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道前基礎(新廣論講記1)▪P4

  ..續本文上一頁安立,猶如日輪與虛空,智慧離染二體相。”佛之體性是由自心清淨中一切無別而住,最終客塵障垢亦無余清淨的具足二種清淨的妙法而安立的。即具有如同日輪自性光明般的智慧光明,及如虛空本來清淨般的二障清淨,如是斷、證得以圓滿的體相。

  《大乘莊嚴經論》雲:“一切難已行,一切善已集,一切時已度,一切障已斷,成就一切種,此即爲佛身。”此論《菩提品》中描述大菩提的體性爲:“二障已永除,法如得清淨,諸物及緣智,自在亦無盡。”前二句說斷菩提,後二句說證菩提。心中已將煩惱障和所知障無余淨除,法性真如極爲清淨的體相,即是大菩提。從證德而言,于證悟法性中毫無動搖的同時,無勤任運遍知一切有法的智慧自在的體性身,即是大菩提的自相。

  以上就斷證二方面诠釋了菩提的體性,具體應參閱《大乘莊嚴經論·菩提品》中的九種義,《寶性論·菩提品》中的八種義,及《瑜伽師地論·菩薩地》中的六種義。

  戊二、菩提之分類

  一、菩提可分法、報、化叁身。

  《寶性論》雲:“彼者分類由深廣,大自性叁功德法,當知如是自性等,安立法報化叁身。”于大菩提,從難以測度因而甚深的功德方面,安立爲法身;從具足十力、四無畏、十八不共法等無量功德故而廣大的方面,安立爲報身;從普應一切衆生根機而行利他,因而是大自性的方面,安立爲化身。

  二、叁身也可攝爲二身,即勝義菩提法身、世俗菩提色身。報身是于近清淨眷屬一至十地菩薩心前顯現的真實色身,化身是于遠不淨眷屬凡夫、聲聞、緣覺心前顯現的色身影像,因此二身攝在世俗菩提色身中。《寶性論》雲:“此處初者爲法身,其後二者爲色身。”又雲:“自利圓滿功德處,即一切佛勝義身,他利圓滿功德處,即一切佛世俗身。”

  戊叁、菩提之比喻

  智慧光明的證德,比喻爲日輪;二障清淨的斷德,比喻爲離雲虛空。《寶性論》中宣說了九種比喻,即:蓮花中顯露的佛身、遠離蜂群的蜂蜜、脫離皮殼的果實等。

  戊四、菩提之釋詞

  梵語菩提,藏語向曲,義爲斷證。《瑜伽師地論》雲:“雲何菩提?謂略說,二斷二智,是名菩提。二斷者,一煩惱障斷,二所知障斷。二智者,一煩惱障斷故,畢竟離垢,一切煩惱不隨縛智。二所知障斷故,于一切所知無礙無障智。”論中所說斷證二種菩提,即是大乘行者所希求的無上佛果。它如同如意寶王,能賜予一切所欲,具有十力、四無畏、十八不共法等一切究竟果位功德。

  問:此最極殊勝的佛菩提,應當由何種途徑而證得呢?

  答:應當遵循菩提道的次第漸次修道而證得。

  丁叁、道次第分叁:一、道次第之涵義 二、以理安立 叁、比喻

  戊一、道次第之涵義

  按照《現觀莊嚴論》,“道”,指甚深道與廣大道;“次第”,指深廣二道在資糧、加行、見、修四道中的修行次第。

  按照《入行論》,“道”,指菩薩行所依的菩提心,及依于此心所發起的六度萬行,也即是願行二種菩提心;“次第”,指內心安住不放逸之後修習布施、持戒等。

  按照《道炬論》及本論觀點,“道”,即叁士道——共下士道、共中士道和不共上士道;“次第”,是指在具足了共下、共中二道次第的前提之後,修習不共的上士道。

  戊二、以理安立

  一、以正理安立是道

  《道炬論》及《廣論》中所說的甚深和廣大智慧,乃爲正道,因爲它是能到達果地菩提的現證。

  依于世俗中無誤取舍的廣大智慧及勝義中現證空性的甚深智慧,決定能現證無上菩提,因此安立是“道”。

  二、以理安立次第決定

  叁士道所攝的一切諸道都需要遵照次第漸次修心而産生,前前爲因、後後爲果的緣故。

  比如,樹有根、莖、枝、葉、花、果六位,需要依次而生,以根爲因才能生莖,以莖爲因才能生枝等。如是,叁士道中,以前前修心爲因,方能入于後後,由此成立修心次第決定。

  戊叁、比喻

  一、道的比喻

  能夠到達城市的大路,是道的比喻。《俱舍論》雲:“道義雲何?謂涅槃之路,乘此能往涅槃城故。”叁士道是從凡夫地出發最終能到達佛地的完整道路,因此稱爲菩提道。

  二、次第決定的比喻

  《陀羅尼自在王經》中講述了一個比喻:有一位善巧淨治摩尼寶的大師,在得到有垢染的摩尼寶後,首先用灰洗滌,拿黑發織成的布反複擦拭;又用帶辛辣味的漿水洗滌;之後用布裹著木棒再作擦拭,擦拭後又浸在藥水裏洗滌;洗完,再拿細軟的布細心擦拭。最後連銅鐵等的細小垢染也被淨除無余。與此類似,欲證得遠離一切垢染的斷菩提,應當按照次第首先遣除粗垢,之後消除細垢,最後除盡極細垢。有從粗至細除垢的過程。

  結合叁士道來說,首先應當遣除耽著現世的顛倒心,才能以後世爲重,爲求得後世義利,而精勤取舍因果,趣入十善業道;接著,要遣除耽著輪回盛事的樂執,才能發起出離心,趣入解脫道;再接著,要遣除唯求一己解脫的發心,才能發菩提心,趣入菩薩行;最後要遣除人我執和法我執,才能獲得大乘解脫。總之,要依次遣除從粗至細的執著垢染,由此成立修行有決定的次第。

  其它經論所說的階梯喻:經過下下階梯,才能到達上上階位,下下是趣入上上不可缺少的基礎。

  以下士道爲例,親近善知識是修學一切佛法的基礎,只有如理地依止具德善知識,才能趣入佛法,因此首先宣說。在趣入佛法之後,應當思惟暇滿人身難得,以此才能策勵自心,發勤精進,修習正法,所修即是叁士道。

  如果不脫離惡趣,就沒有修學佛法的機會,更不能出離生死、成就菩提。因此最初應當修下士道。

  在修下士道中,如果貪著現世五欲,就不能對後世安樂生起猛利希求,也不能對惡趣苦生起真實怖畏。因此,首先應當思惟人身無常、惡趣痛苦,才能由此怖畏惡趣。以怖畏惡趣的心推動,才能至心皈依叁寶,深信佛所說的因果道理,由此遮止惡業,行持十善,才能遠離惡趣。

  丁四、廣

  一、本論由于能诠的教理極爲豐富,故所诠義極爲廣博,從初發心開始終至成佛之間的修行次第無不具備,故稱爲“廣”。

  克珠傑大師贊歎說:“從阿底峽尊者傳來的菩提道次第教授,如教典派、教授派等,雖有多種《道次第論》,但如宗喀巴大師廣略二論中所說的道之總體及一一支分,過去西藏無人道出。因此要明了,這是大師不共的稀有善說。”

  二、本論所化根機極爲廣泛,普被下、中、上叁根。

  中下根人首先主要修習下士道和中士道,在奠定好了基礎後,便能穩健地趣入上士道的修行。上根人欲求趣入上士道,也需要具足下士和中士二道的修心內涵,因此也有必要首先修習共下和共中二道。由于本論的所化範圍極爲廣大,故稱爲“廣論”。

  叁、相對《略論》而說廣。

  本論從始至終每一科的法義,都首先以正理證成,再廣引經論加以證明;對于有疑惑之處,則運用容易領解的譬喻加以啓發,遣除各類邪見;又引述噶當派祖師的語錄,顯發其中義理;最後總結全科要義。以廣博而精細的方式,層層遞進,逐步演繹。相對省略了破立及教證等的《略論》,可稱本論爲“廣”。

  丁五、論

  論有改造和救護二義。修學本論可逐步地改造自心,也就是,由修學下士道,能把耽著現世的心態轉變爲希求後世的心態;由修學中士道,能把耽著輪回的心態轉變爲希求解脫的心態;由修學上士道,能把希求一己解脫的心態轉變爲爲利有情願成佛的菩提心,而且由遣除妄執人、法二我的分別,而現前勝義菩提心。本論的救護功能爲:從惡趣救護到善趣,從善趣救護到解脫,從小乘涅槃救護到無上佛地。

  

  

  道前基礎

  

  乙二、論義分二:一、造論支分 二、菩提道次引導

  丙一、造論支分分四:一、頂禮 二、立誓造論 叁、勸請法器谛聽 四、所講之法及傳講方式

  丁一、頂禮分叁:一、頂禮本尊 二、頂禮傳承上師 叁、頂禮之必要

  戊一、頂禮本尊

  【南無姑如曼殊廓喀耶

  漢文:

  【敬禮尊重妙音

  宗大師在造論之始,首先敬禮文殊本尊。“南無”,義爲敬禮。“姑如”,義爲尊重或上師。“曼殊廓喀”,義爲妙音。“耶”,義爲向或對于。

  文殊菩薩是宗大師生生世世形影不離的本尊。《密宗道次第廣論》中說:“在顯現中,是久遠以來持續不斷依止的本尊。”宗大師在累世中一直得到文殊菩薩的慈悲攝受。這一生,文殊菩薩同樣顯現歡顔,慈悲攝受。在一切顯密佛法的關要方面,宗大師都是在文殊菩薩前谛聽教授而斷除增益的。因此,首先敬禮文殊菩薩。

  “姑如”有無上和沈重二義,合譯爲尊重[4]。從功德方面說,成爲一切衆生中的無與倫比者,或成爲衆生的怙主,故稱爲“尊”;具有廣大功德,貪嗔等煩惱不可動搖,故稱爲“重”。或者解釋爲如同巍然屹立的須彌山王,任何違緣不可動搖,成爲衆生堪能依止的極穩重所依境,故稱爲“重”。

  “曼殊廓喀”,義爲妙音。“妙”指斷德自性身,由于除盡了二障習氣粗澀,故稱爲“妙”;由于從智慧法身中流現妙音,故以“音”表示智慧法身。或者解釋爲,“妙”指斷德自性身和智慧法身;“音”指聽聞便能開啓智慧的悅意之音。

  戊二、頂禮傳承上師分五:一、頂禮釋迦牟尼佛 二、頂禮彌勒、文殊二菩薩 叁、頂禮龍猛、無著二…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道前基礎(新廣論講記1)》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