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道前基礎(新廣論講記1)▪P7

  ..續本文上一頁佛以語業契合衆生的根機、意樂,應機施以教授,令其趣入修行。這叁者是佛陀身、意、語的作用,首先以神通引導,其次以記心了知所化根機,再次以教誡令所化修行正道。

  在佛弟子中,彌勒菩薩是以大海波浪式的傳講方式演說聖法,也就是,首先安立全論的主體,再對主體中的每一支分層層演述,就像海浪從大海的中心展開,層層推演廣大。

  世親菩薩的《論議正理釋論》是以五竅訣的方式說法。五竅訣爲必要、略說、解義、連結和辯答。一、“必要”:在講法之前,首先總說學習本法的必要性;二、“略說”:概略地總明全論的要義;叁、“解義”:逐字逐句地解釋論義,使學人准確地把握論文字句的涵義;四、“連結”:在科目和科目之間、段落和段落之間,作意義上的連結,使學人能把握住全論脈絡;五、“辯答”:針對學人存在的疑惑或論中的難題,先設疑問,再作解答,由此遣除疑惑,引生信解。宗大師在《現觀莊嚴論·金鬘釋》中說,這是世親菩薩從彌勒菩薩那裏得到的傳授。此外,很多密法是以六邊四理的方式傳講。

  還有論師應機施教,對上根者只說論名,對中根者宣說總義,對下根者著重講解詞句。也有論師以問答的方式開演法義。

  在漢傳佛教諸宗派中,天臺宗以五重玄義講經。五重玄義是:一、釋名,解釋經名的涵義;二、辨體,辨明全經以何爲正體;叁、明宗,闡明此經的宗趣;四、力用,闡述此經的作用;五、教相,說明此經屬于何教。華嚴宗則以十門分列講解佛經。又,永明大師所著的《宗鏡錄》是以問答方式演說法義。

  【此中傳有二派釋儀,勝那蘭陀諸智論師,許由叁種清淨門中,诠釋正法。謂軌範語淨,學者相續淨,所說法清淨。後時止迦摩啰室啰,聖教盛行,彼諸智者,則許叁種而爲初要。謂正法造者殊勝,正法殊勝,如何講聞彼法規理,今于此中,應如後釋

  在印度聖境,有那蘭陀寺和戒香寺兩種傳法方式。那蘭陀寺的智者按照五圓滿講經,又按照造論五支講論,以叁清淨傳法,即軌範語言清淨[12]、學者相續清淨、所說法清淨。

  繼那蘭陀寺之後,戒香寺的佛教極爲興盛。那裏的智者認許叁種爲最初關要,具體是正法造者殊勝、正法殊勝及如何講聞本法的規理。現在這裏傳講道次第,應當按照戒香寺的講規闡釋。

  “許叁種而爲初要”:“初要”,即最初的關要。戒香寺的講法,是在講述了造者殊勝、正法殊勝、如何講聞規理之後,再開講“如何以教授引導學徒的次第”。前叁者就是以教授引導之前的最初關鍵。爲什麼說是關鍵?因爲首先開示造論者和論典的殊勝,能使學人生起信心,而具有信心才會引發求法的欲樂;其次,交待傳講和聽聞的軌理,法師方面要了解怎樣與弟子和法相應,要遵循傳講的規律,弟子方面也要相應法師和法,遵循聽聞的規律,雙方都如理如法,就能最大程度獲得講聞的功德。因此,這叁者是以教授引導之前的最初關要。

  問:爲什麼本論要依後一種講法而傳講呢?

  答:因爲阿底峽尊者是戒香寺的大班智達,很多當代噶當派大德都遵循戒香寺的講軌以四種殊勝傳法。宗大師撰造本論是诠釋阿底峽尊者的《道炬論》,自然應當遵循戒香寺的講法。實際上,在此傳講方式中,也包含了那蘭陀寺的講法。也就是,在“正法殊勝”中包含“所說法清淨”,在“如何講聞規理”中有講、聞兩方面,分別包含“軌範語言清淨”和“學者相續清淨”。

  

  以上宗大師認定了所講之法及傳講方式。此處含有甚深的教誨,雖然作爲大成就者,隨心所欲都不違越規律,但宗大師並沒有另創講法。他忠實地遵守了傳承上師的傳講規律,教育後人應當尊重傳統。

  在印、藏、漢叁地的佛教中,很多講聞、念誦、觀修、參禅等的規矩,都是成就者以智慧觀察因緣而製定的。凡夫不可能超過成就者,因此對于成就者製定的規則,不能隨意改變,應當繼承並發揚光大。若不遵循先德傳統,隨欲而爲,則容易使正法隱沒,邪法增盛,導致一團混亂。

  因此,講聞佛法應當遵循傳承規矩,只有秉持各宗傳統,才能保證講聞清淨。

  在傳講論典時,還應當注意把握規律。以世親菩薩的傳講方式來說,第一、要說明學習此論的必要性,使學人明確學習的目的,不致于盲目無主;第二、要概略地交待全論的要義,使學人了解本論的主題;第叁、要逐字逐句地消文釋義,這是因爲沒有明了文句的涵義,就不能依文句意義思惟觀察、歸納要義,而引生定解;第四、要注意前後的連結,顯示全論的脈絡;第五、要解答疑問,幫助學人産生信解。像這樣的傳講規則,都是先德智慧和經驗的結晶。我們要遵循這樣的規律傳講佛法,不遵循規矩,隨心所欲,可能會出現很大的過失。

  丙二、菩提道次引導分四:一、爲顯其法根源淨故開示造者殊勝 二、令于教授起敬重故開示其法殊勝 叁、如何講聞二種殊勝相應正法 四、如何正以教授引導學徒之次第

  【由是菩提道次引導分四:一、爲顯其法根源淨故開示造者殊勝;二、令于教授起敬重故開示其法殊勝;叁、如何講聞二種殊勝相應正法;四、如何正以教授引導學徒之次第。 今初

  由于《菩提道次第廣論》是遵循印度戒香寺傳講佛法的方式,因此此處的“道次第引導”分四個步驟:

  一、爲顯示法的根源清淨,而開示造者功德殊勝。

  二、爲使學人對于本教授生起恭敬心、尊重心,而開示本法的殊勝。(開示造者和法的殊勝之處,能引發學者的信心及聽受此法的意樂。)

  叁、交待如何講聞具有這二種殊勝的正法。(“二種殊勝”,指造者殊勝和法殊勝。)

  以上這叁步是傳講最初階段的關鍵,做到位了就有傳法良好的開端,由此正式傳講,講聞雙方都能成就大利益。

  四、此後是正式開演如何以教授引導學人的次第。

  丁一、爲顯其法根源淨故開示造者殊勝分二:一、總說 二、分說造者殊勝

  戊一、總說

  【總此教授,即是至尊慈氏所造《現觀莊嚴》[13]所有教授。別則此之教典,即是《菩提道炬》。

  總體上說,這部道次第教授,即是至尊彌勒菩薩所造《現觀莊嚴論》中的所有教授,特別說,開演道次第的教典是《菩提道炬論》。

  【故彼造者,亦即此之造者。彼複即是大阿阇黎勝然燈智,別諱[14]共稱勝阿底峽。

  因此,《道炬論》的撰造者,即是此處“顯示造者殊勝”中的造者,他就是大阿阇黎勝燃燈智,特別共稱爲勝阿底峽。(這是格魯派大成就者金剛持的解釋,此句不能解釋成《道炬論》的造者爲本論造者。)

  戊二、分說造者殊勝分四:一、圓滿種中受生事理 二、其身獲得功德事理 叁、得已于教所作事業 四、結文

  【其殊勝分叁:一、圓滿種中受生事理;二、其身獲得功德事理;叁、得已于教所作事業。

  【今初

  首先解釋受生殊勝。

  己一、圓滿種中受生事理

  【如拏錯大譯師所造《八十贊》雲:“東薩賀[15]勝境,其間有大城,謂次第聚落,其中有王都,名爲有金幢。其宮極廣博,受用位饒盛,等支那國王。”

  拏錯大譯師爲阿底峽尊者的弟子,在他撰造的《八十贊》中描述尊者受生的情形爲:

  在聖境印度東方的殊勝國境裏,有一座名爲“次第聚落”的大城。城中有一王宮,由無數金幢嚴飾,故稱“金幢宮”。王宮極其高廣,城中的受用極爲富饒圓滿,國勢強盛,堪與漢地國王媲美。(仲敦巴尊者所著的傳記中描述:這座大城中,有一億人口,遊樂的園林有七百二十處,洗浴處有二萬五千處,多羅樹有五萬六千棵,從四面圍繞全城。大城有七重城牆,城中有叁百六十座橋梁,金幢有二萬五千座,王宮中的金頂有十叁個。)

  “受用位饒盛”,即受用豐饒、國勢強盛。

  【“其國王善勝,妃名吉祥光,父母有叁子,名蓮藏月藏,並其吉祥藏。太子蓮花藏,有五妃九子,長子福吉祥,現時大善巧,稱爲陀那喜。幼子吉祥藏,比丘精進月,次子月藏者,即現至尊師。”

  該國的國王名爲善勝,王妃名爲吉祥光,生有叁子,名蓮花藏、月藏和吉祥藏。太子蓮花藏娶了五個妃子,育有九子,長子名叫福吉祥,是當時一位大智者,稱爲陀那喜。善勝王的小兒吉祥藏,即比丘精進月,善巧密法,證得生起次第叁摩地,能化現壇城,傳法灌頂;次子月藏王子,即現今的至尊上師阿底峽尊者。

  己二、其身獲得功德事理分二:一、知見廣博獲教功德事理 二、如理修行獲證功德事理

  【獲得功德事理分二:一、知見廣博獲教功德事理;二、如理修行獲證功德事理。 今初

  阿底峽尊者成就的殊勝功德,分爲教、證兩方面闡述。

  庚一、知見廣博獲教功德事理分叁:一、通達共同明之功德 二、修學密宗之情形 叁、出家修學內明

  辛一、通達共同明之功德

  【如《贊》雲:“二十一歲中,善巧六十四,技術[16]及一切,工處善構言《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道前基礎(新廣論講記1)》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