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叁、得墮入正行正至善士數中。】
第叁種利益——獲得墮入正行正至善士數中,就是由皈依能趣入正行正至的善士行列當中。
《瑜伽師地論》說:“于諸有情遠離邪行,行無倒行,故名正行;已趣各別煩惱寂靜,故名正至。”皈依叁寶後,對有情遠離傷害等邪行,行持無倒利他的行爲,所以叫“正行”;皈依叁寶後,隨學寂靜的正法,趣入各別煩惱寂靜的境界,所以叫“正至”。
皈依之後,只要如理修學,決定會遠離邪行邪至,逐漸轉變爲正行正至的善士。我們閱讀佛經、傳記時,常常見到過去修學外道、造惡業、煩惱深重的衆生,在至心皈依叁寶之後,都能改邪歸正,徹底轉變爲具有智悲的善士,這就是皈依叁寶的作用。比如:大迦葉、舍利弗、目犍連等尊者曾經是外道,指鬘是個殘暴的殺人狂,奔公甲曾是一名大盜,難陀是個愛欲深重的人;然而,他們皈依叁寶後,在叁寶的教育下,行爲徹底轉變,成爲正行正至的善士。
【四、爲其大師、同梵行者,及于聖教淨信諸天愛念歡喜者,謂得趣入善士數中,爲大師等之所喜樂。】
第四種利益——被大師、同梵行者以及淨信聖教的諸天愛念歡喜,就是皈依後得以趣入善士的行列中,因此獲得大師、同梵行者以及淨信聖教諸天的喜愛。
以下解釋諸天如何歡喜。
【諸天如何歡喜者,謂彼歡喜唱如是言:“我等由其成就歸依,從彼處沒來生此間,是諸人等,今既成就多住歸依,亦當來我衆同分中。”】
諸天如何歡喜,就是天人們歡喜地說:我們因爲成就叁皈依,所以從彼處死後轉生天界,這些人現在既然多安住于皈依之中,將來也會轉生在我們的同類中。
《立世阿毗昙論》說:在善法堂上,四大天王向帝釋天彙報人間的善惡。如果人間受持五戒、八戒,恭敬父母、沙門、師長,布施修福的人多,帝釋天便會心生歡喜,認爲生天者將會增多,生阿修羅者會減少,否則帝釋天就會憂愁不樂。《施寶童子請問經》說:“此外喜白法之諸天尊護持,諸善根亦增上。”天人都是歡喜白法,所以如果有人皈依叁寶,進入善士的行列,諸天自然會愛念歡喜而護持此人,使他的善根得以增上。
因此,至心皈依叁寶後,以淳淨之心,自然能夠得到法界一切善力的護持,不僅是少數世人,而是十方無量諸佛菩薩、修行人以及諸天,都會愛念歡喜我們,時時以大悲加持,護持我們的修行和事業。
巳叁、教授所出利益
【教授所出勝利分八:一、得入內道佛弟子者,總有多種建立內外差別道理,然共稱許覺沃與寂靜師,以有歸依而爲判別,謂得歸依乃至未舍。是故最初入佛弟子者,須由至心于叁寶所受爲大師等,此若無者,任作何善皆不能入佛弟子數。】
從教授所出的皈依殊勝利益有八種:
第一種利益——得入內道佛弟子的行列,總的來說,有許多種成立內外道差別的道理,但是共同承許按照阿底峽尊者與寂靜論師所說,以有無皈依作爲判別內外道的標准,也就是獲得皈依乃至沒有舍棄之間,成爲內道佛弟子。所以,最初趣入佛弟子行列的人,必須是以至誠心將佛陀受爲大師等。如果沒有誓受皈依,則無論作何種善法,都不能趣入佛弟子的行列。
“多種建立內外差別道理”,比如:以見解來說,佛教共許四法印的見解,而外道相反;以行爲來說,佛教是對佛所製定的應遮學處和應行學處如理取舍,而外道則是依止享樂與受苦的二邊行。諸如此類,有許多成立內外道差別的道理。但是,如果僅僅從判別內外道來說,則是以有無皈依作爲界限。今天我們皈依了叁寶,應該知道自己已經真實入了佛門,成爲大師佛陀的弟子,這是無比幸運的,這比加入世間任何其它組織的意義都要重大,因爲我們是正式做佛的弟子,修學無上的教法,依止最賢善的助伴。
【二、成一切律儀所依處者,《俱舍釋》雲:“受歸依者,是受一切律儀之門。”《歸依七十論》亦雲:“近事歸叁寶,此是八律本。”此中意趣,謂由歸依而能堅固涅槃意樂,從此意樂律儀發生。】
第二種利益——成爲一切律儀所依之處,《俱舍論自釋》說:“受皈依者,是最初受持一切律儀之門。”《皈依七十論》也說:“居士皈依叁寶,這是八種戒律[20]的所依。”這裏所謂“皈依成爲一切律儀之所依”的密意,就是通過皈依能堅固希求涅槃的意樂,以此希求涅槃的意樂能發生一切律儀。
換句話說,皈依叁寶之後,由聽聞佛所開示的涅槃法、如理作意涅槃法,由僧衆作爲助伴共同修學涅槃法,自己希求證得涅槃的意樂就會逐漸堅固。以此涅槃意樂爲等起,便會逐漸産生別解脫律儀、菩薩律儀與叁昧耶律儀。
【叁、先集業障輕微滅盡者,《集學論》中顯示歸依能淨罪時說雲:“此中應以生豬因緣,而爲譬喻。”謂有天子當生豬中,由歸依故,即未生彼,是由歸依能淨當生惡趣因故。“若有歸依佛,彼不往惡趣,舍棄人身已,彼當得天身。”于法及僧亦如是說。故先集罪,有者輕微,有者罄盡。】
第叁種利益——以往所造罪業或轉爲輕微或徹底滅盡,如《集學論》中顯示皈依能清淨罪障時說:“此處應當以生豬因緣作爲比喻。”也就是經中說:曾經有一位天子將要投生爲豬,但由于皈依的緣故,沒有轉爲豬身,這是因爲皈依能淨除應當感生惡趣的業因。
這部經中說:往昔有一位叁十叁天的天子,見到自己現前了花冠枯萎等五種衰相,知道自己即將死亡,就以神通觀察,發現自己將投胎爲豬,于是十分憂愁。帝釋天知道後對他說:“現在沒有其它方法,你就誠心皈依叁寶吧!”天子依言虔誠皈依叁寶,死後轉生到兜率天。帝釋天以神通觀察天子的去處,在叁十叁天以下都找不到。他便前去請問佛陀,佛說:“那位天子已轉生到兜率天。”帝釋天驚歎不已,就說了這個偈頌:“若有皈依佛,彼不往惡趣,舍棄人身已,彼當得天身。”對于法和僧也這樣說:“若有皈依法,彼不往惡趣,舍棄人身已,彼當得天身。若有皈依僧,彼不往惡趣,舍棄人身已,彼當得天身。”因此,依靠皈依叁寶,以往所集罪業有些會變得輕微,有些能徹底滅盡。
《普賢上師言教》說:“如果發自內心以最大的虔誠和恭敬皈依叁寶,那麼以往所造的惡業也會有所減輕或消盡無余。從此以後,自相續也會承蒙叁寶大悲加持,一切所做都會成爲善法,也不會再造惡業。”
道宣律祖在《四分律隨機羯磨疏》中說:“又如阇王造逆入獄,以歸深信,阿鼻罪滅,轉在黑繩,如在人中,七日受盡。又調達雖在阿鼻,以本歸心,受苦亦微,有時暫息,故知叁寶所歸無虛。”(譬如,阿阇世王因爲囚殺父母而造下兩種無間罪,本來應在阿鼻地獄受苦一劫,但因後來在佛前忏悔、誓受皈依,而轉爲墮入黑繩地獄,在相當于人間七天的時間內就受盡了苦報。又如提婆達多雖然墮在阿鼻地獄,但因爲他在地獄中對佛語生信,並且至心皈依佛陀,由皈依佛的力量而使痛苦變得很輕微。比如《大方便佛報恩經》中,佛當時讓阿難到地獄去問候提婆達多,提婆達多說:“我在這裏獲得叁禅的安樂。”)
佛經中說:“念佛一聲能消八十億劫生死重罪。”《觀無量壽經》中說到“下品下生”:臨終時地獄相雖然已經顯現,但此時若能念佛則可滅獄生西。比如,唐代的張善和,平生以殺牛爲業,臨終時見到群牛說人話,前來索命,他心中非常恐怖,急忙喚來妻子說:“快請僧人來爲我忏悔。”僧人來了之後,爲他開示:“《觀無量壽經》中說,臨終地獄相現前,至心念佛就能往生。”張善和說:“地獄即將現前,沒有時間取香爐了!”便以右手舉火,左手拈香,面向西方懇切念佛,尚未念滿十聲就說:“佛來接我!”當即往生。
【四、積廣大福者,如前所說。】
第四種利益——積聚廣大福德,就如前文所說一般。
【五、不墮惡趣,由前應知。】
第五種利益——不墮惡趣,由前文應當了知。
《涅槃經》說:“若人皈依叁寶,必能解脫諸怖畏。”
《法句喻經》記載:往昔有一位帝釋天五種衰相現前,當他知道自己命終後將下生人間投胎做驢時,內心憂愁萬分。他想:“叁界之中,只有佛陀能夠救度苦厄。”于是急忙前去拜見佛陀,稽首作禮,匍伏在地上至心皈命叁寶,還沒起身,神識就已經出竅,托生在驢腹中。這時,母驢因爲踩壞主人的坯器,被主人鞭打而傷了驢胎,帝釋天的神識因此又回到原來的身體中,重新成爲天帝。佛陀贊歎說:“善哉天帝,能于喪命之際歸命叁寶,罪報已畢,不再勤苦。”
【六、人與非人不能爲難者,如經雲:“諸遭怖畏人,多歸依山林,及歸諸園囿,歸所供樹木,其歸非尊勝,其歸非第一,雖依其依處,不能脫衆苦。”】
第六種利益——人和非人不能做障難。以叁寶和戒律爲根本的聖道是我們的依處,其余邪道不是依處。佛陀在神變月見到有些外道皈依大山,有些皈依樹林、園囿、樹神等,就對外道說:遭到怖畏的人們,很多都皈依山林、園囿以及所供的樹神等,這種皈依不是尊重、不是第一,雖然皈依這些皈依處,但也不能解脫衆苦。
【“若時有歸依,佛法及僧伽,由知苦苦集,正超越諸苦。八支聖道樂,當趣般涅槃,以智慧觀見,諸四聖谛理。”】
如果某時有人皈依了佛法僧叁寶,通過了知苦和苦集,即能超越諸苦。依靠安樂的八支聖道,將會趣入大般涅槃,而以智慧觀見四聖谛之理。
【“此歸爲尊勝,此歸是第一,由歸此歸處,能解脫衆苦。”】
這種皈依是尊勝,這種皈依是第一,通過皈依這…
《菩提道次第系列——下士道(新廣論講記4)》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