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種皈依處,能夠解脫衆苦。
也許有人會懷疑:宗大師引用這段公案,怎麼能說明“人與非人不能爲難”的利益呢?
回答:所謂“人與非人爲難”,實際就是指種種痛苦,包括以死魔、蘊魔、煩惱魔、天魔所顯現的痛苦。世人遭遇這些痛苦時,都想尋求依處,但是叁寶以外的山林、園囿、神鬼、天仙等並不能開示解脫痛苦的方法,所以無法徹底解脫人與非人的障難。相反,皈依叁寶後能現見四谛之理,由知苦斷集、修道證滅而趣入涅槃,由此降伏一切諸魔,所以說“人與非人不能爲難”。
【此中應以成就風索外道等緣,而爲譬喻。】
這裏應當以成就風索法術的外道等因緣作爲比喻。
以前,有一位外道修持大自在天,成就了風索法術,能夠致人于死地,整個地方的人們都被他攝伏。一次,他向一名童子施此風索法術,卻沒有任何作用。外道懷疑風索法失靈,就用狗來試驗,結果狗兒當場斃命。外道便問童子:“你到底有什麼法術?”童子說:“我皈依叁寶。”外道因此舍棄所學而皈敬佛陀。
由此公案可知,邪魔外道不能侵犯具有清淨皈依的人。依仗叁寶的威神加被,又有龍天護法護持,外魔便不能障難。
如《七佛經》說:受叁皈依之人有九神護衛。
《灌頂經》說:受叁皈依之後,有叁十六部鬼神護衛。
《日藏經》說:“有情誰人皈依佛,俱胝魔衆不能害。”
《十往生經》說:“若有衆生念阿彌陀佛、願求往生者,彼佛即遣二十五菩薩擁護行者。若行若坐,若住若臥,若晝若夜,一切時、一切處,不令惡鬼惡神得其便也。”
此外,念佛之人有四十裏光明照身,諸魔不能侵犯。由以上教證可知,皈依後即已具足大守護。
以下再以公案說明:
《普賢上師言教》中有這樣一則公案:
以前,有個盜賊被主人捉住,主人邊念皈依偈邊用木棒打他,比如念一句皈依佛,便打一下,念完後就把他放了。盜賊的心中一直回響著皈依偈的聲音,這個聲音似乎與疼痛成了無二無別。後來他到一座橋下休息時,橋上來了許多鬼魔,它們說:“這裏有一個皈依叁寶的人。”這些鬼魔都不敢過橋傷害他,便吵吵嚷嚷地逃走了。
大恩上師年輕時,有一次外出參學,在深山老林裏遇到一夥強盜。他們拿著刀槍恐嚇上師,要上師留下身上的錢財,而且還要殺上師。當時上師鎮定地說:“你們慈悲寬限我五分鍾,我辦一點小事,到時再殺我也不遲。”強盜不許。上師又說:“我真的有點小事,給我叁分鍾也可以,財物都可以給你們,我的命反正在你們手上。”強盜勉強答應之後,上師立即恭敬合掌,虔誠祈禱阿彌陀佛。由于叁寶的護佑,強盜們身不由己地走入森林。上師向他們遠去的背影祈禱祝福。
民國時,四川的顯真法師曾對弘一大師談起自己親身經曆的往事:
顯真法師在家時曾擔任縣長,殺過許多土匪。出家不久後,他住在甯波五磊寺,每晚都夢見很多土匪血肉狼籍、表情憤怒,拿著槍前來索命。他因此生起大怖畏而發起勇猛心,專念阿彌陀佛,日夜不斷,乃至夢中也能持念。以後再夢見土匪時,便勸化他們念佛,從此夢中土匪也漸漸溫和。幾個月後,就不再夢見土匪了。這個公案也說明了,至心皈依佛陀,冤鬼不能侵擾。
《薩婆多論》也以比喻說明此理:譬如有人在某國犯罪,投靠其它國家尋求救護,彼國的國王對他說:“你想解脫怖畏而歸投我,只要你不出我的國境,不違犯我的教言,必定能獲得救護。”衆生也是如此,未皈依叁寶時,都被四魔所系縛,有生死等種種過患。如果不離皈敬叁寶,不違背佛陀的言教,依靠佛法僧的威力,諸魔也不能障難。
【七、隨一切想悉當成辦者,隨行何等如法所作,若先供養、歸依叁寶,祈禱成辦,則易成就。】
第七種利益——隨一切想悉當成辦,就是不論行持何種如法的所作,如果首先供養、皈依叁寶而祈禱成辦,就很容易成就。
下面以公案說明:
後周時代的張元,十六歲時祖父雙目失明。叁年中,張元晝夜禮佛,祈禱祖父康複。有一天他讀誦《藥師經》,看到經中盲者得視的語句,就請來七位僧人,點燃七盞明燈,七天七夜念誦《藥師經》,邊拜邊哭地說:“佛陀!張元爲孫不孝,使祖父雙目失明,現在張元點燈普施法界,張元願代祖父受黑暗之苦,使祖父雙目複明。”于是殷勤禮拜。七天之後,張元夢見一位老翁,用金鎞刮祖父的雙眼,而且安慰他說:“你不要憂慮,叁天後就會康複。”張元在夢中歡喜踴躍,醒來後將夢境告訴家人。叁天後,祖父果然雙目複明。
宋朝名臣呂蒙正,是皈依叁寶的大居士。他每日清晨禮佛時都祈禱:“不信佛的人不要生到我家,唯願子孫世世代代以宰官的身分護持叁寶。”後來,呂蒙正的侄子夷簡被封爲申國公,每逢初一祭拜家廟之後,就去親近廣慧禅師;夷簡的兒子公著也被封爲申國公,常常親近天衣禅師;呂蒙正的兒子左丞,常常親近圓照禅師;左丞的兒子用中,經常親近佛照禅師。呂蒙正世代顯貴、信奉佛教,他的願望依靠叁寶的加被全都實現了。
1990年10月2日,青年佛教徒馮錦標、黃昌華、林婉明到廈門聯系工作後,乘機返回廣州。飛機起飛後不久,乘務人員宣布飛機被劫,但絕對保證乘客的人身安全。這時馮錦標對另外兩位同伴說:“快念觀世音菩薩,一定能消災免難。”于是叁人至誠稱念觀世音菩薩聖號。馮錦標在稱念聖號時,見到眼前一片光明,觀世音菩薩現身于光中。
飛機在空中盤旋了一個多小時後,因燃料耗盡而緊急迫降于廣州白雲機場。飛機著地後,全體乘客都露出笑容,紛紛鼓掌,但一瞬間,飛機忽然急轉彎,撞上另一架飛機,又猛地拉起來,機尾又撞到另一架准備起飛的上海飛機。一聲爆炸巨響後,飛機頓時斷成兩截,截斷處正好在馮錦標等叁人座位的前一排。他們叁人從折斷處飛奔出來,機頭向前翻了兩翻,燃起熊熊烈火。幾秒鍾後,飛機響起斷斷續續的爆炸聲,機場濃煙滾滾,一片火海。
這次事故共有一百多人死亡,重傷斷臂缺腿者十多人,唯獨馮錦標等叁人僅受表皮輕傷。清理機場時,其它行李都已化爲灰燼,而馮錦標的幾本佛書卻完好無損。人們發現這一奇迹時,都稱道佛法不可思議。
由以上公案就可以確信“叁寶門中,有求必應”,求妻得妻,求子得子,求平安得平安,求叁昧得叁昧,求長壽得長壽,乃至求大涅槃得大涅槃。任何如法之事,若能事先供養、祈禱叁寶,就極易成辦。
【八、速能成佛者,如《師子請問經》雲:“由信斷無暇。”謂由獲得殊勝閑暇,遇歸依處,學殊勝道,由此不久當得成佛。】
第八種利益——速能成佛,如同《師子請問經》所說:“由信心斷除無暇。”就是由于獲得殊勝閑暇,值遇皈依處叁寶,修學殊勝之道,因此不久將會成佛。
“由信斷無暇”,分別來說,即:由于對叁寶生起勝解信,所以舍棄叁惡趣;由于對叁寶生起欲樂信,所以舍棄邪見和受生長壽天;由于對叁寶生起清淨信,所以舍棄其余叁種無暇。
《涅槃經》說:“歸依叁寶者,速得佛果位。”
《集學論》說:“若彼常于叁寶中,恭敬供養無疲厭,則能超出四魔[21]境,速成無上佛菩提。”
《處胎經》說:“佛告彌勒偈雲:汝所叁會人,是吾先所化,九十六億人,受吾五戒者。次是叁歸人,九十二億者,一稱南無佛,皆得成佛道。”
《薩婆多論》說:“叁歸五戒乃至別脫,由佛出故開立此法,但輪王、梵王說世間法惠利衆生,故十善四弘[22],劫初便有,未能清升,超越世境。法王出世,不爲世善,要斷煩惱,遠出界系,故明戒善,令依具修定慧等行。”(叁皈、五戒乃至別解脫戒,由佛陀出世之故而建立此法。輪王和梵天宣說世間法饒益衆生:輪王是人主,以十善教化世人;梵王是天主,以慈悲喜舍四無量心教化世人。所以,劫初時就有十善和四無量心,但是以此不能超越世間的境界。法王佛陀出世,目的不是爲了世間善法,而是要讓衆生斷除煩惱,遠離叁界的系縛,所以闡明戒善,讓衆生依止而修持禅定與智慧等修行。)
因此,通過皈依叁寶,修學出世間的大乘佛道,就能速疾成就佛果。
巳四、結說學處
【如是憶念諸勝利故,于日日中,晝叁夜叁,勤修歸依。】
由于這樣憶念《攝抉擇分》和教授中所出的種種皈依勝利,就能在每天當中白天叁次、夜晚叁次勤修皈依。
《僧護經》說:“歸依佛者,得大吉利,晝夜心中,不離念佛;歸依法者,得大吉利,晝夜心中,不離念法;皈依僧者,得大吉利,晝夜心中,不離念僧。”因爲皈依佛法僧叁寶,將能獲得以上勝利所攝的大吉利,所以應晝夜不離念佛、念法、念僧,應當晝叁、夜叁勤修皈依。
辰六、乃至命緣應當守護不舍叁寶
【第六,下至戲笑乃至命緣,應當守護不舍叁寶者,身、命、受用定當舍離,若爲此故,棄舍叁寶,則一切生輾轉受苦,故任至何事,不舍歸依。作是念已,數起誓願:雖爲戲笑亦不應說舍歸依語。】
第六條共同學處——下至戲笑乃至命難應當守護不舍叁寶,即:命終死亡時,身、命、受用決定都要舍離,如果爲了暫時的身命受用而舍棄叁寶,一切生中都將輾轉受苦,所以不論遭遇任何事,都不應舍離皈依。應當這樣憶念之後,數數發起誓願:即便是開玩笑也不應說舍棄皈依的話語。
“作是念”是要求我們按論中所說那樣思惟,“數起誓願”是由如理思惟之後數數引發誓願。所謂“思惟”就是心裏要想:死時身命受用都須舍棄,如果爲了身命受用而舍棄叁寶,就會累…
《菩提道次第系列——下士道(新廣論講記4)》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