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道前基础(新广论讲记1)▪P4

  ..续本文上一页安立,犹如日轮与虚空,智慧离染二体相。”佛之体性是由自心清净中一切无别而住,最终客尘障垢亦无余清净的具足二种清净的妙法而安立的。即具有如同日轮自性光明般的智慧光明,及如虚空本来清净般的二障清净,如是断、证得以圆满的体相。

  《大乘庄严经论》云:“一切难已行,一切善已集,一切时已度,一切障已断,成就一切种,此即为佛身。”此论《菩提品》中描述大菩提的体性为:“二障已永除,法如得清净,诸物及缘智,自在亦无尽。”前二句说断菩提,后二句说证菩提。心中已将烦恼障和所知障无余净除,法性真如极为清净的体相,即是大菩提。从证德而言,于证悟法性中毫无动摇的同时,无勤任运遍知一切有法的智慧自在的体性身,即是大菩提的自相。

  以上就断证二方面诠释了菩提的体性,具体应参阅《大乘庄严经论·菩提品》中的九种义,《宝性论·菩提品》中的八种义,及《瑜伽师地论·菩萨地》中的六种义。

  戊二、菩提之分类

  一、菩提可分法、报、化三身。

  《宝性论》云:“彼者分类由深广,大自性三功德法,当知如是自性等,安立法报化三身。”于大菩提,从难以测度因而甚深的功德方面,安立为法身;从具足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等无量功德故而广大的方面,安立为报身;从普应一切众生根机而行利他,因而是大自性的方面,安立为化身。

  二、三身也可摄为二身,即胜义菩提法身、世俗菩提色身。报身是于近清净眷属一至十地菩萨心前显现的真实色身,化身是于远不净眷属凡夫、声闻、缘觉心前显现的色身影像,因此二身摄在世俗菩提色身中。《宝性论》云:“此处初者为法身,其后二者为色身。”又云:“自利圆满功德处,即一切佛胜义身,他利圆满功德处,即一切佛世俗身。”

  戊三、菩提之比喻

  智慧光明的证德,比喻为日轮;二障清净的断德,比喻为离云虚空。《宝性论》中宣说了九种比喻,即:莲花中显露的佛身、远离蜂群的蜂蜜、脱离皮壳的果实等。

  戊四、菩提之释词

  梵语菩提,藏语向曲,义为断证。《瑜伽师地论》云:“云何菩提?谓略说,二断二智,是名菩提。二断者,一烦恼障断,二所知障断。二智者,一烦恼障断故,毕竟离垢,一切烦恼不随缚智。二所知障断故,于一切所知无碍无障智。”论中所说断证二种菩提,即是大乘行者所希求的无上佛果。它如同如意宝王,能赐予一切所欲,具有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等一切究竟果位功德。

  问:此最极殊胜的佛菩提,应当由何种途径而证得呢?

  答:应当遵循菩提道的次第渐次修道而证得。

  丁三、道次第分三:一、道次第之涵义 二、以理安立 三、比喻

  戊一、道次第之涵义

  按照《现观庄严论》,“道”,指甚深道与广大道;“次第”,指深广二道在资粮、加行、见、修四道中的修行次第。

  按照《入行论》,“道”,指菩萨行所依的菩提心,及依于此心所发起的六度万行,也即是愿行二种菩提心;“次第”,指内心安住不放逸之后修习布施、持戒等。

  按照《道炬论》及本论观点,“道”,即三士道——共下士道、共中士道和不共上士道;“次第”,是指在具足了共下、共中二道次第的前提之后,修习不共的上士道。

  戊二、以理安立

  一、以正理安立是道

  《道炬论》及《广论》中所说的甚深和广大智慧,乃为正道,因为它是能到达果地菩提的现证。

  依于世俗中无误取舍的广大智慧及胜义中现证空性的甚深智慧,决定能现证无上菩提,因此安立是“道”。

  二、以理安立次第决定

  三士道所摄的一切诸道都需要遵照次第渐次修心而产生,前前为因、后后为果的缘故。

  比如,树有根、茎、枝、叶、花、果六位,需要依次而生,以根为因才能生茎,以茎为因才能生枝等。如是,三士道中,以前前修心为因,方能入于后后,由此成立修心次第决定。

  戊三、比喻

  一、道的比喻

  能够到达城市的大路,是道的比喻。《俱舍论》云:“道义云何?谓涅槃之路,乘此能往涅槃城故。”三士道是从凡夫地出发最终能到达佛地的完整道路,因此称为菩提道。

  二、次第决定的比喻

  《陀罗尼自在王经》中讲述了一个比喻:有一位善巧净治摩尼宝的大师,在得到有垢染的摩尼宝后,首先用灰洗涤,拿黑发织成的布反复擦拭;又用带辛辣味的浆水洗涤;之后用布裹着木棒再作擦拭,擦拭后又浸在药水里洗涤;洗完,再拿细软的布细心擦拭。最后连铜铁等的细小垢染也被净除无余。与此类似,欲证得远离一切垢染的断菩提,应当按照次第首先遣除粗垢,之后消除细垢,最后除尽极细垢。有从粗至细除垢的过程。

  结合三士道来说,首先应当遣除耽著现世的颠倒心,才能以后世为重,为求得后世义利,而精勤取舍因果,趣入十善业道;接着,要遣除耽著轮回盛事的乐执,才能发起出离心,趣入解脱道;再接着,要遣除唯求一己解脱的发心,才能发菩提心,趣入菩萨行;最后要遣除人我执和法我执,才能获得大乘解脱。总之,要依次遣除从粗至细的执著垢染,由此成立修行有决定的次第。

  其它经论所说的阶梯喻:经过下下阶梯,才能到达上上阶位,下下是趣入上上不可缺少的基础。

  以下士道为例,亲近善知识是修学一切佛法的基础,只有如理地依止具德善知识,才能趣入佛法,因此首先宣说。在趣入佛法之后,应当思惟暇满人身难得,以此才能策励自心,发勤精进,修习正法,所修即是三士道。

  如果不脱离恶趣,就没有修学佛法的机会,更不能出离生死、成就菩提。因此最初应当修下士道。

  在修下士道中,如果贪著现世五欲,就不能对后世安乐生起猛利希求,也不能对恶趣苦生起真实怖畏。因此,首先应当思惟人身无常、恶趣痛苦,才能由此怖畏恶趣。以怖畏恶趣的心推动,才能至心皈依三宝,深信佛所说的因果道理,由此遮止恶业,行持十善,才能远离恶趣。

  丁四、广

  一、本论由于能诠的教理极为丰富,故所诠义极为广博,从初发心开始终至成佛之间的修行次第无不具备,故称为“广”。

  克珠杰大师赞叹说:“从阿底峡尊者传来的菩提道次第教授,如教典派、教授派等,虽有多种《道次第论》,但如宗喀巴大师广略二论中所说的道之总体及一一支分,过去西藏无人道出。因此要明了,这是大师不共的稀有善说。”

  二、本论所化根机极为广泛,普被下、中、上三根。

  中下根人首先主要修习下士道和中士道,在奠定好了基础后,便能稳健地趣入上士道的修行。上根人欲求趣入上士道,也需要具足下士和中士二道的修心内涵,因此也有必要首先修习共下和共中二道。由于本论的所化范围极为广大,故称为“广论”。

  三、相对《略论》而说广。

  本论从始至终每一科的法义,都首先以正理证成,再广引经论加以证明;对于有疑惑之处,则运用容易领解的譬喻加以启发,遣除各类邪见;又引述噶当派祖师的语录,显发其中义理;最后总结全科要义。以广博而精细的方式,层层递进,逐步演绎。相对省略了破立及教证等的《略论》,可称本论为“广”。

  丁五、论

  论有改造和救护二义。修学本论可逐步地改造自心,也就是,由修学下士道,能把耽著现世的心态转变为希求后世的心态;由修学中士道,能把耽著轮回的心态转变为希求解脱的心态;由修学上士道,能把希求一己解脱的心态转变为为利有情愿成佛的菩提心,而且由遣除妄执人、法二我的分别,而现前胜义菩提心。本论的救护功能为:从恶趣救护到善趣,从善趣救护到解脱,从小乘涅槃救护到无上佛地。

  

  

  道前基础

  

  乙二、论义分二:一、造论支分 二、菩提道次引导

  丙一、造论支分分四:一、顶礼 二、立誓造论 三、劝请法器谛听 四、所讲之法及传讲方式

  丁一、顶礼分三:一、顶礼本尊 二、顶礼传承上师 三、顶礼之必要

  戊一、顶礼本尊

  【南无姑如曼殊廓喀耶

  汉文:

  【敬礼尊重妙音

  宗大师在造论之始,首先敬礼文殊本尊。“南无”,义为敬礼。“姑如”,义为尊重或上师。“曼殊廓喀”,义为妙音。“耶”,义为向或对于。

  文殊菩萨是宗大师生生世世形影不离的本尊。《密宗道次第广论》中说:“在显现中,是久远以来持续不断依止的本尊。”宗大师在累世中一直得到文殊菩萨的慈悲摄受。这一生,文殊菩萨同样显现欢颜,慈悲摄受。在一切显密佛法的关要方面,宗大师都是在文殊菩萨前谛听教授而断除增益的。因此,首先敬礼文殊菩萨。

  “姑如”有无上和沉重二义,合译为尊重[4]。从功德方面说,成为一切众生中的无与伦比者,或成为众生的怙主,故称为“尊”;具有广大功德,贪嗔等烦恼不可动摇,故称为“重”。或者解释为如同巍然屹立的须弥山王,任何违缘不可动摇,成为众生堪能依止的极稳重所依境,故称为“重”。

  “曼殊廓喀”,义为妙音。“妙”指断德自性身,由于除尽了二障习气粗涩,故称为“妙”;由于从智慧法身中流现妙音,故以“音”表示智慧法身。或者解释为,“妙”指断德自性身和智慧法身;“音”指听闻便能开启智慧的悦意之音。

  戊二、顶礼传承上师分五:一、顶礼释迦牟尼佛 二、顶礼弥勒、文殊二菩萨 三、顶礼龙猛、无著二…

《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道前基础(新广论讲记1)》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