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得堕入正行正至善士数中。】
第三种利益——获得堕入正行正至善士数中,就是由皈依能趣入正行正至的善士行列当中。
《瑜伽师地论》说:“于诸有情远离邪行,行无倒行,故名正行;已趣各别烦恼寂静,故名正至。”皈依三宝后,对有情远离伤害等邪行,行持无倒利他的行为,所以叫“正行”;皈依三宝后,随学寂静的正法,趣入各别烦恼寂静的境界,所以叫“正至”。
皈依之后,只要如理修学,决定会远离邪行邪至,逐渐转变为正行正至的善士。我们阅读佛经、传记时,常常见到过去修学外道、造恶业、烦恼深重的众生,在至心皈依三宝之后,都能改邪归正,彻底转变为具有智悲的善士,这就是皈依三宝的作用。比如:大迦叶、舍利弗、目犍连等尊者曾经是外道,指鬘是个残暴的杀人狂,奔公甲曾是一名大盗,难陀是个爱欲深重的人;然而,他们皈依三宝后,在三宝的教育下,行为彻底转变,成为正行正至的善士。
【四、为其大师、同梵行者,及于圣教净信诸天爱念欢喜者,谓得趣入善士数中,为大师等之所喜乐。】
第四种利益——被大师、同梵行者以及净信圣教的诸天爱念欢喜,就是皈依后得以趣入善士的行列中,因此获得大师、同梵行者以及净信圣教诸天的喜爱。
以下解释诸天如何欢喜。
【诸天如何欢喜者,谓彼欢喜唱如是言:“我等由其成就归依,从彼处没来生此间,是诸人等,今既成就多住归依,亦当来我众同分中。”】
诸天如何欢喜,就是天人们欢喜地说:我们因为成就三皈依,所以从彼处死后转生天界,这些人现在既然多安住于皈依之中,将来也会转生在我们的同类中。
《立世阿毗昙论》说:在善法堂上,四大天王向帝释天汇报人间的善恶。如果人间受持五戒、八戒,恭敬父母、沙门、师长,布施修福的人多,帝释天便会心生欢喜,认为生天者将会增多,生阿修罗者会减少,否则帝释天就会忧愁不乐。《施宝童子请问经》说:“此外喜白法之诸天尊护持,诸善根亦增上。”天人都是欢喜白法,所以如果有人皈依三宝,进入善士的行列,诸天自然会爱念欢喜而护持此人,使他的善根得以增上。
因此,至心皈依三宝后,以淳净之心,自然能够得到法界一切善力的护持,不仅是少数世人,而是十方无量诸佛菩萨、修行人以及诸天,都会爱念欢喜我们,时时以大悲加持,护持我们的修行和事业。
巳三、教授所出利益
【教授所出胜利分八:一、得入内道佛弟子者,总有多种建立内外差别道理,然共称许觉沃与寂静师,以有归依而为判别,谓得归依乃至未舍。是故最初入佛弟子者,须由至心于三宝所受为大师等,此若无者,任作何善皆不能入佛弟子数。】
从教授所出的皈依殊胜利益有八种:
第一种利益——得入内道佛弟子的行列,总的来说,有许多种成立内外道差别的道理,但是共同承许按照阿底峡尊者与寂静论师所说,以有无皈依作为判别内外道的标准,也就是获得皈依乃至没有舍弃之间,成为内道佛弟子。所以,最初趣入佛弟子行列的人,必须是以至诚心将佛陀受为大师等。如果没有誓受皈依,则无论作何种善法,都不能趣入佛弟子的行列。
“多种建立内外差别道理”,比如:以见解来说,佛教共许四法印的见解,而外道相反;以行为来说,佛教是对佛所制定的应遮学处和应行学处如理取舍,而外道则是依止享乐与受苦的二边行。诸如此类,有许多成立内外道差别的道理。但是,如果仅仅从判别内外道来说,则是以有无皈依作为界限。今天我们皈依了三宝,应该知道自己已经真实入了佛门,成为大师佛陀的弟子,这是无比幸运的,这比加入世间任何其它组织的意义都要重大,因为我们是正式做佛的弟子,修学无上的教法,依止最贤善的助伴。
【二、成一切律仪所依处者,《俱舍释》云:“受归依者,是受一切律仪之门。”《归依七十论》亦云:“近事归三宝,此是八律本。”此中意趣,谓由归依而能坚固涅槃意乐,从此意乐律仪发生。】
第二种利益——成为一切律仪所依之处,《俱舍论自释》说:“受皈依者,是最初受持一切律仪之门。”《皈依七十论》也说:“居士皈依三宝,这是八种戒律[20]的所依。”这里所谓“皈依成为一切律仪之所依”的密意,就是通过皈依能坚固希求涅槃的意乐,以此希求涅槃的意乐能发生一切律仪。
换句话说,皈依三宝之后,由听闻佛所开示的涅槃法、如理作意涅槃法,由僧众作为助伴共同修学涅槃法,自己希求证得涅槃的意乐就会逐渐坚固。以此涅槃意乐为等起,便会逐渐产生别解脱律仪、菩萨律仪与三昧耶律仪。
【三、先集业障轻微灭尽者,《集学论》中显示归依能净罪时说云:“此中应以生猪因缘,而为譬喻。”谓有天子当生猪中,由归依故,即未生彼,是由归依能净当生恶趣因故。“若有归依佛,彼不往恶趣,舍弃人身已,彼当得天身。”于法及僧亦如是说。故先集罪,有者轻微,有者罄尽。】
第三种利益——以往所造罪业或转为轻微或彻底灭尽,如《集学论》中显示皈依能清净罪障时说:“此处应当以生猪因缘作为比喻。”也就是经中说:曾经有一位天子将要投生为猪,但由于皈依的缘故,没有转为猪身,这是因为皈依能净除应当感生恶趣的业因。
这部经中说:往昔有一位三十三天的天子,见到自己现前了花冠枯萎等五种衰相,知道自己即将死亡,就以神通观察,发现自己将投胎为猪,于是十分忧愁。帝释天知道后对他说:“现在没有其它方法,你就诚心皈依三宝吧!”天子依言虔诚皈依三宝,死后转生到兜率天。帝释天以神通观察天子的去处,在三十三天以下都找不到。他便前去请问佛陀,佛说:“那位天子已转生到兜率天。”帝释天惊叹不已,就说了这个偈颂:“若有皈依佛,彼不往恶趣,舍弃人身已,彼当得天身。”对于法和僧也这样说:“若有皈依法,彼不往恶趣,舍弃人身已,彼当得天身。若有皈依僧,彼不往恶趣,舍弃人身已,彼当得天身。”因此,依靠皈依三宝,以往所集罪业有些会变得轻微,有些能彻底灭尽。
《普贤上师言教》说:“如果发自内心以最大的虔诚和恭敬皈依三宝,那么以往所造的恶业也会有所减轻或消尽无余。从此以后,自相续也会承蒙三宝大悲加持,一切所做都会成为善法,也不会再造恶业。”
道宣律祖在《四分律随机羯磨疏》中说:“又如阇王造逆入狱,以归深信,阿鼻罪灭,转在黑绳,如在人中,七日受尽。又调达虽在阿鼻,以本归心,受苦亦微,有时暂息,故知三宝所归无虚。”(譬如,阿阇世王因为囚杀父母而造下两种无间罪,本来应在阿鼻地狱受苦一劫,但因后来在佛前忏悔、誓受皈依,而转为堕入黑绳地狱,在相当于人间七天的时间内就受尽了苦报。又如提婆达多虽然堕在阿鼻地狱,但因为他在地狱中对佛语生信,并且至心皈依佛陀,由皈依佛的力量而使痛苦变得很轻微。比如《大方便佛报恩经》中,佛当时让阿难到地狱去问候提婆达多,提婆达多说:“我在这里获得三禅的安乐。”)
佛经中说:“念佛一声能消八十亿劫生死重罪。”《观无量寿经》中说到“下品下生”:临终时地狱相虽然已经显现,但此时若能念佛则可灭狱生西。比如,唐代的张善和,平生以杀牛为业,临终时见到群牛说人话,前来索命,他心中非常恐怖,急忙唤来妻子说:“快请僧人来为我忏悔。”僧人来了之后,为他开示:“《观无量寿经》中说,临终地狱相现前,至心念佛就能往生。”张善和说:“地狱即将现前,没有时间取香炉了!”便以右手举火,左手拈香,面向西方恳切念佛,尚未念满十声就说:“佛来接我!”当即往生。
【四、积广大福者,如前所说。】
第四种利益——积聚广大福德,就如前文所说一般。
【五、不堕恶趣,由前应知。】
第五种利益——不堕恶趣,由前文应当了知。
《涅槃经》说:“若人皈依三宝,必能解脱诸怖畏。”
《法句喻经》记载:往昔有一位帝释天五种衰相现前,当他知道自己命终后将下生人间投胎做驴时,内心忧愁万分。他想:“三界之中,只有佛陀能够救度苦厄。”于是急忙前去拜见佛陀,稽首作礼,匍伏在地上至心皈命三宝,还没起身,神识就已经出窍,托生在驴腹中。这时,母驴因为踩坏主人的坯器,被主人鞭打而伤了驴胎,帝释天的神识因此又回到原来的身体中,重新成为天帝。佛陀赞叹说:“善哉天帝,能于丧命之际归命三宝,罪报已毕,不再勤苦。”
【六、人与非人不能为难者,如经云:“诸遭怖畏人,多归依山林,及归诸园囿,归所供树木,其归非尊胜,其归非第一,虽依其依处,不能脱众苦。”】
第六种利益——人和非人不能做障难。以三宝和戒律为根本的圣道是我们的依处,其余邪道不是依处。佛陀在神变月见到有些外道皈依大山,有些皈依树林、园囿、树神等,就对外道说:遭到怖畏的人们,很多都皈依山林、园囿以及所供的树神等,这种皈依不是尊重、不是第一,虽然皈依这些皈依处,但也不能解脱众苦。
【“若时有归依,佛法及僧伽,由知苦苦集,正超越诸苦。八支圣道乐,当趣般涅槃,以智慧观见,诸四圣谛理。”】
如果某时有人皈依了佛法僧三宝,通过了知苦和苦集,即能超越诸苦。依靠安乐的八支圣道,将会趣入大般涅槃,而以智慧观见四圣谛之理。
【“此归为尊胜,此归是第一,由归此归处,能解脱众苦。”】
这种皈依是尊胜,这种皈依是第一,通过皈依这…
《菩提道次第系列——下士道(新广论讲记4)》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