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ear=all>
子二、思惟後世當生何趣、二趣苦樂分二:一、思惟後世當生何趣 二、思惟二趣苦樂
【第二,思惟後世當生何趣,二趣苦樂者。】
醜一、思惟後世當生何趣
【如是決定速死沒故,于現法中無暇久居。然死而後亦非斷無,仍須受生,此複唯除二趣之外無余生處,謂生善趣或是惡趣。于彼中生,非自自在,以是諸業他自在故,如黑白業牽引而生。】
應當這樣思惟:
因爲我決定很快會死,在現法中沒有閑暇長久安住,而死後也不是斷無,仍然要受生,受生之處,除二趣之外沒有其余的生處,或受生善趣,或受生惡趣。在善惡趣當中受生,不是隨自己而自在,因爲是依隨諸業他自在的緣故,是按照黑白二業的牽引而受生。
這一段是要求學人經常思惟後世的事。我們在人間存活的時光非常短暫,很快就會死亡,而死後仍有後世。所以,目光長遠的人,不應局限在眼前,而要考慮未來的去處。凡夫未來的生處不出善惡二趣,而且自己對生處不能自主,唯一是隨業力而受生,如果在今生短暫的時光中,不能善護自相續,以惡業力決定會墮落惡趣。來世並不遙遠,離我們僅一息之遙,有心的人應當時時考慮後世的前途。
醜二、思惟二趣苦樂分叁:一、思惟痛苦 二、思惟痛苦極爲切要的理由 叁、思惟叁惡趣痛苦之相
寅一、思惟痛苦
【如是我若生惡趣者,當爲何等?故應思惟諸惡趣苦。如龍猛依怙雲:“日日恒應念,極寒熱地獄,亦應念饑渴,憔悴諸餓鬼,應觀念極多,愚苦諸旁生。斷彼因行善,贍部洲人身,難得今得時,勵斷惡趣因。”】
我如果轉生惡趣,將是怎樣的情形?所以應思惟惡趣之苦。如龍猛依怙所說:每天都要憶念極寒、極熱痛苦的地獄衆生,也要憶念被饑渴逼迫而憔悴的餓鬼,應當觀察憶念很多愚癡痛苦的旁生。思苦之後,應當斷除惡趣之因,行持善趣之因。南贍部洲的人身極爲難得,今生既然已經獲得,應以人身勵力斷除惡趣之因。
頌中對地獄、餓鬼衆生用了“念”字,而對旁生則用了“觀念”,因爲凡夫眼根看不見地獄、餓鬼衆生的苦,所以只有在心中憶念;而散居旁生的痛苦可以看見,故應觀察,海居旁生的痛苦比較難見,故應憶念。
我們獲得了珍寶人身,具有思辨的能力,應當思惟惡趣之苦,從而轉變相續,令心趣入下士道的加行。頌中“斷彼因行善”就是下士道的修行。如果如理如量地思惟惡趣痛苦,內心就會生起出離惡趣、轉生善趣的善心。想要不入惡趣,唯一的辦法就是斷除惡趣的因緣。如果每天都以惡心傷害衆生,死後肯定墮入惡趣;相反,如果以善心不傷害衆生,並且修集布施、持戒等善業,這樣肯定能獲得善趣身。如果不思惟惡趣苦,只是沈湎于現世的享樂中,就不會尋求後世的安樂,自心便難以轉入下士道,所以應當思惟痛苦,由此斷除惡趣之因,修集善趣之因,以人身寶攝取最下等的義利。
寅二、思惟痛苦極爲切要的理由
【此中所修生死總苦,惡趣別苦,至極切要。】
此處所修的生死總苦和惡趣別苦,是極爲切要的。
以下根據《入行論》說明思苦切要的理由。
【謂若自思墮苦海理,意生厭離,能息傲慢。】
首先思苦能夠生起厭離心,止息傲慢。
如果自己思惟墮落苦海的道理,就會心生厭離,而且能止息傲慢。
以分別心的規律來說,貪著欲樂,就會障礙厭離,而且能引起傲慢;相反,憶念或感受痛苦,則會引起相反的效應,人憶念、感受痛苦時,決定會希求出離,而且心態卑下。如果明白這條心理無欺的規律,一定會樂意感受痛苦、思惟痛苦,將痛苦轉爲道用。
每個人都會希求離苦得樂,這是一切生命平等的基本願望。正是基于這一點,人在憶受痛苦時,自然會生起擺脫痛苦、求得安樂的強烈願望,在這個願望推動下,一定會精進地成辦它的因。譬如生病時,一想到或感受病苦時,就會想方設法治病,有強烈康複的願望,以這個心的推動,就能謹遵一切醫囑,而且受苦時,心不會高舉,能夠止息傲慢。
【由見苦是不善果故,于諸惡罪極生羞恥。不樂衆苦故,而樂安樂,由見安樂是善果故,于修善法深生歡喜。】
思苦的第二個作用,是能夠生起羞恥罪惡之心以及歡喜善法之心。
因爲見到痛苦是罪惡的果報,所以對罪惡會強烈生起羞恥。因爲不喜歡痛苦而喜歡安樂,又由于見到安樂唯一是善法之果,所以對行善深切地生起歡喜心。
【由量自心而悲愍他,由厭生死希求解脫,由畏衆苦,發起猛利真歸依等。】
思苦的其他作用,是能引發大悲心、求解脫心、皈依心等。
由于比量自心而理解衆生的苦難,見到衆生痛苦,發起不忍他苦的悲愍;由于思惟生死唯一是苦,自然會厭離生死,想求得解脫;由于畏懼惡趣衆苦,祈求救護,自然會對能作救護的叁寶,發起猛利的皈依。諸如此類,思苦具有很多種利益。
我們通過思惟、經驗痛苦,能促使心靈成長。如果沒有體悟過痛苦,又怎麼會對有情起悲憫心?怎麼可能欣求解脫?又怎麼生起強烈的皈依心?譬如,天人整日享樂,沒有苦受,這就是嚴重的障難,基本沒有希望趣入解脫,關鍵就是因爲缺乏苦緣,無法激發內在的善根,不能引生出離心和菩提心,所以沒有苦受並不是好事。在欲樂當中,人心容易放逸、驕慢,很難趨近覺醒。
【故是能攝衆多修要大嗢柁南[27]。】
所以,思苦爲能攝集衆多修要的大綱要。
【如是亦如《入行論》雲:“無苦無出離,故心汝堅忍。”又雲:“複次苦功德,厭離除驕傲,悲愍生死者,羞惡樂善行。”又雲:“我由畏怖故,將自奉普賢。”】
如是也如《入行論》所說:沒有憶念和思惟痛苦,就不會有出離心,所以在稍稍感受痛苦時,心識你應當堅忍。又說:再者,思惟痛苦具有功德,以思苦能生起厭離,以思苦能遣除驕傲,以思苦能悲愍生死有情,以思苦能激發恥惡之心以及樂善之心。又說:由于怖畏痛苦,我將自己奉獻普賢菩薩而作皈依。
印光大師說:“念佛時,常常作將死、將墮地獄想,則不懇切也自會懇切,不相應也自會相應。以怖苦心念佛,是出苦的第一妙法,也是隨緣消業的第一妙法。”
【此諸苦德,《入行論》中雖依自身已有之苦增上而說,然其當受衆苦亦爾。以是因緣,思惡趣苦。】
“增上”:增勝上進,即加強力量以助長進展作用。
這些痛苦的功德,《入行論》中雖然是著重從自身已有的苦來宣說的,但對于未來當受的衆苦也同樣成立。因爲思惟未來的痛苦能産生衆多功德,所以應當思惟惡趣諸苦。
蓮池大師曾說:“一次在浴室洗澡,不小心跌入滾水,從腳後跟到大腿都被燙傷,後來因爲治療不當,延誤兩個月才痊愈。這次雖然飽嘗痛苦,但在苦中照見平日的過失,生大慚愧,發菩提心。
平日四大無病時,行坐隨意,眠起隨意,飲食隨意,談笑隨意,還不知道這是人天大福。安享此福時,未曾思念六道衆生。實際上就在自己安享片刻安樂的同時,地獄衆生在感受刀挫、火燒、舂磨,不知飽受多少痛苦!餓鬼衆生飲烊銅、喝汙血,不知曆經多少痛苦!畜生衆生銜鐵負鞍,刀割火煮,不知嘗盡多少痛苦。此外還有人中的種種痛苦。
此後,我只要稍得片刻安樂,就要思念六道的苦惱衆生,應當攝心正意,發願早日成道,普度有情,令彼等同生淨土,獲得不退轉果位。如果有刹那的自我放縱,要如何上報佛恩、下報信施?”
就像這樣,以受苦爲因緣,推己及人,緣六道衆生之苦而生大悲心、大菩提心,激發慚愧心、精進心等,有極大的轉心作用。
弘一大師在書信中曾說:“音近來備受痛苦,而道念因之增進,佛稱八苦爲師,誠確論也。”
因此,以受苦爲因緣,推及衆生痛苦能發起大悲心、菩提心,而且可以激發慚愧心、精進心等,具有極大的轉心作用。
寅叁、思惟叁惡趣痛苦之相分五:一、思惟地獄所有衆苦 二、思惟旁生所有衆苦 叁、思惟餓鬼所有衆苦 四、叁惡趣衆生的身量 五、攝義
【其中分叁:一、思惟地獄所有衆苦;二、旁生所有衆苦;叁、餓鬼所有衆苦。】
卯一、思惟地獄所有衆苦分五:一、大有情地獄 二、近邊地獄 叁、寒冷地獄 四、獨一地獄 五、如何將憶念地獄苦轉爲實修
【初中分四:一、大有情地獄;二、近邊地獄;叁、寒冷地獄;四、獨一地獄。 今初】
辰一、大有情地獄分二:一、大有情地獄的痛苦 二、大有情地獄衆生的壽量
巳一、大有情地獄的痛苦
【謂從此[28]過叁萬二千踰繕那下,有等活地獄。從此漸隔四千四千踰繕那下,而有余七。】
從此金剛座向下…
《菩提道次第系列——下士道(新廣論講記3)》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