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者在宗大师的传记中写道:“在雪域佛法行将毁灭、名存实亡时,有些僧人竟然连出家所用的衣钵等名称也未曾听过,因尊者发心的威力,极力整顿佛教戒律。后来,一切僧众用具得以恢复,这都是尊者的恩德。”
因此,由自身严持净戒,将其他有情也安置于三乘戒律中,令清净戒广泛弘扬于中土和边地,也是宗大师无与伦比的功德。
戊十、讲论无与伦比
虽然有些前代论师宣讲了《二观察续》等,但宗大师从幼小时起就以自力宣说《二观察续》等,并在其一生当中,对一切显密教法平等讲述、弘扬,树立了显密融合的宗风。
宗大师说法有三种不共之处:
一、曾于一次法会中,每日讲论十五座,历经三月连续不断,其中有两部小论提早讲完,大师立即补充两部,因此此次法会前后共宣讲十七部大论,具体为弥勒五论、中观五论[3]、《集论》、《俱舍论》、《戒律》、《释量论》、《入行论》、《入中论》及《四百论》。印藏两地以前从没有出现如此的讲法情形。
二、无论在讲解哪部论典时,都树立该论的无垢自宗,不掺杂其他观点而讲述。
三、如是讲说也能利益未来的修行者。
戊十一、辩论无与伦比
宗大师的任何一种善说,都无法以真实理论妨害。这是大师辩论究竟的征象。
大师在求学圆满时期,曾去过萨迦寺、贡塘寺、桑朴寺等著名道场,依论典立宗答辩。当时以大师的能力,同时可立十多部难论之宗,但因当时各道场精通其他难论的人才比较少,故大师只依《集论》、《释量论》、《俱舍论》和戒律立宗。大师智慧高超、辩才无碍,解释各方问难,势如破竹。
大师住世期间,也有人认为他的教法不合理,但与他辩论的人一个也没有,这也是宗大师辩论究竟的一种征象。噶玛贡炯曾说:“我与罗桑扎巴无法辩论。”此即大师辩论之无与伦比。
戊十二、造论无与伦比
宗大师在造论方面具有以下特点:
一、针对于三种士夫,宣说了次第完整的菩提道,如《三主要道论》、《菩提道次第略论》、《菩提道次第广论》、《密宗道次第广论》、《密集金刚广疏》等。
二、一切著作都是在自己通达意义之后再撰写的。
三、所撰论著之义,无法驳斥。
四、具有与其他论典不共的特点。
五、所造论典为诸智者欢喜接受。
戊十三、培养弟子无与伦比
在宗大师的弟子中,通达三藏、行通三学、精修三士道及生圆次第的人,多如繁星,不可计数。其中弘扬佛教事业最为广大的有八大弟子,即:贾曹杰、克珠杰、扎巴坚赞、江扬却结、释迦益西、多敦·江白嘉措、吉尊·喜饶僧格、根敦朱巴。贾曹杰和克珠杰先后住持噶丹寺,继承大师法位,奠定了黄教基础,是宗大师弟子中弘扬大师教法最大的功臣。宗大师、贾曹杰、克珠杰三人,被后人尊称为“师徒三尊”。
戊十四、佛教事业无与伦比
正月初一至十五,是释迦佛在舍卫国现大神变降伏六群外道的吉日。昔日印度诸大法王每逢此时,都广设无量胜妙供品,供养三宝,诵经发愿,将福德施予无量众生。后来佛法传至西藏初期,西藏诸大法王也能遵照印度传统,广兴供养,然而到了末法时期,供养法会也逐渐隐没。
宗喀巴大师为令圣教永住,弘扬于十方世界,也为使有情积福,获得无尽恩泽,因此发广大心,于1409年正月初一至十五之间,重建大神变祈愿法会。
当年正月初一,大师亲自向拉萨大昭寺的释迦佛像奉献一顶纯金打造的五佛冠,佛冠上镶有许多贵重的珍珠宝石,工艺精巧,形量端严,恰如佛在经中所授记般:未来于西藏雪域,将有名为罗桑扎巴的人,将我的化身佛像庄严为报身形象。
除了重兴祈愿大法会之外,宗大师在显密教法的讲辩著及闻思修等方面,也作了极伟大的事业,这些都是现量可知的事实。
戊十五、总集无与伦比
虽然所有的智者总集起来,可以达到与宗大师平等,但以每位智者各自的方面,则无法相等。纵然是八大菩萨和龙树菩萨等也无法相比,虽然在功德方面可以相比,但此等大菩萨并非示现凡夫相,理应具足功德,而宗大师示现为凡夫相,却能行持诸佛事业。对于有缘所化来说,宗大师的恩德无与伦比,由于是在有缘众生前现凡夫相而行佛陀事业,因此宛如天众中的大梵天王、人众中的转轮圣王、众星中的晈月、群峰中的须弥山王。
戊十六、如是宣说之必要
大凡佛教诸宗的创始者,都内具证悟功德,现见本尊,并且历代祖师传承的加持已融入其内心,能广作弘法利生事业。对于后学者来说,极有必要了解自己所学教派传承上师的传记。
为何这样说呢?因为作为后学者需要获得传承上师的加持,而传承上师的加持融入自相续,又唯一依赖于自己的信心,而生起信心的方便,即是由多方面了解传承上师的稀有功德。(了解得深入,自然生长信心,能与传承上师及其教授获得相应。)其次,修行者要有一个皈依处,恒时以恭敬心和猛利的信心向此殊胜皈依处祈祷而修学。再者,初发菩提心,中间积资粮,最终成就佛果,其间一切缘起都需要依赖上师聚合,因此上师是修行最重要的助缘。因此,首先了解上师的稀有传记,具有极大利益。
丁二、造论者名称
【宗喀巴大师 造】
“宗喀”是大师的诞生之地,距离青海西宁五十余里。为示尊重,以地名尊称大师为“宗喀巴”。
“大师”之义:从内在具足教证二法的方面来说,当时至尊宗喀巴大师已成为教法和窍诀的主人,而且在尊者相续中无余集聚了一切证法;从外在显现的事业而言,尊者的家族种姓十分圆满,福德极为广大,而且身为德高望重的法王,成为大众普遍敬仰的怙主,因此尊称为“大师”。
丁三、造论的时处及经过
这部《菩提道次第广论》是于公元1402年,宗喀巴大师46岁时所撰著的。造论地点为拉萨近郊的惹珍寺,该寺由噶当派初祖仲敦巴着手兴建,日后成为噶当派教授的根本道场。
当年,宗喀巴大师在阿底峡尊者圣像前虔诚发愿,祈祷加持能显扬圣教、饶益有情,由此感得释迦佛乃至虚空幢大师在内的一切传承祖师显现身相。一个月间,每天都亲见阿底峡尊者及仲敦巴、博朵瓦、霞惹瓦等,赐予无量教授教诫。
到最后一天,仲敦巴等融入阿底峡尊者的身体中,尊者为大师摩顶加持,并安慰道:“将来汝于圣教行持广大事业,修菩提行,饶益众生,我会帮助你。”说完便消失不见。
由于噶当派诸传承上师的加持,宗喀巴大师此时讲述菩提道次第更加透彻。当时法会中,大众法喜充满,都领会到道次第的教授极其稀有,它将一切经论教授编排为一贯次第,只要修此一法,便等于遍修一切法门。
宗大师因为一心修持菩提道的教授,获得了极大启发。这次修持的结果,使他了达《现观庄严论》中所诠释的内容,实际是任何一位众生从凡夫地直至成佛之间的修行教授。此后再阅因明论典、其余弥勒四论、中观诸论及四部密宗教典等,发现无一不是修行的教授。从此,宗大师对菩提道修行次第生起了不共胜解。
也正是此时,胜依法王、止贡法王,还有前后藏等地的一切善知识,一致殷勤劝请大师撰造一部《菩提道次第广论》。大师当时觉得内有菩萨加持,外有诸大善知识劝请,内外因缘积聚,时机非常相应,便在46岁那年,撰造了此论。
当从道前基础一直写到奢摩他结束时,大师心想:“毗婆舍那甚深,即使写出来,恐怕也难利益他人。”如是欲乐稍有减弱,这时文殊菩萨现身教导说:“无论如何,你应将毗婆舍那部分写完,写完之后,众生会因此获得中等利益。”
于是大师继续撰造毗婆舍那部分,每当他思惟空性时,都会见到虚空中呈现《大般若经》二十种空的银色字句,诸如此类的稀有瑞相不胜枚举。大师造论时,护法神和地方山神都现身祈求道:“我们都是莲花生大士和阿底峡尊者的近事,现在对您的教法也愿成办顺缘,愿大师慈悲摄受我等。”因此,大师造完广论,在回向偈中,也代这些护法神作了回向。
丙二、译者
【法尊法师 译】
译者法尊法师,河北人,1902年出生,18岁于五台山出家,19岁于北京法源寺受具足戒。1924年,法师于武昌佛学院毕业后,至北京藏文院学习,曾师从太虚大师受学。1925年法师23岁时,随大勇法师入藏学法,在西藏求学先后近十年。1934年返回汉地主持汉藏教理院。1949年后,于北京菩提学会从事藏传佛教的译著工作,曾任中国佛学院院长等职务。1980年,于北京广济寺圆寂。
法师一生致力于藏文经论的翻译,是中国近代杰出的译师,翻译作品主要有:《菩提道次第广论》、《密宗道次第广论》、《入中论》、《入中论善显密意疏》、《现观庄严论》、《辨法法性论》、《释量论》、《集量论》、《辨了不了义论》等。
丙三、论名之意义分五:一、略说 二、菩提 三、道次第 四、广 五、论
丁一、略说
【菩提道次第广论】
论名中,能诠为“广论”,所诠为“菩提道次第”。“所诠”当中,所得是无上菩提,能得为道次第,也即是依循道次第渐次修心,便能获得无上菩提。
丁二、菩提分四:一、菩提之体性 二、菩提之分类 三、菩提之喻 四、菩提之释词
戊一、菩提之体性
此处菩提,是指三菩提当中的佛菩提。包含断证二方面,也就是现证如所有与尽所有一切诸法的证菩提,和无余清净烦恼障及所知障垢染的断菩提。
《宝性论》云:“佛性是由无别异,清净妙法所…
《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道前基础(新广论讲记1)》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