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道前基础(新广论讲记1)▪P6

  ..续本文上一页来源。

  丁二、立誓造论

  

今勤瑜伽多寡闻,广闻不善于修要,

  

观视佛语多片眼,复乏理辨教义力,

  

故离智者欢喜道,圆满教要胜教授,

  

见已释此大车道,故我心意遍勇喜。

  

  如今,勤修瑜伽的人大多缺少听闻;而广闻者又不善巧实修的关要;人们大多以片面的眼光看待佛语;又缺乏以理辨别教义的能力。因此,便远离了具足圆满教法心要的殊胜教授——智者所欢喜的善妙正道。见此情形,我(宗喀巴大师)发心阐释此殊胜大车的道轨——菩提道次第。由此,我的内心充满了欢喜。

  颂中前四句列举了宗大师所处时代,修行者中存在的四种过失:一、寡闻盲修;二、多闻不善修要;三、片面了解佛法;四、缺乏以理辨别教义的能力。以下分别解释:

  一、“今勤瑜伽多寡闻”,是说寡闻盲修之过。这一类人在没有多闻教法时,就急于念诵、打坐、闭关实修,但是不明教理的盲目修行,有很大的危险性。萨迦班智达曾经说:“无闻之修行,如断臂攀岩。”意即,缺少听闻的修行,就像没有双臂的人妄图攀上山岩,只会毁坏自己。

  《扎嘎山法》中说:“能否以三学道解脱自相续而获得涅槃果位,完全依赖于闻法;能否速疾获得佛果,也依赖于广闻与否。”因此,如果不具足对圣教的多闻,就不能由听闻断除增益,而对所修习的道产生定解,由此一切依靠三学之道所获的果位便不可能获得。

  二、“广闻不善于修要”,是说虽然听闻广博,却没有善巧地掌握修心的关要,仍然偏离了智者所欢喜的妙道。

  《扎嘎山法》中说:“有些修行人已经到了白发苍苍、牙齿脱落、满面皱纹的垂暮之年,仍旧一门心思地用在与别人的口头辩论上,虽然被人们美其名曰为智者,实际上他们的修行境界甚至连最起码的对现世的厌离心也没有。”

  三、“观视佛语多片眼”,是指片面了解佛法的过失。比如偏于大乘,就认为不必学习小乘;偏于小乘,就不接受大乘;偏于密宗,就舍弃显教的学习。本来,佛所说的每一分教法都是成佛之道的支分,在佛语中包含了从凡夫地直至成佛之间的所有修道次第。但修行者由自身的认识有片面性,而堕入片面修行佛法的过失中。

  四、“复乏理辨教义力”,是指修行者缺乏以理辨别教义的能力,比如,不能依靠教理辨别善恶、苦乐、世间与出世间、大乘与小乘、世俗与胜义等等。

  由于上述的四种过失,便远离了智者所欢喜的妙道——“圆满教要胜教授”。“圆满”,是指具足道的一切部分;“教要”,是指具足圣教的关要;“胜教授”,是指具足四种殊胜的教授。也就是从阿底峡尊者传来的教授,能使学人通达一切圣教彼此无违,能使一切圣言显现为修心教授,能易于获得佛陀的密意,能自趋息灭谤法罪行。像这样完整无缺、具足关要、具备四种殊胜的教授,就是智者所欢喜受持的妙道。

  宗大师看到修行者有这四种过失,而远离了智者所喜的妙道,心中生起了悲愍。由大悲驱使,发心解释菩提道修心次第的内涵,故说“见已释此大车道”。“大车道”,是指阿底峡尊者的《道炬论》,其中完整地含摄了显密教法,是从凡夫地开始趣往佛地的大道,因此是“大车道”。宗大师这部《菩提道次第广论》,就是广释此论的显教部分,而另一部《密宗道次第广论》,则是广释此论的密教部分。

  问:为什么宗大师由发心阐释道次第,而心意遍勇喜呢?

  答:如《庄严经论》所说:“施与悲共起,能令菩萨乐,三界中乐受,比此无一分。”即一位菩萨没有丝毫希求现世回报和后世异熟的心理,完全是为利他、由大悲摄持而发起布施时,这一善行能令菩萨获得无与伦比的安乐。一切三界中的有漏乐受与大悲布施所生的安乐相比,百千万分不及其一。又如《入中论》所云:“且如佛子闻求施,思惟彼声所生乐,圣者入灭无彼乐,何况菩萨施一切。”即菩萨仅仅听到求乞的声音,心想:“他来向我求乞,我能给他安乐。”以此思惟所引发的欢喜已经胜过小乘圣者入灭尽定的安乐,何况菩萨布施内外财满足乞者,其安乐程度更是无法言喻。以此类推,宗大师撰造本论不夹杂自利心,纯粹是大悲心,而且由撰造本论,能使无数有缘者趣入智者所喜的妙道,能将上、中、下各类根机,暂时安置于增上生善趣、究竟安置于决定胜解脱、成佛之中,这是无数倍胜过布施外财的大法施。因此,此时宗大师的内心充满欢喜。

  以上是宗大师自述立誓造论的发心。圣士夫通常不轻易建立誓言,只要是通过正确观察而建立的誓愿,就会像石上刻字一样,永不改变。造论之前首先立誓的必要是:由坚定立誓就不会中途退转,而能圆满完成。至尊麦彭仁波切在《二规教言论》中说:“何人事前所承诺,终无变更誓坚定,若坚誓愿获自利,他众亦信此人语。以善观察所承诺,坏劫之际亦不舍。”

  丁三、劝请法器谛听

  

诸有偏执暗未覆,具辨善恶妙慧力,

  

欲令暇身不唐捐[9],诸具善者专励听。

  

  此颂前三句列出了本论法器的三种德相。第四句是劝请法器听闻。

  本论法器应具的德相,正如《四百论》所说:“质直慧求义,说为闻法器。”即应当具足三相:质直、具慧、希求法义。

  一、质直:对应“诸有偏执暗未覆”。“偏执”,是指贪著自宗、憎恶他宗的偏袒分别。学人的内心没有被偏执黑暗覆蔽,正直而住,是“质直”的德相。

  二、具慧:对应“具辨善恶妙慧力”。也就是具足辨别善恶、苦乐、真妄、大小等的妙慧力。有妙慧力如理抉择,无误取舍,才能趣入修行。

  三、希求法义:对应“欲令暇身不唐捐”。也就是欲使自己的暇满人身实现最大义利,而一心希求法义。有这种对法义的希求心,就能趣入本论所说的修心次第。

  具备以上三种德相,就是所谓的具善缘者。宗大师在此处劝请当时及后世的善缘者:“专心地听受能成就无上菩提的支分圆具的道次第。”虽然宗大师撰造本论距今已有六百年之久,但其悲心愿力超越时空,因此此颂也是劝请我们专心谛听此法。我们在听闻本法时,应当生稀有心、殷重心,与宗大师的心相应,与道次第相应。

  “专励听”的涵义,在本论“正闻轨理”中将详细解释,此处不赘述。

  丁四、所讲之法及传讲方式分二:一、认定所讲之法 二、传讲方式

  戊一、认定所讲之法

  【此中[10]总摄一切佛语扼要,遍摄龙猛无著二大车之道轨,往趣一切种智地位胜士法范,三种士夫一切行持所有次第无所缺少,依菩提道次第门中,导具善者趣佛地理,是谓此中[11]所诠诸法。

  先解释从“此中”至“无所缺少”之间的内容。

  在阿底峡尊者撰造的《道炬论》中,完整地含摄了一切佛语的关要,及龙猛、无著二大车所建立的道轨,是趣往一切种智地位之胜士的修法规范,内含上中下三种士夫一切行持的所有次第,无所缺少。

  一切佛语为三转*轮,其扼要是三藏的所诠义——戒定慧。《道炬论》中总摄了戒定慧三学。

  “大车”,即大乘宗派的开创者或大乘导师。安立大车要具备三个条件:一、是佛亲自授记的示现为人身的士夫;二、是圣者菩萨;三、不依其他论师的论典,唯以自力开显佛经密意。

  龙猛菩萨就是佛陀亲授记莂、示现为人身的圣者菩萨。佛在《楞伽经》中授记:“南方碑达国,有吉祥比丘,其名呼曰龙,能破有无边,于世弘我教,善说无上乘,证得欢喜地,往生极乐国。”明显授记龙猛是弘扬大乘、能破有无边的初地圣者。在其他佛经中,也有授记龙猛为七地菩萨或者佛陀化身。再者,龙猛菩萨并没有依靠其他论师的教证和见解,完全是凭自力撰造《中论》等中观理聚论,而开显《般若经》的密意,由此建立了甚深见派的道轨。因此,后世尊称龙猛菩萨为大车。

  无著菩萨同样是佛所授记的圣者。佛在《文殊根本续》中授记:“无著比丘者,善巧诸论义,了不了义经,分别为多种。”无著菩萨以自力撰造了《瑜伽师地论》等论典,在万法唯识的基础上,安立一切大乘道的广大修行,从而开创了广大行派的道轨。

  如是甚深见派与广大行派的二大道轨,都无有剩余地含摄在《道炬论》中。

  “往趣佛地的法范”,是指大乘的菩提心与止观法门。“范”,是铸造器物使用的模子,引申为规范、法则之义。《道炬论》中,不仅具足了大乘胜士的法范,还完整具足了三种士夫一切行持的所有次第。

  “依菩提道次第门中,导具善者趣佛地理,是谓此中所诠诸法”:在依《道炬论》所诠菩提道次第的门径中,引导具善缘者趣入佛地的修行之理,即是此处《菩提道次第广论》中所诠释的法类。

  戊二、传讲方式

  在佛陀和佛弟子的传法当中,佛陀是以三神变传法,也就是以神通轮、记心轮、教诫轮而说法。具体为:佛以身业显现种种神变,令众生生起信心;佛以意业彻知众生的心行;…

《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道前基础(新广论讲记1)》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