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道前基礎(新廣論講記1)▪P6

  ..續本文上一頁來源。

  丁二、立誓造論

  

今勤瑜伽多寡聞,廣聞不善于修要,

  

觀視佛語多片眼,複乏理辨教義力,

  

故離智者歡喜道,圓滿教要勝教授,

  

見已釋此大車道,故我心意遍勇喜。

  

  如今,勤修瑜伽的人大多缺少聽聞;而廣聞者又不善巧實修的關要;人們大多以片面的眼光看待佛語;又缺乏以理辨別教義的能力。因此,便遠離了具足圓滿教法心要的殊勝教授——智者所歡喜的善妙正道。見此情形,我(宗喀巴大師)發心闡釋此殊勝大車的道軌——菩提道次第。由此,我的內心充滿了歡喜。

  頌中前四句列舉了宗大師所處時代,修行者中存在的四種過失:一、寡聞盲修;二、多聞不善修要;叁、片面了解佛法;四、缺乏以理辨別教義的能力。以下分別解釋:

  一、“今勤瑜伽多寡聞”,是說寡聞盲修之過。這一類人在沒有多聞教法時,就急于念誦、打坐、閉關實修,但是不明教理的盲目修行,有很大的危險性。薩迦班智達曾經說:“無聞之修行,如斷臂攀岩。”意即,缺少聽聞的修行,就像沒有雙臂的人妄圖攀上山岩,只會毀壞自己。

  《紮嘎山法》中說:“能否以叁學道解脫自相續而獲得涅槃果位,完全依賴于聞法;能否速疾獲得佛果,也依賴于廣聞與否。”因此,如果不具足對聖教的多聞,就不能由聽聞斷除增益,而對所修習的道産生定解,由此一切依靠叁學之道所獲的果位便不可能獲得。

  二、“廣聞不善于修要”,是說雖然聽聞廣博,卻沒有善巧地掌握修心的關要,仍然偏離了智者所歡喜的妙道。

  《紮嘎山法》中說:“有些修行人已經到了白發蒼蒼、牙齒脫落、滿面皺紋的垂暮之年,仍舊一門心思地用在與別人的口頭辯論上,雖然被人們美其名曰爲智者,實際上他們的修行境界甚至連最起碼的對現世的厭離心也沒有。”

  叁、“觀視佛語多片眼”,是指片面了解佛法的過失。比如偏于大乘,就認爲不必學習小乘;偏于小乘,就不接受大乘;偏于密宗,就舍棄顯教的學習。本來,佛所說的每一分教法都是成佛之道的支分,在佛語中包含了從凡夫地直至成佛之間的所有修道次第。但修行者由自身的認識有片面性,而墮入片面修行佛法的過失中。

  四、“複乏理辨教義力”,是指修行者缺乏以理辨別教義的能力,比如,不能依靠教理辨別善惡、苦樂、世間與出世間、大乘與小乘、世俗與勝義等等。

  由于上述的四種過失,便遠離了智者所歡喜的妙道——“圓滿教要勝教授”。“圓滿”,是指具足道的一切部分;“教要”,是指具足聖教的關要;“勝教授”,是指具足四種殊勝的教授。也就是從阿底峽尊者傳來的教授,能使學人通達一切聖教彼此無違,能使一切聖言顯現爲修心教授,能易于獲得佛陀的密意,能自趨息滅謗法罪行。像這樣完整無缺、具足關要、具備四種殊勝的教授,就是智者所歡喜受持的妙道。

  宗大師看到修行者有這四種過失,而遠離了智者所喜的妙道,心中生起了悲愍。由大悲驅使,發心解釋菩提道修心次第的內涵,故說“見已釋此大車道”。“大車道”,是指阿底峽尊者的《道炬論》,其中完整地含攝了顯密教法,是從凡夫地開始趣往佛地的大道,因此是“大車道”。宗大師這部《菩提道次第廣論》,就是廣釋此論的顯教部分,而另一部《密宗道次第廣論》,則是廣釋此論的密教部分。

  問:爲什麼宗大師由發心闡釋道次第,而心意遍勇喜呢?

  答:如《莊嚴經論》所說:“施與悲共起,能令菩薩樂,叁界中樂受,比此無一分。”即一位菩薩沒有絲毫希求現世回報和後世異熟的心理,完全是爲利他、由大悲攝持而發起布施時,這一善行能令菩薩獲得無與倫比的安樂。一切叁界中的有漏樂受與大悲布施所生的安樂相比,百千萬分不及其一。又如《入中論》所雲:“且如佛子聞求施,思惟彼聲所生樂,聖者入滅無彼樂,何況菩薩施一切。”即菩薩僅僅聽到求乞的聲音,心想:“他來向我求乞,我能給他安樂。”以此思惟所引發的歡喜已經勝過小乘聖者入滅盡定的安樂,何況菩薩布施內外財滿足乞者,其安樂程度更是無法言喻。以此類推,宗大師撰造本論不夾雜自利心,純粹是大悲心,而且由撰造本論,能使無數有緣者趣入智者所喜的妙道,能將上、中、下各類根機,暫時安置于增上生善趣、究竟安置于決定勝解脫、成佛之中,這是無數倍勝過布施外財的大法施。因此,此時宗大師的內心充滿歡喜。

  以上是宗大師自述立誓造論的發心。聖士夫通常不輕易建立誓言,只要是通過正確觀察而建立的誓願,就會像石上刻字一樣,永不改變。造論之前首先立誓的必要是:由堅定立誓就不會中途退轉,而能圓滿完成。至尊麥彭仁波切在《二規教言論》中說:“何人事前所承諾,終無變更誓堅定,若堅誓願獲自利,他衆亦信此人語。以善觀察所承諾,壞劫之際亦不舍。”

  丁叁、勸請法器谛聽

  

諸有偏執暗未覆,具辨善惡妙慧力,

  

欲令暇身不唐捐[9],諸具善者專勵聽。

  

  此頌前叁句列出了本論法器的叁種德相。第四句是勸請法器聽聞。

  本論法器應具的德相,正如《四百論》所說:“質直慧求義,說爲聞法器。”即應當具足叁相:質直、具慧、希求法義。

  一、質直:對應“諸有偏執暗未覆”。“偏執”,是指貪著自宗、憎惡他宗的偏袒分別。學人的內心沒有被偏執黑暗覆蔽,正直而住,是“質直”的德相。

  二、具慧:對應“具辨善惡妙慧力”。也就是具足辨別善惡、苦樂、真妄、大小等的妙慧力。有妙慧力如理抉擇,無誤取舍,才能趣入修行。

  叁、希求法義:對應“欲令暇身不唐捐”。也就是欲使自己的暇滿人身實現最大義利,而一心希求法義。有這種對法義的希求心,就能趣入本論所說的修心次第。

  具備以上叁種德相,就是所謂的具善緣者。宗大師在此處勸請當時及後世的善緣者:“專心地聽受能成就無上菩提的支分圓具的道次第。”雖然宗大師撰造本論距今已有六百年之久,但其悲心願力超越時空,因此此頌也是勸請我們專心谛聽此法。我們在聽聞本法時,應當生稀有心、殷重心,與宗大師的心相應,與道次第相應。

  “專勵聽”的涵義,在本論“正聞軌理”中將詳細解釋,此處不贅述。

  丁四、所講之法及傳講方式分二:一、認定所講之法 二、傳講方式

  戊一、認定所講之法

  【此中[10]總攝一切佛語扼要,遍攝龍猛無著二大車之道軌,往趣一切種智地位勝士法範,叁種士夫一切行持所有次第無所缺少,依菩提道次第門中,導具善者趣佛地理,是謂此中[11]所诠諸法。

  先解釋從“此中”至“無所缺少”之間的內容。

  在阿底峽尊者撰造的《道炬論》中,完整地含攝了一切佛語的關要,及龍猛、無著二大車所建立的道軌,是趣往一切種智地位之勝士的修法規範,內含上中下叁種士夫一切行持的所有次第,無所缺少。

  一切佛語爲叁轉*輪,其扼要是叁藏的所诠義——戒定慧。《道炬論》中總攝了戒定慧叁學。

  “大車”,即大乘宗派的開創者或大乘導師。安立大車要具備叁個條件:一、是佛親自授記的示現爲人身的士夫;二、是聖者菩薩;叁、不依其他論師的論典,唯以自力開顯佛經密意。

  龍猛菩薩就是佛陀親授記莂、示現爲人身的聖者菩薩。佛在《楞伽經》中授記:“南方碑達國,有吉祥比丘,其名呼曰龍,能破有無邊,于世弘我教,善說無上乘,證得歡喜地,往生極樂國。”明顯授記龍猛是弘揚大乘、能破有無邊的初地聖者。在其他佛經中,也有授記龍猛爲七地菩薩或者佛陀化身。再者,龍猛菩薩並沒有依靠其他論師的教證和見解,完全是憑自力撰造《中論》等中觀理聚論,而開顯《般若經》的密意,由此建立了甚深見派的道軌。因此,後世尊稱龍猛菩薩爲大車。

  無著菩薩同樣是佛所授記的聖者。佛在《文殊根本續》中授記:“無著比丘者,善巧諸論義,了不了義經,分別爲多種。”無著菩薩以自力撰造了《瑜伽師地論》等論典,在萬法唯識的基礎上,安立一切大乘道的廣大修行,從而開創了廣大行派的道軌。

  如是甚深見派與廣大行派的二大道軌,都無有剩余地含攝在《道炬論》中。

  “往趣佛地的法範”,是指大乘的菩提心與止觀法門。“範”,是鑄造器物使用的模子,引申爲規範、法則之義。《道炬論》中,不僅具足了大乘勝士的法範,還完整具足了叁種士夫一切行持的所有次第。

  “依菩提道次第門中,導具善者趣佛地理,是謂此中所诠諸法”:在依《道炬論》所诠菩提道次第的門徑中,引導具善緣者趣入佛地的修行之理,即是此處《菩提道次第廣論》中所诠釋的法類。

  戊二、傳講方式

  在佛陀和佛弟子的傳法當中,佛陀是以叁神變傳法,也就是以神通輪、記心輪、教誡輪而說法。具體爲:佛以身業顯現種種神變,令衆生生起信心;佛以意業徹知衆生的心行;…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道前基礎(新廣論講記1)》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