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者在宗大師的傳記中寫道:“在雪域佛法行將毀滅、名存實亡時,有些僧人竟然連出家所用的衣缽等名稱也未曾聽過,因尊者發心的威力,極力整頓佛教戒律。後來,一切僧衆用具得以恢複,這都是尊者的恩德。”
因此,由自身嚴持淨戒,將其他有情也安置于叁乘戒律中,令清淨戒廣泛弘揚于中土和邊地,也是宗大師無與倫比的功德。
戊十、講論無與倫比
雖然有些前代論師宣講了《二觀察續》等,但宗大師從幼小時起就以自力宣說《二觀察續》等,並在其一生當中,對一切顯密教法平等講述、弘揚,樹立了顯密融合的宗風。
宗大師說法有叁種不共之處:
一、曾于一次法會中,每日講論十五座,曆經叁月連續不斷,其中有兩部小論提早講完,大師立即補充兩部,因此此次法會前後共宣講十七部大論,具體爲彌勒五論、中觀五論[3]、《集論》、《俱舍論》、《戒律》、《釋量論》、《入行論》、《入中論》及《四百論》。印藏兩地以前從沒有出現如此的講法情形。
二、無論在講解哪部論典時,都樹立該論的無垢自宗,不摻雜其他觀點而講述。
叁、如是講說也能利益未來的修行者。
戊十一、辯論無與倫比
宗大師的任何一種善說,都無法以真實理論妨害。這是大師辯論究竟的征象。
大師在求學圓滿時期,曾去過薩迦寺、貢塘寺、桑樸寺等著名道場,依論典立宗答辯。當時以大師的能力,同時可立十多部難論之宗,但因當時各道場精通其他難論的人才比較少,故大師只依《集論》、《釋量論》、《俱舍論》和戒律立宗。大師智慧高超、辯才無礙,解釋各方問難,勢如破竹。
大師住世期間,也有人認爲他的教法不合理,但與他辯論的人一個也沒有,這也是宗大師辯論究竟的一種征象。噶瑪貢炯曾說:“我與羅桑紮巴無法辯論。”此即大師辯論之無與倫比。
戊十二、造論無與倫比
宗大師在造論方面具有以下特點:
一、針對于叁種士夫,宣說了次第完整的菩提道,如《叁主要道論》、《菩提道次第略論》、《菩提道次第廣論》、《密宗道次第廣論》、《密集金剛廣疏》等。
二、一切著作都是在自己通達意義之後再撰寫的。
叁、所撰論著之義,無法駁斥。
四、具有與其他論典不共的特點。
五、所造論典爲諸智者歡喜接受。
戊十叁、培養弟子無與倫比
在宗大師的弟子中,通達叁藏、行通叁學、精修叁士道及生圓次第的人,多如繁星,不可計數。其中弘揚佛教事業最爲廣大的有八大弟子,即:賈曹傑、克珠傑、紮巴堅贊、江揚卻結、釋迦益西、多敦·江白嘉措、吉尊·喜饒僧格、根敦朱巴。賈曹傑和克珠傑先後住持噶丹寺,繼承大師法位,奠定了黃教基礎,是宗大師弟子中弘揚大師教法最大的功臣。宗大師、賈曹傑、克珠傑叁人,被後人尊稱爲“師徒叁尊”。
戊十四、佛教事業無與倫比
正月初一至十五,是釋迦佛在舍衛國現大神變降伏六群外道的吉日。昔日印度諸大法王每逢此時,都廣設無量勝妙供品,供養叁寶,誦經發願,將福德施予無量衆生。後來佛法傳至西藏初期,西藏諸大法王也能遵照印度傳統,廣興供養,然而到了末法時期,供養法會也逐漸隱沒。
宗喀巴大師爲令聖教永住,弘揚于十方世界,也爲使有情積福,獲得無盡恩澤,因此發廣大心,于1409年正月初一至十五之間,重建大神變祈願法會。
當年正月初一,大師親自向拉薩大昭寺的釋迦佛像奉獻一頂純金打造的五佛冠,佛冠上鑲有許多貴重的珍珠寶石,工藝精巧,形量端嚴,恰如佛在經中所授記般:未來于西藏雪域,將有名爲羅桑紮巴的人,將我的化身佛像莊嚴爲報身形象。
除了重興祈願大法會之外,宗大師在顯密教法的講辯著及聞思修等方面,也作了極偉大的事業,這些都是現量可知的事實。
戊十五、總集無與倫比
雖然所有的智者總集起來,可以達到與宗大師平等,但以每位智者各自的方面,則無法相等。縱然是八大菩薩和龍樹菩薩等也無法相比,雖然在功德方面可以相比,但此等大菩薩並非示現凡夫相,理應具足功德,而宗大師示現爲凡夫相,卻能行持諸佛事業。對于有緣所化來說,宗大師的恩德無與倫比,由于是在有緣衆生前現凡夫相而行佛陀事業,因此宛如天衆中的大梵天王、人衆中的轉輪聖王、衆星中的晈月、群峰中的須彌山王。
戊十六、如是宣說之必要
大凡佛教諸宗的創始者,都內具證悟功德,現見本尊,並且曆代祖師傳承的加持已融入其內心,能廣作弘法利生事業。對于後學者來說,極有必要了解自己所學教派傳承上師的傳記。
爲何這樣說呢?因爲作爲後學者需要獲得傳承上師的加持,而傳承上師的加持融入自相續,又唯一依賴于自己的信心,而生起信心的方便,即是由多方面了解傳承上師的稀有功德。(了解得深入,自然生長信心,能與傳承上師及其教授獲得相應。)其次,修行者要有一個皈依處,恒時以恭敬心和猛利的信心向此殊勝皈依處祈禱而修學。再者,初發菩提心,中間積資糧,最終成就佛果,其間一切緣起都需要依賴上師聚合,因此上師是修行最重要的助緣。因此,首先了解上師的稀有傳記,具有極大利益。
丁二、造論者名稱
【宗喀巴大師 造】
“宗喀”是大師的誕生之地,距離青海西甯五十余裏。爲示尊重,以地名尊稱大師爲“宗喀巴”。
“大師”之義:從內在具足教證二法的方面來說,當時至尊宗喀巴大師已成爲教法和竅訣的主人,而且在尊者相續中無余集聚了一切證法;從外在顯現的事業而言,尊者的家族種姓十分圓滿,福德極爲廣大,而且身爲德高望重的法王,成爲大衆普遍敬仰的怙主,因此尊稱爲“大師”。
丁叁、造論的時處及經過
這部《菩提道次第廣論》是于公元1402年,宗喀巴大師46歲時所撰著的。造論地點爲拉薩近郊的惹珍寺,該寺由噶當派初祖仲敦巴著手興建,日後成爲噶當派教授的根本道場。
當年,宗喀巴大師在阿底峽尊者聖像前虔誠發願,祈禱加持能顯揚聖教、饒益有情,由此感得釋迦佛乃至虛空幢大師在內的一切傳承祖師顯現身相。一個月間,每天都親見阿底峽尊者及仲敦巴、博朵瓦、霞惹瓦等,賜予無量教授教誡。
到最後一天,仲敦巴等融入阿底峽尊者的身體中,尊者爲大師摩頂加持,並安慰道:“將來汝于聖教行持廣大事業,修菩提行,饒益衆生,我會幫助你。”說完便消失不見。
由于噶當派諸傳承上師的加持,宗喀巴大師此時講述菩提道次第更加透徹。當時法會中,大衆法喜充滿,都領會到道次第的教授極其稀有,它將一切經論教授編排爲一貫次第,只要修此一法,便等于遍修一切法門。
宗大師因爲一心修持菩提道的教授,獲得了極大啓發。這次修持的結果,使他了達《現觀莊嚴論》中所诠釋的內容,實際是任何一位衆生從凡夫地直至成佛之間的修行教授。此後再閱因明論典、其余彌勒四論、中觀諸論及四部密宗教典等,發現無一不是修行的教授。從此,宗大師對菩提道修行次第生起了不共勝解。
也正是此時,勝依法王、止貢法王,還有前後藏等地的一切善知識,一致殷勤勸請大師撰造一部《菩提道次第廣論》。大師當時覺得內有菩薩加持,外有諸大善知識勸請,內外因緣積聚,時機非常相應,便在46歲那年,撰造了此論。
當從道前基礎一直寫到奢摩他結束時,大師心想:“毗婆舍那甚深,即使寫出來,恐怕也難利益他人。”如是欲樂稍有減弱,這時文殊菩薩現身教導說:“無論如何,你應將毗婆舍那部分寫完,寫完之後,衆生會因此獲得中等利益。”
于是大師繼續撰造毗婆舍那部分,每當他思惟空性時,都會見到虛空中呈現《大般若經》二十種空的銀色字句,諸如此類的稀有瑞相不勝枚舉。大師造論時,護法神和地方山神都現身祈求道:“我們都是蓮花生大士和阿底峽尊者的近事,現在對您的教法也願成辦順緣,願大師慈悲攝受我等。”因此,大師造完廣論,在回向偈中,也代這些護法神作了回向。
丙二、譯者
【法尊法師 譯】
譯者法尊法師,河北人,1902年出生,18歲于五臺山出家,19歲于北京法源寺受具足戒。1924年,法師于武昌佛學院畢業後,至北京藏文院學習,曾師從太虛大師受學。1925年法師23歲時,隨大勇法師入藏學法,在西藏求學先後近十年。1934年返回漢地主持漢藏教理院。1949年後,于北京菩提學會從事藏傳佛教的譯著工作,曾任中國佛學院院長等職務。1980年,于北京廣濟寺圓寂。
法師一生致力于藏文經論的翻譯,是中國近代傑出的譯師,翻譯作品主要有:《菩提道次第廣論》、《密宗道次第廣論》、《入中論》、《入中論善顯密意疏》、《現觀莊嚴論》、《辨法法性論》、《釋量論》、《集量論》、《辨了不了義論》等。
丙叁、論名之意義分五:一、略說 二、菩提 叁、道次第 四、廣 五、論
丁一、略說
【菩提道次第廣論】
論名中,能诠爲“廣論”,所诠爲“菩提道次第”。“所诠”當中,所得是無上菩提,能得爲道次第,也即是依循道次第漸次修心,便能獲得無上菩提。
丁二、菩提分四:一、菩提之體性 二、菩提之分類 叁、菩提之喻 四、菩提之釋詞
戊一、菩提之體性
此處菩提,是指叁菩提當中的佛菩提。包含斷證二方面,也就是現證如所有與盡所有一切諸法的證菩提,和無余清淨煩惱障及所知障垢染的斷菩提。
《寶性論》雲:“佛性是由無別異,清淨妙法所…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道前基礎(新廣論講記1)》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