这是宗大师在教授修心的方法,我们依教奉行。
第一想——作珍宝想
【谓佛出世极罕难遇,其法亦然,由稀贵故,作珍宝想。】
这是说,佛陀出世极难值遇,佛所说的妙法也是如此。因为听闻正法是极为稀有、珍贵的,因此应当对听闻正法作珍宝想。
一个人不是往昔在多生中勤修了福慧,暂时听闻正法也不可能。人身难得,佛陀难遇,以信心和智慧闻法更是难中之难。
能对闻法常作珍宝想,就会转变闻法的意乐。以前轻忽随意,听不听都抱无所谓的态度,现在则对听闻每一句法都有珍惜之心。为什么前后有这么大的差距呢?就是因为对闻法的认识不一样。
比如常人看见满地瓦砾时,会毫不在意;而看见遍地奇珍时,会不禁生起大欢喜心,想全部获取。所以作瓦砾想,就弃而不顾;作珍宝想,就珍爱执持。如果以前把佛法视为瓦砾,毫不珍视,现在就应当转过来作珍宝想,以极珍惜的心去受持每一句法义。常常能按这样想,单以闻法就能产生无量福德。为求闻法向经堂迈上一步,也能获得大福德。
第二想——作眼目想
【时时增长俱生慧故,作眼目想。】
由于听闻正法时时能增长俱生慧,因此应当对…
《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道前基础(新广论讲记1)》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