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说盂兰盆经讲记▪P2

  ..续本文上一页比如,唐朝代宗、德宗等皇帝,都曾经亲自陈设盂兰盆供,代宗皇帝还把过去在寺院供盆的仪式改为在宫内道场设盆供养,并且供上高祖以下的七位先祖牌位,把皇帝的名字写在巨幡上,从太庙迎入内宫道场。此外,《法苑珠林》记载:唐朝的国家大寺,像长安西明寺、慈恩寺等,每年都有送盆供养种种物品和举盆的音乐人等等,并有送盆的官人,来者不一;民间信众献盆供养也非常之多。可见唐代宫廷、民间对盂兰盆供的重视程度。

  

在历代帝王郑重其事地倡导下,盂兰盆供被广泛地传入中国民间,成为上千年盛行不衰的佛事活动。

  

我们继承佛教传统开盂兰盆法会,最关键是要遵从佛的教导,发起孝顺父母的善心,以此孝心如法地供养十方僧众,让累世父母脱离痛苦、获得安乐。因此,就要学习《盂兰盆经》,从中深刻地理解“设盂兰盆”的真实意义。在此基础上,就能发起报恩的意乐和行为。

  

  解释经题和本经中心思想:

  【佛说盂兰盆经

  盂兰是梵语,翻成“救倒悬”。三恶趣的痛苦无法描述,只能以倒悬作比喻。(倒悬:头向下吊着。)盆是盛食物的清净容器,一切碗钵都称为盆。盂兰盆,就是用种种干净的碗钵盛种种净洁美食,供养十方僧众,能救累世父母犹如倒悬之苦。倒悬是所救,盆是能救,能所合起来,叫做盂兰盆,就是“救倒悬盆”的意思。

  本经中心思想:

  本经如同《地藏菩萨本愿经》,是佛教的一部孝经,以孝顺父母为中心思想。佛教虽有无量戒,但都以孝为宗;虽有无量行,却以孝为首。所以,释迦佛旷劫以来,常修报恩之行。目连尊者初成道时,就欲报父母之恩。要知道,这不只是成道之后才思念父母,念恩图报,实在是以报恩的因缘而修持圣道。如地藏菩萨往昔作婆罗门女时,为救度母亲发大悲心,“众生界不空,誓不先成佛道”。诸佛菩萨发菩提心的因缘,大抵如此。(菩提心七因果修法,即知母、念恩、报恩,修慈、修悲,发增上意乐,誓取佛果,实为孝道的极致。这是以最长远的眼光,观察到无始以来流转,生生世世由母亲生养成人,如今诸母沉溺轮回,感受无穷无尽的流转之苦,由于不忍心舍弃诸母而发起报恩心救度母亲。但是只给予父母人天快乐,并不能解脱生死,因此以大慈悲心欲拔除诸母一切苦、给予一切乐,并誓欲自己一人担荷而发勇猛的增上意乐。之后又观察到只有成佛才能以不可思议的身口意幻化,任运度脱诸母,由此誓欲取证无上佛果。这就是基于出世间大孝而发起了无上菩提心。)

  总的来说,孝分世间孝和出世间孝两种。世间孝,小孝奉养父母身口,大孝引导父母入道,道指世间安乐之道——三纲、五常、八德等等。出世间的孝道是引导父母对三宝生信心,皈依入于佛门,受五戒、行十善,得增上生。再引导父母出轮回,了生死,最终得大菩提。又,世间法只对今生父母尽孝;佛法是救度生生世世的父母。

  这部经中,目犍连尊者成道后为救拔母亲,向十方僧众供盂兰盆,把堕饿鬼身的母亲超拔生天,就是佛门大孝。如果从真如理体上解释,那就更深,所谓“入天华光”,天解释为第一义谛,也就是父母本具的法身,“入天华光”就是使父母入于法身、般若、解脱的涅槃三德,是最究竟的孝顺。莲池大师说:“亲得离尘垢,子道方成就。”度父母出恶趣、出轮回,才是真正成就了人子的孝道。但世间的小孝大孝也是出世间大孝的阶梯,也应当努力去做。这才是全面地理解了孝道。

  【西晋三藏法师竺法护 译

  译师竺法护,月支人,在晋武帝时来到中国,住在甘肃敦煌,世称敦煌菩萨。

  正文分三:一、序分 二、正宗分 三、流通分

  甲一(序分)分二:一、通序 二、别序

  乙一、通序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结集三藏的阿难尊者说:当年我听到是这样的,一时佛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通序又名证信序。凡是佛经,都在经的开始加上一段表示“六成就”的序文,叫做通序,就是通于一切佛经的序。以六成就就证明是佛说的经,使人生起信心,所以叫证信序。

  六成就即信、闻、时、主、处、众六种成就。任何法会都不离因缘,时间、处所、主尊、听众等因缘聚合、机感相应,就从佛的智慧中自然流出教法,记录下来,就是佛经。佛涅槃后,阿难尊者结集三藏,他以现场听闻者的身份为大家作证:我当时是这样听佛说的,是在什么地点、有哪些听众一起听佛宣讲。有了这样的六成就,就证明不是道听途说,而是现场听闻的佛的语言。换句话说,经上的文句,都是佛当年说法的真实记录,就像录音机录下来的一样。

  这样,佛弟子就会生起信心,尽管现在没有见到佛,但当年佛说的就是经上这样的法,这就成了最珍贵的佛的教言,成了最可靠的安乐之道的指示,成了佛弟子永远应尊重顶戴的圣言。

  这里,“闻”是闻成就;“如是”是信成就;“一时”是时成就;“佛”是主成就;“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是处成就;众成就省略,但由结尾的“四辈弟子,欢喜奉行”能见到当时有一同闻法的四众弟子,具足众成就。

  乙二(别序)分六:一、目连道满 二、知恩欲酬 三、攀慕遍寻 四、得见所在 五、悲哀往救 六、恶习难转

  “别序”也叫发起序。每部经发起的因缘各不相同,所以叫别序。特别发起这部《盂兰盆经》的缘由,就是本经的别序或发起序。

  丙一、目连道满

  【大目犍连始得六通。

  当时也就是大目犍连初证圣果获得六神通的时候。

  目犍连名为“尼拘律陀”,是印度一种树的名字。因为父母祈祷了此树而生下了他,所以就以此树的名字取名。

  他原先是外道,神通广大,后来被佛度化。他和舍利弗最初听到因缘的甚深义,就破了见惑(见烦恼)证得初果。不久,他就来见佛,佛说“善来”而得戒。他再按照前面所见的法义重复观察,由此就得到了解脱无漏。前所未得的开始得到了,所以是“始得”。

  六通指天眼、天耳、他心、宿命、神足、漏尽。通是无障碍义。天眼能见粗细色法,山河、房屋不能阻碍;天耳能闻远近人和非人的声音;他心了知别人的起心动念;宿命察见自己和六道众生前世的事情;神足,示现种种变化;漏尽,如实了知苦集灭道。

  丙二、知恩欲酬

  【欲度父母,报乳哺之恩。

  目连最初证得圣果,最先想到报答父母的恩德。

  “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十月怀胎,三年乳哺”,父母生育的恩德比山高、比海深。比如,母亲怀胎十月期间,严格地约束着自己的行为,为了不使胎儿受伤,饮食、起居、身体的活动都非常小心。到分娩时,要遭受巨大的产难,像被百千把利刀割截身体一样,全身疼痛难忍,心识迷惑,分不清东西南北。当见到孩子平安地生下来时,母亲好像得到了如意宝一样。听到了孩子的声音,就像听妙音一样喜悦。

  “三年乳哺”,是指婴儿在头三年里靠吃母亲的奶长大。由于婴儿随时都要吃奶,母亲常常一整夜都开胸在外。还有“推干就湿”,母亲在孩子尿床时,总把孩子推到干处,自己睡在尿湿的地方。孩子常常拉得一身屎尿,母亲没有半点嫌弃,频繁洗换,不辞辛苦。像这样以乳汁养育、亲手擦鼻涕、擦屎尿、喂着吃饭等等,就是“乳哺之恩”。父母的恩德重如泰山,不念报恩,就不是人类。不令父母脱离生死,就不是真正的报恩。

  目犍连尊者虽然当初念念知恩,却欲报无力,现在得了圣果,最先就想到要救度自己的父母。

  丙三、攀慕遍寻

  【即以道眼观视世间。

  道眼指天眼,因为是由证道而获得的,所以叫道眼。世间指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包括器世间和有情世间。

  目犍连尊者在得道的此时,迫切地想知道父母现在转生何处,他立即以天眼观察三界,寻找父母的生处。

  丙四、得见所在

  【见其亡母生饿鬼中,不见饮食,皮骨连立。

  他看见母亲生在饿鬼道里,得不到饮食,长年饥饿,皮与骨头连在一起。

  据说,目连尊者是大富家庭出身,他的母亲非常吝啬,家里的财富保护得很好,宁可坏了,也舍不得送人。即使饥荒年代,也把粮食收藏得好好的,见死不救。她在生时积了悭贪重业,所以转生饿鬼,长年与饥饿干渴相伴。在饿鬼的境界里,百年不闻浆水之名,下至脓血、粪便等的秽物也无处得到;由于饥饿,皮肤、血肉变得干瘪,披垂的头发遮盖了脸部;口里极度干燥,常常伸出舌头来舔嘴唇。诸如此类都是悭贪制造的苦报。

  丙五、悲哀往救

  【目连悲哀,即以钵盛饭,往饷其母。

  “悲哀”就是感伤彻于骨髓,号叫动于天地。

  孝子目连见母亲饥饿痛苦,悲哀难忍,就立即用钵盛满了饭,入到饿鬼道里送给母亲吃。

  丙六、恶习难转

  【母得钵饭,便以左手障钵,右手抟食。食未入口,化成火炭,遂不得食。

  目连母亲一拿到钵饭,就马上用左手遮住钵盂,右手把饭抓成团,还没等饭进口,就已经化成火红的热炭,没办法吃到嘴里。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本来是悭贪让自己堕成饿鬼,天天在饥渴中煎熬。无奈习性难除,不思悔改,一遇境界,又马上现行。一得到食物就下意识地遮住钵盂,生怕被其他饿鬼抢走;马上抟食,只想自己吃个痛快,这样的吝啬心态还跟在生时一样。

  哪晓得万法唯心,悭贪一起,美食便顿成火炭。如果当时能念及同类与自己一样饥渴,发慈悲心,不忍独自享用,一定会甘露充满,自他超出苦轮。但她不改恶…

《佛说盂兰盆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安忍波罗蜜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