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17],及一切諸量[18]。”謂于二十一歲以內,學習內外四共明處,聲明、因明、工巧業明及醫方明,善巧究竟。】
如《八十贊》所說:“尊者從3歲至21歲間,善巧六十四種世間技藝及一切工巧明,也善巧聲明和因明。”這是說,尊者在21歲之前,學習內外道共同的四種明處,均得徹底通達。不但是大五明中的共同四明,就連世間的小五明也通達無余。
【特如大卓龍巴雲:“十五歲時,僅聞一次《正理滴論》,與一黠慧戲論外道興辯,令彼墮伏,美譽遍揚。”】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按照大卓龍巴所說,尊者在15歲時,只聽過一次《正理滴論》[19]。當時和一位聰明戲論外道展開辯論,結果勝伏對方,美名遍揚。
問:此處應當專門敘述尊者佛法上的成就,爲什麼說世間方面的成就呢?
答:大乘佛教是真俗圓融、救世利他的大教,身爲菩薩,不但要有通達勝義的智慧,還要有通達世俗的智慧及通達饒益有情的智慧。《大乘莊嚴經論》中說:“若不勤學五明處,聖亦難證一切智,故爲調伏及攝他,並自悟故而勤學。”按照各方面的必要來說,爲了調伏不歸信佛教者,菩薩應當尋求聲明和因明,具備了語言成就及以理辯論的能力,才能調伏外道和世間人,引歸佛教;爲了攝受已歸信佛教者,菩薩應當尋求工巧明和醫方明;爲了令自身覺悟,菩薩應當尋求內明。總之,爲了成就一切種智,菩薩應當遍學五明,若不勤學五明,聖者也難以證得一切種智。
辛二、修學密宗之情形
【于其黑山道場,瑜伽自在、親見歡喜金剛尊身、獲得金剛空行佛母授記之尊重——羅睺羅毱多前,具足請受一切灌頂,立密諱爲智密金剛。】
在黑山道場,有一位名叫羅睺羅毱多的上師,是瑜伽自在的尊者,親見歡喜金剛本尊,並獲金剛空行母授記。尊者在其座前請受一切灌頂。
經十叁日,羅睺羅毱多上師晝夜爲尊者降下教誡法雨,並取密號爲智密金剛。
【二十九歲以內,于多獲得成就師前,習金剛乘教典教授,善巧無余。于諸密咒唯我善巧,作是念已,諸空行母于其夢中,陳示衆多昔所未見密咒經函,摧其慢意。】
21歲至29歲期間,尊者在多位獲得成就的上師座前,修學金剛乘教典教授,所學均善巧無余。這些上師中,有哲達日、菩提妙、阿哇得得哇等。
一晚,尊者夢中在班智達自在稱上師座前,聽受了密續十萬零四百五十一頌。之後,他想:“密宗方面只有我最通達了。”當時,空行母們在夢中向他陳示他前所未見的許多密宗經函,由此摧伏了傲慢。
辛叁、出家修學內明
以下敘述上師、本尊勸請尊者出家的情形。
【此後尊重及諸本尊,若寤若夢,隨其所應,勸雲:“若出家者,則于聖教及諸衆生,起大饒益。”依是勸已,如《贊》中雲:“共稱汝親教,爲加行道者。”隨請大衆部持律上座、得加行道一分真實叁摩地[20]者、厥號戒铠,爲親教師,而正出家,其諱又名勝然燈智。】
此後,上師阿哇得得哇及諸本尊——黑日嘎、度母及釋迦佛等,或于醒時,或在夢中,勸請尊者說:“你若出家,對聖教和衆生能作大饒益。”依此勸請,如《八十贊》所說:“汝親教師共稱是加行道位的菩薩。”尊者當時祈請大衆部一位獲得加行道一分真實叁摩地、名爲“戒铠”的持律上座,爲親教師,正式出家,法名“燃燈智”。該年,尊者29歲。
以下敘述尊者出家之後學習內明的情形。
【此後乃至叁十一歲,習學相乘內明上下諸藏,特于能飛聚落[21]法铠師前,十二年中聽受《大毗婆沙》[22],極善根本四部[23]教典,雖諸異部作受食等諸微細分,互舍取處,遍知無雜。】
尊者在29歲至31歲期間,學習法相乘內明上下諸部,尤其在能飛聚落法铠師前,十二年中聽受了《大毗婆沙論》,對根本四部——一切有部、大衆部、上座部、正量部的教典,極爲善巧,就連諸部作受食等種種細微的取舍之處,也能毫無雜亂地無余了知。
由此可見,尊者不但精通大衆部的叁藏,而且對上座部、正量部及一切有部的叁藏也都通達無余。不必說經律論叁藏大的方面,就連聲聞十八部彼此之間的差別,比如受食法、淨水法、緣起法、戒律得舍等方面的微細差別,也都毫無雜亂地完全了達。
“受食”,即佛陀爲遮止比丘的盜心,製定比丘必須在他人給予的情況下,方能接受飲食,不能擅自而取。
以下總結尊者所得的教功德成就。
【由是度越自他諸部宗海彼岸,故是無倒解了一切教正法中樞要處者。】
由此,阿底峽尊者度越了自他諸部宗義大海的彼岸,因此是于一切教正法中的關要,無倒無余通達的大智者。
“自他諸部宗海”,指自部佛教內明的學處和共于世間其他四種明的學處,或者說,自部指中觀自宗,他部指實有宗。“度越宗海彼岸”,是指自部和他部的一切宗義,悉皆透徹無余。
庚二、如理修行獲證功德事理分叁:一、戒學之成就 二、定學之成就 叁、慧學之成就
辛一、戒學之成就
【獲得證德事理者。總佛一切教法聖教,叁藏寶攝,故證聖教亦須攝入叁學寶中。其中戒學,至言及釋數數贊爲定慧學等一切功德之所依處。故須先具戒學增上諸證功德。】
阿底峽尊者獲得證功德的情形,分別有戒定慧叁學的成就,首先講述尊者的戒學成就。
總體上說,佛陀一切聖教法可歸攝在經律論叁藏寶中,其中,經藏诠定學,律藏诠戒學,論藏诠慧學,因此,證聖教也必須攝入戒定慧叁學中。其中戒學,在佛經至言及釋經密意的論典中,數數稱贊是定慧二學等一切功德的依止之處。因此,在修習定慧二學之前,首先需要具足戒學增上的證功德。
經論中,數數稱贊戒爲一切功德之基,如《寶積經》雲:“住戒能得定,得定能修慧,由慧得淨智。”《比丘珍愛經》雲:“戒爲一切功德基,戒爲成就菩提因。”《親友書》雲:“佛說戒爲衆德本,如情非情依止地。(情即人畜等有情,非情即草木等無情。)”
【其中分叁。】
戒學證功德,分爲成就別解脫律儀、成就菩薩律儀及成就金剛乘律儀叁種。
【成就最勝別解脫律儀事理者。如《贊》中雲:“尊入聲聞乘門已,護戒如牦牛愛尾,具妙梵行勝比丘,持律上座我敬禮。”】
尊者成就最勝別解脫律儀方面的情形,如《八十贊》所說:尊者自從入于聲聞乘別解脫律儀之門後,護持淨戒,有如牦牛愛尾,在具足梵行的勝比丘持律上座足前,我(拏錯譯師)恭敬地頂禮。
【謂其正受圓滿比丘諸律儀已,如愛尾牛,若尾一縷,挂著于樹,雖見獵士將離其命,甯舍其命護尾不斷。如是雖于一輕學處,尚甯舍命,防護不犯,況其所受重大學處,是故成大持律上座。】
上頌是說:自從尊者正受了圓滿的比丘戒後,嚴謹守護所受律儀,其護戒的嚴密,如同牦牛愛尾,若有一絲尾毛挂在樹上,即使見到獵人將要奪走性命,也甯可舍命,護著尾巴不斷。像這樣,尊者即使對很輕微的學處,也甯可舍命,護持不犯,何況所受持的重大學處,必定無少違越。由于護戒極其精嚴,成爲戒德圓滿的大持律上座。
曾有人問尊者:“您出家後,去過俗人談論世間法的場所嗎?”
尊者答:“他們不喜歡我,我也不喜歡他們,從沒有去過。”
又問:“曾有親戚來您這裏嗎?”
答:“有過一次。當時我勸他們修功德,他們聽不進去就離開了,其他沒有來過。”
尊者從不用手接受女人的東西。由于持戒精嚴,身體所具的戒香,遠處都能聞到。
【成就菩薩律儀者。如《贊》中雲:“尊入度彼岸門已,增上意樂善清淨,覺心不舍諸衆生,具慧大悲我敬禮。”】
成就菩薩律儀方面的情形,如《八十贊》中所說:尊者自從入于波羅蜜多門後,具有清淨無垢的增上意樂,以菩提心不舍一切有情,在具足智慧和大悲的尊者足前,我恭敬地頂禮。
“增上意樂善清淨”,指善能清淨唯求自利的小乘意樂,具足一味利他的大乘增上意樂。
【總具修習慈悲爲本,菩提之心衆多教授,特依金洲大師,多時修習,至尊慈氏及妙音尊,傳授無著及寂靜天,最勝教授。】
尊者總的方面有修習以慈悲爲本的菩提心的衆多教授,特別方面,曾依止金洲大師長時修習二種最勝教授,也就是由彌勒菩薩傳授給無著菩薩的教授,以及由文殊菩薩傳授給寂天菩薩的教授。
金洲是地名,相傳爲印尼的蘇門答臘。以地名尊稱大師爲“金洲大師”。尊者從印度起身,航海曆經十叁個月,才到達金洲。從此,在十二年裏,與金洲大師連枕共住,在上師座前總的聽受了菩提道教授,特別受學《現觀莊嚴論》一切教授,《集菩薩學論》…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道前基礎(新廣論講記1)》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