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命运很难预测,随时都有未知的因素发生。每一个求生行动中,都有可能触及或招感死亡的因缘。譬如,本想用肉食滋补身体,不料肉中含有细菌,反而中毒而死;或者本来想外出打工赚钱,中途却发生车祸而丧生;或者与朋友共事,却遭朋友陷害;或者想去藏地求法,却因高山反应死去。因此多方面思惟后发现,谁也无法保证,一种求生的因缘中没有潜伏致死的因素。
同时应当了知,一切活缘本身就是在消耗生命。例如,赚钱养命本身就是一种悲哀,这样的行动只是加速耗尽生命而已,钱还没有赚足,精力却已经耗尽。因此,谋生的因缘其实是致死的因缘。
综合三种因相,应这样观想:我们这个微弱的命根,处在这样一个充满死缘而动荡不安的时代中,犹如一盏油灯处在随时都会起风的广场中,如果大风骤起,油灯顷刻就会被吹灭。同样,在渐渐趣向死亡的过程中,如果突然现前病魔、战争、车祸、地震等横死外缘,生命也是片刻不住,不知道我的生命当中何时会出现这样的景象。
这样思惟之后,必须发起决断:死亡随时降临,所以从现在起修习正法。
巳三、第三种根本——思惟死时除正法外余皆无益
成立这个根本的三种因相,就是三种无益,即:亲友无益、受用无益、身体无益。如果能够确认这三者毫无利益,唯有正法有利益,心中必定会发起决断,唯一以正法为皈依、为怙主、为救助者,全身心依止正法。
我们应当认真思惟此处的内容,要知道思惟只有依靠自己,他人是无法代替的。只有自己通达这个道理,才可能转变行为。要知道自己的心就是内在的阿阇黎,其力量远胜他缘,如果自己通过思惟,相续中生起真正的定解,远远胜过他人的灌输。所以只有通过自己思惟,确实体会到心外诸法全无利益之后,才会真正发起决断,放下万缘,一心依止正法。
思惟时,观想自己处在临终弥留之际,然后问自己:
一生之中,享受过那么多的美味佳肴、换过那么多的漂亮衣裳,现在对自己的心有什么利益?能带走什么?毫无利益,也无法带走丝毫。
一生之中,住过的洋房小车,用过的家俬电器,于心有何利益?又能带走何者?这些无情法根本无法安慰内心,也无法带走丝毫。
一生之中,曾经纵情于娱乐歌舞,醉生梦死;曾经沉浸于剧中人事,悲欢同息;也曾经疯狂地为精彩球赛,高声呐喊。但这些幻化声色对自己的心又有什么利益。
一生之中,亲眷如云,朋友如梭,现在又有谁能生死相随?父母至亲,歧路各别,纵然相遇,也无人愿意代受,死时的苦乐,只有自己独自感受。
这日夜不离的身躯,曾竭力爱惜养护,精心美化,但命终时,纵然不情愿也必将舍去,毫发不随,所以这个肉身也难以抵挡业风,又怎么可以慰藉心灵?
现在,人生的舞台行将落幕,一生所拥有的权势名位,以及鲜花掌声中度过的辉煌岁月,种种荣耀,也必将随业风而去,荡然无存,又怎能驱走我内心的恐惧?
一生之中,曾拥有多少恩怨情仇,也曾沉溺在亲友爱眷的情感漩涡中,这些起伏迭荡的感情,反复无常的执著,又怎么能牵住业风,同赴后世!于死亡毕竟没有丝毫利益。
一生之中,曾经博览世学,辩才无碍,也拥有高等学历,但以这些世智能否说服死神网开一面?面对死神,纵然练就百般武艺,也没有用武之地。
这样层层探询之后,不由会问:究竟什么才能真正利益自己?
如是追究,必将发现真正能利益自己的,唯一是这颗清净的善心。一生当中,如果曾善待周遭的人们,尽到了责任,也履行了义务,也曾守持清净的戒律,以智慧给予世界正法光明,为人类和佛教,奉献了身心,荷负如来的家业。这些善行功德必定安住在心中,以善业力能令内心安详宁静,而且必将随自己同赴后世,成为一切安乐之源。这样明白之后,心中肯定能发起决断:尽形寿唯以正法为皈依处,以人身唯一勤修正法。
最后要将思惟三种因相融入日常行为当中,真正去串习,时时以“死”字警醒自己,应当思惟:今天我必定会死,生命只剩一天,应当怎样度过?世法全都无常,了无实义,唯有正法才具真实义。因此,我应当珍惜最后的机会,摄取坚实。
修习念死,不只是作意今天必死,而是以此作为方便,生起两种正念:一、世法无实义之正念;二、唯有正法有益之正念。如此便能淡泊世情,发起道心。所以佛在《无常经》中说:“共舍无常处,当行不死门。”《普贤警众偈》也说:“大众,当勤精进,如救头燃,但念无常,慎勿放逸。”从这些圣言中,可以体会到“念死”就是要发起取舍的正念:“但念无常,慎勿放逸”,就是要外舍万缘,内断世间八法的散乱,舍弃这些无常、无实义之法;“当勤精进,如救头燃”,就是要在一切时处摄取坚实,即“当行不死之门”。
知道这个要点之后,一切日常的行动,都要观为今生最后的一次,由此珍惜生命中的每一次机会,将之转为道用。比如,出门时要想:今天或许会死在外面,所以应将最后的时间投入于修行;上车时要想:我今天会死在车上,所以应善用最后的机会,修习利他;上课时要想:这是最后一堂课,所以应发心为利益有情而作清净法行;睡觉时要想:明天不会再醒来,所以应在善心中死去;和他人共处时要想:这是最后的相聚,应以爱心相待。诸如此类,以念死为方便,唤起内心深处的善念,将自心转入修行。
至尊华智仁波切在《普贤上师言教》中这样开示:“所行的道路是无常的,一举手一投足都要如理如法,《般若摄颂》中云:“唯看一木轭,行走心不乱。”身居的处所是无常的,应当将它观想为净土;饮食受用是无常的,应当享用禅定的美食;躺卧睡眠是无常的,应当将迷乱修成光明境界;富有的珍宝是无常的,应当依靠圣者七财;亲朋近邻是无常的,应当栖身静处激发出离;名誉地位是无常的,应当恒常身居低位;言谈话语是无常的,应当督促自己念咒、诵经;信心出离也是无常的,应当为誓言得以稳固而精进;想法妄念通通是无常的,应当具备贤善的人格;验相证悟是无常的,务必要至达法界尽地。”
我们应当这样思惟,反复串习,让自相续完全成为修法的状态,在这念死无常的基础上,再行持三乘修法,都将成为走向解脱的功德。
以上所说的念死法门,其实是佛教各派修行都必须具足的前行法,如果没有这个基础,不论修什么法门都很难趣入。
以净土宗为例:净土宗第十二祖彻悟禅师,在其语录中提出净土行人应当具有的十种信心,其中前两种信心,就是强调死亡无常。第一种信心“信生必有死”,旁边有小注说:“普天之下,从古至今,曾无一人逃得。”这就是必须相信决定死亡。第二种信心“信人命无常”,小注说:“出息虽存,入息难保,一息不来,即为后世。”这实际是要相信死无定期。后面有几种信心,说到“信佛语不虚、信实有净土、信生即不退、信一生成佛、信法本唯心”等,这就是要相信死时余法无益,唯有往生净土才具实义。
宋朝草庵禅师在《念佛诀》中说:“阿弥陀佛谁不能念,而偏难念,西方极乐世界谁不愿生,而罕得生者,盖念佛之人未得诀耳。教念佛而使之真切者,其唯死之一字乎?死之一字在念头上,境缘自然冷淡,情爱亦自轻微。名利势豪,向此处俱用不得,见闻知解,到此时也行不得。四大各离,将何所靠;孤魂无主,安得自由。此时不见弥陀,恐逢罗刹,不生净土,恐入驴胎。莫视此事为缓,明日之事,今日不知。莫将此事为轻,错过今生,沉沦永劫。是一切事无如生死大事,则事事皆不切之事。于一切时总作临命终时,即时时皆念佛之时。如是念佛,斯为切心。如是切心,方生净土。须下“死功夫”,才成净业。常念“死时节”,方肯切心。此乃成佛之阶梯,是诚念佛之妙诀也。”
近代净土宗第十三祖印光大师也说:“念佛不能专要他专,不能念要他念,不能一心要他一心等,亦无奇特奥妙法则,但将一个死字贴在额颅上,挂到眉毛上。”
要知道修习无常的方法,就是思惟众多比喻和道理,同时祈祷三宝总集的根本上师,祈求上师三宝慈悲加持,让我们能够真正忆念死亡无常。
宗大师在《摄颂》中,如是统摄念死无常的要义:
死仇决定终须到,容或今日便降临,
死时世事均当舍,速修妙法求加持。
《菩提道次第系列——下士道(新广论讲记3)》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