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第系列——下士道(新廣論講記3)▪P19

  ..續本文上一頁

  人的命運很難預測,隨時都有未知的因素發生。每一個求生行動中,都有可能觸及或招感死亡的因緣。譬如,本想用肉食滋補身體,不料肉中含有細菌,反而中毒而死;或者本來想外出打工賺錢,中途卻發生車禍而喪生;或者與朋友共事,卻遭朋友陷害;或者想去藏地求法,卻因高山反應死去。因此多方面思惟後發現,誰也無法保證,一種求生的因緣中沒有潛伏致死的因素。

  同時應當了知,一切活緣本身就是在消耗生命。例如,賺錢養命本身就是一種悲哀,這樣的行動只是加速耗盡生命而已,錢還沒有賺足,精力卻已經耗盡。因此,謀生的因緣其實是致死的因緣。

  綜合叁種因相,應這樣觀想:我們這個微弱的命根,處在這樣一個充滿死緣而動蕩不安的時代中,猶如一盞油燈處在隨時都會起風的廣場中,如果大風驟起,油燈頃刻就會被吹滅。同樣,在漸漸趣向死亡的過程中,如果突然現前病魔、戰爭、車禍、地震等橫死外緣,生命也是片刻不住,不知道我的生命當中何時會出現這樣的景象。

  這樣思惟之後,必須發起決斷:死亡隨時降臨,所以從現在起修習正法。

  巳叁、第叁種根本——思惟死時除正法外余皆無益

  成立這個根本的叁種因相,就是叁種無益,即:親友無益、受用無益、身體無益。如果能夠確認這叁者毫無利益,唯有正法有利益,心中必定會發起決斷,唯一以正法爲皈依、爲怙主、爲救助者,全身心依止正法。

  我們應當認真思惟此處的內容,要知道思惟只有依靠自己,他人是無法代替的。只有自己通達這個道理,才可能轉變行爲。要知道自己的心就是內在的阿阇黎,其力量遠勝他緣,如果自己通過思惟,相續中生起真正的定解,遠遠勝過他人的灌輸。所以只有通過自己思惟,確實體會到心外諸法全無利益之後,才會真正發起決斷,放下萬緣,一心依止正法。

  思惟時,觀想自己處在臨終彌留之際,然後問自己:

  一生之中,享受過那麼多的美味佳肴、換過那麼多的漂亮衣裳,現在對自己的心有什麼利益?能帶走什麼?毫無利益,也無法帶走絲毫。

  一生之中,住過的洋房小車,用過的家俬電器,于心有何利益?又能帶走何者?這些無情法根本無法安慰內心,也無法帶走絲毫。

  一生之中,曾經縱情于娛樂歌舞,醉生夢死;曾經沈浸于劇中人事,悲歡同息;也曾經瘋狂地爲精彩球賽,高聲呐喊。但這些幻化聲色對自己的心又有什麼利益。

  一生之中,親眷如雲,朋友如梭,現在又有誰能生死相隨?父母至親,歧路各別,縱然相遇,也無人願意代受,死時的苦樂,只有自己獨自感受。

  這日夜不離的身軀,曾竭力愛惜養護,精心美化,但命終時,縱然不情願也必將舍去,毫發不隨,所以這個肉身也難以抵擋業風,又怎麼可以慰藉心靈?

  現在,人生的舞臺行將落幕,一生所擁有的權勢名位,以及鮮花掌聲中度過的輝煌歲月,種種榮耀,也必將隨業風而去,蕩然無存,又怎能驅走我內心的恐懼?

  一生之中,曾擁有多少恩怨情仇,也曾沈溺在親友愛眷的情感漩渦中,這些起伏疊蕩的感情,反複無常的執著,又怎麼能牽住業風,同赴後世!于死亡畢竟沒有絲毫利益。

  一生之中,曾經博覽世學,辯才無礙,也擁有高等學曆,但以這些世智能否說服死神網開一面?面對死神,縱然練就百般武藝,也沒有用武之地。

  這樣層層探詢之後,不由會問:究竟什麼才能真正利益自己?

  如是追究,必將發現真正能利益自己的,唯一是這顆清淨的善心。一生當中,如果曾善待周遭的人們,盡到了責任,也履行了義務,也曾守持清淨的戒律,以智慧給予世界正法光明,爲人類和佛教,奉獻了身心,荷負如來的家業。這些善行功德必定安住在心中,以善業力能令內心安詳甯靜,而且必將隨自己同赴後世,成爲一切安樂之源。這樣明白之後,心中肯定能發起決斷:盡形壽唯以正法爲皈依處,以人身唯一勤修正法。

  最後要將思惟叁種因相融入日常行爲當中,真正去串習,時時以“死”字警醒自己,應當思惟:今天我必定會死,生命只剩一天,應當怎樣度過?世法全都無常,了無實義,唯有正法才具真實義。因此,我應當珍惜最後的機會,攝取堅實。

  修習念死,不只是作意今天必死,而是以此作爲方便,生起兩種正念:一、世法無實義之正念;二、唯有正法有益之正念。如此便能淡泊世情,發起道心。所以佛在《無常經》中說:“共舍無常處,當行不死門。”《普賢警衆偈》也說:“大衆,當勤精進,如救頭燃,但念無常,慎勿放逸。”從這些聖言中,可以體會到“念死”就是要發起取舍的正念:“但念無常,慎勿放逸”,就是要外舍萬緣,內斷世間八法的散亂,舍棄這些無常、無實義之法;“當勤精進,如救頭燃”,就是要在一切時處攝取堅實,即“當行不死之門”。

  知道這個要點之後,一切日常的行動,都要觀爲今生最後的一次,由此珍惜生命中的每一次機會,將之轉爲道用。比如,出門時要想:今天或許會死在外面,所以應將最後的時間投入于修行;上車時要想:我今天會死在車上,所以應善用最後的機會,修習利他;上課時要想:這是最後一堂課,所以應發心爲利益有情而作清淨法行;睡覺時要想:明天不會再醒來,所以應在善心中死去;和他人共處時要想:這是最後的相聚,應以愛心相待。諸如此類,以念死爲方便,喚起內心深處的善念,將自心轉入修行。

  至尊華智仁波切在《普賢上師言教》中這樣開示:“所行的道路是無常的,一舉手一投足都要如理如法,《般若攝頌》中雲:“唯看一木轭,行走心不亂。”身居的處所是無常的,應當將它觀想爲淨土;飲食受用是無常的,應當享用禅定的美食;躺臥睡眠是無常的,應當將迷亂修成光明境界;富有的珍寶是無常的,應當依靠聖者七財;親朋近鄰是無常的,應當棲身靜處激發出離;名譽地位是無常的,應當恒常身居低位;言談話語是無常的,應當督促自己念咒、誦經;信心出離也是無常的,應當爲誓言得以穩固而精進;想法妄念通通是無常的,應當具備賢善的人格;驗相證悟是無常的,務必要至達法界盡地。”

  我們應當這樣思惟,反複串習,讓自相續完全成爲修法的狀態,在這念死無常的基礎上,再行持叁乘修法,都將成爲走向解脫的功德。

  以上所說的念死法門,其實是佛教各派修行都必須具足的前行法,如果沒有這個基礎,不論修什麼法門都很難趣入。

  以淨土宗爲例:淨土宗第十二祖徹悟禅師,在其語錄中提出淨土行人應當具有的十種信心,其中前兩種信心,就是強調死亡無常。第一種信心“信生必有死”,旁邊有小注說:“普天之下,從古至今,曾無一人逃得。”這就是必須相信決定死亡。第二種信心“信人命無常”,小注說:“出息雖存,入息難保,一息不來,即爲後世。”這實際是要相信死無定期。後面有幾種信心,說到“信佛語不虛、信實有淨土、信生即不退、信一生成佛、信法本唯心”等,這就是要相信死時余法無益,唯有往生淨土才具實義。

  宋朝草庵禅師在《念佛訣》中說:“阿彌陀佛誰不能念,而偏難念,西方極樂世界誰不願生,而罕得生者,蓋念佛之人未得訣耳。教念佛而使之真切者,其唯死之一字乎?死之一字在念頭上,境緣自然冷淡,情愛亦自輕微。名利勢豪,向此處俱用不得,見聞知解,到此時也行不得。四大各離,將何所靠;孤魂無主,安得自由。此時不見彌陀,恐逢羅刹,不生淨土,恐入驢胎。莫視此事爲緩,明日之事,今日不知。莫將此事爲輕,錯過今生,沈淪永劫。是一切事無如生死大事,則事事皆不切之事。于一切時總作臨命終時,即時時皆念佛之時。如是念佛,斯爲切心。如是切心,方生淨土。須下“死功夫”,才成淨業。常念“死時節”,方肯切心。此乃成佛之階梯,是誠念佛之妙訣也。”

  近代淨土宗第十叁祖印光大師也說:“念佛不能專要他專,不能念要他念,不能一心要他一心等,亦無奇特奧妙法則,但將一個死字貼在額顱上,挂到眉毛上。”

  要知道修習無常的方法,就是思惟衆多比喻和道理,同時祈禱叁寶總集的根本上師,祈求上師叁寶慈悲加持,讓我們能夠真正憶念死亡無常。

  宗大師在《攝頌》中,如是統攝念死無常的要義:

  

死仇決定終須到,容或今日便降臨,

  

死時世事均當舍,速修妙法求加持。

  

  

  

  

  

  

  

  

  

  

  

  

  

  

  

  

  

  

  

  

  
《菩提道次第系列——下士道(新廣論講記3)》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