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道前基础(新广论讲记1)▪P20

  ..续本文上一页听闻正法作眼目想。

  由前世种下的善根,今生俱生就有的智慧,叫做俱生慧。如果能坚持听闻正法,俱生慧就会时时增长。因此,闻法犹如眼目。

  依靠听闻正法,就能辗转不断地增长智慧;而远离听闻正法,已有的智慧也会逐渐退失。很多人都有经验,长期不闻法,智慧就会退失。因此,应当把听闻正法视如眼目,一日不离。

  第三想——作光明想

  【由其所授智慧眼目能见如所有性及尽所有性故,作光明想。

  由听闻正法所授予的慧眼能见如所有性及尽所有性故,应当对听闻正法作光明想。

  听闻圣法能逐渐开启了达甚深义和广大义的慧眼。不听闻正法,目光就始终短浅、狭隘,只能看到表面的现象和眼前极小范围中的事;而通过听闻正法,就能开启了达深广义的智慧眼,能见到甚深离戏的空性及广大的缘起显现。因此,听闻正法如同光明,照了万法。

  第四想——作大胜利想

  【于究竟时能与涅槃菩提果故,作大胜利想。

  听闻正法于究竟时,能给予闻法者涅槃菩提的无上妙果,因此应当对听闻正法作极大义利想。

  “涅槃”指断德究竟,灭一切过;“菩提”指证德究竟,满一切德。由听闻正法,渐次引生智慧,断除人法二执,至究竟时,则现前涅槃菩提,因此具极大利益。

  听闻正法能使人究竟觉悟成佛,世间没有比这更具大义的事。能如是作大胜利想,则会对闻法充满欢喜。从此,不必要勉强,会从内心里爱乐闻法。因此,由如理思惟就能有效地转变心态。

  第五想——作无罪想

  【现在亦能得彼二之因,止观乐故,作无罪想。

  不必说究竟之时,现在也能获得涅槃与菩提之因——止观之乐,因此,应当对听闻正法作无罪想。

  “彼二”,指涅槃与菩提,其因即是止观。以“止”遮止散乱,至圆满时,是离一切分别的涅槃;以“观”明观诸法,至圆满时,是照见一切诸法的菩提。

  听闻正法得相应时,内心清净,远离非理杂念,是得止的安乐;遣除迷惑,心中明了而欢喜,是得观的安乐。当然,这只是相似地说明。实际上,由听闻正法,按照所闻的法义如理作意,将获得寂止和胜观的安乐。因此,应当对听闻正法作无罪想,也就是要思惟“闻法体性清净,毫无垢染”。

  什么是“有罪”呢?比如,听闻世间邪说,引生邪见,是观的违品;听靡靡之音,贪嗔散乱,是止的违品。都有罪垢。如果不缘正法而缘邪法,当下就为罪所染。明见此理后,应尽量不接触染缘声色,一心只缘佛法。

  【作是思惟,即是思惟听闻胜利。

  按这样思惟,就是思惟听闻正法的殊胜利益。

  己二、于法法师发起承事分三:一、随《地藏经》略说 二、随《菩萨地》广说 三、随《本生论》摄义

  庚一、随《地藏经》略说

  【于法法师发起承事者。如《地藏经》云:“专信恭敬听闻法,不应于彼起毁谤,于说法师供养者,谓于师起如佛想。”应视如佛,以狮座等恭敬利养而为供事,断不尊敬。

  于正法及法师发起承事者,如《地藏经》所说:“用专一、信心、恭敬来听闻正法(即闻法时应具三心——专心、信心、恭敬心,有专心则不散乱,有信心则不怀疑,有敬心则不轻慢),不应对法和法师起毁谤心。所谓供养说法师,就是对法师发起如佛想。”应将法师视如佛陀,以狮子座等恭敬、利养而供养承事,断除一切不尊敬的行为、语言和态度。

  《般若经》上记载,当年,常啼菩萨为了求得般若波罗蜜多法门,受尽艰辛困苦,最后才见到法胜菩萨。

  常啼菩萨和五百女众首先作了供养。当时法胜菩萨宣讲了一段《诸佛无来无去品》之后,返回家中,七年之中,入于甚深禅定。

  在此期间,常啼菩萨和五百女众始终不睡不坐,唯一以站立、行走两种威仪度日。他们一心盼望法胜菩萨早日出定,为他们传法。

  七年快过去了。一天,天人对常啼菩萨说:“还有七天,法胜菩萨就要出定传法。”常啼菩萨听到后,与五百女众到传法处洒扫。当时因魔王干扰,得不到任何水。常啼菩萨为了恭敬佛法和法师,刺破身体所有脉管,以鲜血洒地压尘。其他眷属也效仿随学。

  之后,他们摆设了狮子座,一切陈设都如法、圆满。法胜菩萨开座演说般若波罗蜜多,常啼菩萨当下即证得六百万禅定门,现见无量诸佛。此后,梦中也不离见佛。

  由于常啼菩萨对圣法和法师极为恭敬,因此速疾与般若法相应,得大加持。可见用恭敬心闻法是极重要的。

  汉地慧可大师向达摩祖师求法的公案,极为感人。当年,慧可得知达摩祖师在嵩山时,就前去参拜。当见到祖师时,祖师面壁端坐,一言不发。

  慧可心想:“古人为求佛道,敲骨取髓、刺血布施,我是何人?”

  该年12月9日晚,天降大雪,慧可立身雪中,丝毫不动。

  翌晨,雪已过膝。祖师哀怜,问:“你许久立在雪中,想求什么?”

  慧可泣言:“唯愿和尚慈悲,开甘露门,广度群品。”

  祖师说:“诸佛为求无上妙道,长劫精勤,难行能行,难忍能忍,岂可凭小德、小智、轻心、慢心,希冀无上真乘?”

  慧可取刀斩断左臂,放于祖师眼前。

  祖师知是法器,说:“诸佛最初求道,为法忘躯,你现在断臂求法,也算可以。”因此为他取名为“慧可”。

  慧可问:“诸佛法印,可得听闻?”

  祖师答:“诸佛法印,不从人得。”

  慧可说:“我心不安,祈师安心。”

  祖师道:“将心来,与汝安。”

  慧可良久,答:“觅心了不可得。”

  祖师道:“为汝安心竟。”

  慧可当即大悟。

  从以上公案可以看出,人至诚恭敬,为法忘躯,就能与师长及圣法相应。金刚乘中,有无数修行人,因为生起了视师如佛的恭敬心,而终得大成就。学人应当把握好这个关键。

  《涅槃经》云:“法是佛母,佛从法生,三世如来皆供养法也。”佛在宣说《般若经》时,亲自敷设法座,也是表达对圣法的恭敬。

  《胜天子经》云:“若有法师流通此经处,此地即是如来所行,于彼法师当生善知识尊重之心,犹如佛心。见是法师,恭敬欢喜,尊重赞叹。”

  《梵网经菩萨戒本》中对如何供养、承事法师,开示说:“若佛子,见大乘法师,大乘同学、同见、同行,来入僧坊、舍宅、城邑,若百里千里来者,即起迎来送去,礼拜供养,日日三时供养,日食三两金,百味饮食,床座医药,供事法师,一切所须,尽给与之。常请法师三时说法,日日三时礼拜,不生嗔心患恼之心,为法灭身,请法不懈。”

  如果能恭敬、供养法师,必定得大利益。《正法念住经》云:“若人供养说法法师,当知是人即为供养现在世尊,其人如是随所供养,所愿成就,乃至得阿耨菩提,以能供养说法法师故。”又云:“何以故?以闻法故,心得调伏;以调伏故,能断无知流转之暗。若离闻法,无有一法能调伏心。”

  庚二、随《菩萨地》广说

  【应如《菩萨地》中所说而正听闻,谓应无杂染、不应作意法师五处。

  应当按照《菩萨地》所说,无颠倒而听闻。也就是,应当心无杂染及不作意法师五处。

  “无杂染”,是指内心远离高举及轻蔑的杂染。

  【离高举者,应时听闻,发起恭敬,发起承事,不应忿恚,随顺正行,不求过失,由此六事而听闻之。

  “远离高举”有如下六相:

  一、应时听闻:按时听闻不迟到。如果事先不做准备,闻法时迟到,或匆忙而至,则是不敬法的表现。世间好的仆人,做事准时,凡事都提前做好,就是由谦下心所致。听闻正法应当具有如奴仆般的谦下心,提前准备,身心稳重,按时听闻。

  二、发起恭敬:听闻正法时,身、语、意发起恭敬,远离轻慢。

  三、发起承事:行为上发起承事正法和法师。以奴仆心,殷勤侍奉师长。

  四、不应忿恚:不应嗔恚法和法师。

  五、随顺正行:按照法师所说,随顺法师的心意而行。

  六、不求过失:不寻求法师的过失。

  具足上述六相,便是远离高举。听闻正法时,内心和行为谦下,就能得利益。相反,不应时听闻、三门不敬、身语不承事、内心瞋恚、不随顺而行,或者寻求法师的过失等,都是由傲慢心引起的邪行,导致颠倒闻法。因此,要努力具足上述的六相而听闻。

  【离轻蔑杂染者,谓极敬重法及法师,及于彼二不生轻蔑。

  “离轻蔑杂染”包括四相,即敬重正法、敬重法师、不轻正法、不轻法师。应行方面,具足两种恭敬;应遮方面,具足两种不轻。

  “极敬重正法”,即想:“依于正法,我能得极大利益。一切利乐从法生,法是我慧命之母。”如是敬重正法,将正法视为无上敬田。

  “极敬重法师”,即想:“父母生养我色身,法师生育我法身,饶益我生生世世,恩德无量。”由内心感恩,而敬重法师。即使法师与自己平等或不如自己,也不应生轻慢心,而恒守恭敬。

  “轻法”,比如想:“我是上根利智,听此低法没有意义”、“我已通达,不必要听”。

  “轻视法师”,比如认为法师不如自己,或法师种性低贱、表达能力差等等。总之,种种轻视法和法师的心态、行为,都要一律遮止。

  【不应作意五处所者,谓戒穿缺、种性下劣、形貌丑陋、文辞鄙恶、所发语句粗不悦耳。便作是念:不从此闻,而弃舍之。

  按照唐译《瑜伽师地论·卷四十四》所说,菩萨欲随善友听法,应当以清净心专注听闻,不应作意法师五处。

  一、于坏戒不作异意:不应作意法师为破戒者、不守律仪者,而不随彼听法。

  二、于坏族不作异意:不应作意法…

《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道前基础(新广论讲记1)》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