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菩薩 四、頂禮阿底峽尊者 五、頂禮其他上師
己一、頂禮釋迦牟尼佛
【俱胝[5]圓滿[6]妙善所生身,成滿無邊衆生希願語,
如實觀見無余所知意,于是釋迦尊主稽首禮。】
前叁句分別頂禮釋迦牟尼佛的身語意,主要從因方面贊歎佛身,從作用方面贊歎佛語,從體性方面贊歎佛意。
“妙善”,是指以菩提心攝持的善根。菩提心是深廣二道的正因,能從中出生大菩提,故稱爲“妙”;以菩提心攝持的善根,初善、中善、後善。發起菩提心是初善,增長菩提心是中善,圓滿菩提心是後善。或解釋爲,以菩提心攝持的身語意行,前行、正行、後行無不妙善,故稱爲“善”。
“俱胝圓滿妙善所生”,是贊歎成就佛身的因行圓滿。佛身是由圓滿集聚無量微妙善行而生,故極微妙。《無垢稱經》中說:“諸友伴,如來身者,從百福生,從一切善法生,以無量善道生。”
“成滿無邊衆生希願”,是贊歎佛語作用圓滿。“希願”,指一切現前及究竟的願求。《維摩诘經》中說:“佛以一音而說法,衆生隨類各得解。”佛以一音說法,衆生普能獲得與自己根機相應的領解,因此稱佛音爲“令一切根機滿足音”。無邊的衆生依止佛陀圓音,能現前成就增上生,究竟獲得決定勝,因此佛語是“成滿無邊衆生希願語”。
“觀見無余所知意”,是贊歎佛意體性圓滿。“無余所知”,即一切如所有義和盡所有義。由于斷盡了煩惱障和所知障,佛心無著無礙,普能照見一切所知。因此佛意是無余觀見所知的體性。
“于是釋迦尊主稽首禮”,意即,在身語意至極圓滿的釋迦尊主前,稽首恭敬而禮。佛陀是釋迦種姓中的尊主,故稱“釋迦尊主”。“稽首禮”,是以自己最尊貴的頭部禮拜對境卑下的雙足,表示極虔敬的態度。
釋迦牟尼佛從因地發菩提心開始,多生累劫修行佛道,離一切過,證一切德,由此成就了遍智佛果,照見一切所知。所以佛無余了達成就菩提的正道,並能照見一切衆生的根機意樂,由此就成立佛具有能滿足衆生一切希願的能力。而且佛初發菩提心,中間積資,最終成佛,都是爲利衆生,因此一定有滿足衆生希願的意樂。由于佛具足滿足衆生希願的意樂和能力,便成立一切佛語都是成滿衆生希願的言教。
對于這一甚深意義,凡夫以自力無法通達。因此,宗大師以智慧力將一切佛語現爲教授。其中,能成辦增上生的佛語歸納在下士道的法類中,能成辦決定勝的佛語歸納在中士道和上士道的法類中。
佛之成就菩提,是由離一切過、證一切德。我們欲成就菩提,同樣應當離一切過、證一切德。而這又需要依循道次第,漸次修心。首先修習下士道,在具足了下士功德的基礎之後,再趣入中士道和上士道的修行。以前前爲基礎,趣入後後,漸次離過修德,最終修成身口意圓滿的佛果。這是本頌給我們的啓示。
己二、頂禮彌勒、文殊二菩薩
【是無等師最勝子,荷佛一切事業擔,
現化遊戲無量土,禮阿逸多與妙音。】
于無等大師的最勝心子、荷佛一切事業重擔、于無量世界中化現遊戲的阿逸多與妙音二位大士足前,我至誠恭敬地頂禮!
“無等師”,即本師釋迦牟尼佛。世間一切成就的總和,比不上釋迦佛的一分,因此是世間無等。釋迦佛的悲心無比深廣,發了如白蓮花般的五百大願,攝受濁世苦難衆生,超勝其他諸佛,因此是發願無等。釋迦佛以自在力宣說緣起性空,世間無人能說,因此是說法無等。
由于佛陀能無誤地宣說諸法實相,化導無數衆生,使其直接或間接趣入涅槃,因此稱佛爲大師。《瑜伽師地論》雲:“能善教誡聲聞弟子,一切應作不應作事,故名大師。又能化導無量衆生,令苦寂滅,故名大師。”
“最勝子”:文殊和彌勒兩位大士,並非如聲聞般的佛之語子,而是現前了世俗、勝義菩提心,居于有學道最高位十地的佛陀最勝意子。
爲什麼稱兩位大士爲“法王子”呢?因爲兩位大士荷擔了一切佛陀事業的重擔。當年,在王舍城南方布瑪薩瓦山,百萬菩薩雲集一處,由彌勒、文殊、金剛手叁大菩薩結集大乘經律論叁藏。甚深法藏是由文殊菩薩結集,廣大法藏是由彌勒菩薩結集,而且彌勒菩薩撰造五部論典,開顯了一切大乘法藏的密意。佛陀事業的根本,是轉正*輪,接引、成熟、解脫衆生。釋迦佛一代時教的結集者、繼承者和弘揚者,就是彌勒和文殊,因此說荷擔了佛陀一切事業擔。
兩位大士在浩瀚如海的刹土中,或者化現佛身,或者化現菩薩身,或者化現比丘身,或者化現居士身,總之爲普度十方世界的無量衆生,示現千百億化身。比如漢地杜順和尚是文殊化身,布袋和尚是彌勒化身,藏地無垢光尊者、薩迦班智達、宗喀巴大師是文殊化身,印、藏、漢叁地的祖師很多都是二大菩薩的化身。
“阿逸多”,即彌勒菩薩,義爲無能勝。此菩薩修習慈心叁昧,無人能比,故稱無能勝。“妙音”,即“文殊師利”之義,又譯爲“妙吉祥”。
己叁、頂禮龍猛、無著二菩薩
【如極難量勝者教,造釋密意贍部嚴,
名稱遍揚于叁地[7],我禮龍猛無著足。】
在對于極難衡量的佛陀《般若經》教義,如實造論闡釋其密意,由此成爲南贍部洲莊嚴,名稱普揚叁地的龍猛和無著二大菩薩足前,我至誠恭敬地頂禮。
佛陀是一切有情中的殊勝,故稱“勝者”。“教”,即《般若經》。“極難量”,指《般若經》密意甚深,極難測度。如同佛成道時說:“深寂離戲光明無爲法,吾得猶如甘露之妙法,縱爲誰說亦不能了知,故當無言安住于林間。”佛陀現證的大無爲法,爲誰宣說亦難了知,因此是極難思量的教。
佛涅槃後,大乘甚深、廣大的聖教能在南贍部洲興盛、弘揚,端賴龍猛、無著二位大士撰造諸論,開顯大乘教的密意。其中,龍猛菩薩得到文殊菩薩攝受,以智慧力撰造了中觀六論及贊聚等,開顯了大乘甚深法藏的密意;無著菩薩在兜率天得到彌勒菩薩親傳,將彌勒五論弘揚到人間,又親自撰寫《瑜伽師地論》、《寶性論釋》、《阿毗達磨雜集論》、《攝大乘論》等,開顯了大乘廣大法藏的密意。頌中,“如”,是如實的意思,佛陀聖教的密意如此,二大士也如實地解釋,因此是“如教造釋”。
“贍部嚴”,即成爲南贍部洲的莊嚴。“嚴”,有自性莊嚴、開顯莊嚴、嚴飾莊嚴叁種。從嚴飾和開顯莊嚴來說,像日月是天空的莊嚴,鮮花是大地的莊嚴,龍猛、無著二大士是南贍部洲的莊嚴。又如明鏡能顯示莊嚴的身像,稱爲“開顯莊嚴”,佛陀所說的大乘經自性善妙,以龍猛、無著的諸多論典能顯示佛陀契經的真實義,因此是開顯佛法深廣義的莊嚴。
己四、頂禮阿底峽尊者
【攝二大車善傳流,深見廣行無錯謬,
圓滿道心教授藏,敬禮持彼然燈智[8]。】
前叁句要連在一起看。第四句“持彼”的“彼”,就是前叁句所說的教授藏。
含攝了從二大車所傳來的甚深見派和廣大行派無有錯謬、具足圓滿道之心要的教授寶藏,在其持有者——勝燃燈智足前,我至誠恭敬地頂禮。
“二大車”,指甚深見派與廣大行派的開創者——龍猛菩薩和無著菩薩。此二派所傳承的教授,都傳到阿底峽尊者,因此尊者成爲深廣法藏的大持藏者。
己五、頂禮其他上師
【遍視無央佛語目,賢種趣脫最勝階,
悲動方便善開顯,敬禮此諸善知識。】
“賢種”,義爲具善緣者。不具善緣就遇不到殊勝具德善知識,不能稱爲“賢種”。
在具有遍視無邊佛語的廣闊慧眼,成爲諸善緣者趣往解脫的最勝階梯,由悲心驅使、以諸方便善爲開顯道次第的諸善知識足前,我至誠恭敬地頂禮。
頌中“目”是能見義,比喻了達無邊佛語的智慧。“階梯”是能通向義,比喻善知識是有緣者趣往解脫的殊勝助緣。“悲動”,顯示了說法動機,即善知識唯一由大悲發動,而開顯菩提道的修心次第。
戊叁、頂禮之必要
在造論的最初,首先禮敬本尊和傳承上師,能得到殊勝加持,使造論在初中後叁時吉祥順利,遣除一切違緣。
從自利和利他兩方面來說,恭敬頂禮本尊、上師,能集聚廣大資糧,使自心與聖者相應;而且,自己以身垂範,敬禮本尊、傳承諸師,也能使他人生起信心,效仿隨學,因此能起到感化他人的作用。
又從顯示法源清淨來說,對道次第諸傳承上師虔誠禮敬,也表明本法不是自己臆造,具有清淨的…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道前基礎(新廣論講記1)》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